5G NR協議棧及功能1 - 總體架構與物理層


  備註:本文所有圖片均來自3GPP標準,包括3GPP TS 38.300 V15.0.0 (2017-12)和3GPP TS 38.202 V15.0.0 (2017-12)等。本文主要介紹截止目前(2018年1月25日),3GPP 5G NR相關的協議內容,後期可能會有更新。
  本系列共分爲兩部分:
  1. 5G NR協議棧及功能1 - 總體架構與物理層 http://blog.csdn.net/jxwxg/article/details/79160245
  2. 5G NR協議棧及功能2 - MAC RLC PDCP SDAP  http://blog.csdn.net/jxwxg/article/details/79160449

 

一 NR總體架構與功能劃分


1.1 總體架構

  

  NG-RAN節點包含兩種類型:

  l  gNB:提供NR用戶平面和控制平面協議和功能

  l  ng-eNB:提供E-UTRA用戶平面和控制平面協議和功能


  gNB與ng-eNB之間通過Xn接口連接,gNB/ng-eNB通過NG-C接口與AMF(Access and Mobility Management Function)連接,通過NG-U接口與UPF(User Plane Function)連接。

  5G總體架構如下圖所示,NG-RAN表示無線接入網,5GC表示核心網。


 


1.2 功能劃分

  5G網絡的功能劃分如下圖所示。NG-RAN包含gNB或ng-eNB節點,5G-C一共包含三個功能模塊:AMF,UPF和SMF(Session Management Function)。


1.2.1gNB/ng-eNB

  l  小區間無限資源管理Inter Cell Radio Resource Management(RRM)

  l  無線承載控制Radio Bear(RB)Control

  l  連接移動性控制 Connection Mobility Control

  l  測量配置與規定Measurement Configuration and Provision

  l  動態資源分配Dynamic Resource Allocation


1.2.2AMF

  l  NAS安全Non-Access Stratum(NAS) Security

  l  空閒模式下移動性管理Idle State Mobility Handling


1.2.3UPF

  l  移動性錨點管理 Mobility Anchoring

  l  PDU處理(與Internet連接)PDU Handling


1.2.4SMF

  l  用戶IP地址分配 UE IP Address Allocation

  l  PDU Session控制

 


1.3 網絡接口


1.3.1NG接口


  NG-U接口用於連接NG-RAN與UPF,其協議棧如下圖所示。協議棧底層採用UDP、IP協議,提供非保證的數據交付。



 

  NG-C接口用於連接NG-RAN與AMF,其協議棧如下圖所示。在傳輸中,IP協議爲信令提供點對點傳輸服務。SCTP保證信令的可靠交付。NG-C接口有以下功能:


  l  NG接口管理

  l  UE上下文管理

  l  UE移動性管理

  l  NAS信令傳輸

  l  尋呼

  l  PDU Session管理

  l  更換配置

  l  警告信息傳輸


 

1.3.2Xn接口

  Xn-U接口用於連接兩個NG-RAN節點。Xn-U接口協議棧如下圖所示。GTP-U基於UDP、IP網絡之上,爲數據提供非保證服務。Xn-U主要包含兩個功能:

  l  數據轉發

  l  流控制



  Xn-C接口用於連接兩個NG-RAN節點。IP協議爲信令提供點對點傳輸,SCTP爲信令提供可靠交付。Xn-C接口主要包含以下功能:


  l  Xn接口管理

  l  UE移動性管理,包括上下文傳輸和尋呼等

  l  雙鏈接



1.4 無線協議棧


  NR無線協議棧分爲兩個平面:用戶面和控制面。用戶面(User Plane, UP)協議棧即用戶數據傳輸採用的協議簇,控制面(Control Plane, CP)協議棧即系統的控制信令傳輸採用的協議簇。

  NR用戶面和控制面協議棧稍有不同,下面詳細介紹。


1.4.1用戶面

  NR用戶平面相比LTE協議棧多了一層SDAP層,用戶面協議從上到下依次是:

  l  SDAP層:Service Data Adaptation Protocol

  l  PDCP層: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

  l  RLC層:Radio Link Control

  l  MAC層:Medium Access Control

  l  PHY層:Physical



1.4.2控制面

  NR控制面協議幾乎與LTE協議棧一模一樣,從上到下依次爲:

  l  NAS層:Non-Access Stratum

  l  RRC層:Radio Resource Control

  l  PDCP層: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

  l  RLC層:Radio Link Con trol

  l  MAC層:Medium Access Control

  l  PHY層:Physical

 

  UE所有的協議棧都位於UE內;而在網絡側,NAS層不位於基站gNB上,而是在覈心網的AMF (Access and Mobility Management Function)實體上。還有一點需要強調的是,控制面協議棧不包含SDAP層。


 

二 物理層


2.1 波形、子載波&CP配置和幀結構


  NR系統下行傳輸採用帶循環前綴的(CP)的OFDM波形;上行傳輸可以採用基於DFT預編碼的帶CP的OFDM波形,也可以與下行傳輸一樣,採用帶CP的OFDM波形。

  NR與LTE系統都基於OFDM傳輸。兩者主要有兩點不同:

  1.      LTE只支持一種子載波間隔15KHz,而NR目前支持5種子載波間隔配置;

  2.      LTE上行採用基於DFT預編碼的CP-Based OFDM,而NR上行可以採用基於DFT預編碼的CP-Based OFDM,也可以採用不帶DFT的CP-Based OFDM。

 

  NR支持的載波間隔、CP類型、對數據信道的支持如下表所示。NR一共支持5種子載波間隔配置:15KHz、30KHz、60KHz、120KHz和240KHz。一共有兩種CP類型,Normal和Extended(擴展型)。擴展型CP只能用在子載波間隔爲60KHz的配置下。其中,子載波間隔爲15KHz、30KHz、60KHz和120KHz可用於數據傳輸信道;而15KHz、30KHz、120KHz和240KHz子載波間隔可以用於同步信道。

  NR中連續的12個子載波稱爲物理資源塊(PRB),在一個載波中最大支持275個PRB,即275*12=3300個子載波。



 

  上下行中一個幀的時長固定爲10ms,每個幀包含10個子幀,即每個子幀固定爲1ms。同時,每個幀分爲兩個半幀(5ms)。每個子幀包含若干個時隙,每個時隙固定包含14個OFDM符號(如果是擴展CP,則對應12個OFDM符號)。因爲每個子幀固定爲1ms,所以對應不同子載波間隔配置,每個子幀包含的時隙數是不同的。具體的個數關係如下表所示。[下表相比之前表格多了一個u=5項,但在Rel-15中並不使用此選項]



 

  NR的傳輸單位(TTI)爲1個時隙。如上所述,對於常規CP,1個時隙對應14個OFDM符號;對於擴展CP,1個時隙包含12個OFDM符號。

  由於子載波間隔越大,對應時域OFDM符號越短,則1個時隙的時長也就越短。所以子載波間隔越大,TTI越短,空口傳輸時延越低,當然對系統的要求也就越高。


2.2 帶寬頻點


  在NR中,3GPP主要指定了兩個頻點範圍。一個是我們通常稱爲Sub 6GHz,另一個是我們通常稱爲毫米波(Millimeter Wave)。Sub 6GHz稱爲FR1,毫米波稱爲FR2。FR1和FR2具體的頻率範圍如下表所示:

 

  對於不同的頻點範圍,系統的帶寬和子載波間隔都所有不同。在Sub 6GHz,系統最大的帶寬爲100MHz而在毫米波中最大的帶寬爲400MHz。子載波間隔15KHz和30KHz只能用在Sub 6GHz,而120KHz子載波間隔只能用在毫米波中,60KHz子載波間隔可以同時在Sub 6GHz和毫米波中使用


2.3 物理層下行鏈路


2.3.1PDSCH


  PDSCH處理流程

  1.      傳輸塊CRC添加(如果傳輸塊長度大於3824,則添加24bit CRC;否則添加16bit CRC)

  2.      傳輸塊分段,各段添加CRC(24bit)

  3.      信道編碼:LDPC編碼

  4.      物理層HARQ處理,速率匹配

  5.      比特交織

  6.      調製:QPSK, 16QAM, 64QAM 和 256QAM

  7.      映射到分配的資源和天線端口

  PDSCH處理模型如下圖所示:



  PDSCH採用LDPC編碼,LDPC編碼時需要選擇相應的Graph:Graph 1或Graph 2。Graph的不同,簡單理解就是編碼時採用的矩陣不一樣。Graph的選擇規則如下(A爲碼塊長度,R爲碼率):


  1.      如果 A<=292;或者 A<=3824  並且 R<=0.67 ;或者 R<=0.25,選擇Graph 2

  2.      其他情況選擇Graph 1.


2.3.2PDCCH


  用戶專用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PDCCH)用於調度下行的PDSCH傳輸和上行的PUSCH傳輸。PDCCH上傳輸的信息稱爲DCI(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包含Format 0_0,Format 0_1,Format 1_0,Format 1_1,Format 2_0,Format 2_1,Format 2_2和Format 2_3共8中DCI格式。

  1.       Format0_0用於同一個小區內PUSCH調度

  2.       Format0_1用於同一個小區內PUSCH調度

  3.       Format1_0用於同一個小區內PDSCH調度

  4.       Format1_1用於同一個小區內PDSCH調度

  5.       Format2_0用於指示Slot格式

  6.       Format2_1用於指示UE那些它認爲沒有數據的PRB(s) and OFDM符號(防止UE忽略)

  7.       Format2_2用於傳輸TPC(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指令給PUCCH和PUSCH

  8.       Format2_3用於傳輸給SRS信號的TPC,同時可以攜帶SRS請求

  各種DCI格式之間的差異及使用場景之後再詳細討論。

  PDCCH信道採用Polar碼信道編碼方式,調製方式爲QPSK。


2.3.3PSS/SSS/PBCH

  NR包含兩種同步信號:主同步信號(Primary Synchronization Signal,PSS)和輔同步信號(Secondary Synchronization Signal, SSS)。PSS和SSS信號各自佔用127個子載波。PBCH信號橫跨3個OFDM符號和240個子載波,其中有一個OFDM符號中間127個子載波被SSS信號佔用。

  NR系統中一共定義了1008個小區ID: 。即336個小區組ID,每個小區組由3個組內小區組成。

  PSS信號產生時需要利用小區組內ID,產生公式如下圖所示:



  SSS信號產生時需要小區組ID和小區組內ID,產生公式如下圖所示:



 

  PSS/SSS/PBCH在時頻資源格上的位置關係如下圖所示:




  PBCH信道編碼方式爲Polar編碼,調製方式爲QPSK。PBCH物理層處理模型如下圖所示:



2.4 物理層上行鏈路


2.4.1傳輸方案


  NR 上行包含兩種傳輸方案:基於碼本的傳輸和非碼本傳輸。

  基於碼本的傳輸:gNB在DCI攜帶一個預編碼矩陣指示PMI(Precoding Matrix Indicator)。UE使用PMI指示的矩陣對PUSCH進行預編碼。對於非碼本傳輸,UE根據DCI中的SRI確定對應的預編碼矩陣。


2.4.2PUSCH

  PUSCH的處理流程如下圖所示:

  傳輸塊添加CRC(TBS大於3824時添加24bit CRC;否則添加16bit CRC)

  1.       碼塊分段及各段CRC添加

  2.       信道編碼:LDPC編碼

  3.       比特級交織

  4.       調製方式:Pi/2 BPSK(僅當進行Transform Precoding時可採用), QPSK, 16QAM, 64QAM 和 256QAM

  5.       層映射,Transform Precoding(需上層配置確定是否進行),預編碼

  6.       映射到相應的資源和天線端口

 

  PUSCH處理模型如下圖所示:



    PUSCH採用LDPC編碼,LDPC編碼時需要選擇相應的Graph:Graph 1或Graph 2。Graph的不同,簡單理解就是編碼時採用的矩陣不一樣。Graph的選擇規則如下(A爲碼塊長度,R爲碼率):

  1.      如果 A<=292;或者 A<=3824  並且 R<=0.67 ;或者 R<=0.25,選擇Graph 2

  2.    其他情況選擇Graph 1.

 

2.4.3PUCCH

  PUCCH攜帶上行控制信息(Uplink Control Link,UCI)從UE發送給gNB。根據PUCCH的持續時間和UCI的大小,一共有5種格式的PUCCH格式:

  1.       格式1:1-2個OFDM,攜帶最多2bit信息,複用在同一個PRB上

  2.       格式2:1-2個OFDM,攜帶超過3bit信息,複用在同一個PRB上

  3.       格式3:4-14個OFDM,攜帶最多2bit信息,複用在同一個PRB上

  4.       格式4:4-14個OFDM,攜帶中等大小信息,可能複用在同一個PRB上

  5.       格式5:4-14個OFDM,攜帶大量信息,無法複用在同一個PRB上

  不同格式的PUCCH攜帶不同的信息,對應的底層處理也有所差異,此處不展開介紹。

 

  UCI攜帶的信息如下:

  1.      CSI(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2.      ACK/NACK

  3.      調度請求(Scheduling Request)

 

  PUCCH大部分情況下都採用QPSK調製方式,當PUCCH佔用4-14個OFDM且只包含1bit信息時,採用BPSK調製方式。PUCCH的編碼方式也比較豐富,當只攜帶1bit信息時,採用Repetition code(重複碼);當攜帶2bit信息時,採用Simplex code;當攜帶信息爲3-11bit時,採用Reed Muller code;當攜帶信息大於11bit時,採用的便是著名的Polar編碼方式。

 

2.4.4隨機接入


  NR支持兩種長度的隨機接入(Random Access )前綴。長前綴長度爲839,可以運用在1.25KHz和5KHz子載波間隔上;短前綴長度爲139,可以運用在15KHz,30KHz,60KHz和120KHz子載波間隔上。長前綴支持基於競爭的隨機接入和非競爭的隨機接入;而短前綴只能在非競爭隨機接入中使用。


 

2.5 傳輸信道

  傳輸信道描述“信息該怎麼傳輸”這個特性,下面我們會提到邏輯信道描述的則是“傳輸的是什麼信息”。每個傳輸信道規定了信息的傳輸特性。

 

下行傳輸信道包括:

  1. 廣播信道(Broadcast Channel, BCH)

   固定的,預先定義好的傳輸格式

   在整個小區中廣播

  2.  下行共享信道(Downlink Shared Channel,DL-SCH)

   支持HARQ

   支持鏈路動態自適應,包括調整編碼、調製方式和功率等

   支持在整個小區中廣播

   可以使用波束賦形

   UE支持非連續性接收(爲了節能)

  3. 尋呼信道(Paging Channel)

   UE支持非連續性接收(爲了節能)

   需要在整個小區中廣播

   映射到物理資源上(可能會動態地被其他業務和控制信道佔用)

 

上行傳輸信道包括:

  1.  上行共享信道(Uplink Shared Channel,UL-SCH)

   可以使用波束賦形

   支持鏈路動態自適應,包括調整編碼、調製方式和功率等

   支持HARQ

   支持動態和半動態資源分配

  2.  隨機接入信道(Random Access Channel,RACH)

   僅限傳輸控制信息

   有碰撞的風險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