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以色列

原文出處:  http://www.csdn.net/article/2013-05-22/2815390-israel-innovation


摘要:實際上世界上最早的即時通訊技術、VoIP技術、因特爾迅馳處理器以及奔騰4都誕生於以色列——這個面積僅2萬平方公里,人口只有800萬的國度。許多科技巨頭在這裏都設立研發中心,欣賞這裏的高科技公司和人才。

提到以色列,大家首先想到的或許是這個國家與巴勒斯坦因爲爭奪耶路撒冷而沒完沒了的戰爭,以及這個民族驚人的智慧。卻很少有人想起它的另一面——創新。實際上世界上最早的即時通訊技術、VoIP技術、英特爾迅馳處理器以及奔騰4都誕生於以色列——這個面積僅2萬平方公里,人口只有800萬的國度。在講它的移動市場之前,想先說一下這個國家的高科技,它的創新。

以色列創造了多項全球第一,如研發投入佔GDP比例,勞動人口中企業家和工程師所佔比例,人均風險投資額等,均位居世界首位。


現在,以色列是美國之外在納斯達克擁有最多上市公司的國家,出口的產品超過一半都是高科技產品,2010年的統計顯示,以色列高科技產品年出口總值約爲184億美元,世界上頂尖的創新公司絕大多數都分佈在硅谷和這裏。以色列創新者每年創立500家以上的新的風險企業。如今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以色列企業多達64家,且上市公司超中韓日印總和,新興企業超全歐州總和。

在虎嗅《親訪:以色列何以成爲硅谷火種最好的承接者》一文中說到以色列政府對本國科技人才的培養以及對科技企業的支持也高度重視,以色列1973年就成立了首席科學家辦公室OCS,鼓勵與促進企業發展,但在80年代,以色列經濟仍舊被控制在幾個大控股集團,是一箇中央集權下的經濟體制,90年代初,各種要素才使以色列真正進入一個創新社會,其中一個大變量便是前蘇聯解體後,從前蘇聯涌入一批猶太技術移民,但這些人和色列本國的人卻缺乏創業激情,針對此,OCS成立了非盈利項目“技術孵化器”,專爲創業者提供從資金到商業建議、管理推廣、辦公地點與設施及尋求私募等一系列服務,大大的促進了創業公司的發展,現在該項目在全國各地擁有24個孵化器,運行着200多個項目,每年總投入3500萬美金。每個項目85%的預算資金由政府出。一般來講,孵化器與創業者、項目管理團隊對一個項目的持股比例爲20%、70%、10%,此外,孵化器會根據最終的銷售額來提取3%的佣金,再返回用於孵化器的運營中。


圖:以色列首都特拉維夫(圖片來源:Flickr

以色列的軟件產業之所以能夠如此發展,一方面得益於政府對基礎科學的投資。以色列每1萬人中有140名科技人才,遠超居世界第2位的美國(83名)。以色列的研發費用在GDP中所佔比重也居世界首位,達到4.68%。

另一方面得益於以色列本國人民的智慧和國外VC的進入,以色列最早的軟件公司Vardi創始人就認爲政府帶動創新這一說是政府自我吹噓,稱它確實起了一部分作用,但實際上,OCS這種政府組織的孵化器最開始都是投大公司,80年代不可能投小公司,是在VC進入以色列之後才逐漸推動了一些公司上市,然後政府纔有了Yozma計劃,加速了VC進入以色列,推進了創業創新的發展。

對這個市場,三星也表現出了無限欽慕之情,從4月24日開始通過內部通信網進行了“三星,向以色列問創新”的系列活動。且許多國際重量級IT公司,如蘋果、英特爾、IBM、摩托羅拉、思科、惠普等都在以色列設有辦公室,不同於在世界其它國家開設辦公室的目的,它們來這裏是爲了人才而不是爲了市場推廣,這些巨頭在以色列開設的都是研發中心。

許多大公司也對以色列創業公司情有獨鍾,光IBM收購的以色列創業公司就超過12家,蘋果、Facebook、Intel、思科、惠普等等大公司也對這個市場的創業公司感興趣。以色列大多數創業公司也樂於被這些科技巨頭收購。漢能投資集團陳宏在他的以色列之行中,他問以色列的創業公司是否想把公司做成世界級的公司,他們的回答是,以色列就這麼點地方這麼點人,他們應該發揮自己的優勢,把創新做到全球第一,被大公司收購後讓大公司去實現全球化。你可以說他們夢想不夠大,但不可否認這是一種最實際的想法。


圖:以色列諸多高科技公司辦公所在地矽林蔭大道

高科技發展到移動互聯網這個階段,巨頭們都曾對不少色列移動開發公司動過心。

爲了提供移動設備的終端管理系統,IBM在2012年以7000萬美元收購了以色列移動App開發商和基礎軟件提供商WorkLight,這家公司能幫助企業開發和推廣HTML5應用。IBM又在2012年第四季度計劃斥資2.5億美元收購移動軟件開發商Red Bend Software,該公司主要開發可以進行設備管理和手機優化的軟件,允許同一臺手機設備運行多個操作系統並遠程更新軟件,兼容更多新型軟件,降低手機對新興服務和軟件的支持成本。

爲了能爲開發者提供基於地理位置的跨設備跨操作系統的服務,Intel於2011年宣佈收購以色列移動導航軟件公司Telmap。

爲了幫助運營商提升服務,應對爆發式增長的用戶以及流量需求,2013年,思科確認收購以色列移動軟件開發商Intucell,該公司致力於爲移動運營商提供自動化管理蜂窩網絡的輔助軟件。思科認爲Intucell能幫助它解決網絡檢驗和網絡自適應等技術問題。

創業公司Waze更是受到蘋果和Facebook兩家巨頭的青睞,這是一個衆包地圖導航服務,能匯聚司機力量完善其服務、讓你的設備變成一個基於網絡的GPS社區。之前有傳蘋果打算收購這家創業公司以完善其糟糕的地圖服務,後來Facebook也打算斥資10億美元將其納入麾下,但最終因Waze CEO Noam Bardin不願開發團隊加入硅谷,談判擱淺。


圖:Waze界面

更有被Google收購的LabPixies,後者真正擅長的是將互聯網上的遊戲“改裝”爲適應iPhone及Android等不同平臺的不同版本。最有名的產品是其iPhone小遊戲Flood-It。

傳聞中幫助三星開發了眼球追蹤技術的uMoove也出自以色列創業公司,該公司的技術中,攝像頭佔用CPU資源極小,大約在2%到5%之間,因爲uMoove在後端運行,也非常省電,可以省電7%到12%,追蹤範圍甚至能達到5米。它說如果只有三星手機能擁有這種技術,那麼對這種技術來說無疑約束太大,所以欲將此技術向所有人開放,並在公司網站上提供了軟件工具包。

當然,還有早年被風投傳奇DST收購的即時通信服務ICQ等等。

除了這些,大家所知道的以色列移動創新公司還有什麼?幫助進行精確面部識別的Face.com;頂着光環出生,被萊昂納多投資的實時照片分享應用Mobli;跨平臺免費視頻通話軟件Fring;智能任務管理應用Any.DO;耗電量統計應用Onavo以及基於雲的電視機頂盒。創新公司當然不止這些,還有很多很多。據以色列風險投資研究中心統計,事實上,如今在全球範圍內,以色列目前已有4000家新興高科技企業,數量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

看着這裏發展風生水起的創業與創新公司,就不難理解爲什麼它被稱爲第二硅谷,到底是什麼激發了這個民族無盡的創新能力?見仁見智,你怎麼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