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I模型詳解(一)

         本專題主要對OSI七層模型每一層的功能、涉及到的基本知識和各層之間的聯繫進行介紹。會着重介紹各層協議的應用場景和發展歷程。

第一部分:OSI模型簡介

  • 背景:爲什麼需要OSI模型?

       在網絡最開始產生的時候,只有同一家廠商生產的計算機之間才能彼此通信。隨着網絡範圍的擴大,急需要改變這種局面,所以ISO組織開發了OSI模型。

  • 價值 :

       SOI雖然實現起來非常困難,但是它是主要的網絡架構模型,是邏輯模型,是一套指導原則。描述了數據和網絡信息如何通過網絡介質從一臺計算機的應用程序傳到另一臺計算機的應用程序上。

  • OSI模型是一個七層的來描述通信系統的模型。
  • 它的全稱爲"開放式系統互聯通信參考模型"(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縮寫爲 OSI),是一種概念模型,由國際標準化組織提出,一個試圖使各種計算機在世界範圍內互連爲網絡的標準框架。
  • 分層體系結構

       OSI模型是一個分層框架,其目的就是能夠設計出讓各類計算機系統都能互相通信的網絡系統。每一層都定義了信息通過網絡傳輸的完整過程中的一部分。每一層都有獨立的分工,但是各層之間又是相互聯繫的。處於一臺機器上的每一層都要調用緊挨的下一層的服務。而從邏輯上來看,機器之間就好像是一臺機器的第n層與另一臺機器的第n層在通信。

  • 層與層之間的通信

       層之間存在一個接口。確保了數據能逐層向下傳輸,又能逐層向上交付。每一層都有一個字段去定義上一層提供了什麼服務。定義清晰的接口和功能可以使網絡模塊化。

  • 數據的封裝

       封裝是OSI模型數據通信的一個特點。上層的數據會封裝到下一層中,以此類推直到數據每一層的數據都封裝完畢。

 

  • 層次劃分

第7層-應用層

       爲應用軟件提供的接口,用來設置與另一軟件之間的通信。如:HTTP、TELNET、SSH等

第6層-表示層

       負責把接收到的數據轉換爲接受者系統兼容且適合傳輸的模式。

第5層-會話層

       負責在數據的傳輸過程中,設置和維護網絡中兩臺計算機的連接。

第4層-傳輸層

       把傳輸層表頭(包頭)加到數據的前面,形成數據包。表頭裏包含了傳輸層所使用的協議,如:TCP,UDP

第3層-網絡層

       決定了數據發送時的路徑選擇和轉發,將網絡層表頭(包頭)加在傳輸層處理過的數據包之前,形成數據分組。網絡層包頭中包含了本層的各種協議,如:IP

第2層-數據鏈路層

      負責網絡尋址、錯誤檢測,把物理層轉發爲可靠的鏈路。使物理層對上層(網絡層)看起來好像是無差錯的。當表頭和表尾被加至數據包時會形成幀。表頭包含了物理地址等信息,表尾主要用於差錯檢測。

第1層-物理層

       物理層用來協調通過物理媒體傳送比特流時所需要的各種功能。物理層涉及到一些接口和傳輸媒體的機械和電氣規約。物理層負責把逐個的比特從一跳移動到下一跳。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