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 Wicket 的新認識

    去年年底從 TSS 翻譯的《Wicket:我們需要不同的表現層框架嗎?》在今天引起了大家的共鳴。當初我是抱着很隨意的態度翻譯此文。各位也別冤我,表現層的框架實在是太多了,讓人無從下手,無法確定到底哪個框架更具優秀,害怕顧此失彼。
   
    通過今天的交流,我發現 TSS 的確沒有說錯,Wicket 結合了 Tapestry 與 Echo 的所有優點!Wicket 能夠屏蔽 C/S 與 B/S 架構的區別,Wicket 模擬了 C/S 結構,也就是說不用考慮客戶端與服務器之間的交互。比如在用 JavaScript 和 XMLHttp 寫複雜頁面邏輯的時候,腦子裏始終在考慮這是 Client(瀏覽器),請求被提交到 Server,想着:“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環境”,需要做很多像避免刷新頁面這樣額外的工作。而在使用 Wicket 的時候,完全可以認爲是在使用 Swing 進行開發,或者是 VB,這樣的話,腦海裏不會存在所謂的 Client(瀏覽器)與 Server 的概念。於是,客戶端的數據與服務端的數據就可以不加分別(實際上是 Wicket 幫你做了很多工作,僅此而已)。
   
    更令人興奮的是 Wicket 支持不同的客戶端,比如 HTML、Flash/Flex、Swing。就是說,忽然有一天要把之前做的系統的 UI 層更換成 Flex,這該怎麼辦?按照現有的手段,我認爲很棘手(至少不會很輕鬆吧),在 Wicket 中,這一切僅僅通過簡單配置就可以實現這種切換,你覺得是不是很美妙?
   
    網友 Alex Chew 指出,選擇框架的時候需要考慮:
    1、支持不同的客戶端,比如HTML,Flash/Flex,Swing。
    2、支持軟件過程,能夠合理的進行工作分割。
    3、容易維護,能夠通過某種方式如 MDA 進行代碼生成。
   
    Wicket 都能很好的滿足以上條件。行了,就說到這裏吧。
    最後,感謝 Alex Chew !!!

 

(請注意!引用、轉貼本文應註明原作者:Rosen Jiang 以及出處:http://blog.csdn.net/rosen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