徹底瞭解DVD:從入門到精通

徹底瞭解DVD:從入門到精通
-轉自山楂樹論壇白衣原創

第一章 緣起
  
  那片直徑120mm的小小的塑料片,閃耀着一種迷幻般的光澤。一束絢麗的激光照射在這小小的塑料圓片上,成千上萬比特的數據流沿着一根細細的光纖從DVD影機輸送到AV功率放大器,在那裏,經過杜比邏輯解碼器無聲而神奇的工作,無邊無際的光影瀰漫開來,在客廳幽暗的燈光下,我們的靈魂彷彿在片刻間從世俗生活中抽離,進入一個由聲畫構成的幻想國度……無數個夜晚,我們就在燈光明滅之間,一次次地穿梭於真實與夢幻之間,流淚和歡笑,偷窺和遺忘。
  這就是我們個人意義上的DVD!
  當然,技術意義上的DVD遠遠沒有這麼浪漫和簡單。儘管對我們這些終端消費者來說,並不需要、也不可能學會製造一片DVD,但瞭解一點關於DVD技術的基本知識,卻有助於我們選擇、購買、收藏和欣賞以DVD爲載體的影音文化和藝術。所以,我們從DVD的常識說起吧!
  
  第一節 DVD前傳
  
  20世紀70年代末,磁記錄技術(比如錄音帶,錄像帶)已經熟透,激光存貯(簡稱光貯)技術開始被研究,結果這個桃子被荷蘭著名的PHILIPS(飛利浦)公司摘得,他們推出了LD(Laser Disk)激光視盤,當時它仍然是模擬信號的產品,而且體積龐大,外形笨重,但400線的畫質使錄像帶望塵莫及。從LD那張一尺見方的激光盤到我們今天手中的小小的DVD,當然還有很長的道路要走,但是,一個可以憑藉光貯技術來建立個人電影博物館的時代,已經由此拉開了帷幕。
  SONY敏感地意識到了PHILIPS在光貯領域的過人之處,於是二者開始密謀合作。1982年,在LD的基礎上,SONY不失時機地與PHILIPS確立了CD唱片的標準,就是現在的CD音樂盤,這個小小的光盤顯然比LD要成功得多,這個標準一直到現在還在被廣泛使用。SONY與PHILIPS成爲業界的兩大巨頭,牢牢控制住了消費類電子娛樂市場,世界上每臺CD唱機或與之兼容的機器都要給這兩大巨頭上供(專利費),按照羊毛出在羊身上的原則,事實上,山楂樹的朋友們家裏的每臺CD機、DVD機、每張正版的CD盤、DVD盤,其價格中都已包含了幾百項專利費,其總額約佔您花費的約20%!
  索尼與菲利浦也被稱爲了索飛聯盟,強大得令同行只能望其項背。雖然LD只是曇花一現,但正是它繫緊了二者的聯盟,也算不辱使命。繼而不久,電腦業使用的CD-ROM標準也被他們括入囊中,從此財源滾滾而來。同樣,按照羊毛出在羊身上的原則,事實上,山楂樹的朋友們家裏的每臺電腦的光驅、每張正版軟件或正版遊戲的光盤,其價格中也包含了無數項飛利浦和索尼的專利費!
  商場上有句名言:三流企業賣產品,二流企業賣服務,一流企業賣標準。要麼不做,要做就要做標準制定者。可是先機已失的其它幾大公司也不是省油的燈,看着CD光盤先機已失,松下、東芝、日立、先鋒、NEC等,都暗暗卯足了勁,要與索飛聯盟一爭長短。此時,有識之士都已明白,磁貯之爭或許走到了盡頭,光貯纔是未來必爭之路。CD這趟車算是趕不上了,於是大家齊刷刷地把目光投在了下一代產品上,DVD即將橫空出世了!
  1994年底,SONY與老夥伴PHILIPS率先推出了大容量的下一代光貯產品MMCD(Multi Media CD),其容量已經達到數G,並與PHILIPS欲立其爲數字影音的新標準。一直以來,技術與材料的科技革新,一直主導着媒體的發展。你可以不會攝影,但如果你發明了照像機,那麼攝影的天下就是你的,你可以不會編新聞,但如果你發明了電視機,那麼整個電視網絡都是你的。SONY在CD唱盤、CD-ROM領域讓唱片公司與電腦公司的臣服,再次證明了這一點。但這一次,兩大光貯巨人的聯手,依然受到了強勁的挑戰,技術革新媒體的定律這一次被顛覆。
  這就要從“八大影業”說起了。
  
  第二節 誰是幕後真正的“黑手”
  
  美國的好萊塢,是全球影業的霸主,其中有幾家歷史悠久而龐大的公司主宰着全世界70%以上的電影市場,俗稱它們爲八大影業公司,簡稱八大影業。八大影業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佼佼者,基本代表着當時實力最強、影響力最大、優秀作品最多的電影公司。
  老牌的八大影業,前七名是如雷灌耳的:時代華納(Time warner),米高梅(MGM),20世紀福克斯(20th century fox),迪斯尼(Disney),環球(Universal),哥倫比亞(Columbia),派拉蒙(Paramount)。第八位一直有爭議,比如曾出品過《公民凱恩》的RKO,現在已經難見蹤影,還有新生代如新線(New Line)、米拉麥克斯(MiraMax),夢工廠(Dream Works)等,可惜它們都有七大影業的背景,不是它們的子公司便是他們的衍生物,最具實力爭奪第八位的是博偉(Buena Vista),也有譯成“遠景”的。它的資本運作相當出色,控股很多電影公司,如果你是個電影迷但對博偉這個名字不熟悉的話,提起試金石(Touch Stone)和米拉麥克斯(MiraMax)的名號應該有所耳聞,還有一個與好萊塢同名的公司Hollywood,甚至是DISNEY也有大量博偉的股份。當然作爲一個真正的影業霸主,博偉比起前七家來還差些。所以也有人將八大影業稱爲七大影業。天下文章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餘下的天下文人共分之。這第八個名額也可以由其它電影公司共分之,稱爲八大影業也不爲過。
  八大影業到底有多大勢力,實在難以估計。不能簡單地從AOL當年的1900億美元併購華納來估算。我們看這樣一個數字,2003年的統計,好萊塢在當年新產大片的平均製作費用每部是八千萬美元。這是個極其可怕的數字,一部一兩小時的電影足以頂上一個比較成功的中型以上企業的投資。相比之下,電影之鄉歐洲,還有數量之王印度和香港,再加上日韓這些東南亞盛產電影的國家,全世界電影綁在一起也無法與好萊塢抗衡。電影界有一部權威的列奧納德·馬爾丁(Leonard Maltin)電影指南,收錄了20000部電影的簡單目錄,其中有18900部是好萊塢的作品,而其版權完全被七大影業瓜分佔據。所以日資流進美國時,最大的突破口便在影業上,SONY與松下都曾斥天文數字的巨資對哥倫比亞和環球下手收購,但是好萊塢水深莫測,兩大巨頭都先後吃盡了苦頭。
  這些影業巨頭最可怕的財富,不是片廠等不動產,而是電影版權和拷貝,俗稱片庫。也許某部電影不是該公司製作的,但他會在合適的時候購買過來,或者是趁對手不如意時落井下石抵債過來的。每換一次版權,便會在電影的片頭打上自己的烙印,就好象我國古代的字畫收藏一樣,每換一位藏主都會蓋上一方藏印,弄得收藏品跟花瓜似的。在好萊塢的過氣電影片頭中便會出現有趣的現象,一個接一個的不同版權公司的標誌片斷和版權聲明。
  好萊塢是個玩弄電影工業的地方,一部電影不是只有在檔期的票房才體現它的價值,其周邊產品還有很多,玩具、形象標誌、唱片、電子遊戲,2003年的統計,票房收入只佔成功電影的14%。在這其中,有一項非常誘人的收入使八大影業流連往返,那便是每一項新的視頻技術誕生後,它們便會將許多老電影從片庫箱底翻出來,重新用新技術製作翻新,然後賣個好價錢。錄像帶、LD、VCD時代皆是如此,有時候他們還會重複翻新老電影,幾部弄個合集,甚至加點花絮,美其名曰特別版。這一點是電影無可比擬優勢,你不會去看60年代的電視節目,不會去聽40年代的歌曲,但你一定有興趣看看30年代的電影。從技術廠家的角度來看,新技術最好永遠能替他們賺錢下去,直到他們認爲有必要再開發下一代技術(比如競爭對手的危脅)。但這與八大影業的利益是衝突的,他們會有等不及的時候,也只有他們會主動對新技術實行催生。
  好了,書歸正傳。現在,八大影業要用他們在這個地球上對電影工業和娛樂消費業無與倫比的影響力來催生DVD這個數字時代的新寵兒了。
  
  第三節 “意外懷孕”:VCD
  
  激光存貯技術在音樂市場的成功,使得八大影業希望將其電影數字化保存。他們交給了當時光盤存貯的盟主SONY與PHILIPS一項任務,要在光盤上存放兩小時左右的電影節目,以供家庭電視播放。這當然需要很好的壓縮算法,於是兩大廠商將目光鎖定在動態影像壓縮算法標準組織MPEG身上。
  MPEG是Motion Picture Expert Group的縮寫,意爲動態圖像輸出組織。MPEG當時制定了兩套標準,MPEG1和MPEG2。MPEG1的解析度是320×240(N制),是標準的4:3電視規格,一小時的節目可以壓縮到600M左右;MPEG2的解析度是720×480(N制),支持16:9的電視規格,一小時的節目需要佔用3000M以上的容量。當時的民用光盤容量只有600M左右,索尼摸了摸口袋,只翻出這一枚硬幣,受技術所限,只得選擇了MPEG1作爲壓縮標準,這就是VCD(Video CD)的誕生。很顯然,MPEG2對於MPEG1並不是什麼新技術,它們是幾乎同時制定的。雖然MPEG2在參數上出色的不是一個量級,但用戶不可能接受一部電影占用七張光盤的體積,使用MPEG1的VCD便成爲了折衷方案。
  VCD採用了雙張普通CD盤來製作,這樣可以存放兩小時以內的電影,這一思路是延續了PHILIPS在推行LD時的做法,DiskA & DiskB。SONY拉攏了包括先鋒在內的幾家大廠商一起來組建VCD聯盟以推廣VCD。因爲它的解析度太低,只有電視掃描線的一半,比最傳統的VHS錄像帶還略有不及,八大影業對這份答卷顯得有些失望,反應冷淡。VCD聯盟只得以日本爲中心在亞洲推行這項技術,沒想到竟然獲得了成功。於是形成了亞洲國家VCD風行,而在消費者十分幼稚的中國,VCD取得了全世界音像界不可理喻的成功——它取代了錄像帶!而對影音標準要求更高的歐美消費者卻依然固我,以消費錄像帶爲主。
  八大影業對VCD不滿還有一個重要原因:VCD標準在防盜版技術上幾乎無任何障礙可言,只要有合適的設備,任何人都可以輕易地複製。這一點是令八大影業最不滿意的地方,VCD片源便得不到他們強有力的支持,只拿一些老舊影片出來充數。於是大量的從錄像帶上翻制的和從電影院中偷拍的盜版VCD面市,市場一片混亂。索飛聯盟只得將VCD技術暫時用於電腦上解壓觀看,沒想到被中國人攪了局。中國安徽的萬燕推出了用於電視上直接觀看的VCD機,類似於錄像單放機。這一舉動引發了VCD機的大戰,中國各個廠家紛紛仿效。造成的結果是,技術的提倡者SONY與內容的創造者八大影業,都沒有在VCD一戰中受益。而VCD機生產商與碟片盜版商竟然成了受益者。當然還有兩位隱藏更深的受益者,一個是電視業,一個是PHILIPS。VCD本是爲電影業發佈的標準,爲擺脫電視業賴以生存的錄像帶而進行數字化革新,結果竟然最終被電視業所採納。拿我國來說,大量的電視劇和電視節目都在以VCD形式被二次發行。而所有的VCD機中,幾乎都要用到PHILIPS的解碼芯片。這樣的輸贏局面,實在令人意外。好在DVD後來如日中天,VCD作爲市場過渡產品不再被苛刻地對待,反而得到了與DVD同步發行的優待,可惜此時的VCD已氣息奄奄,爲時晚矣,這是後話。
  
  第四節 DVD——讓你擁有自己的電影院
  
  當時不但八大影業打算放棄VCD,連索飛聯盟也幾乎在同一時間開始研發下一代的光貯產品。VCD這個姥姥不親舅舅不愛的產物,在我國曾如此興盛過一陣,以至於VCD機生產商居然成了央視廣告的標王,真是出乎意料。在VCD時代收藏了N多錄像帶版或者槍版級電影的愛好者,算是技術時差的犧牲品。白衣收藏過2000多部VCD,每部一般是兩張盤,平均每部約13元,投資也相當大了。到了DVD時代,白衣真是欲哭無淚!!!只留了幾張心愛的盤,其餘的全部送人和丟棄!!!
  在過去,一項新的技術誕生後,至少要十年到二十年左右去更新和淘汰它,因爲商家還沒有賺取足夠的錢。前文提到,礙於當時的技術,MPEG1是無奈的選擇。但這一次索飛聯盟與八大影業的不歡而散,爲下一代產品的降生加快了速度。VCD上市不到一年,DVD就已在歐洲露面。因爲VCD兼容舊式光盤系統,價格相對低廉,所以仍然存活了幾年。如今幾乎完全退縮在電視領域了,誰還在拿VCD看電影的話,白衣也只能對他深表同情了。
  1994年底SONY發佈了MMCD後,東芝在1995年初發布了SD,這都是下一代的光貯產品,MMCD的容量可以到3.7G,而SD達到了5G。對這一技術感興趣的,除了八大影業外還有計算機業的巨頭,比如IBM,Microsoft等。對這兩種標準,他們只想支持一種。SONY更傾向於計算機業,因爲他們在CD-ROM的合作中非常成功,於是SONY承諾MMCD肯定會用來支持大容量數據寫入與刻錄,而這正是八大影業頭疼的問題,這便使得東芝看到了希望。想要遊說八大影業支持自己,比起索飛聯盟來東芝自認份量不夠,於是他找到了消費電子的另一巨頭松下。最終,東芝說服了松下在光貯產品上與之聯合。其實松下也早已不滿在CD時代SONY的耀武揚威了,於是新的東鬆聯盟成立,這樣說服八大影業就容易得多了,更何況東鬆聯盟開出了一個讓好 萊塢無法拒絕的條件,承諾它的技術只用作電影內容的播放,不向用戶提供可以寫入與刻錄的設備。這個條件簡直是一針興奮劑,於是以華納爲首的影業公司,開始網羅各大娛樂公司加盟到這個新的視頻陣線中,其中包括米高梅(MGM)和百代唱片(EMI)等,而以東芝爲首的技術廠家,其陣營也不斷擴大,先鋒等大廠家都相繼加盟。最終,八大影業同意了東芝與華納推行的新一代光貯計劃,取名爲Digital Video Disk——DVD瓜熟蒂落了。
  對於索飛聯盟來說雪上加霜的是,當時的計算機業發展還不夠快,民用電腦硬盤也只有幾個G的容量,軟件業沒有體積太可怕的東西需要DVD如此大容量的光盤系統,除了用來備份數據不知道要做什麼用,所以他們依然青睞着CD-ROM。看到大勢已去,SONY痛定思痛,於是收起架式,假意奉迎,與東芝和解認慫。最終DVD被統一成爲4.7G的標準容量。大部分標準還是採用了東芝的技術,只在一些邊角技術上象徵性地安慰了SONY一下。這爲後來SONY的報復埋下了伏筆。
  鑑於這樣特殊的經歷,爲防各加盟廠商心懷鬼胎,東芝提儀成立了DVD Forum,也就是現在的DVD論壇組織。加盟廠商多達220餘家,唯DVD論壇馬首是瞻,東芝自任主席,成立了11個龐大的分支機構,並得到八大影業的支持,使得DVD在國際家用影視領域一統江湖,東芝終於實現了武林盟主的夢想。SONY向來在尷尬之後,兼容產品做得也很歡。它依靠自己的經驗和技術,生產解碼芯片板,爲DVD機提供核心動力。繼而中國人也不甘落伍,成爲世界上最大的DVD PLAYER生產國,可惜賣產品的終究拼不過賣標準的,每生產一臺DVD機,廠家需要向DVD論壇支付總計12美元的各種專利費,而DVD機的平均售價還不到100美元,其中核心成本便是SONY的主板。
  自此,以MPEG2爲壓縮標準的DVD誕生了。它是爲電影而誕生的,也是電影愛好者的福音。這個原本單純的目的,到後來產品多元化後,又上演了一些恩恩怨怨。我們現在先關心眼前的現實,這個被八大影業力捧,被DVD論壇的認可的統一DVD-Video標誌鋪天蓋地而來,真正的家庭影院時代開始了。
 

第二章 身懷絕技的DVD 
 
  DVD從誕生開始,就是爲娛樂業服務的,八大影業在其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除了影業公司外,EMI等唱片公司也難耐寂寞,要求DVD支持他們的節目,所以就出現了DVD-AUDIO光盤,它與DVD-VIDEO是DVD的兩個主要用途,所以DVD也被稱爲Digital Versatile Disk,數字多用途光盤。雖然DVD有兩個名字,而且以第二個名字傳播最爲廣泛,但千萬不要忘記DVD的誕生初衷:Digital Video Disk。
  以東芝爲首的廠家聯盟――DVD論壇,自然屈就於八大影業,與他們合夥制定了與廣大消費者爲敵的各種防盜技術標準,從DVD介質、內容以及播放器上都做了手腳。爲了能繼續下去我們的話題,先介紹點圍繞DVD光盤介質的基本知識。
  
  第一節 DVD的光盤結構
  
  光存貯的原理就是用激光在介質上燒出有規律的小坑,形成光盤軌道,類似“蚊香圈”結構。如果將光盤比作農田的話,阡陌交錯,行列縱橫,那麼一個蘿蔔一個坑,蘿蔔代表1,在同一列中,蘿蔔與蘿蔔之間的地方代表0,一列蘿蔔叫溝(Groove),列與列之間的田埂叫岸(Land)。DVD所使用的激光波長比CD要短,前者是635/650nm,後者是780nm。波長縮短,在光盤上形成的光斑也就隨之縮小,密度增加,每張DVD的容量從CD盤的680M提高到了4.7G。
  DVD成品光盤的外型與CD一樣,直徑都是12cm(5.25英寸),厚度都是1.2mm,這是爲了使人們更習慣於它的大小,並使得模具生產廠家不至於更換全部的生產線,當然更重要的目的是使DVD機同時能兼容原來的CD盤片。而實際上,DVD的工藝已經比CD要精細很多了,每片DVD的數據盤只有0.6mm的厚度。爲了達到標準的1.2mm厚度,DVD盤都是“兩片東西粘在一起”形成的。如果你細心地看一看DVD的側面,就會清楚地看到這一點,再拿張CD來對比,就明白了它們的不同。廉價廠家的DVD盤,在側面還會看到有膠痕。
  
  第二節 DVD的種類
  
  順着上面的話題,很容易就聊到那個常被新手問到的問題,什麼是DVD5和DVD9?它們有什麼區別?
  前文提到,每片DVD盤基只有0.6mm厚,基本存貯容量爲4.7G,通過不同的組合,便產生出了不同的DVD規格。
  DVD5:如果在0.6mm的DVD盤背上再加一層0.6mm的透明保護層,那麼這種單面單層的DVD便是DVD5,簡稱D5,它具有標準的DVD容量4.7G,一般爲銀白色盤面。D5的盤片容易保存,如果將數據內容層比作躺在牀上的人,那麼他不但蓋着一牀“被子”,同時還鋪了一牀“褥子”。
  DVD10:如果將兩張DVD盤基“背靠背”地粘在一起,便成了雙面單層的DVD10,它的容量是4.7G的兩倍,有9.4G之多。但是想用另外一面,必須退出盤倉來翻面。而且因爲兩面都有內容,所以無法印刷詳細和印美的圖案,只能在內圈小縫上寫一點小小的字跡。這些缺陷導致了它無法被廣泛應用。雖然“被窩”裏出現了兩個人,但因爲“背靠背”的關係,保存度還算適中。
  DVD9:如果將兩張DVD盤基“面靠背”地粘在一起,便形成了單面雙層的DVD9,簡稱D9。第一層很容易讀到,資料寫在透明的盤基上,和D5一樣,但第二層就需要激光頭重新聚焦,透過第一層的片基,利用特殊的反射層,去“看到”下面一層的內容。這樣的好處是讀第二層不必翻面,壞處是因爲由反射層來間接讀取,有些地方只得損失掉,不可能完全讀取第二層,所以利用率下降,使得DVD9的容量無法達到4.7G的兩倍9.4G,而最多只能有8.5G。因爲需要重新聚焦,所以“並不是所有的DVD機都能讀取D9光盤”,一些老式機器沒有這個功能。其實D9與D5的標準幾乎在同時(1996年左右)被制定,但八大影業一直用D5發佈電影,直到1999年後纔開始廣泛採用D9。因爲它的特殊反射層結構,所以大部分工藝做出的的D9光盤,盤面看上去泛出金黃色。要注意,D9的“被窩”中,最下面的那位直接背對着“牀板”而沒有鋪“褥子”,所以需要像保護正面一樣,細心保護背面(即印有圖案的那面)。
  DVD18:這是一個奇怪的標準,雖然被稱爲雙面雙層,而且容量恰好是DVD9的兩倍即17G,需要翻面,似乎它與D9的關係就好象D10與D5一樣,是兩張D9背靠背粘貼而成。白衣猜想,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否則D18的厚度應該有2.4mm了。D18應該只是利用了D9的原理,但兩片粘貼的盤絕不是簡單的D9,它由特殊的工藝製成,可以說是隻有0.6mm的超薄D9。所以許多DVD加工廠商聲稱能能做D5、D10、D9、但鮮有提及D18者。而且因爲與D10一樣的原因,它也沒有被八大影業廣泛採用爲電影載體,只能說是DVD技術的一種延伸。
  小結一下,我們至少需要知道三點推論——
  第一點:DVD是由兩片東東粘在一起形成的,不同的組合出現不同的標準。D9的容量比D5的兩倍要少將近1G,所以理論上來說,雙張D5會比單張D9放更多的東西。但D9的價格比D5高出一倍不止。
  第二點:D9的特殊反射層結構以及激光頭重新聚焦的原理,使得它不用翻面就可以讀到另一層,爲未來大容量光貯產品提供了思路。D9只有兩層,現在實驗室技術已經推出了數十層反射,容量上百G的光盤實驗品。
  第三點:由於D9的特殊結構,它需要小心的保護,因爲它的背面很脆弱。如果有D商給你的D9盤面是銀色而不是金黃色的話,你要小心了,有可能是用D5冒充的。
  
  第三節 容量是個啥東東
  
  D5盤標稱爲4.7G,但是電腦界與家電界對1K的定義不同。家電界的1K=1000,電腦界1K=2的10次方=1024,1M=1024K,1G=1024M,所以DVD在電腦上的標稱容量是4.38G。把它還原一下,4.38×1024×1024×1024=4702989189.12,也就是4.7G。
D9的8.5G也是如此,相當於電腦上的7.9G,7.9×1024×1024×1024=8482560409.6,約等於家電界的8.5G。
  還有一個比較容易混淆的概念在這裏也順便提一下,後面會遇到,就是每秒的數據流量BPS,電腦界數據一般都以bytes(字節)爲單位,1byte=8bits(二進制位),但在說到bps時(bits per second)卻用了bits爲單位,除以8纔是平時說慣的了字節單位。比如56k的MODEM,是指56kbps,每秒的峯值流量只有56/8=7,也就是說它在下載時最大速度不會超過7kbytes/s。
  
  第四節 說到最重要的了——DVD VIDEO的內容
  
  DVD VIDEO的光盤標準,包含了許多功能,除了版權保護措施外,它支持最多達32個字幕通道(channel),8個聲音通道和15個角度通道。當然這些只是通道而已,並不是說一張DVD就需要有32種字幕,它們就好象高速路的車道,一輛都沒有或者只有一輛,甚或32條車道同時都跑着夏利也是可以的,並不是非要跑上不同的車。所以有些DVD盤,你在切換語言時,會發現它裏面有同種語言字幕,比如兩個中文字幕和一個英文字幕,算起來也是三種字幕了,佔用了三條車道,但只是兩輛夏利和一輛寶馬而已。角度畫面也是如此,大部分電影都不提供角度變化,因爲不同的角度實際上被看作是不同的視頻而已,只是恰巧它們與某組畫面內容有關聯。聲道大同小異,下面會談到兩種不同的標準AC3和DTS。我們現在需要關心的是,這麼多東西都要放在D5或者D9這樣有限的空間當中,如何放得下?
  是啊,肯定放不下。如果這些花哨的功能太多,必然會使製作者減少真正的畫面內容空間。電影畫面的空間又是怎樣安排的呢?看下一節——
  
  第五節 DVD的目錄結構
  
  一張DVD VIDEO的光盤包含着Audio_TS和Video_TS兩個目錄,Audio_TS是留給DVD Audio的,在電影盤上它一般都是空的,不在我們討論之列。
  在Vudio_TS目錄中,會有一堆文件,它們的擴展名有三種,BUP、IFO和VOB,IFO是一些段落(chapter)標記等,BUP有部分IFO的備份,它們佔用極小空間,可忽略不計,真正的影音內容放在VOB文件中。
  VOB文件分爲以下三種:
  第一部分:VIDEO_TS.VOB
  第二部分:VTS_01_0.VOB, VTS_01_1.VOB,一直到VTS_01_N.VOB
  第三部分:VTS_02_1.VOB一直到VTS_N_1.VOB
  第一部分一般是版權聲明。
  第二部分的第一個以0結束的文件是DVD的菜單片頭(menu)動畫,從VTS_01_1.VOB這個文件開始纔是真正的電影內容,這個文件被稱爲文件1。因爲技術上的歷史原因,DVD製作時的最大文件只支持到1G,所以一部電影內容會被分成若干個0.99G的文件,依次從文件1開始命名,一直到VTS_01_N.VOB的文件N結束。
  第三部分放的是拍攝花絮或者 special features,有的還會放些電影預告(previews)。這些長度都有限,不會超過1G而需要用到第二個文件。
  由此可見,第二部分從文件1開始的內容越多,則電影正文相關的內容就越多。受光盤空間的限制,即便任何亂七八糟的東東都不放,只放電影正片,一張D5最多也只會有五個這樣的VOB文件,而D9最多會有八個。在後面介紹DVD盤收藏時還會詳細講解這一部分,以便深入瞭解DVD的畫質與壓縮的關係,以及D5與D9的比較。目前先做些準備工作,瞭解一下DVD的畫面壓縮標準MPEG2罷。
  
  第六節 DVD的拿手好戲——數據壓縮
  
  DVD Video因爲源於八大影業的推動,所以其表現出來的性能都在爲電影服務。它採用了MPEG2標準(ISO/IEC13818)來壓縮畫面,這個標準有如下兩個顯著的參數:
  畫面分辨率爲720×480,碼率達到1M至10Mbps。
  MPEG2比VCD的MPEG1的320×240分辨率提高了四倍多,數據量當然也增大了很多,加之音效質量也有所提高,達到了24bit/96kHz的標準,並支持外掛的字幕和聲道,以及多角度欣賞等數碼控制功能,因此在單位時間內播出的數據流量大增。原來的VCD數據流量只有150Kbytes/s,大約是1.15Mbps,現在的DVD則最高峯值達到了10Mbps。
  之所以說峯值,並給出1至10mbps的範圍,是因爲MPEG2是動態壓縮的,它可以依據不同的畫面變化採用不同的壓縮率。它的壓縮總原則是,儘量用小壓縮率來保證平穩的或者安靜的畫面質量,在動態畫面或者畫面變化劇烈時採用大的壓縮率。這樣會使運動畫面的質量下降,但在每秒30幀的動態畫面下,人眼是有一定的錯覺的,顧不及太多的細節損失。
  一部電影下來,畫面變化是很頻繁的,剛纔還花前月下,這會兒可能已拳腳相加,所以壓縮率也一直在變化。爲了跟蹤這種變化,引入了碼率(Bit Rate)的概念(更準確的譯法應該叫“碼速”,但中國學理工的人一般來說中文都很蠢,現在我們只能叫“碼率”了),即每秒播放出來的二進制數,是以bps(bits per second)爲單位的。電影的播放時間是固定的,所以每秒通過的數據流越大,也就是這一時間段碼率越大,間接說明其對原始影片的壓縮率越小,從而達到更接近原始清晰度的效果。
  早期的MPEG曾用過固定碼率算法(CBR),後來在MPEG2中採用了動態碼率(VBR),所以MPEG2實際壓縮率比MPEG1還要高,因爲畫面大了數倍所以顯得更加清晰些。SONY還曾推出過超大碼率(Super Bit),被稱爲超比特壓縮,因介質容量問題,沒能廣泛採用。
  現在在數碼影像界流行的M-JPEG,可以看作是將無數的JPEG畫面每秒30幀地播放而形成的連貫視頻,用這個思路也有助於我們瞭解MPEG2的動態壓縮過程。
  我們知道JPEG是靜態圖像壓縮標準,如果用PHTOSHOP存貯一張JPEG圖片,當壓縮率設得很大時,失真率隨之增大,畫面會模糊不清,但文件佔用空間會很小,選到最小壓縮率也就是最好畫質時,畫面幾乎沒有失真,但二者存出的文件體積有可能相差10倍以上。我們可以想象一部90分鐘長的電影(每秒30幅圖像),是由90×60×30=24300幅圖像組成的。如果有劇烈的運動,那麼相鄰畫面便會產生明顯的變化,這時我們可以採用較大的壓縮率,使這一段視頻所佔空間變小,對於相對靜止些的畫面,我們採用最小壓縮、最好畫質,這樣便成功騙過了我們的眼睛,到靜止畫面時捕捉到的細節,會告訴大腦畫面剛纔也是這麼清晰。這就是爲什麼MPEG2的碼率可以從1M到10M之間變化。這實在是一種既不損失播放質量,又能適當減小體積的好方法,但它只適用於動態畫面。如果靜態畫面的碼率不夠大,失真就會嚴重,因此從側面瞭解一部電影的清晰度,平均碼率是一個很好的參考。
  除了動態畫面影響壓縮率外,畫面構圖的複雜程度比如色彩數目與物體大小等同樣影響壓縮結果,藍天草地的畫面會比舞會場面要節省空間得多,這與JPEG是一致的。如果物體衆多,顏色複雜,爲了保持效果,MPEG2會自動減小壓縮率,所以色彩簡單的動畫片的體積一定比普通電影要小,或者說同樣在體積不足時動畫片會更清楚。因此畫面的複雜程度也是一個參考因素,這在後面DVD盤收藏時我們會詳細討論。
  小結一下,決定一部DVD電影是否清晰的關鍵,一是被壓縮前片源的清晰程度,二是MPEG2在壓縮時採用了多大的平均碼率,雖然MPEG2在壓縮時都是自動進行,但壓縮前可以人爲進行一些壓縮碼率的宏觀設定。當然,我們希望最大的碼率10Mbps能貫穿始終,那樣畫質會是最清晰無比的。一張D5可以放五十分鐘左右這樣純淨的畫面,但它是不包括聲音數據的,更不用說片頭和花絮了,所以D5的碼率一般在5M左右就算不錯了。
  
  第七節 速度裏面有玄機——播放速度
  
  因爲MPEG2的數據流量大,所以播放速度比MPEG1要求高。因此在制定標準流量速度時,VCD的標準1×(1速)只有150k/s,而DVD的1×達到了1380 K/s,是VCD的9.2倍。所以,這裏順便就澄清了一個概念,52×的CD-ROM並不比16×的DVD-ROM速度快。16×的DVD-ROM相當於147.2×的CD-ROM,比52×的CD-ROM要快出1.4倍,但因爲DVD-ROM的容量是CD-ROM的近七倍,所以理論上讀完一張4.38G的DVD所需時間只有650M的CD-ROM的2.4倍。但受限於操作系統的時滯等原因,這個數字在讀盤時並不準確,真正能體現精確速度的是刻錄光盤。一張700M的CD-ROM刻錄時間最高速40×約爲五分鐘,用4×的DVD刻錄機只需14分鐘。
  
  第八節 聲音不是小事情——AC3與DTS
  
  說起DVD電影的聲音標準,一般都會提到這兩個名詞:AC3和DTS。老式DVD不提供AC3與DTS的解碼,這個任務由特殊的功放來完成,因此老DVD機放現在的片子可能會沒有聲音。現在電器商店銷售的DVD機上,都會寫着“雙解碼”字樣,指的就是AC3和DTS兩種聲音編碼的解碼。
  AC3是DOLBY實驗室推出的傳統音響標準,它是專爲電影院而設計的。過去的電影伴音都錄在膠片的齒孔之間,AC3也不例外。但那一點地方實在不夠用,所以AC3採取了壓縮的算法。後來先鋒與DOLBY合作,改進了AC3的標準,使其能支持到5.1聲道。AC3的數據流量(也就是音頻碼率)標準的是384kbps,它還兼容兩聲道的立體聲和單聲道等,AC3兩聲道碼率只有128kbps,這其實就是MP3的聲音數據碼率。最高細節的AC3標準,碼率在448kbps,因其壓縮合理,體積不大,所以被DVD廣泛採用作爲電影音頻的存貯標準。
  DTS(Digital Theater Systems)是環球電影公司與DTS公司聯合推出的,它巧妙地迴避了用膠片存聲音的問題,改用CD光盤來單獨存放,在播放電影畫面時同步播放聲音,也支持5.1聲道。當然聲音數據也要有一定的壓縮,但畢竟慷慨得多,其碼率分爲全碼率1509kbps 和半碼率754kbps兩種,就算是754K的半碼率,也比AC3的最高標準高出近一倍。這樣使得聲音的失真率更小,更清晰。如果是全碼率的DTS數據,我們簡單算一下,以90分鐘標準電影爲例,它需要1018575也就是1G的數據空間,爲避免過多佔用圖像的空間,所以DTS在D5中採用率不高,就算是D9也只有部分電影使用。
  人們對聲音的敏感度相對圖像來說比較差,從醫學上來說,聽覺系統沒有視覺系統那麼複雜,人的大腦有三分之二的功能是用來識別圖像的。如果沒有合適的設備和直接的對比,那麼製作精良的AC3與DTS聽起來差別不大。
  錄製在DVD影片中的Dolby Digital音效,存在許多可能。它可以是最簡化的單聲道,也可以是衆所周知的5.1聲道,當然也有介於兩者之間的Dolby Digital Stereo、Dolby Digital 4.0、Dolby Digital 5.0……等方式。
  在此必須補充一提的,是DVD中的聲音儲存方式,除了Dolby Digital外,也可以是DTS數碼環繞音效、歐洲的MPEG 2、SONY發展的SDDS,或以高音質立體聲爲訴求的PCM數碼格式等,但目前DVD主要還是利用Dolby Digital來記錄聲音,營造豐富的環繞效果。
  下面就是幾種可能在DVD上出現的Dolby Digital格式,讓我們一一解說:
  一、Dolby Digital Mono
  杜比數碼單聲道音效。
  只有單聲道的效果,並不足以構成立體聲,多半出現在較爲古老的影片中。在影片製作時,會將單聲道的聲音儲存爲AC-3格式,因此當以杜比數碼系統解碼播放時,只有中間聲道發聲。這樣的音質表現,無疑是比較單調乏味的,因爲連基本的立體感都十分欠缺,更遑論環繞效果。
  二、Dolby Digital Stereo
  杜比數碼雙聲道音效。
  將雙聲道的立體訊號儲存爲AC-3格式,因此當以杜比數碼系統解碼播放時,可以從主聲道的左右聲道喇叭發聲。這其實與我們常見的兩聲道系統(一般音響都是如此)有相當程度的趨近,可以建構立體的音場感,只不過Dolby Digital的聲音是經過壓縮處理的,多少對音質有些影響,而CD唱片則未經過壓縮,擁有高音質的潛力。
  三、Dobly Digital Surround
  杜比數碼環繞音效
  利用矩陣編碼的技術,將主聲道、中央聲道與後方的環繞聲道擠壓到兩個聲道中,並以AC-3格式儲存。當以杜比數碼系統解碼播放時,可以聆聽到完整的五聲道,不過環繞聲道爲單聲音效,而非立體聲。
  不是隻有四個喇叭,怎麼會是五個聲道發聲呢?那是因爲一般家庭劇院系統後方的環繞聲道都是雙聲道,這裏就是以雙聲道來呈現單聲到,也就是讓兩個喇叭發出一模一樣的聲音。
  四、Dolby Digital 4.0
  杜比數碼環繞音效4.0。
  把獨立的四個聲道,包括主聲道、中央聲道與環繞聲道編碼成AC-3格式儲存至DVD影片中,因此透過杜比數碼系統解碼播放時,可以聽到完整的五聲道。此時環繞聲道爲獨立的單聲道錄音。
  乍看之下,Dolby Digital Surround與Dolby Digital 4.0似乎是一樣的,其實不然。嚴格說來,Dolby Digital Surround是利用兩個聲道來儲存資料,中間聲道與環繞聲道都是從這兩個聲道推演、計算出來的;不過Dolby Digital 4.0卻是紮紮實實的使用四個聲道來儲存主聲道、中央聲道與環繞聲道,還是有些不同。
  五、Dolby Digital 5.0
  杜比數碼環繞音效5.0。
  把獨立的五個聲道,包括主聲道、中央聲道與後聲道編碼成AC-3格式儲存到DVD影片中,當透過杜比數碼系統解碼播放時,可以還原完整的五聲道。此時後方的環繞聲道開始走獨立雙聲道路線,提供更精確的定位感與音場包圍感。
  六、Dolby Digital 5.1
  杜比數碼環繞音效5.1。
  除了主聲道、中央聲道與後聲道外,另外加上一個超低音聲道,然後將這個六個聲道編碼成AC-3格式儲存。因此以杜比數碼系統解碼播放時,可以聆聽到五個聲道再加上一個超低音聲道。
  由於這個低音聲道只涵蓋低頻範圍,並不是完整的頻率範圍,所以以0.1視之。提醒讀者一點,並不是所有的DVD影片都提供低音聲道音效,因此,如果您的主聲道喇叭的低頻夠沈,其實也可以發揮延伸低頻的效果,不見得非要加上這個超低音不可。
  雖然Dolby Digital有多種可能性,也包含多寡不同的輸出聲道,但一般而言,我們都簡單的以Dolby Digital來表示Dolby Digital 5.1,也就是5.1聲道的Dolby Digital或AC-3。至於兩聲道的Dolby Digital 2.0,多半會以2 Channel Dolby Digital來稱呼。
  七、PCM
  高音質數碼音效。
  相較於前述幾種利用AC-3編碼技術來壓縮資料量的作法,DVD也可以利用PCM格式儲存未經壓縮的雙聲道訊號,由於沒有經過任何壓縮損失的處理程序,因此可以獲得最佳的音質表現。
  其實這種PCM錄音格式跟CD唱片是一樣的,但由於DVD具有龐大的空間與速度優勢,可以大膽使用更高的取樣率與解析度,因此可以提供遠高於傳統CD的表現。
  八、DTS
  數碼環繞音效。
  同樣屬於5.1聲道的環繞效果,DTS採用與AC-3不同的壓縮技術將環繞音效儲存至DVD。播放時必須採用具有解碼能力的系統,才能將隱藏在DVD中的5.1聲道釋放出來。
  同樣是5.1聲道,DTS跟Dolby Digital 5.1有何差異?最大的差別,在於兩者使用不同的‘演算法’,也就是使用不同的方式來壓縮5.1個聲道的聲音。Dolby Digital 5.1可以將相同的資料壓得更少,佔用最小的空間。反過來講,由於DTS不刻意追求最強悍的壓縮能力,因此也有機會保存更多的資訊,如果處理得當,確實可以提供很優越的表現。
 

第三章 爲電影而生
  
  第一節 從電影分級制度說起
  
  電影作爲一種藝術,同時也是一種產業,如果電影市場沒有強行的規範,影業公司纔不會主動去遵從什麼社會道德,肯定是怎麼賺錢怎麼來。
  早在默片時代,電影裏就出現了一些女人赤裸的鏡頭,在當時看來已經算是比較色情之舉了,這引起保守派如天主教等的極大不滿。所以探討性愛話題的電影還來不及在美國的銀幕上出現時,當時的郵政大臣Will Hays便嘗試制定了一套初步的電影拍攝指南(Production Code’s guidelines),作爲規範電影市場的參考,告訴影業公司哪些是被禁止的,被稱爲Hays code,它被制定於1930年,並且得到了美國電影協會MPAA(Motion Picture Association of America)的認可。Hays認爲電影具有教化民衆的公用,不可隨意爲之。可是欲蓋彌彰,這一舉動反而引起了人們對性題材電影的關注,好奇心使得“禁止什麼流行什麼”。影業公司爲了市場需要根本不買Hays的帳,不斷有一些暴露鏡頭出現。後來一位保守的天主教徒Joseph Breen意識到問題的結症所在,他煽動天主教會的參與。教會公然告誡教徒,不要去電影院那種有傷風化的地方。迫於教會的壓力,終於在1934年,這個比較模糊的標準被強制執行了,由電影協會與影院協會再加上教會負責監管。影業公司的電影需要通過審查才能在影院聯盟所屬影院上影,否則將被禁演。真是惡人自有惡人磨,影業公司無可奈何地接受了這種審查制度。一些不能被通過的電影只得進入了地下小影院或者午夜場,不能堂而皇之的大範圍公映。Hays code不夠清晰的標準和較差的可操作性,反而使得電影公司縮手縮腳,不知在哪裏就會被禁。在20世紀40年代,電影中甚至不能有女主角的乳溝出現,接吻也不能出現嘴部,這種審查角度居然對我國的現代影視還在產生影響。
  比起歐洲電影來,美國電影的敏感鏡頭在Hays code的監管下更是難望項背。歐洲是個奇怪的大陸,很少把性當作忌諱的東西,在藝術中更是大膽,一些大膽電影進入美國時,驚掉了老美的下巴磕。不要以爲美國是性開放的大本營,其實美國人比起歐洲人來相當保守,尤其是在電影藝術中,曾有過三十多年的禁慾生涯。其性開放的潮流是20世紀70年代才興起的,氾濫了一陣後到20世紀90年代又向保守迴歸,就算到了現在,比之歐洲仍有不及。所以,探索情感與兩性關係話題的最好的電影,都不是好萊塢的作品,而多是歐洲甚至日韓的電影作品。
  因爲歐洲電影的衝擊以及越戰等背景,美國影業公司極力要求行業協會的鬆綁,呼籲建立合理的電影分級制度,特定電影可以爲特定人羣服務,不要一棒子打死一大片。但是這個建議一直沒有被採納,直到一部叫《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的電影出現。這部電影中,製作者極盡能事,全片沒有一個鏡頭是直接與性有關的,但導演通過雙關的對白,挑逗的共舞等,無時無刻不在宣揚着一種性的誘惑,在美國引起軒然大波,被人們稱爲code death之作,向舊的電影審查制度挑戰。
  看來光靠阻止畫面是擋不住電影文化發展的。終於在1968年,一套真正易於操作的電影分級制度誕生:
  G級:任何人均可觀看
  M級:含有部分不適合兒童觀看的內容;
  R級:17 歲以下兒童必須有家長陪同
  X級:17 歲以下兒童不得觀看
  這套制度也影響了香港電影,只不過他們將M級稱爲IIA,R級稱爲IIB,X級稱爲III級,也就是三級片。X級不單是有直露性鏡頭的,還有血腥、暴力的,嚴重犯罪之類。
  終於,在這套分級制度下,我們看到了極具爭義的達斯汀·霍夫曼的成名片《畢業生》,如果說這部片子只是一種性衝動的話,那麼20世紀70年代的一部X級經典片可以說是性解放的前奏,它就是至今仍爲男人們津津樂道的《深喉》(Deep throat)。從此,美國開始了長達二十年的性解放運動。
  這套制度幾經修訂,到了1990年,爲了加強電影對孩子的保護影響,電影協會又推出了新的分級版本:
  G:所有人都可觀看
  PG:一些內容可能不適合兒童,由家長決定孩子是否可以觀看
  PG-13:13歲以上青少年由家長陪同觀看,13歲以下孩子不適合觀看
  R:17歲以下青少年需父母陪伴觀看
  NC-17:17歲以下青少年禁止觀看
  這個標準現在仍在執行,我們在購買來自美國的DVD電影光盤時,很容易地會在封套的版權區找到這些分級指示。
  可以看出,NC-17便是X級影片,中間三級都是涉及兒童的部分。這一版中最重要的變化是,電影的分級不再由電影協會說了算,而是成立了專門的評級部CARA,其成員如同陪審團一樣是普通百姓,由他們從普通父母的眼光來判斷一部電影適合多大兒童觀看,以決定它的等級。這樣的評定當然有時候會有失偏頗。比如著名的《指環王》,雖然拍得美侖美奐,也沒有絲毫色情內容,卻被歸入了PG-13,可能只是由於殺伐場面過多,也可能是當時的評級部裏的家長對魔幻藝術有些偏見。
  一個矛盾很明顯地擺在影業公司面前,理論上來說G級影片的市場最大,票房最多,但是好萊塢真正的商業套路是爲人熟知的,槍戰、爆炸、飈車再加上香豔,這纔是保證票房的捷徑,拍一部既有票房又幹淨的G級電影談何容易?令人不甘的是,放棄可觀的青少年市場等於又放棄了四分之一的票房,所以大部分影片都爭取打着擦邊球,明明是NC-17非要擠入R級,多提高一級就會多一部分票房,當然條件是原先的商業套路要儘量保留。通常在此時他們會請一位富有經驗的剪輯師,憑藉他神奇之手,在不損原味兒的情況下,爲影片迎得更高的評級。但不可避免的,一些精彩的鏡頭會被剪去。
  其實電影不單是內容受限,如果想要在全國電影院公映,電影的長度、音響效果等都有所要求,這也是出於影院協會自身的利益考慮。很明顯,像《指環王》這樣的三個多小時的超長電影,佔用了平時兩部90分鐘電影的資源,而票價卻無法賣到普通電影的兩倍,無疑是影院的損失。
  
  第二節 只有DVD能把家變成電影院
  
  上文說了這麼多,想表達的意思很明確,八大影業多年來的是多麼渴望擺脫這種受制於人的局面,他們早就期望擁有一套屬於自己的電影公映網絡,DVD無疑正是帶着這個使命誕生,並逐漸深入到千家萬戶中去的。所以我在開始一章中就說過,DVD是爲電影而生的,便是此意。它不同於以往任何一種家用視頻技術,它是真真正正的家庭影院。
  爲了配合這個新的“電影院”網絡,八大影業在製作DVD時是相當認真的。他們不但對於片庫中的老電影進行數字化的修飾,以期保留最美完的效果(這在後文DVD的製作時會談到),還會加入一些額外的資料,使其更具有收藏意義,比如拍攝花絮、特殊功能、背景資料、未剪過的片斷,甚至一些不許在影院中播放的鏡頭。因此一些特有的詞彙出現在DVD中,比如英文的Unrated,中文的“一刀未剪”,日語的“未修正”等。有的導演還會爲DVD重新剪一個他自己滿意的版本,俗稱“導演版”。因爲沒有時間的限制,所以這些DVD版本一般都比影院版要長一些。更值得一提的是,從DVD誕生以後,也就是1995年後,大部分八大影業的新拍電影,在拍攝的同時就在考慮影院與DVD兩個版本的籌劃。像《指環王》的導演彼特·傑克遜,特意爲DVD斥資600萬美元,單獨製作了一些鏡頭加入其中,每一集都長出約半小時左右,是在電影院中看不到的。更有甚者,像《星河艦隊2》推出後,並沒有在影院中放映,而是直接利用DVD渠道推出家庭影院版。另外,諸如加長版、增強版、特別版、紀念版等,都與影院中所見不盡相同,有的增加畫面,有的修飾聲音,有的收集花絮,有的設計小遊戲,DVD不再是電影檔期過後的補充品,它已經成爲特殊公映形式的“另一種影院”,與電影院並駕齊驅的家庭影院,從而形成了一個獨特的電影文化市場,DVD也就成爲了電影收藏的最佳選擇。無論從技術角度,還是觀賞效果,以及收藏價值,錄像帶、LD、VCD等都無法與DVD相提並論。如果你是一位電影愛好者,關心電影,是不能不關心DVD的發展的。
  
  第三節 麻煩來了——版權成了問題
  
  DVD成了不是電影院的電影院,成了個人的電影院。那麼,監督數十億個家庭電影院的難度顯然比監督幾千座公共電影院的難度大多了。這個難度,主要就是版權保護。
  爲了維護這個精心培育的新電影市場,八大影業對於防止盜版可是煞費苦心。DVD有兩項獨具特色的版權保護措施,一項是CSS編碼技術,一項是區碼限制。
  在2000年以前,對於D商(盜版商)來說最頭疼的是CSS編碼。八大影業除了禁止DVD論壇成員向用戶提供用於複製或者寫入DVD的設備之外,還在DVD影片製作時進行了特殊的CSS編碼,被稱爲亂碼技術,使得用戶無法正常複製甚至無法在非指定設備上讀取該光盤。現在的D版DVD可以自由地在DVD-ROM上讀取,但在幾年前還不行,所以我們到今天還會看到一些“DVD複製”軟件,提供將DVD文件從DVD盤上COPY到硬盤的功能。這一招亂碼防拷在那時還是相當有效的,逼得D商們只得拿出錄像帶時期的老辦法,一邊用DVD機播放一邊用視頻採集卡採入電腦,然後再重新編碼製作,這就是所謂的模擬翻錄版,其畫質損失很明顯。並且,八大影業也要求DVD論壇對翻錄的漏洞進行填補,一些廠家在DVD機的的模擬輸出口上(Video Out)做手腳,與美國的一些防盜錄像機原理類似,當我們試圖採集或者錄下這種DVD機的輸出時,除了固有的模擬畫質損失外,還會額外得到忽明忽暗的效果。
  爲不使DVD搶佔了自家的電影票房,一般DVD的發行要比電影檔期推後三個月到一年。八大影業的電影市場是全球性的,影片在全世界的檔期都不同,比如在美國春季上映的電影,到日本秋季才公映,而此時這部電影的DVD已開始在美國發行,爲防止這種DVD提前流入到不同檔期的市場中擾亂放映秩序,DVD設立了區碼限制。他們把全世界劃分爲六個區,每個區銷售的DVD機只能觀看專爲該區製做的DVD光盤。
  下面爲大家提供一份比平時看到的六區內容要詳細的劃分表,大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氣勢。
  1區 美國、加拿大、東太平洋島嶼
  2區 日本、西歐、北歐、埃及、南非和中東
  3區 東南亞國家(包括香港,韓國,臺灣,泰國,新加坡等)
  4區 澳洲、新西蘭、南太平洋羣島、中美、南美、墨西哥
  5區 俄羅斯、東歐、印度(包括印度半島)、中亞、北朝鮮、蒙古、北非
  6區 中國大陸
  7區 保留
  8區 特殊地點(如飛機上播放的DVD電影)
  9區 這是一個在區碼限制表上不存在的區,卻又是全世界DVD資源最豐富、最廉價的地區,是我們中國影迷最熱愛的區,任何一個生活在美麗的中國、並且擁有1000張以上DVD的朋友,其中90%以上的碟片肯定都來自9區。但爲了像索南達傑保護可可西里一樣保衛這塊美麗的土地,白衣打死也不會告訴你哪裏是9區!
  好,白衣繼續。
  從排列順序可以看出,越往後的區越窮。我國經濟實力現在還算不錯,被單獨列在了第六區,看來八大影業對我們美麗的中國很是頭疼!!!爲配合區碼戰略,片商在製作DVD時連字幕種類都會考慮在內,1區的DVD不會有6區的中文字幕,理論上要看中文只能去找6區的光盤。但是中國大陸的DVD代理商真的讓人泄氣,這個問題以後再詳細討論。所幸3區的香港、臺灣等地也使用中文,我們居然要跟着同胞去沾同種文字的光,夠汗。因此大量繁體字幕的DVD在6區氾濫開來。
  在DVD剛流行的時候,區碼限制只針對了DVD機(DVD Player),到後來,在電腦上使用的DVD-ROM也不幸落馬。DVD-ROM的限制相對寬鬆一些,因爲難以控制它的銷售流向,所以規定每部DVD-ROM可以有五次更改區碼的機會,以防止跨區盜版。如果你是3區的用戶,最好自覺地去看3區的影片。如果第一次你看了一部1區的電影,第二次又看了3區的,這就算更改區碼一次,第三次如果又看回1區或者其它區,則算更改兩次,直到最後第五次時,區碼被鎖死在該區上。傳說經銷商還會給予五次RESET重置的機會,乘在一起也不過25次而已,而且到現在我也沒見誰去經銷商那裏重置過。
  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
  各地高手紛紛都在做區碼破解工作,全世界人民團結在了一起!
  只要將內置的控制軟件(Firmware)更換即可,就好象升級電腦主板的BIOS一樣。所以一些DVD廠家婉轉地打出“智能升級”的牌子,其唯一的用途便是這樣一句潛臺詞:“我的DVD機可以去掉區碼限制”!
  在我國,許多廠商明裏暗裏都向銷售商提供去掉區碼限制的方法,或者直接提供無限制的機器,這一點羨煞老外!
  八大影業在排區碼的時候,肯定沒料到中國會是DVD機出口的第一大國,居然敢把中國大陸單獨排在最後,公然與中國人民爲敵,真是找死!!!
  更值得慶幸的是,世界上並不是只有好萊塢纔出品電影,其它地區如歐洲、香港等電影大戶並不遵從八大影業的號令,他們出品的DVD大多是自由區域碼(Free Region Code)或者叫全區的,簡單理解爲,他們的DVD沒有區碼限制!
  值得警惕的是,八大影業的野心不止於此,他們居然將黑手伸向了未來的高清電視。目前他們正與高清電視廠商聯盟討論,是否要將電視中內置加密芯片來防止盜版碟的播放!!!——如果他們的陰謀得逞的話,DVD將面臨從碟片、碟機到電視的海陸空三管齊下的防盜,D迷們也將受到空前的挑戰!
 

第四章 DVD與電影的不了情
  
  電影一直帶動着視頻技術的發展,同樣也在DVD上打下了深深的文化烙印。
  
  第一節 DVD與電影的畫面比例
  
  要深入瞭解DVD與電影的關係,一些諸如4:3、16:9這樣聽濫了的名詞是需要知道的。
  第一種,4:3
  電影的畫面比例根據時代的不同一直在發展變化,最具傳統色彩的是4:3(1.33:1)的比例,這在默片時代就已確立了其主流地位,現在看起來有些不合時宜,因爲這個比例太“方”了。人眼是一邊一隻橫着長的,看寬扁的東西會更舒服一些,接受的信息量也大些。書本早已將豎排改爲橫排,就是這個道理。電影的比例也該順應潮流。之所以4:3比例直到現在還紅旗不倒,一是因爲傳統電視選擇並繼承了它,二是因爲這個比例與傳統電影膠片的比例一致。在20世紀50年代以前,4:3比例是電影界的黃金比率(Gold Rate),它被稱爲經典標準,也叫學院標準(Academy Standard)。電影被如實地記錄在1.37:1的膠片上,後來還出現過3:2(1.5:1)的改良比例,在靜態圖像如相片攝影中用得比較普遍。
  膠片分爲正片、負片、反轉片,正片是原色彩片,適用於電影的播放,但感光力差,不適於拍攝;負片感光力好,但不能直接放映。所以一部電影用負片拍完後,要經過兩到三次沖印和轉換,變成正片拷貝才能放映。在這些沖印過程中,影像質量會一再受損。而這樣辛苦得來的電影拷貝,在電影檔期結束後爲防盜版,按照八大影業慣例是要被銷燬的,真是可惜。反轉片感光極爲誇張,色彩濃豔違反常規,多用於藝術和廣告的拍攝。這一段是題外話,爲後文D版片源作些鋪墊。
  第二種,1.85:1
  20世紀50年代後,寬銀幕電影出現了。標準的寬銀幕是1.85:1的,被稱爲學院寬銀幕(Academy Flat)。我們過去通常指的寬銀幕電影便是這一類,它也被稱爲“遮幅寬銀幕”,爲了配合這個比例,它沒有充分利用膠片的高度,在拍攝和放映時膠片上下都會有遮擋物來屏蔽一部分,使畫面形成比較寬扁的一條,放映時調整畫面投射大小,便可以呈現寬銀幕效果。學院寬銀幕很是流行了一陣,我國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彩色寬銀幕電影”便是延用的這個標準。雖然遮幅寬銀幕有許多不同的比例,但總有浪費膠片有效空間的嫌疑,
  第三種,2.35:1
  20世紀70年代後,超寬的寬銀幕電影成爲主流,它的比例達到了2.35:1,甚至是2.39:1,有人稱這種比例爲2.4:1,按照慣例,我們依然延稱它爲2.35:1,它還有個學名叫作“變形寬銀幕”(Anamorphic Scope)。這是最符合人眼觀看習慣的,而且能展現的場景也壯觀,畢竟現實中人眼都是扁形橫長的,像趙薇那樣奇形異狀的大眼兒妹妹終是少數。試想,如果《指環王》的千軍萬馬不用變形寬銀幕來展現,效果會不會大打折扣?
  雖然是超寬銀幕電影,但膠片仍然還是傳統的1.37:1。它利用特殊光學鏡頭將畫面攝錄成瘦高比例,放映時再利用特殊的裝置還原,就成爲寬銀幕了,這也是稱其爲“變形”的原因。它的優點是沒有浪費膠片的有效空間,比起遮幅寬銀幕來說優勢是很明顯的,所以這種技術也運用在1.85:1的電影上。缺點是放映時需要特殊的還原裝置,否則就會看到膠片原形的瘦高比例,人一個個跟竹竿兒似的。早年間我國在放映港臺電影時經常出現這樣的情況,這就是用了人家的寬銀幕電影拷貝而沒有配套的放映設備所致。
  在後來的電影拍攝中,遮幅與變形技術在兩種不同比例中都在使用,還產生了一種二者相結合的辦法,這在好萊塢很流行。導演會將電影拍在4:3的膠片上,然後用2.35:1或者1.85:1比例來裁掉多餘的畫面,產生寬屏效果。這就需要在4:3的構圖時就要考慮被裁掉的部分以及被裁後畫面的信息完整性。這是導演後加的“遮幅”,如果使用不善,會出現畫面“穿幫”的現象。比如發行4:3版本的DVD時,被遮部分被還原結果出現話筒或者片場道具;或者按4:3構圖合適,但是一裁剪後信息明顯不完整(比如人剩下半個腦袋)之類。
  總之電影在不同時期不同用途上,有許多種屏幕比例,比如1.25:1,1.5:1,1.66:1,1.78:1,2.0:1等。其中1.5:1也就是3:2的畫面比例爲DVD所採用。
  第四種,16:9
  16:9(1.78:1)是電視業模仿電影寬銀幕而採用的一種寬屏比例,16:9的電影沒有1.85:1的流行,沒想到卻在電視業佔了一席之地。人們經常將1.85:1與16:9(1.78:1)混淆,久而久之在DVD領域,16:9居然成了1.85:1的代名詞。雖然二者很接近,但一個是電視比例,一個是電影比例,不宜混爲一談。有些DVD包裝背後的“16:9”比例字樣是指適合於16:9電視播放,實際上畫面內容是1.85:1的。因此本文仍然堅持用1.85:1這個古怪的字眼,而不用流行的16:9來代稱。早先受到CRT電子槍掃描技術的限制以及習慣的約束,16:9這個比例難以有所突破。隨着新技術的發展,聽說2.35:1的超寬電視也在研發之中,當然顯像主體肯定不會是CRT(陰極射線管),應該是一些不受面積限制的新生代技術,比如等離子或者液晶。
  以上比例雖然很多,但具體到家庭影院中,最常用的電影比例只有三種,4:3,1.85:1和2.35:1,常用的電視比例是4:3和16:9,而DVD的MPEG2標準要求畫面內容爲720×480(NTSC制),這是3:2的經典比例。爲了協調三者之間的關係並能成功地在電視上兼容播放,DVD論壇煞費周張地由DVD盤與DVD機相配合,提供了三種播放技術。
  
  第二節 DVD如何兼容電影
  
  第一種,Pan&scan模式
  這個模式在DVD機中被稱爲全景模式。我們將上下方向稱爲縱向,左右方向稱爲橫向。有些發燒友在介紹DVD畫面取捨時說得過於雲山霧罩,其實就是以縱向爲主還是以橫向爲主的問題。全景模式是以照顧縱向畫面爲主的,爲了讓寬銀幕電影在4:3的電視上滿屏顯示,會裁掉畫面左右一些信息。學院寬銀幕1.85:1的比例會被裁掉約28%左右,如果說這個結果還能接受的話,那麼變形寬銀幕會有43%的損失,也就是原畫面將近一半的橫向內容沒有被顯示出來,這對影迷來說是難以忍受的。我們知道電影是通過畫面和聲音來表達的一種藝術,導演與攝影在構圖時會力求其表意性與完整性,尤其是在表現人物關係時,如果我們看到一部DVD電影,其人物面部不全或者對話關係混亂,大部分都是這種裁剪造成的。在錄像帶時代,這種裁剪是經常看到的,而且還被堂而皇之的顯示在屏幕上,諸如“在製作錄像帶時會裁剪原畫面”云云,在電視中看電影頻道等節目時也會出現裁剪現象,那時候基本都以保留影片縱向畫面而犧牲部分橫向畫面爲主。
  第二種,Letter Box模式
  這個模式被稱爲信箱模式,它以照顧橫向畫面爲主,不管電影是怎樣的比例,都是大於等於電視的4:3比例,所以只要照顧橫向畫面讓它顯示完整,那麼縱向的也一定是完整的。信箱模式的不足是很明顯的,畫面在縱向上上不着天下不着地,DVD機會自動用黑色空掃描線填充。普通寬銀幕還可以忍受,上下的黑條並不多,甚至看久了還有些習慣。但是變形寬銀幕的比例是2.35:1,在普通4:3電視上有44%也就是接近一半的縱向畫面都是黑色,守着34寸的大電視只能看到不足19寸電視高的一小條畫面,實在是一種浪費。畢竟看得全總比看不全好,所以這種折衷的模式是目前DVD光盤在製作時廣爲採用的。
  這樣我們容易得到兩個結論,一個是,因爲好萊塢這些年的影片都以2.35:1爲主流,所以4:3比例的DVD其畫面一定經過了裁剪,是不全面的;另一個結論是,只要是2.35:1的DVD,其畫面一定是全面再現了原貌的。基於這兩種想法,一些DVD藏家建立了一個簡單的收藏法則:除了老式經典電影外,近些年的電影非2.35:1的寬銀幕不藏。
  但是,事情不是絕對的。有的導演就喜歡用全屏方式用整個膠捲畫面不加變形地紀錄電影,比如大名鼎鼎的史丹利·庫布裏克(Stanley Kubrick),他的代表作有《大開眼戒》,《全金屬外殼》等,作爲資深老導演,他一直迷戀着4:3的全屏拍攝,還有的喜歡用普通寬銀幕比例,所以第一條結論會有例外。另外,一些DVD片商爲了迎合超寬銀幕的風潮,又爲了保證合理的畫面比例,所以在製作DVD時會將上下有畫面的信息生生裁掉,強行變成了2.35:1,具體到電視上的效果,就是上下用兩塊黑色將原本有內容的地方給蓋住了。這使得人物經常出現半個頭或者畫面不完整的情況。所以不是2.35:1就一定是全面的,第二條結論也不盡然,這是習自電影的遮幅思路。造成這個結果,有的是片商所爲,大部分情況是D商爲迎合超寬追捧派所種的惡果。因爲導演在裁剪時會考慮到構圖合理性,D商可不會。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影院版的裁剪不大合理,那麼出DVD時片商會用4:3版本來彌補,所以我們的DVD版本經常會優於影院版。
  第三種,可變16:9
  這個模式被稱爲寬銀幕模式,也叫可變形寬銀幕。它可以根據電視的不同調節畫面比例,無論是16:9還是4:3都可以全屏播放,只是後者的比例上有些瘦高失調,這與電影寬銀幕的原理類似。這種DVD盤主要還是照顧16:9的電視用戶,D版盤很少採用,但我國六區的正版盤中採用的較多。請注意光盤包裝的背面,這樣的格式會寫有“可變形16:9”或者“可變形寬銀幕”的字樣。
  我們打開DVD機的通用設定,可以看到上述三種播放模式,但各自都有弱點。
  
  第三節 找到了變通的辦法 
  
  用信箱模式存貯的電影最主要的比例有兩種,一種是1.85:1的普通寬銀幕,一種是2.35:1的超寬銀幕。
  DVD的畫面受限於MPEG2的標準,720×480是不變的(N制情況),這個比例比電視寬,比電影窄,更接近於普通寬銀幕,也接近於16:9的電視比例。但是八大影業的電影以2.35:1爲主,裁剪成4:3時損失過多,所以通常在製作時採取了變通的辦法,將超寬銀幕進行適當的裁剪成1.85:1。這是信箱模式與全景模式的結合產物,既不會像全景模式那樣橫向畫面裁剪過多(可保留原片80%左右內容),又不會只集中在屏幕中央一小條範圍,在播放時,上下只需留出少許黑邊即可。這個思路延續自錄像帶,在DVD時代仍然很流行。當然,1.85:1的比例仍然大於720×480的1.5:1,所以畫面在DVD上存貯時會在縱向充滿的同時在橫向上進行細微的變瘦壓縮,播放時DVD機會自動糾正成正確比例,並在4:3的電視上填充一些黑邊以使內容居中。這種光盤在包裝背面會有1.85:1的字樣,可算是4:3電視用戶比較理想的比例。
  如果需要保留2.35:1電影的全部畫面,則只好忍耐一小條的效果了。值得注意的一點細節是,由於2.35:1比1.85:1還要誇張,所以在720×480的DVD上存貯時,單純橫向變瘦會致使畫面變形過大而失真,因此在製作時會強行將縱向內容也做一定的壓扁壓縮,在上下留有一定的黑邊。在電視上播放時DVD機會自動糾正成正常比例,不夠的地方會由DVD再填補一些黑邊。注意,這兩種黑邊是不同的,一種是製作方填加好的,由畫面直接帶來的,另一種是DVD機生成的。這兩種不同的黑邊加在一起,就形成了2.35:1在4:3電視上的總體黑邊,黑邊的總量會佔到畫面的44%。
  不管用哪種方式來播放,DVD中存放的影片都儘量滿足720×480(NTSC制)的比例。在DVD光盤中有一個畫面比例標誌DAR(Display Aspect Ratio),在出廠時會被製作者按適合畫面的模式設置,用戶的DVD機會根據它來調整自己到底用全景、信箱、16:9中的哪種方式播出。
  看到DVD的畫面爲兼容電視這樣的大費周張,電視劇迷們應該值得欣慰。因爲大部分電視劇都是直接用4:3比例攝錄的,少數用16:9時,上下黑邊也只是一小條。
  有關更多的DVD機與電視機的細節,我們將在下一篇討論。
  總結與推論
  1、美國電影相比歐洲來說是保守的。
  2、DVD與錄像帶、LD、VCD不同,它不再是電影檔期後的附屬品,而是全新的電影發行渠道。它擁有比影院版更豐富的內容,是電影收藏的最佳選擇。
  3、電影的畫面比例與電視4:3和16:9不同,DVD在播放時會有些變通,以縱向畫面爲主的是pan&scan全景模式,缺點是左右畫面損失;以橫向畫面爲主的是Letterbox信箱模式,缺點是畫面縮在電視中央一條;以照顧16:9爲主的被稱爲寬銀幕模式,在4:3下比例會失調,但卻是唯一可以充滿屏幕而不損失信息的方法。在D版中,信箱模式運用最爲普遍,並且大部分在出廠時已設好,不可更改。也就是說,大部分D版盤是不需要設置播放模式的,它只會依照信箱模式的原理出現畫面。
  4、不管是4:3,1.85:1,2.35:1還是16:9,在DVD上都是1.5:1存貯的(N制是720×480),需要經過變形處理才能存貯,比如左右的拍扁或者拉長,上下的滿屏或者填充黑邊,播放時由DVD機來還原。在DVD盤上會有標誌位告訴它需要怎樣的還原。
  5、 儘量選購2.35:1或者1.85:1的DVD光盤,老式經典電影除外,新電影中也有少數情況例外。並且要知道2.35:1也有裁剪的貓膩存在。1.85:1的DVD更適合4:3的電視觀看,2.35:1適合16:9的電視。有的片商會出2.35:1與4:3兩個版本,孰優孰劣要視情況而定。有時4:3左右被裁,有時2.35:1上下被裁,利用構圖完整性的假設可以有初步判斷。
  6、請正確區分電影與電視劇的畫面比例,認清你的DVD內容到底是電影還是電視劇。如果是電影的話,大部分情況應該是1.85:1或者2.35:1,如果是4:3的,極有可能是通過錄像帶或者電視節目翻制的,畫質難以清晰。也存在例外情況,不過是少數,比如《貓狗大戰》和《大話王》等,雖然是4:3的,但畫質極佳。因爲美國有一些導演願意製作4:3的電影。不要指望《老友記》(Friends)這類電視劇有優質如DVD的畫面表現。
  其實上述三種播放模式都只是權宜之計,最根本的兼容還是在DVD製作時,儘可能地考慮不同比例而製作不同的版本,2.35:1,1.85:1甚至4:3,它們都應該在正確的比例下儘量兼顧畫面內容,爲此,整個畫面場景、物體位置都需要經過電腦不同的設計。動畫片《蟲蟲特工隊》(Bug’s Life)等便重新設計了兩種不同比例版本,而不是簡單地裁剪或者壓縮,從這一點上可以看出影業公司對於DVD的重視程度。
 


第五章 拿什麼來看DVD?
  
  前文探討了DVD光盤片的相關常識,本章聊一聊DVD的周邊設備。
  DVD的周邊設備無外乎音頻設備(聲音)和視頻設備(顯示)。這章內容涉及很多,從音響到電視到DVD機,凡是與DVD周邊設備有關的都帶了出來,以求得到全面而確實的概念,以助於理解下一章要談的千變萬化的D版DVD畫質。
  
  第一節 音響
  
  前文提到,DVD的音頻標準支持AC3和DTS,在家庭影院系統中它們都是以5.1聲道爲基礎的,所以要欣賞DVD最好用5.1聲道以上的音響系統。
  在DVD上,5.1聲道是這樣安排的:
  左右兩個前置音箱負責主要音樂與音響;
  中置音箱負責語音對話;
  後置兩個環繞音箱負責背景聲和方位聲(比如海浪聲、子彈落地聲等)。
  除了這五個音箱之外,還有一個低音音箱用來表現低頻聲音(比如恐龍的腳步、鼓點等),俗稱“低音炮”,這就是5.1的“.1”。
  這六個音箱每個都由一個獨立聲道來控制,各有各的用處,在AC3中用6CH(Channel)來表示,所以5.1聲道也被稱爲六聲道。
  DVD機的背後都有這些聲道的插孔——“左右主聲道,左右環繞,中置,低音”,將DVD中的各聲音分離開,並送到各聲道去,這個過程被稱爲音頻的“解碼”。
  一般影業公司出品的DVD碟片,至少有一個語言聲道是AC3 6CH,其它的如翻譯聲道(比如中文配音)或者導演聲道(評論聲道),這些附加語言聲道一般做成AC3 2CH,也就是普通的立體聲,這樣可以節省空間。
  好的碟片另配有DTS的6CH。
  一些劣質碟片原聲道也只有2CH,效果自然不理想。
  不要說槍版碟片,就是所謂的清晰版絕大部分也是2CH,這在DVD上播放時選擇“語言”來切換聲道便很容易看出。
  請注意“語言聲道”的“聲道”與5.1聲道的“聲道”是不同的概念,前者包含着後者。簡單地說,我們在以前提過DVD支持八個語言聲道,每個語言聲道可能是AC3的6CH(六聲道),也可能是AC3的2CH(雙聲道立體聲),也可能是DTS 5.1聲道。由於空間限制,不可能同時放很多語言聲道,所以在D版中最常見的只是一個AC3 6CH(原聲)和一個AC3 2CH(翻譯或者導演品評),俗稱6+2。在D9中,有可能會有一條或以上的DTS。
  順便說一下,白衣曾碰見過啼笑皆非的事——朋友說他的碟片是比DTS更“高級”的THX。這是把不同範疇的概念弄混了。 杜比AC-3或5.1或DTS都是指音頻的技術格式,而THX(Tomlinson Holman)並非一種音頻格式,它是一種質量控制程序,可以應用在音響系統、影院心理聲學、家庭設備和數字控制處理領域,簡單地說,可以說是一種質量認證標準。
  質量最終目的是爲了降低產品成本, 所以長了腦袋的廠商爲了控制產品質量, 就要弄自己的質量控制體系。但是廠商要驗證自己的質量控制體系是否對產品質量管用,並能使其讓客戶接受,是一個耗時耗錢的事。最經濟的做法就是找一權威,給自己證明一下。這就是認證。質量體系是一個大工程,小的廠家根本搞不了,所以ISO給出一個標準的質量體系ISO9000族(9001,9002,9003,9004)。但各行業間仍嫌不夠,又給出行業的標準的質量體系。如汽車行業的QS9000,VDA認證。
  盧卡斯影片公司的THX認證開始是針對商業電影院制訂的。其目的是要讓電影院畫面的亮度,均勻性,反差等級,和聲音的聲壓、聲頻響應、聲道平衡度、房間混響時間、隔音要求等等給出各種具體的規定。後來公司的服務又發展到音響設備的THX認證上,如果設備能達到THX聲場對某種設備的要求,就可認證爲THX設備。這樣就有了THX碟片(包括遊戲),THX功放和THX音箱等等。 它主要關心視頻質量、音頻質量和可靠性。DVD碟片的THX 認證, 主要也是對DVD碟片內容的影音質量的認證,它能保證的是所有THX認證過的DVD碟片能在所有THX認證過的DVD回放設備上完全一致地展現出來。經過THX認證的音響硬件和軟件,意味着其品質達到了一個極高的水準。如果是有THX認證的話,影片中必然會有一些THX的測試項目,包括對視頻系統和音頻系統的。這個也是判斷是否是THX認證的一個方法。
  好,言歸正傳。
  有些喜歡在電腦上看DVD的朋友,只注意了故事的內容,忽略了音頻和視頻的效果。在這裏我還是奉勸一句,儘量配上外接的5.1音箱,然後將DVD的“語言”調到5.1原聲道上,你纔會知道在2.1音箱中丟掉了什麼。如果我們的預算不夠,可以買那種組合式免功放的有源音箱。
  在個人家庭影院和電腦多媒體系統中,以5.1聲道爲基礎,又出現了6.1、7.1甚至更多的音箱,其本質不過是在加減環繞或者中置等音箱數量而已,比如6.1聲道是加了一個環繞中置,7.1聲道將先置中置音箱增爲左右兩個聲道,配上功放特殊的解析,以達到更細膩的表現效果。這個前題是你的DVD盤中有6CH的聲道,如果是2CH的,用什麼音響系統也白搭。
  這裏還有個讓人頭疼的情況,在D版中不是所有6CH都是真正的5.1聲道,有些劣質的6CH不過是聲道的簡單複製,並不能達到前面說的各聲道管理各音箱的效果。
  我們對於音頻討論就點到爲止吧,其實以上簡單常識對D版盤中的音頻可以湊合應付,但要原汁原味的欣賞電影藝術爲我們創造的聲畫幻境,音響的重要性一點都不遜色於畫畫的重要性,如果僅從投資上來說,音響設備的投資甚至大於畫面設備的投資,好在,音響的投資除了看電影,還可以聽音樂,所以,白衣認爲是值得的。
  
  第二節 顯示設備
  
  DVD的顯示設備有很多,只要有信號源能呈像的設備幾乎都被DVD機支持,比如電視機、電腦顯示器、投影儀等。
  電腦顯示器在顯示設備中可以算是最清晰的,但是一來它的畫面太小,二來亮度不夠,三來微小的點距使得光點間沒有輝度過度,畫面過於精確沒有模擬感,不符合自然的視覺習慣,用來欣賞電影不是最佳之選。
  投影儀普及率太低,反射光的亮度更加不夠,對周邊光線有要求,也不是上佳之選。
  所以電視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會是普通家庭影院的顯示設備,尤其是在大畫面的高清電視普及之後。因此電視機的顯示好壞對DVD這種特殊的家庭影院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那就先說電視機
  
  傳統的電視系統分爲NTSC制和PAL制兩套不同的標準,前者多用於美國、日本等地,後者多用於我國和歐洲等地。DVD在NTSC制的分辨率爲720×480,每秒30幀(29.97fps),在PAL制的分辨率爲720×576,每秒25幀。爲什麼會有這樣的區別呢?這和傳統電視的成像原理有關。
  1、掃描方式
  白衣是那種一聽見專業名詞就頭疼的人,但簡單說一下有助於我們更深入的瞭解DVD的成像。
  傳統電視機是由電子槍顯像管(CRT)顯像的,顯像管中的電子槍將電子流打在熒光屏上會出現一個亮點,電子槍以屏幕的左上角爲原點,自左往右打一遍就會有一條橫線的內容被顯示出來(專業詞彙叫電子束的水平偏轉,聽着就讓俺頭皮發緊),自上往下的將這動作重複(垂直偏轉),一屏幕的內容就出現了,這就是其成像原理。
  但是被電子束激亮的熒光點在屏幕上不可能長時間亮着,很快就會消失(衰減),爲保持畫面的完整和亮度,電子槍需要不斷重複地打亮這些點,這個動作被稱爲掃描(scan),整屏幕的掃描被稱爲刷新。就好象雜技中一個轉盤子的節目,在長長的桌子上擺上幾十個盤子,演員從第一個開始轉起,到最後一個時第一個盤子已經快停下來了,於是又從頭到尾來一遍。
  單就打點的過程很類似於針式或者噴墨打印機的打印,只不過一頁結束時又回到了頁首。於是就出現了兩個較彆扭的名詞,水平掃描頻率(Horizontal frequency)和垂直掃描頻率(Vertical frequency),水平頻率就是一秒能掃多少行,也被稱爲行頻,垂直頻率是一秒能掃多少屏,被稱爲場頻。用場頻乘以一屏的行數,自然就是行頻。可是在過去,一秒掃多少屏並不如想象的簡單。
  2、隔行掃描
  我們知道電影用每秒24幀的速度播放,使我們的人眼可以對物體有連續移動的錯覺。電視同樣也採用了類似的規格,NTSC(簡稱N制)的標準規定每秒需要30幀畫面,每幀要有525行,在PAL制中規定每幀需要有625行,很明顯PAL制比N制內容要多些,所以掃得速度也就慢些,每秒規定要25幀畫面。
  不管什麼制式總要每秒能掃出大於24幀纔算合格,這要求有很快的速度。但是傳統技術使得電視機來不及一次將五六百行的內容都刷新一遍,電子槍掃描到屏幕下面時,上面的內容已經衰減了。於是採用了奇偶行交替的補救辦法。第一遍先刷新奇數行,第二遍再刷新偶數行,第三遍在奇數行剛開始衰減時電子槍又殺回來了,重新刷新奇數行,如此反覆。這種掃描方式被稱爲“隔行掃描”(Interlace scan)。
  隔行掃描一次雖然只能掃描一半屏幕,但畢竟不是上半部或者下半部,而是全屏,效果還是不錯的,但會出現“行閃爍”,畫面橫向上像柵欄一樣有稀疏感。因爲成本低,效果也不錯,所以被電視臺廣泛採用爲電視播出信號,我們看慣了也就習以爲常了。
  隔行CRT統治了將近半個世紀,這個慣性一直延伸到電腦的顯示器領域。八卦一下,據說IBM三個字的商標設計靈感就來源於當時的隔行顯示器,看一眼IBM的商標你就知道過去我們在看怎樣的電視了——寫到這裏,白衣得意地低頭看了看鍵盤,這是白衣擁有唯一的一件IBM設備。
  電視機每掃描一遍被稱爲“一場”,N制每秒要有30幀內容,每幀要掃兩場,那麼每秒就是60場,所以N制的掃描頻率是60HZ。標準的掃描線要求有525行,水平頻率是30×525=15750Hz=15.75MHz,DVD只要求N制標準有480行就夠了,也就是說真正在電視上顯示出來的只有標準掃描線數的92%左右,於是畫面就要經過一些計算和修飾,只要前者大於等於後者,顯示起來綽綽有餘。當然兩個數字越接近越不浪費掃描線,過去的VCD只要求有240線,爲了配合4:3的比例,畫面寬度只有320點,需要經過一些處理才能在電視上“放大”滿屏,這個過程使得畫面損失了清晰度而變得模糊。
  3、逐行掃描
  顧名思義,逐行掃描(Progressive scan或者Non-interlace scan)一幀不再需要奇偶行兩場掃,只需要一行接一行一次完成。其實逐行掃描本身不是什麼新鮮事,早在電視標準制定之初就有過討論,但在同等成本下,電子槍逐行掃描有點“來不及”,掃描頻率只有30HZ,閃爍嚴重,還不如隔行的效果。
  隨着技術的發展,逐行掃描的頻率提高了一倍也達到了60HZ,雖然逐行掃描不新鮮,但是能掃這麼快的逐行纔是新技術。現在的逐行已非隔行可比,這樣的速度如果掃描隔行圖像,可以比普通隔行多掃一倍的密度,也就是多出一倍的掃描線,也可以在相同掃描線密度下對畫面進行逐行的兩場掃描,使畫面穩定不再閃爍。在密實與穩定之間,逐行可以任選其一。
  逐行掃描在開始的生產成本很高,一直用在電腦領域,替代了以前的隔行顯示器,字體的清晰度大大好轉。不過電腦顯示器的畫面處理複雜程度遠非電視可比,但是逐行掃描在電腦領域的成功還是刺激了電視製造商,他們嘗試做出低成本的、簡化的逐行電視機(比如低掃描頻率、低精度、高點距等)。我國逐行電腦顯示器在20世紀90年代初纔開始普及,而逐行電視的普及則是2000年後的事情。所以也可以說逐行掃描是從電腦顯示器上衍生出來的電視標準。
  逐行掃描的電視相對於隔行,內容更加清晰,如果保持60HZ的刷新頻率,那麼行頻可以達到31.5Khz,N制的525條掃描線是一次完成的。當然這是指真正意義上的逐行,如果信號源仍然是隔行信號(比如電視信號),那麼就需要一個倍頻轉換器,實際效果等同於用隔行的方式模擬逐行,將同樣的內容奇偶行復制,畫面看起來密實了,但畫面的真正細節並沒有增加,從畫質的角度來說,這種逐行被稱爲假逐行。因此要配合逐行的電視達到最佳效果,需要有逐行的信號源,比如逐行DVD機、電腦顯示卡或者數字高清信號。
  所以,逐行掃描的電視機,是未來的消費方向,但在目前,很多周邊設備不配套,電視臺播出的普通電視節目也不配套,逐行電視有些大馬拉小車。
  4、看看電視廠商的宣傳——100HZ與變頻
  這個名詞在電視業非常流行,一問電視必是100HZ逐行。其實這是兩個概念混用所致,很難注意到其中有N制與PAL制的區別。
  對於逐行電視來說,“100HZ”與“逐行”這兩種模式是不會同時出現的。
  100HZ這個數字是來自於PAL制電視。前文說過現在的電視掃描技術提升了一倍,普通PAL制是50HZ的,一幀要掃兩場,但是有“行閃爍”,畫面不穩定,如果將頻率提高一倍成爲100HZ,那麼行閃爍現象就被有效地控制住了,畫面非常穩定,但掃描線還是有稀疏感。換成N制的話,逐行技術使得掃描線加倍,而頻率依然保持在60HZ。也就是說,100HZ是PAL制隔行時的頻率,而逐行是N制下的顯示效果。簡單推論是,要逐行就到不了100HZ,要100HZ就到成不了逐行,因此,所謂的逐行電視在PAL下是不能逐行的,這實在不爲人所注意。
  爲了解決這個問題,現在流行的電視採用了“變頻”的技術,不管是N制還是PAL制,都經過數字芯片的處理,轉化成60HZ或者75HZ的逐行。75HZ的逐行顯示,其畫面的密實度與穩定度已經很是可觀,當然和顯示器相比還有一些差距,因爲顯示器的指標更高。
  我們普通的電腦逐行顯示器一般在1024×768下能達到85HZ(掃描頻率在夠用的情況下不會無緣無故的加大),電視的指標則遠遠低於此(一般逐行都是以60HZ在顯示,部分電視有邏輯優化至75HZ)。分辨率越高,屏幕上的點就越多,掃描一遍就越吃力,衰減也越厲害,所以要求有更高的掃描頻率。當我們在用電腦顯示器時,會看到最低分辨率640×480下,只有60HZ可以使用,這樣低的分辨率不需要太快的刷新就可以應付。但如果調到800×600,就會出現72HZ、75HZ、85HZ之類的選擇。如果再往高了調,只要你的顯示器和顯示卡可以承受,理論上二者的值是一起上升的。好的顯示卡可以提升至120Hz以上的刷新率,可惜普通的顯示器無法承受。所以這些高的參數只有在液晶顯示器裏才能試試,因爲液晶用的顯象原理與CRT根本不同,它的刷新率不過是擺擺樣子爲了與CRT兼容,實際上你選什麼頻率對它都沒有作用。
  在電腦顯示器領域,如果讓畫面穩定不閃爍,並沒有一個特定的不閃頻率,而是隨着分辨率的提高而提高。如果85HZ在1024×768下不閃,那麼在1600×1200下就難說了。而且眼睛因人而異,起初800×600下60HZ被定爲穩定不閃的標準,後來根據調查發現有5%的人羣對這一刷新頻率仍然覺得閃爍,所以國際公認的不閃爍標準調整爲800×600的模式下85HZ。
  電視的技術規格遠遠小於顯示器,一些電視機的廣告中稱“不閃的纔是健康的”這話倒是不假,但100HZ的不閃與逐行是魚與熊掌的關係,目前電視機在逐行狀態下最高只支持到75HZ。逐行電視現在都開始支持VGA接口,VGA的分辨率當然越高越好,如果有電視總在強調不閃和高頻,其價格又是主流的話,有可能它支持的分辨率很低。
  5、再看看電視廠商的宣傳——高清電視的P與I
  高清數字電視是新一代電視標準,這回的催生婆不是美國的電影大亨了,而是日本的電視網。
  高清電視的最佳收視效果需要電視臺信號與電視機的共同工作,我國號稱2005年試播,2010年普及,大大小小那麼多電視臺要更換設備,無數家庭要更換電視機,想想就頭疼,真是浩大的工程。
  八大影業公司目前不會明確表態去支持一種電視規格,他們在觀望下一代的光貯標準。雖然新一代DVD的戰火已經燃起,但現在的DVD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比如五到十年)仍然會佔據主流地位,這不是技術商的原因,而是內容商(影業公司)所致。如果你有耐心瞭解一下DVD的製作過程,你就會明白製作DVD是多少不易的一件事,影業公司不會輕易更換這套已經有成熟配套技術和優良市場的搖錢樹。但是下一代DVD的發展,甚至未來數碼電影的發展,都會與高清電視標準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不過就目前來說高清電視機還屬於超前消費,鑑於電視這種家電“大件”購買後是輕易不會更換的,這爲提前選購高清提供了理由。
  高清電視技術最有意思之處,一個是它以16:9爲標準,另一個是它的兼容性。它幾乎兼容所有的分辨率,從高清電視信號1920×1080,到1280×720,從電腦分辨率1600×1200到640×480。
  我們簡要回顧一下電視機的發展歷史,電視機從黑白到彩色,從小體積到大畫面這是衆所周知的事。CRT顯像管電視由於受技術侷限,最大隻能做到34寸,SONY等少量廠家有38寸產品。所以在34寸走到盡頭的時候,球形屏幕被柱形屏幕所取代成爲新的技術增長點,緊接着“超平”與“純平”圍繞屏幕形狀又產生新的紛爭。最終背投式彩電的出現打破了34寸的瓶頸,除了價格因素,其亮度和畫質的粗糙一時還不能動搖CRT的地位。此後逐行風暴來臨,大有全面替代隔行之勢。在逐行剛熱乎的時候,高清數字電視標準便已出臺,於是一些廠家紛紛將逐行產品向高清產品靠攏,出現瞭如100MHZ逐行一樣似是而非的名詞,還有1050線,1250線,720p,1080i等。這都是逐漸向高清電視的最高標準靠近時的過渡產物。這些詞是怎麼來的呢?其實就是逐行的倍頻概念,原來的N制是525線,PAL制是625線,將它們乘以2就是所謂的1050線和1250線,細微的區別是,商家在宣傳自己的產品時永遠是用最大的支持峯值來宣傳的,號稱1050線的電視只有在N制下才有逐行,1250線則在PAL下也支持了逐行。大部分用戶不知道1050與1250間真正的區別,以爲是掃描線憑空多了兩百線。
  高清電視的標準分辨率支持到1280×720,最高分辨率爲1920×1080,這是16:9的結果,同時還要兼顧電腦的4:3分辨率,所以高清電視有兩個指標,一個是顯示高清電視信號的分辨率,一個是顯示電腦VGA信號的分辨率。VGA對我們來說是個通用的概念,指電腦的VGA接口。在電視業中,640×480的分辨率才被稱爲VGA,800×600是SVGA,1024×768是XVGA,之後再大的分辨率如1024×1024被稱爲XGA,還有1280×768的XXGA以及增強的UXGA 1600×1200等。隔行的英文是Interlace,用I來表示,逐行是Progressive,用P來表示。在逐行推行的初期,有些電視曾號稱支持1280×720i,這是指在隔行掃描下能支持到720線,將它除以2的話,支持逐行的電腦分辨率時,640×480都顯得很吃力。因此“i”是有水份的,1920×1080i聽上去有很高的分辨率,其實是隔行1080線,只能對付電腦逐行的800×600,經過一些修飾算法最多到1024×768,效果無法與同分辨率的顯示器相比。1920×1080i的真正涵義是,就算有最高分辨率的高清電視信號,它也能在隔行狀態下支持,現在中低端的電視機都在宣傳這個指標。真正逐行的標誌是“P”,720×480P(簡稱480P,適用於DVD),1280×720P(簡稱720P),這纔是貨真價實的逐行掃描線數,一般1080i的電視可以支持到720P,並向下兼容480P,所以我們會看到一款高清數字電視參數有這樣的寫法“480P/720P/1080i”,而目前高清電視最高的分辨率是1920×1080p。
  現在的HDTV已經把觸角伸向了數字電影領域,由於放映面積的增大,其分辨率也會相應增加。更何況投影的技術對於圖像放映有先天的優勢,它的光斑更大,從而產生更強的輝度,使畫面看起來更融爲一體。在未來,電影與電視的界限將由於數字高清技術的運用而越來越模糊,其分別僅限於大家集中看大屏還是一人坐家裏看小屏。家裏的小屏也可以達到1080P,這個分辨率已經能在數平方米大型銀幕上清晰表現,在普通電視上的效果號稱是“五倍觀看距離等同於實物”。它到底有多細膩呢?用電影膠片來作比較,因爲是模擬信號所以在銀幕播放時沒有嚴格的分辨率規定,但電影一般都在4000線以上,那可是幾十上百平米的銀幕,在家用電視上若是能達到1080P,則擁有了相當高的分辨率。當然1080P的電視價格不菲,如果我們只用來看DVD、玩遊戲,或者簡單應付高清信號的話,用720P兼容1080i就可以了(1080i/720p),這是現在家用電視的主流產品。
  6、你要追逐時尚嗎——等離子與液晶
  常聽見“銀屏”兩字,比如電視欄目《銀屏連着我和你》,其實銀屏也含着兩件事物,銀者爲影,屏者爲視。在電影屏幕中,有一種反射度非常高的“銀粉幕”,因表面塗有銀粉而得名,後來用鋁箔作替代品的降低成本,效果也很好,不過仍然像塗了銀粉,因此稱爲銀幕;屏幕當然是指電視機碩大的電子槍前的那塊大玻璃熒光屏。雖然它們代表着兩種不同的文化,但人們很容易將它們混淆。
  有兩款讓人激動的電視產品出現,它們既不屬銀也不屬屏——液晶與等離子。
  液晶與等離子用最新的技術展示給人們一種積極的電視顯像思維。由於是板式平面成像,所以它們的厚度不但很薄,而且體積可以做到很大。目前廠家已經推出80英寸甚至更大的等離子電視。
  液晶從技術上來說更成熟和先進,通過電流控制晶體的排列方向以改變光線,但由於點距過小、沒有輝度、速度慢(慢的液晶屏有拖尾現象)、亮度失真等特點,在現階段,並不適宜用來作DVD電影的顯示設備,用作電腦顯示器倒是再合適不過了。
  說起大屏幕電視,其實現在高清背投電視的性價比是相當好的,五六十寸的超大屏幕也夠爽,但是“輝度”有點過份了,圖像沒有了層次感,而且可視角度受限,亮度極差,包括比較新鮮的液晶背投也是如此(所謂液晶背投,究其實質還是背投,只是跟數碼像機一樣有了成像芯片的控制,亮度與色彩比普通背投要提高很多)。不過背投有個彌補的方法,就是“距離”,因爲投射成像的原理,背投電視在與視者有足夠的距離後會達到最佳效果,六十英寸的液晶背投要到五六米遠的地方纔能看出一些效果,其實是視覺忽略細節造成的,離得太近反而不行,連亮度都受影響,這正應了“距離產生美”這句話。如果你家的客廳沒有足夠的徑深,還是不選爲妙,這就是爲什麼你在電器商店裏看中的背投,回家以後發現成像效果很差的原因。
  當然,如果追求大屏幕又有足夠預算的話,等離子是首選。它的輝度介乎於CRT與液晶之間,用來看DVD電影是絕佳選擇。最初由於技術的原因,等離子的分辨率都不高,而且等離子屏在用一段時間後(兩三萬小時)會出現燒蝕現象,使得影像殘留在屏上不能消去,壽命縮短,更何況價格高得嚇人。現在極品等離子屏幕高清信號支持到1920×1080P,VGA分辨率達到1600×1200,畫面通透感、色彩還原以及亮度都有很大提高,甚至超出了CRT的逐行電視效果,看這種等離子電視給人以很爽的視覺享受。當我們有一天擁有了等離子,並拿出自己收藏的幾千張DVD光盤來享受時,人生啊,還有什麼要求呢?
  
  第三節 該說DVD播放機了
  
  討論完顯示設備,還要說一下DVD碟機。
  別看DVD的主控芯片只有少數廠家把持(索尼、松下),但是DVD被解碼後的成像信號的修飾效果,各廠家有很大的不同。
  DVD機目前市面上都是“逐行+雙解碼”的,如果一些名牌大廠的產品以極低的價格在促銷(比如三四百元),你一定要問一句是不是逐行的,這太重要了,許多廠家在甩淘汰了的庫存。寶馬配好鞍,高清逐行當然要配逐行DVD,否則效果反不如普通隔行電視。
  不久前DVD廠家相繼推出了可以放映“MPEG4”壓縮格式的DVD機,使得MPEG4跨出了電腦平臺,向家電挺進。這種DVD機得到了像微軟這樣的巨頭支持,可以播放AVI和WMV格式。
  有人看到MPEG2比MPEG1強大很多,所以從簡單的序號關係認爲MPEG4比MPEG2更優秀,許多商家也在這樣宣傳。MPEG4的正經名稱是ISO/IEC 14496,在圖像質量與壓縮碼率成爲魚與熊掌之勢時,MPEG4舍魚而取了熊掌,所以MPEG4的圖像質量不如MPEG2,但是體積要小得多。雖然二者都是720×480分辨率,但就算用MPEG4的最大碼率(4Mbps)來壓縮,依然無法與MPEG2的高碼率相比。但是MPEG2在碼率低於3M後畫質便開始急劇下降甚至慘不忍睹,而MPEG4在1M以下仍然表現適中,與2M時區別不大,在500K還能對付着看,效果與VCD不相上下。這就是MPEG4的本質,爲低碼率而存在。並非一些兜售壓縮DVD的商家所言,MPEG4碟一張盤放五部電影,畫質可媲美DVD,現在許多新標準都是這個路數。過去人們總習慣於用掃描線的多少來評價畫質,這個時代在DVD到來時應該終結了。MPEG4與DVD同爲480線,但總體畫面質量差了很多。這就好象現在CPU只拼主頻是沒用的,AMD 64比同主頻的INTEL要快很多,整體質量的考量纔是根本。
  8、那就說說MPEG4的故事
  其實MPEG4在MPEG組織公佈之初就被微軟看中,把它做在了WINDOWS裏,支持AVI文件,這是上世紀90年代末的事情。一開始MPEG4的V1與V2版效果並不好,經過微軟V3版的改進後大有改觀,成爲一種新的流行標準。但是微軟的老毛病又犯了,將V3版只用來支持ASF媒本流格式,並將代碼封閉,專而利之。一直與微軟戰鬥的資源共享派當然不幹了,一些高手成立了DXN公司(DivX Networks),將V3的內核成功破出,獨立開發了全新的MPEG4編解碼器並免費流傳,成爲MPEG4的新一代利器,這便是DivX 3.11,它的來勢洶洶,勢頭很快蓋過了微軟的MPEG4 V3。但是事情並沒有結束,微軟要追究DIVX的責任,使得DXN公司不得不拋棄一些技術,盡最大的可能保留一些關鍵自主技術並申請了合法化。之後,爲了彌補所拋棄的部分,DXN展開了一項OpenDivxCodec軟件協作活動,完全開放的代碼如同UNIX一樣吸引了各地許多高手參與改進,終於有了Encore2版,DIVX完全擺脫了微軟的陰影。此時的DIVX已經在MPEG4領域紅透了半邊天,DXN公司成名大振,盟主地位已現,就在桃子熟透時,DXN一抹臉兒突然改變初衷,像微軟當年一樣封閉了源代碼,並信誓旦旦地拿出了當年的開放式軟件條款,開放式軟件有兩種條款,GPL和LGPL協議,前者是完全開放的,後者是在某種條件下可以化爲私有的,DXN恰是使用了後者。誰也沒有注意到這個早就留下的陷井,各路軟件高手大呼上當。緊接着DXN在Encore2的基礎上開發了Divx 4系列,等到DivX 5出臺時,已經要求嚴格的付款註冊了。於是攻守之勢再易,轉瞬間“幾度夕陽紅”,新的對抗DIVX的組織成立,名字恰好相反,取名爲XVID,誓與DIVX作戰到底。在原來OpenDivxcodec的基礎上,高手們不久便開發出了XVID,其性能與DIVX5不相上下,受到廣大網民的追捧。但是不唯利是圖的話,這樣的紅旗又能打多久呢?
  不管怎麼說,作爲DVD廠家,MPEG4這三家誰也得罪不起,它們都有一定的用戶羣,所以只好來個“全兼容”。這應該感謝爲DVD機寫MPEG4支持的OS廠家。可以告訴大家,雖然支持MPEG4的DVD機有許多種,但其OS只有兩種。如果我們以界面形式爲界定的話,一種是在屏幕左面列文件名的,代表DVD廠家是新科、廈新、金正等,一種則是在右邊列出文件名,代表廠家是Philips、萬利達和現代。左列式的圖像色彩好,並且支持畫面的縮小與放大四倍,但因爲MPEG4的格式太多,極個別的不能支持;右列式的圖像偏亮,畫面不能縮小隻能放大兩倍,但兼容性極高,幾乎支持所有的MPEG4格式(AVI,WMV)。
  DVD廠家們將支持MPEG4的這些AVI影視文件稱爲“網際電影”。其實網上最多的是RM文件,體積更小,可惜還沒有這樣的DVD機。但DVD機播放MPEG4的這一功能實用性並不高,一個原因是DVD機在播放AVI文件時會有範圍誤差,內容超出電視屏幕,如果字幕行位置太低,有可能被侵吞掉一部分。另一個MPEG4不適用播放DVD的最致命原因是,目前支持MPEG4的DVD機只能按4:3的比例播放AVI,而電影大部分都是寬銀幕,這會造成畫面不匹配,橫向丟失嚴重,放大失真等連鎖反映。所以MPEG4畫質媲美DVD是無稽之談。
  9、DVD機的選購
  如果不兼顧MPEG4功能,只需要選購名牌大廠的產品即可,它們對色彩還原等細節上把握比較好。國產DVD機中有九大廠家值得一提(它們的聯盟在折騰EVD產品):上廣電(sva)、新科(shinco)、廈新(amoi)、金正(nintaus)、步步高、萬利達(malata)、金裕興、創維(skyworth)、長虹(changhong)。另外還有宏圖(hiteker)不錯。最大的DVD廠家是新科,上廣電也是請它做的OEM。
  順便提一下EVD吧,不然的話,再過幾年,說到EVD都沒有知道了。所謂EVD,是中國人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一種光貯技術,應該說,在現階段,EVD是比DVD更先進的技術,但是,現在請回想一下,白衣在本組文章最開始提到的DVD的前世今生,您就會明白,如果沒有八大影業公司的支持,如果沒有索尼、飛利浦、松下、東芝這些行業霸王的點頭,一個最終以文化消費和娛樂消費爲目的的電子產品,是不會有真正的商業前景的。說白了吧——八大影業公司不給你片源,家用電子業巨頭們不接受也不兼容你的產品標準,那麼,誰會買一臺無碟可播的影碟機呢?這是一件殘酷的事情,但當中國文化在這個世界上處於劣勢之時,我們不得不接受這樣的現實!
  好了,接着說DVD吧。
  10、DVD機的視頻輸出方式
  逐行DVD可以包括五種視頻輸出方式,普通的AV視頻輸出、S端子輸出、隔行分量輸出、逐行分量輸出和VGA輸出。前三種已經是隔行時代的產物了,後兩種輸出對於DVD的畫質很重要。
  色差分量輸出是指將視頻信號以藍(B)、紅(R)以及色差值(Y)輸出到電視上,所以它包括三個輸出頭,是普通的AV“蓮花頭”,在隔行時是Y/Cb/Cr,逐行時是Y/Pb/Pr。有的DVD機將逐行分量與隔行分量分別輸出,這在老機器中常見,效果最好。現在爲了降低成本合二爲一了。逐行分量的特點是清晰度高,亮度高,色彩真實,缺點是會有少許的信號偏差,看文字時有扭曲感,看畫面時很“銳”(sharp),這個缺點卻恰恰成爲看DVD電影時的優點,人物的通透感極強。
  VGA是電腦的顯示標準,它是以RGB三原色來傳輸,接頭爲15針梯型口,從原理上來說它的信號最保真,看文字等信號時非常平滑,逐點柔和,但也由於太過精細,使得畫面整體偏柔,對比度差,與逐行色差分量相比,看電影時缺乏層次感。
  以上兩種輸出是DVD畫質最好的輸出。一些DVD機偏偏在這兩種輸出時出現問題,有的是在逐行分量輸出時對比度異常,不但色彩不飽和而且亮度超高,下調也無濟於事,這種現象最常見,有的在VGA方式時色彩過於濃豔、亮度低,甚至出現套紅不準或者白平衡失調的現象。在衆多的DVD機中同時兩種輸出都表現出色的幾乎沒有,這又成了魚與熊掌的問題了。所以要強調大廠名牌,像新科、宏圖等國產品牌,二者的協調上比較適中,尤其是逐行分量表現出現,很適於播放DVD電影。
  在普通的家電商店中,展示DVD都用的是AV或者S端子,這些端口在色彩、亮度和對比度上都不會有問題,但畫質較差,所以在選購DVD機時,一定要讓商家試試VGA或者逐行分量的效果。可惜這些是針對逐行電視的,商家一般展示DVD機都在用隔行電視,連個接線頭都沒有,回家一定要好好試試才行。
  既然說到了接口,順例提一下未來比較流行的高保真接口DVI。適用於高分辨率多色彩的純數字傳輸,也兼容模擬接口,帶寬可達1.65Gbps,用於高清分辨率輸入(1920×1080)完全沒有問題。電腦高端顯卡都配有此接口,雖然大部分用戶都沒有DVI的顯示設備,只有部分高檔高清電視才支持這個接口,但它確實給VGA帶來了衝擊。不過這和我們討論的重點沒有關係,因爲目前的DVD不需要用到這麼高的帶寬。
  11、DVD圖像的最佳播放組合
  在圖像分辨率不變的情況下,一定是個頭兒越小越“清晰”,這是由於人眼的精度限制以及對細節的錯覺造成的。在電腦上也是如此,一張較模糊的照片,如果在PHOTOSHOP中縮小到50%甚至更多,看上去會比原來要“清楚”。同樣的,小屏幕比大屏幕顯得清楚,也就是說小屏幕使人忽略掉的細節更多,容易藏污納垢,使人無法真正判斷一張DVD的畫質。
  朋友們知道白衣碟藏尚算豐富,就經常問白衣借一些最新的電影,白衣說沒有,有的朋友就熱情地說,我買到了,你看看吧,很不錯的。白衣說要等好版出來再看,朋友就急了,這就是好版啊,真的很清楚的。但只需要看一兩眼白衣就已知道這是下載版或清晰版了,比槍版好點有限,用RM翻成MPEG2後做的DVD,這如何能接受?
 

第六章 終於該說DVD光盤了
  
  市場上的DVD光盤有很多,正版、盜版,碟版、清晰版,各種版本讓人無所適從。因此我們在前面進行了大量的預備知識鋪墊,一切都是爲了選購高品質的DVD光盤服務的!
  白衣嘔心瀝血寫了這麼多,您現在終於明白一二了吧?如果你沒有耐心看到這裏,損失的不是白衣,而是沒有堅持讀到這裏的您。
  
  第一節 DVD畫質的四個要素
  
  1、清晰度
  畫面清晰度很難用白話來描述,有人說是銳利度,有人說是細膩度,總之畫面看上去不夠清晰甚至稍有模糊都是不正確的,DVD不同於VCD和錄像帶,它的清晰度在逐行條件下很接近自然實物。要想準確地表述清晰度的概念,需要藉助攝影中的名詞“聚焦”,清晰的畫面一定是聚焦正確的畫面,相反,不清楚的畫面就好象照片聚焦不準一樣,攝影中稱爲“失焦”。電影本身作爲視覺藝術不會出現失焦這種低級錯誤,畫面不清完全是由於片源不正和壓縮算法不當造成的。清晰度是衡量DVD畫質的第一要素,看不清楚的DVD電影還不如不看。
  2、色彩
  色彩指標裏至少包括三個要素,色彩還原準確、色彩飽和適當、曝光準確,抱歉一連串引用了三個攝影中的名詞。通俗地講,色彩還原準確就是指該是什麼顏色就是什麼顏色,紅是紅,綠是綠。這不廢話嗎?其實不然,有很多影片在製成DVD後都出現了色彩失真的現象,與影院中的效果大相徑庭。
  色彩飽和適當是指色彩豔麗,賞心悅目。由於光照和器材等原因,成功的電影在拍攝後會出現比自然影像和景觀更美好的畫面。我們經常會看到某個不怎麼樣的景區或者院落,經過拍攝在銀幕上分外誘人,樹更綠了,天更藍了,優於自然視覺的色彩飽和在這裏起了重要的作用。
  曝光正確當然是指電影製成DVD後的畫面效果,拍攝時是不會出現這個問題的。這也是拜壓縮過度所賜,當然片源不正(比如槍版)更不用說了。壓縮不合理會使DVD的圖像看起來有如曝光不正確,有白花花的過曝或者灰暗得看不清的欠曝現象。
  除了以上三個要素,還有合適的對比度,亮度等因素,決定着一盤DVD的色彩質量。一個最低限度的標準來衡量,DVD的色彩各要素至少不應低於電視節目。這應該很容易對比出來吧?
  3、壓縮度
  我們首先來計算一下,一部90分鐘的DVD在沒有任何壓縮的情況下應該佔用多大容量呢?
  720 (像素)×480(行)×3(RGB三原色)×10(bits)×24(幀)×60 (秒)×90(分鐘)=1343692800000比特,要轉換爲字節再除以8,大約需要有170G的容量!如果加上聲音信息和片頭,DVD電影在不壓縮的情況下200G總是需要的,更不用說一些長達兩三個小時的電影了。現在將這些信息存放在一張4.7G的D5或者8.5G的D9中,必須經過數十倍的有損壓縮,畫質損失在所難免。MPEG2雖然是一種很優秀的壓縮算法,它能儘量減少畫質的損失,但我們早就介紹過,它是一種動態壓縮算法,碼率可高可低,多大的碼率或者說壓縮率,可以使畫面在有限的空間裏得到最大限度的畫質,是非常難以權衡的事情。每個DVD製作者對此都會有自己的理解,誰權衡與實現得最好,在空間與畫質上拿捏得最準,既不造成浪費又能保持清晰,誰纔是真正的高手,這也是DVD製作者應有的態度。
  在JPEG靜態圖像壓縮算法中,對大面積同色調的畫面(比如牆壁、天空)壓縮率最大,壓狠了會出現水漬般花紋效果,如尿坑一般,常用PHOTOSHOP的人都會有體會。MPEG2處理大面積同色的原理大同小異,也是有損壓縮,只是每幀畫面的花紋位置不同,連續播放時就會出現“雪花”般的效果。注意觀察雪花效果,將有助於我們判斷一張盤畫質的壓縮度。
  4、拉絲現象
  這又是一個難以描述的現象,因爲它是一個動態中的效果。
  拉絲現象經常出現在兩種情況下,一種是在隔行與逐行以及制式轉換中,一種是在壓縮製作中,其中後者佔比例最大,尤其是在翻版複製的二次製作中。MPEG2的壓縮率除了體現在碼率大小之外,有的壓縮工具還提供幾檔壓縮時間,最佳畫質的壓縮時間當然最長,一般來說一張90分鐘標準DVD被重新壓縮編碼成MPEG2的耗時需要幾小時到十幾小時不等,也就是說平均一天的工作量才能完成一部DVD的壓縮。某些D商爲了加快製作DVD母盤的速度,在壓縮時選用了普通甚至快速的壓縮方法,在碼率不變的情況下會犧牲畫質,造成拉絲的後果。一般在連續播放下錯覺會將拉絲效果掩飾起來,考察一張DVD盤是否用了快速壓縮,可以用DVD機的SKIP跳節方式來檢查,注意觀察節與節之間畫面切換時的一瞬間是否出現短暫的拉絲現象。
  不同的DVD機在還原逐行時對拉絲效果有不同的反應,這是一個由電視機、DVD機和DVD盤三者共同作用的複雜鏈,有的DVD機可以避免因爲逐行轉換造成的這一現象,比如PHILIPS等,它可以兼容PAL制下的逐行,一般DVD機都只在N制下逐行,這就對DVD光盤的製作提出了比較嚴格的要求。
  
  第二節 畫質的評判範圍
  
  有了上面四大要素,我們可以來評測畫質了。
  評測畫質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就象香水業的鼻子、音響業的耳朵、葡萄酒業的舌頭一樣,影像業中優秀的視覺辨察力是至關重要的,人們把這種特殊人才稱爲金眼睛(Golden eyes)。我們不可能要求每個DVD愛好者都有火眼金睛,任意幾段畫面便能辨出其中三味。因此我們基於一般視覺能力,找幾處最容易分辨的地方,如果你想評判你的DVD,儘量挑選這些段落來觀察。
  1、人臉
  有關科學統計,人類大腦一半以上的工作是在存貯和識別其它同類的面部,也只有人類對其它同類的面部特徵最爲敏感。人的面部不但長相不同,表情也不同,傳達着無數的信息。電影作爲視覺藝術,對人類面部的捕捉更爲重視,可以說電影就是用不同的人臉來講故事。人的面部是有光澤和紋理的,經過鏡頭聚焦以及燈光照射,在電影中可以反應出最佳狀態,其細膩程度大於我們的自然視覺。相比觀察景物或者靜物,仔細觀察人臉更容易捕捉畫面清晰度的變化。需要注意的是,儘量選擇半身左右的人臉鏡頭,超大特寫畫面容易迷惑我們的眼睛,掩蓋了精度損失,讓我們產生“還不錯”的錯覺。這也是許多彩色噴墨打印機展示樣張時的高招,A4幅面的特寫照看上去一定比五寸的合影照要精細得多,讓你覺得眼前一亮,其實精度並沒有提升。
  注意觀察DVD電影中角色的面部,還有助於我們判斷畫質的色彩飽和度,太冷偏暗的膚色是不正常的。另外,壓縮過度的影片,人物還會出現陰陽臉效果,顯得曝光不準。
  2、強光源
  一些強光源比如太陽、火焰等會產生光暈,在數字化壓縮算法中,光暈的漸變過程是灰度等級的體現,壓縮過重會使光暈過渡不自然導致失真。在電影中,最常見的光源除了太陽與火焰,還有夜晚的霓紅燈,它們應該具備自然和諧的光暈過渡。美國大片中最重要也是重常見的光源是汽車金屬漆的反光,請在DVD中仔細觀察,它的清亮與否是DVD畫質壓縮率的重要旁證。壓縮失當的DVD會在強光下產生曝光過度的現象,甚至漸變失真,出現同心圓效果。
  3、天空和牆壁
  觀察天空或者牆壁等鏡頭,實際是在觀察大面積同色下的處理效果。經過MPEG2的壓縮,牆壁、天空等地方是否有雪花現象,輕重程度如何,這都關係着DVD的畫質。因爲大面積同色下出現雪花的概率要比其它場景大得多,這和MPEG2的壓縮算法有關。如果雪花輕微得可以忽略不計,甚至用肉眼難以察覺,這便是DVD的上佳之作。數字合成電影在這方面表現最搶眼,其DVD效果甚至超越影院效果。
  4、暗光
  在電影中黑夜的鏡頭會使畫面整體偏暗,MPEG2的動態壓縮率會自動增大,這個特性與大面積同色不同,它是動態壓縮的必然產物。MPEG2的壓縮特性有兩點,一是重靜輕動,靜止畫面壓縮小,動態畫面壓縮大,二是重明輕暗,光線好的畫面壓縮小,暗光或者黑色畫面壓縮大,包括大面積陰影部分,畫質會有很大的損失。所以有的影片在白天的畫面表現幾乎完美,可是一到夜晚畫面就會出現許多雪花。評測一張DVD一定要儘量找些黑夜鏡頭來看,如果有的話。
  觀察完四個要素在四種畫面的表現之後,我們就其結果爲一張DVD畫質打分了。
  
  第三節 DVD的畫質等級
  
  第一級:最佳畫質,無可挑剔
  要求圖像清澈乾淨,色彩生動,各處細節包括人物面部清晰,反光表現突出,整部影片沒有雪花現象,效果超過自然視覺。無論是D5還是D9,能達到這樣的標準都是收藏首選佳品。
  在這一級上,D5與D9的畫質是沒有區別的,雖然D9的容量比D5大一些。當然,有的D9愛好者喜歡收藏盤中的彩蛋和花絮等,這個另當別論。一般來說,符合第一級標準的DVD盤大部分是近年新片,也就是DVD標準發佈(1995年)之後的影片,這部分影片大多采用2.35:1的畫面比例。這時候的電影商已經注重了影院與DVD的雙渠道發行,所以在影片拍攝時就爲DVD的製作做好了準備,DVD的畫質表現當然超強,比如《指環王》等。即便是電影本身畫質極佳,但在製作DVD時想要達到一級的效果並不容易,對製作過程要求十分嚴格,大部分一級影片都是八大影業的產品,當然少數歐洲和亞洲DVD也有例外。
  第一級的畫質堪稱DVD的典範,是現行家用視頻中的極品,你可以盡情地緊盯着屏幕,用最挑剔的眼光來審視,最終你會發出“怎麼會這樣清楚”的感嘆。一級影片不管你看沒看過,不管你喜愛與否,就畫質而言都值得收藏。看過這樣的光盤你纔會知道DVD強勁生命力之所在。
  第二級:清晰畫質,不夠完美
  第二級畫質的要求是要足夠清晰,但允許有少量或者輕微的雪花。主觀地說,如果你用挑剔的眼光來看DVD,覺得大體不錯但不知爲何稍有不滿時,便可以歸入第二級。具體來說,大部分畫面清晰(聚焦準確)、色彩絢麗(色彩正確、飽和),人物面部反光細膩,但偶爾出現少量雪花,或者全程都有極輕微的雪花者,便可以歸入第二級。再通俗些說,你一看就知道是DVD級的畫質,但在雪花和顏色等方面有些欠缺,這便是二級畫質。
  另外,還有三種情況可以歸入第二級:
  第一、整張DVD或者大部分畫面都有雪花,但極輕微。極輕微的標準是,在三倍於電視對角線長度的觀看距離下不明顯。這類影片一般出自大影業公司的近作,利用了後期數字技術合成,影片本身沒問題,但由於在壓縮製作DVD時以畫質換取空間,產生了少許遺憾。雖然不影響整體效果,但比起第一級來,明顯少了清澈感,這種情況在D5與D9盤中都會發生。當然也有D商進行二次翻片時爲照顧D5的容量而強行使用高壓縮率的情況,但這是少數。這類影片主要還是源自好萊塢,也包括部分歐洲、香港還有日韓。
  第二、色彩出衆,畫質沒有明顯雪花,但有輕微的失焦感覺(與第一級對比)。這種情況一般出現在大影業公司的經典老電影上,老電影從陳年膠片中修復翻制,其效果煥然一新,色彩比原先的膠片還要出色,達到這樣的質量實屬難得,絕佳收藏。
  第三、除了八大影業等龐大電影公司外,一些小影業公司或者獨立製片人的電影,由於在DVD製作過程中設備與技術的欠缺,使得畫質較好萊塢產品稍遜,雖然無雪花而且色彩亮麗,畫面穩定,但是人物面部反光遲鈍,構圖沒有層次感,有失焦的感覺,只能達到錄像帶的廣播級效果,還有絕大部分港產經典片。他們使用了比較落後的“膠轉磁”技術製成,對膠片的修復性較差,畫質的失焦給人以“柔和”的感覺。
  除了以上三類之外,還有一些特殊情況,比如畫面在室內和強光源下畫質優秀,到室外後就出現雪花的情況;也有總體畫質不錯,但人物面部出現輕微花斑等顏色失真情況,都可歸入二級。
  第三級:畫質勉強,內容出衆
  白衣稱這一級爲雞肋級,從畫質來說,第三級不推薦收藏,具體表現爲清晰度明顯不行,失焦嚴重,雪花過多,顏色有顯著偏差。雖然如此,但因爲下列三種情況,有時也只得勉強接受:
  1、非八大影業出品的電影。一般來講,八大影業出品的DVD電影質量都能達到二級以上標準,如果拿到了畫質不佳的好萊塢電影,則大部分情況是沒有找對版本,應該等更好畫質版本出現,不必急於收藏,尤其是半年之內的新片,更需要耐心等待DVD正片的發行週期。
  2、內容出衆,久覓不得的電影。比如一些歐洲經典電影,由於技術條件的限制,DVD產品畫質不很考究,像法國禁演的最受爭議的影片《強我》,雪花已經嚴重干擾觀看,但版本難得,只得收下。
  3、尋找不到畫質更好的版本。比如前蘇聯的一些經典電影,電影膠片檔案都已經面目全非,在我國只能找到當年作爲譯製片引進的錄像帶,用它們製作的DVD,不可能期望有多好的效果,比如《辦公室的故事》,效果已經是家庭錄像帶的質量了,不但完全失焦模糊,而且也有過曝現象,PAL制4:3的電視版,本應該淘汰纔對。可是除了俄國人,不會有人再對這部電影進行重新修復了,所以這樣的版本可能是我們能看到的最佳版了。有總比沒有強,先收下再說。這些片子很難再找到二級以上畫質的版本了,這和DVD的製作與片源有關。
  除了八大影業之外,歐洲比如法國、意大利,亞洲比如日本、韓國,還有中國及港臺等地,他們出品的電影在製作DVD時技術都比較傳統,大部分畫質遜於好萊塢電影。另外,獨立製片人或者小製片商,他們沒有實力對DVD版本精工細作,加之一些D商水平有限,這樣的DVD在畫質上是沒有優勢可言的。所以我們對歐洲和亞洲電影的收藏尺度可以放寬一些,三級畫質也可以收錄。
  第四級:垃圾畫質,絕對淘汰
  第四級根本不是DVD該有的畫質,從一些光盤內容來看,連VCD級都達不到。這一級影片已經不需要什麼辨察力,很容易看出來。單純的技術原因無論再怎麼差,壓縮得再狠,只要片源清楚,絕不會出現第四級的畫質,這一定是D商的片源不正造成,爲求利潤不擇手段。有的D商甚至從網上下載RM格式的視頻文件作爲片源,這樣的版本大多出現在新片中。網上電影大部分就來自於DVD,經過縮小和強烈壓縮上傳,下載後再製作DVD,相當於用照相機翻拍文件,縮小壓縮後,再放大着用打印機打出來,其效果可想而知。更有甚者抱着攝像機去影院偷拍,然後像錄像結果翻製成DVD,這類版本被稱爲“槍版”,臭名昭著。不要小看小小的DVD光盤,其中門道甚多,讓人防不勝防,所以一定要選對DVD片源。
  說明:一些人振振有詞的說,新版雖然沒有好版,但是也能湊合看,至少先睹爲快,把故事看完,然後再找合適的等好版。可是,你知道看差版時你損失了什麼嗎?讓那麼惡劣的畫面污染你的眼睛,降低的是你的審美能力和審美品格!你是一個能忍受自己沒有基本的審美能力的人嗎?能把白衣的帖子看到這裏的,絕不會是那樣的人!
  四級畫質的DVD是不值得看的,除非不是電影,而是一些翻制的電視節目,或者一些非常古怪的內容,全這與我們談的電影收藏就不相干了。比如一些國內地下導演的作品,或者一些民間影像工作者拍攝的記錄片,導演本身就是用普通DV拍攝而成,畫質還不如電視節目,但情況特殊,也就認了。再如一些電視連續劇或電視講座,由於是電視版本,就不細究了。至於一看就是VCD級的,甚至像轉錄過N次的錄像帶的DVD畫質,白衣每次看到都會痛苦地大罵一聲,這樣的出版商簡直是對DVD的褻瀆!!!——要知道DVD不是一種簡單的介質!DVD代表着一種影像的品質!消費什麼樣的DVD則代表着一個人的藝術欣賞水準和審美氣質!比最最最令人髮指的是:正規的國營音像出版單位發行的“正版DVD”,現在是全世界最爛的DVD!!!他們應該學習D版商高尚的商業道德和藝術道德!!!
  
  第四節 認清DVD盤上的各種標誌
  
  購買DVD-Video影片並不像買VCD盤或是錄像那麼簡單,因爲每片DVD影音光盤上都有多種圖標,說明各種不同的規格,若是糊里糊塗就買下某部DVD影片,輕則可能沒有中文字幕可看,重則根本不能播放,因此,作爲消費者需要了解光盤片上有哪些常見的符號
  一、DVD Video標誌
  標準DVD-Video激光視盤片 。在每個DVD激光視盤片的包裝上,一定會看到這個標誌,表示這張DVD盤片裏面存儲的是符合DVD-Video規範的影音資料,所有的功能均遵守規格書的定義。只要看到這個符號,就能確定它是一片“DVD-Video激光視盤片”,可以在DVD影碟機上播映。
  二、DOLBY DIGITAL Dolby
  這個符號代表光盤內的聲音信號已使用AC-3編碼處理,您只要擁有AC-3解碼設備就可以享受數數碼聲音效果。與之相類的,是DTS、MPEG2等標識。
  三、NTSC OR PAL
  視頻系統標識。多數情況下,視頻系統與區碼限制通常都標示在一起,不過有些情況下會分開標示,一般視頻系統的標識有兩個,NTSC是美國所採用的視頻輸出系統,歐洲跟中國大陸地區則使用PAL系統。另外,在旁邊還標有相應的區碼限制,All表示全區未鎖碼,數字則表示可觀賞該部影片的區域(相關內容請參閱上文)。
  四、Subtitle
  多字幕播放。若是您很喜歡欣賞國外影片,卻又不熟悉英文的話,這個符號您一定要記得!這處圖標表示此張光盤提供多種不同的字幕播出。其中的數字用來聲明字幕的數量。不過有的DVD光盤並不採用此種字幕表示,所以需要留意外包裝上文字,才能確定是否有中文字幕可看。有關多種字幕的知識,白衣在後面的文章中還會有詳細的說明。
  五、Aspect ratio
  視頻格式。如果標示爲4:3視頻畫面,就說明影像畫面已經外理爲4:3的畫面,適合在傳統電視機上輸出,若光盤包裝上影片畫面比例爲16:9,而您又在4:3的電視上放映時就必須以Letterbox域Pan&Scan模式觀看,觀賞質量多少會受影響。相關知識白衣在本文的前後有關章節中有更詳細的說明。
  六、RESTRICTED
  影片分級標示。原版DVD-Video的影片大多采用美國的電影分級制度。將影片區分成G、PG、PG-13、R、NC-17幾級。
  這些標識無疑是非常有用的,當然,在選購D版的碟時,你還要注意的是很多封面上的介紹真實,其實,盤片的內容和其翻錄的原盤已經不是一回事情了。比如,有些DVD是採用VCD翻刻而成的,這當然就沒有DVD的質量,但其外包裝說明還是沿用正宗DVD產品的包裝。這些都是值得你注意的地方。
 


第七章 正版與盜版
  
  這一章有兩大問題的預備知識需要交待。
  第一大問題是最最敏感的問題,也是本文無法在正規刊物上發表的致命原因,對於DVD,我們應該收藏正版還是D版?
  第二個問題是,如果要收藏D版,要注意哪些問題。
  談到收藏,先要解釋幾個常用名詞(第九章會有更詳細的解釋):
  D版:盜版,成爲這個敏感詞的代稱。
  D商:有兩個意思,一是指盜版商,也叫DS,二是泛指碟商。大同小異。
  洗盤:用好版將差版淘汰出收藏隊伍。
  片源:電影內容的來源。
  如果將DVD盤進行最簡單的分類的話,那麼它只有兩大類:正版盤與盜版盤。我們應該收藏哪種?在“支持正版”的口號響徹雲天的今天,這個問題似乎沒有別的答案,但白衣有不同的看法。要弄清這個問題,首先要知道什麼是正版盤。
  
  第一節 正版DVD的定義
  
  DVD的區碼問題前幾章已講過,八大影業作爲DVD的主要推動者,嚴格遵守的區碼也是他們版權構成的一部分。他們將全世界DVD的發行分成區域,製作質量最高的是北美一區,其次是歐洲日本二區和東南亞三區。中國屬於六區,很遺憾,我國DVD製作水平最低。因此,對我國用戶來說,正版DVD的三個要素是:
  1、正規音像出版單位
  2、出版內容正式被授權
  3、八大影業產品要六區區碼
  不滿足以上任何一個條件,都屬於盜版。當然,非八大影業的電影,是不受區碼限制的。那麼我國滿足這些條件的所謂正版音像單位,他們製作的DVD質量如何呢?這個答案非常簡單,四個字:令人髮指。
  一般國內DVD的畫質都在三級以下,極少數可以進入二級,一級畫質的幾乎沒有。D版商不同,對於八大影業的影片,他們往往直接取材於已發行的一區或三區的DVD,畫質一般都不錯,大部分在二級以上;對於國產影片或者港臺等地自有版權電影,D商便直接翻制於正版。人們常說,一些事情到了國內就走樣,在DVD上又應驗了,這個奇特的現象是,在我國,盜版DVD畫質遠遠高於正版畫質。爲什麼DVD的製作會使畫質有這樣大的差別呢?我國正版商與盜版商之間是怎樣的關係?這還得先從DVD的製作技術談起。
  
  第二節 DVD的片源
  
  DVD的製作大概分爲三大步:一、將片源數字化;二、字幕以及聲音合成;三、按MPEG2編碼壓縮成DVD母盤。其中影響畫質的是第一步和第三步。第三步壓縮不當會使畫質受損,但效果不會太差,使得畫質墮落到三四級水平的罪魁禍首是第一步,數字化片源的過程。
  第一種:新興的純數碼版。
  電影拷貝在過去都用膠片,在播放和保存過程中容易出現損失。2000年以後,純數字技術利用大容量的硬盤、光盤甚至超寬網絡爲手段發行數碼版的電影,色彩和清晰度最佳,有的還要供給IMAX影院播放。當然這樣的影院還是少數,他們會同時發行膠片版的拷貝。純數字化電影與DVD是近親,在製作光盤時效果最好,一般都是一級畫質,可惜這類電影製作與發行成本高昂,品種屈指可數。
  第二種:傳統膠片版。
  電影作爲一種成熟娛樂產品,製作成本不能不考慮,就算是財大氣粗的八大影業,也不可能每部電影都採用純數字技術來製作和發行,更何況還有過去浩翰的片庫。所以絕大多數的影片還是用膠片保存。從電影膠片上將圖像數字化,這個過程是導致畫質差異的關鍵。
  要知道脆弱的膠片在保存前就幾經折騰,大傷元氣了:
  首先是膠片製作。電影膠片在拍攝和剪輯完成後,要經過沖印,從負片轉成正片,還要複製拷貝以供多家影院播放,這中間會損失一些畫質。
  其次是膠片質量。不同的膠片質量不同,其效果就不同,就像攝影時進口膠捲與國產膠捲的差別一樣,色彩、清晰度都有差別,因爲電影屏幕很大且沒有對比,一般人不會留意。八大影業可以說是最注重膠片質量而且也最不惜成本的,但是其它國家比如我國,昂貴的膠片代表着巨大的拍攝成本,演員們都爭取“一次過”,減少重拍的浪費,所以膠片不但在數量上慎用,在質量上也不敢奢求。因此同一時期美國電影與其它國家電影相比,其畫面的優勢是很明顯的,更何況還有好萊塢豪華的燈光和攝影器材助陣。
  然後是保存。電影拷貝的保存非常重要。最近八大影業中歷史最悠久的米高梅(MGM)打算賣掉旗下的電影公司,索尼與時代華納爭相出價50億美元,他們看中的便是米高梅那豐富的寶藏——“片庫”。電影拷貝的存放在好萊塢是一項專門的學問,從黑白默片時代開始,對拷貝的保存就已經非常在意,諸如恆溫恆溼,閉光除塵,防黴去菌,定期翻新之類。我國電影膠片的保存手段比較落後,拷貝損傷嚴重,直接表現出來的結果便是畫質模糊,膠片變形造成播放時抖動嚴重,劃痕過多造成下雨般的效果。在電腦圖像特技中專門有一項模擬老電影畫面,便是仿着膠片輕度劃傷的效果。我們可以看到美國電影如卓別林時代的黑白片畫面都還算清晰,而我國五六十年代的拷貝畫質就已經讓人擔憂。隨着數字化技術的發展,如何儘快搶救電影片庫,以數字化技術保存,是全人類面對電影文化遺產的問題。
  
  第三節 片源的數字化
  
  先說傳統技術。
  早在錄像帶時期,電影內容便從膠片中被移植到錄像帶上,這種傳統技術被稱爲“膠轉磁”(telecine)。製作者將圖像從電影膠片中解讀出來轉換成電磁信號存貯在錄像帶上。由於是模擬技術,在複製和轉換過程中損失嚴重,效果相比膠片當然不會好。廣播級的設備爲了儘可能在複製和編輯中減少畫質損失是煞費苦心,效果較好的設備代價極其高昂。可是就算最清晰的錄像帶也只能達到二級稍差的效果,供出售和租賃的家用錄像帶畫質只有廣播級的一半,四級稍強的水平。VCD的出現爲膠轉磁技術又加了一個步驟,將錄在錄像帶上的信號再進一步數字化,然後編碼成VCD格式。其畫質本就與錄像帶(VHS)接近,這個轉換在當時問題不大。老實說,VCD那320×240豆腐塊大小的原始畫面還是挺清楚的,可一旦放大成全屏幕或者在電視機上觀看,畫質就不行了,這如同在PHOTOSHOP中放大了200%以上的效果。
  DVD出現後,出於慣性和技術限制,很自然地將製作VCD的一套照搬過來,只是最後編碼時將MPEG1換成了MPEG2,雖然畫面變大了,但精度沒有本質提高。經過膠轉磁的損失,這類DVD看起來畫面顯得非常柔和,感覺有些輕微失焦。幾乎所有的港片和國產片,還有大部分歐洲片,都在使用這種傳統的製作技術製作DVD,直到近一兩年纔有些改進。
  至於我國的DVD發行商們,手段就更多一些,不管是膠轉磁,還是從錄像帶、LD甚至VCD上翻制,由於DVD光盤的市場普及,利潤驅使着這些手法都涌向DVD行業,說好聽了叫百川歸海,難聽點就是藏污納垢。更可悲的是,膠轉磁的設備也有好壞之分,昂貴的設備我國一般的出版單位都沒有,如果把頂級設備比作CPU的P4 3.0的話,我國大部分還在使用P3 或者賽揚。所以我國出版的DVD質量普遍不行,DVD作爲一種畫質的代表,在這方面卻誤導了新手,因爲在收盤初期他們大多不問畫質不問品牌,見到影片名稱合適就收,認爲DVD畫質一定清楚肯定沒問題。所有藏家包括白衣都經歷過這樣的階段。白衣曾回頭檢斂了一下收藏DVD初期所收的上千張盤,一級的幾乎沒有。而幾經洗牌,這樣的盤仍佔白衣收藏的五分之一,洗牌之路仍是任重而道遠。
  再說新技術。
  既然中間環節如此不堪,不如索性甩掉,於是“膠片掃描”的影片數字化技術出現。
  雖然掃描不算太新的技術,已經有十幾年的歷史,但是針對膠片進行數字化處理還是近幾年的事情,與之配套的是一套代價高昂得可怕的設備,它包括掃描時的優化、掃描後的存貯、圖像修復、技術合成以及最終編碼等一系列流程。這樣一臺後期數字化設備不包括編輯終端就已經價值數千萬美元,只有拼命推動DVD市場的影業巨頭才捨得這樣投資,比如時代華納擁有的Thomson Spectre系統。之所以代價如此昂貴,是因爲這樣的系統所處理的對象是“完全沒有壓縮過的”電影圖像。我們在前面討論過,DVD畫質的90分鐘電影如果不壓縮,需要200G左右,爲了滿足數碼影院、IMAX甚至數字高清電視(1920×1080)的播放需求,這種系統處理過的電影畫質可以達到4096×2048,單幅畫面近九百萬像素,甚至超過了現在高檔的數碼相機,比DVD清晰十幾倍,其掃描後的影片體積可想而知。更何況一部電影掃入後不是短時間內能處理完成的,爲了應付影業公司不斷增長的DVD製作需求,時代華納爲這種系統配備了10TB(10000G)的硬盤庫,饒是如此龐大的系統,也只能同時保存和處理三到四部電影而已。
  高昂的代價還遠沒有結束,對電影的掃描結果進行逐幀的修復與合成又是一項龐大的工程,一部90分鐘的電影至少需要90×60×24= 129600幀的處理工作,這需要造價高昂的軟件來協助處理。加之後期出色的音響製作與合成,一部出色的DVD的製作投入是相當驚人的。當我們感嘆一級畫質的完美時,誰會想到其背後如此驚人資本與技術運作。白衣曾聽說一家美國影業公司搶救修復我國早期珍貴的電影——阮玲玉主演的《神女》,膠片已黴變潰爛,經過修復之後,畫質比中國目前正版的《無極》《夜宴》還要好。當然,買的不如賣的精,推動八大影業如此投資的是市場回報。2004年,電影的DVD收入首次超過了其票房,成爲電影工業新的利潤增長支柱。同樣在我國市場DVD也開始火爆,但我國音像出版商又是怎樣製作DVD的呢?
  
  第四節 你手裏爲什麼有那麼多爛碟
  
  我國許多問題有市場經濟轉型等諸多巧妙理由來化解,但是整個社會形成的“向錢看”的風氣是不爭的事實。其具體表現最明顯的便是商家的急功近利,對用戶不負責任,賺錢賺的都是短平快的小錢,不注重產品質量和品牌形象,國營正規音像出版單位尤其如此,反倒不如D版商更具有商業道德和藝術道德。
  正規的音像出版單位在製作外國影業公司的DVD時有兩條途徑:一條是向已經取得某電影DVD總代理權的國外製作公司申請區域代理權,另一條便是直接向影業公司申請區域發行權。一般來說,國際代理公司會提前做好DVD母盤,只需要加入字幕或者配音等後期翻譯工作,然後再合成編碼,質量比較有保證,而且內容較新。但是好萊塢電影的總代理權拿價不菲,所以轉嫁到國內區域代理商頭上也很昂貴,更何況在市場銷路還不明朗的情況下,慣走捷徑的國內商家會選擇更低成本的短平快路線,拋開國際代理商直接向影業公司購買發行權。可惜新影片的價格令他們卻步,三年以上的“老片”和低成本製作的電影,由於其低廉的價格,成爲國內音像出版商的首選。但是緊接着迎來了兩個問題:1,國內音像商大多在用膠轉磁中較差的設備在轉換母版,沒有能力直接製作高清晰的DVD;2,電影母版有可能不是膠片形式獲得。按照影業慣例,發行檔期結束後影院要將拷貝歸還原影業公司,大部分拷貝會被銷燬,少數收存,另再做一個錄像帶版本以備用。所以小規模的發行申請,影業公司只提供錄像帶。我國很少有直接的DVD發行申請,一般都輾轉由電視臺經手,以電視播放爲由作爲譯製片來引進,有的更是直接從N年前已經引進過的在電視臺放爛了的譯製片下手,理論上這兩個版權是不能混用的,當然進到我國來就由不得老外了。
  因此我國所謂正版DVD市場便出現這樣的現象,無論是購買DVD機時的隨機贈送,還是音像超市或者網上商店的正版銷售,均是片源稀少,佳片難覓,低成本的濫片當道,畫質一看便是錄像帶的流毒產物。加之前幾年VCD勢頭的慣性,許多DVD只是換湯不換藥,竟然以VCD做母盤,清晰度與色彩遠遠談不上了。這種慣性也從外國影片延伸到了國產與港片上,一些著名音像公司(比如中凱之流)代理的大部分DVD中文影片,比如《無間道》系列,畫質極爲不堪,不但失焦,而且色彩和對比度完全不對頭,它居然還好意思在片頭寫上防止盜版保護正版的聲明,真是讓人搖頭。這樣的正版如果予以保護,無疑是對消費者的侵害!!!
  跟着這種正版DVD倒黴的是一些電視和DVD機廠商,因爲在電器商店中公開播放的必須是正版音像產品,嚴格說來,如此在公共場合播放還需要再次得到版權者的授權纔可以呢。於是六區國產DVD盤在電器商場肆虐開來,內容是小成本濫製作,畫質是三級錄像帶,簡直就不堪入目,自毀前程。
  有人說D版有市場純屬價格原因,家電商巨無霸國美電器颳起正版音像風暴,噹噹網上書店也是超低DVD上市,其價格已經與盜版持平甚至還低。可是,這樣的所謂六區正版DVD你敢買嗎?
  
  第五節 向“D版”致敬
  
  我想深諳此理的出版商也是痛苦的,看看所謂正版DVD有幾人問津?一區DVD雖然畫質好,但其十幾到幾十美元的價格非普通人所能接受,而且嚴格說來,對於美國影業公司的DVD產品跨區購買也是一種盜版行爲——比如說,被劃爲6區的中國大陸人,如果買了1區的正版碟拿回中國大陸在家裏看,也是一種盜版行爲!
  正版大旗的背後掩藏着無可奈何的制約,口袋只有人民幣的國人難道就享受不到高畫質的DVD嗎?
  於是,一些出版商嘗試翻制買不起版權的電影,走上了D版的梁山之路。
  事實的真相是,至少有三分之一的著名D版是正版商在“兩條腿走路”。當然,D版的生力軍仍然是個體游擊隊。隨着打擊盜版的力度越來越打,一些過去比較知名的D版品牌,被抓的被抓,收手的收手,人間蒸發。許多正版D版雙重身份的D商,終因近兩年風聲太緊而收手。所以近年的品牌越來越少,出貨量也越來越少,碟友收盤越來越困難。也許真有一天,風險與利潤達到一定比例後,D商們會消失殆盡。所以趁現在還可買到,能收就多收一點吧。
  與外國影片相比,國產影片的DVD效果更差(包括港片),許多出版商還在用錄像帶作爲版權交接之載體。白衣在鄙視這種行爲的同時,只得對國產影片DVD在畫質上採取寬容態度,差不離就收了,不可能像要求八大影業一樣要求他們。難道國產影片沒有可取的了嗎?也不盡然,近兩年我國影片發行到國外時也學會捎帶腳兒賣掉DVD版權(比如美國或者日本),人家做出DVD好版後再被我國D商盜回,真個出口轉內銷,這使許多國產電影再度清晰起來,煥發青春。比如著名的《霸王別姬》、《活着》、《鬼子來了》等,盜過來果然畫質清晰很多,當然要將老版堅決洗掉了——這裏面,白衣手中的極品,是張藝謀的《英雄》,從韓國盜回來的DVD,D版尚要80元!八倍的價格,都讓白衣有物有所值之感!
 


第八章 DVD是個大玩具
  
  很多人只是把DVD當作高清晰度的影音播放機器來看待。實際上,DVD的交互性和可玩性大大超過VCD,一張製作精良的DVD遠遠不止讓你看一部聲畫俱佳的電影那麼簡單。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DVD都能給我們提供些什麼玩法。我們從最簡單的開始講起。   
   
  第一節 多音軌
  
  DVD格式的特性之一就是可以提供多條音軌(最多可以達到8條)。這個特性是很常用的,大部分DVD都會用到。在故事片中,一般會用這個特性來提供多種語言的配音。美國發行的1區DVD,除了英語以外經常還會有西班牙語或法語的配音,香港的故事片也會有國粵兩種配音。DVD的多語言和VCD的雙語言不同之處在於,VCD是利用立體聲的兩個聲道播放兩種語言,每種語言只有一個聲道。而DVD則每種語言都可以有多聲道。比如美亞的《花樣年華》就有國語DD2.0、國語DD5.1、粵語DD2.0、粵語DD5.1四個多聲道音軌。
  另外,這個特性還可以用來提供DTS、Dolby Digital、PCM等不同格式的音軌。有些製作精良的發燒音樂碟,比如老鷹樂隊的《冰凍地獄》就同時具有DTS 5.1和PCM立體聲音軌,這樣不同的用戶可以各取所需。注重音質的可以聽PCM,注重環繞效果的可以聽DTS。
  多音軌的特性還可以衍生出一些特殊的應用。比較常見的有評論音軌和配樂音軌。評論音軌的英文是Audio Commentary,進行評論的通常是導演,但演員、特技人員或是專業顧問等都可能出現在評論音軌中。這些牽涉到電影製作的方方面面的人員在影片播放的過程中會配合畫面介紹影片的構思、拍攝時的花絮、有關情節的背景知識等等內容,有時候也會給點情節上的提示,幫助大家理解電影的內容。在華納、哥倫比亞、環球、標準等公司出品的DVD中,評論音軌是很常見的配置。
  以前,觀衆只能根據自己的理解來領會電影拍攝的意圖和創作經過,但現在藉助DVD的評論音軌,我們可以在觀看電影的同時直接從創作者口中瞭解到更多電影製作的幕後資訊。大多數的評論音軌都是導演掛帥,所以平時大家所指的評論音軌其實主要是導演評論音軌。目前大多數帶有評論音軌的DVD都是以英文爲主,不過越來越多的“D版”DVD都給評論音軌配上了中文字幕,因此,大大方便了我們觀看。
  我們以《搏擊會》特別版的四條評論音軌來舉例看看:
  1、導演大衛·芬奇關於本片如何從一些意念、景象到最終製作成形的詳細介紹;
  2、導演大衛·芬奇與片中一些演員重點在電影人物性格、特點等方面所作的評論;
  3、原著作者Chuck Palanhiuk和劇作者Jim Uhls對人物、角色行爲動機方面的一些深入探討;
  4、最後一條音軌收錄的是其他的一些幕後人員包括攝影導演、服裝設計師等關於製作方面的一些評論。
  你看,這對我們更好的理解和欣賞電影,是多麼有用啊!
  配樂音軌的英文一般稱爲Isolated Music Score或Music Only Track,通常是一個只有配樂、沒有對話和音效的音軌,聽着音樂再來重溫一遍電影畫面往往會有截然不同的感受。比如《燃情歲月》(1區版),看着如詩如畫的西部風光,感受着蕩氣迴腸的親情愛情,再配上壯闊優美的音樂,完全是另外一種享受。配樂音軌相對評論音軌來說要少得多。評論音軌和配樂音軌也完全可以做到一起,有音樂的時候放音樂,沒音樂的時候說評論。比如《黑客帝國》就有一條配樂/評論混合音軌。
  多音軌特性還有些較爲少見的應用。比如《玩具總動員》(1區三碟收藏版)中有一條只有音效、沒有配樂和對話的音軌。《終結者2》(1區99年普通版)中有一條情節描述音軌,就是由評論員在對話的間隙簡略描述情節發展,據說這主要是給盲人用的。
  
  第二節 多字幕
  
  DVD是可以提供多種字幕的。這樣能讓不同國家的觀衆藉助字幕看懂原始配音的電影。儲存在DVD上的字幕並不是文本文件,而是圖形文件,這樣靈活性更大一點,也不會出現兼容性上的問題。絕大多數故事片的DVD都會提供一種以上的字幕供選擇。從技術上來說,DVD可以搭載多達32種不同的字幕,白衣聽說過字幕最多的片子是《十誡》(4區版),居然有20種字幕之多!
  除了翻譯演員的對話以外,字幕也可以有其他的用途。比如《深淵》(1區特別版)就提供了一個文字評論字幕,對影片的內容提供了種種註解。《世界末日》(6區版)也提供了一個解釋性的字幕,用來在屏幕上出現英文提示的時候顯示相應的中文。
  字幕的一個最有趣的用法是用來配合評論音軌提供動畫,這種用法經常被稱作MST3K——Mystery Science Theatre 3000(神祕科學影院3000)。在MST3K中,屏幕下方會顯示評論員的輪廓(字幕是圖形文件,所以既可以做成文字形狀,也可以做成任何其他形狀),好像他們就坐在那裏和你一起看電影一樣。他們會隨着情節的進展不斷加以評論,還會配合所說的話作出各種各樣的動作。在需要着重強調的地方畫面上還會出現白圈提醒你。在《黑超特警組》(1區限定版)中就有這樣一條動畫評論字幕。
  
  第三節 多角度
  
  多角度也是一個DVD獨有的特色。它是在同一段內容中設了幾個“角度(Angle)”,可以讓你選擇不同的“角度”來觀看。不過其實多角度並不一定是同一段情節的不同角度,它完全可以是互不相干的幾段畫面放在一起,只是借用多角度的格式而已。這在影片花絮中有不少例子。比如1區《深淵》的花絮碟中有一段“Pseudopod Multi-Angle”,這一段共有四個角度,角度1是最終完成畫面,角度2是故事串聯圖板,角度3是原始拍攝畫面,角度4則是粗加工後的畫面。
  
  第四節 變形寬銀幕
  
  關於變形寬銀幕的基本概念可以單獨寫一篇長長的文章,在《白衣瀝血九章》中,白衣用幾乎整整第四章《DVD與電影的不了情》來介紹相關的知識。因此,各位可以參見那一章節。
  
  第五節 隨機菜單
  
  製作精良的DVD大都有着很炫的菜單。不過每次都看着同樣的菜單也沒什麼新意。有些DVD設計了隨機菜單,每次進去的時候看到的菜單都可能不同。這方面做到了極致的當屬《星戰前傳》(1區)。它有三套菜單。每次播放的時候隨機進入其中的某個菜單。這三套菜單以電影中的三個不同場景爲主題,不但主菜單畫面不同,連子菜單都是各自一套。令人歎爲觀止。《奪面解碼》(2區)也有一個比較隱蔽的隨機菜單——確切地說是個過場動畫。在主菜單選擇Film以後播放正片之前出現的過場動畫是隨機的,至少有五六種之多。
  
  第六節 無縫分支
  
  有些DVD可以讓你選擇播放“劇場版”還是“特別版”,這些DVD就使用了無縫分支技術。特別版一般是在劇場版的基礎上增加了一些內容。從用戶的角度看,劇場版和特別版完全是兩個獨立的TITLE,實際上兩者在播放同樣的內容時調用的是VOB文件裏相同的數據,在播放加長內容時才另外調用數據。但是在播放過程中你是感覺不到任何停頓的,就好像碟上本來就儲存了兩套電影一樣。1區的《角鬥士》、《獨立日》、《深淵》等許多片子都可以選擇兩種版本,而《終結者2》(終極版)則可以選擇三種版本:劇場版、特別版和特別加長版。
  
  第七節 小白兔
  
  這個玩法的正式名稱不知道應該叫什麼。選了這個選項以後,在播放正片的過程中畫面右下角有時會出現一個小白兔或別的什麼圖案,這時按遙控器的Enter就可以進入一段相關知識的介紹。花絮放完以後又會回到正片繼續播放。不同的碟片,這個功能的提示方式並不一定,《紅磨坊》(1區)裏面是個小仙女,《007黑日危機》裏面是把小手槍,玩法都跟小白兔類似。《地球戰場》(1區)裏面是個奇怪的符號,不過這沒有單獨作爲一個玩法列出來,而是在選評論音軌的時候就會出現。《少林足球》裏面選加長版放映會出現兩種圖案。出現黃色小球員的時候按Enter會進入製作花絮,出現白色小球員的時候按Enter會進入加長片段。《兵臨城下》(2區)做得更爲精緻,在花絮中選刪節片段然後再播放正片,播放中會出現一個準星,按Enter以後準星旁邊會出現“Loading”,然後才進入刪節片段……最近新線公司出了一系列Infinifilm(無限電影)DVD,也都採用了這樣的製作方式,例如,Infinifilm版《15分鐘》會出現提示讓你選擇觀看刪節片段或製作花絮。
  
  第八節 增強播放方式
  
  這個方式實際上是無縫分支和小白兔玩法兩者的結合,但因爲做得實在太酷了,所以單獨提出來說一下。在主菜單中選Enhanced Viewing Mode以後再播放正片。到了特定的地方畫面上就會出現一個畫中畫窗口,由製作人員向你解說拍攝情況,或是播放實拍時的現場記錄。這些畫面就是利用無縫分支技術做出來的。有時候也會出現類似於前面所說小白兔的一個圖案,按Enter以後也同樣是放一段幕後花絮。不過這裏的做法還不完全一樣。那些小白兔之類的實際上都是佔用了一條字幕,而點擊的焦點也是做在字幕裏的。所以只有在出白兔的時候按Enter纔有用。而《人猿星球》的點擊焦點則是做在正片中的,圖案只是起個提示作用。也就是說,不管標誌出不出現,只要你在那個時間按Enter,就可以進幕後花絮。
  
  第九節 花絮
  
  很多DVD都附送了大量的花絮,比如電影製作特輯、預告片、刪節片段、情節串聯圖板、NG鏡頭等。這些花絮可以讓你徹底瞭解整部電影的方方面面。很多在電影院裏面看不到的內容都可以在這裏看到。有很多“特別版”或“收藏版”DVD都單獨製作了一整張D9的花絮,其播放時間往往長達幾個小時。
  
  第十節 彩蛋
  
  彩蛋(Easter Eggs)實際上是一些DVD上隱藏的內容,在正常的菜單中是看不到這些內容的,要用某些特殊的方法才能選出來。前面所說的《終結者2》(終極版)的三個版本中,第三個特別加長版實際上就是個彩蛋。其他彩蛋的內容還包括一些製作花絮、刪節片段、搞笑畫面、預告片等。《紅磨坊》(1區)居然有15個彩蛋之多!
  有關花絮和彩蛋的內容實在太豐富了,在其他很多文章中都有比較詳細的介紹,這裏就不再細說了。  
  上面所說的這些玩法都是針對DVD機的,實際上DVD從制訂標準的時候就充分考慮到了和計算機的交互性。只用DVD機不用電腦是無法享受DVD的全部樂趣的。1區的很多DVD都有專門製作的DVD-ROM內容,在電腦上玩起來另是一番廣闊天地。在想象力能夠達到的地方,其可能性幾乎是無限的。
 


第九章 幾個基本概念,簡單而實用
  
  第一組概念:按版權劃分
    
  〖 原版 〗
  原版DVD主要是來自一區和三區DVD。
  一區DVD是美國出的原版DVD,效果最好,只有英文字幕,價格也最貴,在北美一般零售價爲20美元左右,在國內大約220元人民幣。
  三區DVD主要來自香港,有中英文字幕,效果也不錯,大約賣200元。
  還有一種特殊的“原版”DVD,是很有意思的——這是一些沒有包裝、沒有印刷的“原版”一區DVD,在碟友的圈子裏一般稱之爲“Z版”。這種DVD是一些商人從一堆美國廢品、次品DVD中,挑出一些還能正常放映的DVD。這些碟都是一區DVD,沒有中文字幕,一般賣20-50元一張。大部分碟買回去除了偶爾會花外,一般還算正常,萬一放不了,這些人有很多方法應付,又是開水燙,又是牙膏擦,又是重物壓,土法上馬,看得你大吃一驚。雖然時有瑕疵,但誰叫正版DVD那麼貴呢,這種“Z版DVD”只要能放,效果和正版碟無異,比翻版DVD效果不知強多少,一樣看得津津有味。
    
  〖 正版 〗
  與“原版”不同的是:“原版”既是一個法律概念,也是一個技術概念,而“正版”則純粹是一個法律概念——在《白衣瀝血九章》的第七章第一節中,已對“正版”有過完整的定義,大致可以說:出版內容獲得正式授權,由正規音像出版單位出版的6區區碼DVD。
  六區“正版”DVD,又分爲兩種:
  一種是國內一些唱片公司引進外國版權出的DVD,效果差一些,但是正版中最便宜的,大約賣五六十元;
  另一種是國內音像出版單位購買了國產電影的DVD版權所出版的DVD,由於國內“正規音像出版單位”的設備廉價、技術低劣、態度馬虎,所以,這些DVD的音像品質,一般只是略好過VCD而已。
  需要多說一句:遺憾的是,由於種種原因,在中國大陸出版和銷售的“正版”DVD,其聲畫質量均令人髮指,說是對DVD技術和電影藝術的褻瀆毫不爲過。
  
  〖 盜版 〗 (又稱“D版”)
  “盜版”儘管是個技術含量超高的活計,但這個詞卻不是一個技術概念或產品質量概念,而是一個純粹的法律概念——與“正版”相對,出版內容未經版權所有者正式授權的DVD,均屬盜版;不是所謂“正規音像出版單位”所出版的DVD,也是盜版——而在我國,要成爲“正規音像出版單位”,存在着高不可攀的“非資本門檻”和“非技術門檻”,說白了吧,就是不管你有多少錢,有多麼好的技術和設備,也不可能開辦“正規音像出版單位”,只有國家才能開辦“正規音像出版單位”。但是在我國,“D版”的音畫質量大多遠遠高於正版——對於有着強烈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的我們來說,真是令人氣結。
  在中國做影迷,可以不知“正版”爲何物,卻不可不知何謂“D版”——在網上,在不方便明說的場合,碟友們稱之爲“D版”。在《白衣瀝血九章》的第八章中,白衣說過,中國大陸凡藏碟超過千張的碟友,其收藏中至少90%,甚至100%都是“D版”碟。
  如同任何一種事物的發展規律一樣,“D版”在中國的發展,也走過了一條曲折多艱的道路。
  早期的“D版”音畫質量往往很差,模糊不清,聲畫不同步,假杜比AC-3比比皆是,主要原因是片源不好,有LD版(俗稱影碟版),有VCD版,甚至還有盜自電影版的。後來,由於技術的進步(如使用DECSS)和片源的改進(1區或3區正版DVD),慢慢出現了盜亦有“道”的“D版”,讓我們有條件得到與正版相差無幾的視聽享受。
  
  第二組概念:按盜版方式劃分
  
  “D版”發展到現在,也分幾種:
  
  一種是模擬盜版,即把正版DVD從播放器播出來,和字幕機疊加加上字幕,經BETCAM帶或MPEG2壓縮卡處理後製作母盤,所以這種盜法已經是一個把數碼變成模擬轉制了,所以效果變差是可想而知的,由於製作過程信號的衰減和人爲的提高壓縮比,勉強裝進一張DVD盤上,結果數據量大爲減少,普通畫面還不易分辨,火爆動作場景則明顯可以看到色斑、馬賽克或出現不流暢的情況,畫面變得極差。在製作過程中,由於種種侷限和設置不當,這些“D版”碟還會出現畫面偏暗、偏色等問題,這些都是在模擬轉制的過程中由於其不可避免的先天製作因素而造成大量信號衰減的結果。而音頻也是模擬信號,不可能再有杜比5.1信號,至於爲什麼這種盜版碟在播放的過程中會顯示“Dolby digital”,是因爲在製作盜版的時候用一些軟件強行把模擬信號變成了“杜比5.1信號”,說白了,就是原版碟上的六條聲道在轉制的時候被做成了兩條,而在再次轉成數字信號的時候把這兩條聲道信號用“複製”“粘貼”的方法,弄成六條聲道,如此一來,雖然六個揚聲器都在響,卻沒有真正AC-3的方向感。
  另外一種“D版”是“數碼盜版”,也稱“DECSS碟”,效果比較好。
  說起數碼盜版,要解釋兩個重要概念:“直灌”和“DECSS”。
  由於數字複製的完美性,好萊塢各大製片商對DVD標準的複製保護提出了很高的要求。CSS是Content Scramble System(內容擾亂系統)的簡稱,是一種防止直接從盤片上覆制文件的數據加密和鑑定方案。CSS最初由松下和東芝開發,每個CSS證書都有一把密鑰,它是存儲在每張CSS加密盤片上由400個密鑰組成的母集中取出來的。這樣以後盤片上的密鑰被移除,證書就無效了。CSS解密算法與驅動器單元交換密鑰,以生成加密用的密鑰。這一生成的密鑰用來擾亂盤片密鑰與影片密鑰的交換。影片密鑰用來解密盤片上數據。DVD播放機在解碼和播放前,由CSS電路對數據進行解密。製造DVD視頻設備(驅動器、解碼芯片、解碼軟件、顯示適配器等)的廠商必須對CSS認證。爲了使CSS算法和密鑰保密,證書是極其嚴格的。CSS系統防止了家庭用戶利用任何DVD-R、DVD-RAM或DV之類的數字錄製設備進行DVD內容的數字方式複製。所以CSS一直被美國各大電影商看作是固若金湯的DVD完美加密保護系統。  
  1999年11月,互聯網的一些網站上公開了一個只有60kB大小,名爲DECSS的破解程序,可以破解DVD Video的CSS加密,任何人均可以免費下載。這對於DVD-Video八大電影廠商是一場噩夢,但對於“D商”來說,則是一場喜訊,於是市面上出現了不少DECSS的“D版”碟,理論上,DECSS“D版”碟畫質可以極其接近原版碟。
  所謂的“直灌”,一般是指用類似DECSS軟件的一些自行編制的程序來鏡向複製源盤上的文件,這樣的一些軟件有不少,但是多數都是屬於BUG比較多的自編程序,沒有一般流行的DECSS及相關的製作軟件,例如大金、MEASTRO一類的製作軟件的功能和穩定性好,並不屬於成熟的技術,而且目前這些鏡像軟件只能針對沒有花絮或花絮數量不超過兩個VOB的節目的D5起效,如果源盤是D9或者D5中有比較複雜的花絮連接和數量的話,這樣一些軟件就無法正常鏡像源盤節目,因此在後來,這種技術逐漸被放棄。
  DECSS的本質與直灌不同,它的本質不是鏡像而是解密。它的原理是首先將源盤上的節目解除CSS限制,然後獲得沒有CSS編碼的所有源盤文件,然後使用相關的製作軟件來重新還原或編制原有的播放程序,這就是我們通常說的DECSS。從理論上來說,通過DECSS的方式來製作的影片對於鏡像方式製作的影片所具備的能力要強得多,除了能夠還原源盤中比較複雜的連接和製作方式之外,通過這種方式還可以改變文件的原始結構並加入製作者意欲加入的更多內容(只要空間足夠),因此DECSS的製作方式成爲解密DVD節目最主流的製作方式。
  說到這裏,您應該知道白衣爲什麼說“D版”是個“技術含量超高的活計,但這個詞卻是一個純粹的法律概念”了吧?——理論上說,只要“盜”的技術足夠好,那麼,“D版”碟的音畫質量可以完全等同於“正版”!所以,“盜版”只是未獲得版權所有者的出版授權,也沒有向版權所有者支付版稅,而不是質量差的同義詞。反之,如果獲得了版權所有者的出版授權,也向版權所有者支付了版稅,卻沒有相應的技術做保障,或者授權者並沒有向出版者提供優質的原始素材(版源),那麼“正版”碟也保證不了DVD的質量。
  
  第三組概念:按片源劃分
    
  〖 碟版 〗
  DVD盤片製作可以分爲三個主要階段:開發、製作母盤、盤片複製。開發過程的實質就是形成母盤的數據源,正是這個階段所採用的技術,決定了一張商品DVD是不是“碟版”。簡單地說,所謂“碟版”,就是在開發的階段,用專門的技術和設備,按照DVD的特性,對電影素材進行了數字優化處理。要知道,電影膠片的曝光寬容度高達100:1以上,而普通電視機的寬容度只以20:1左右,如果不針對這個特性,對電影膠片記錄的畫畫進行優化,那麼,我們在電影院裏看大銀幕時所能看到的許多層次和細節,都將無法在電視機上還原。所以,“碟版”的最大優點在於它是爲了適應我們在電視機、投影儀上觀看,而對電影膠片做了許多有目的的修飾和矯正之後的畫面。
  
  〖 電影版 〗( 膠片版)
  所謂“電影版”,又稱“膠片版”,還有人稱之爲“拷貝版”,是指通過專門的膠轉磁設備(這種設備的原理是將電影拷貝上的圖像根據電視廣播信號的需要進行轉化錄製成模擬的或數字的磁帶信號,這個設備在CCTV-6上面播放的大量電影就可以看出來)將獲得的電影拷貝錄製成磁帶信號,在送入DVD模擬壓縮程序或VCD壓縮程序,經過製作得來。
  其實通過這樣的膠轉磁方式來製作DVD並非只是“D版”纔有,這也是製作DVD的一種最基本的方式,在一些技術不太發達的地區,一些小型的DVD發行公司也通過這種方式來製作DVD,因爲它的製作方式是最簡單的,根本不需要對得到的圖像進行過多的編輯和修飾,當然其圖像質量是不能和經過數字化修飾的那些一區DVD相提並論的。例如香港美亞、寰宇、城市鐳射等公司發行的大量正版,都是採用的這種技術,頂多也就是在聲道上進行過一些製作而做成了DD的聲軌而已。  
  一般來說,膠片版比較清晰,但決達不到“碟版”的效果。現在的D商比較懂行而且比“正規音像出版單位”更具備職業道德,一般會告訴消費者是什麼版的,要是着急看,膠片版還是可以買的。對於那些尚未發行DVD的影片來說,膠片版可能是最佳的選擇,雖然不能獲得最終的DVD享受,但對於瞭解電影的大致情況還是有所幫助的。白衣個人覺得,對於製作精良的“膠片版”來說,與經過數字優化製作的“碟版”相比,有時,“膠片版”倒是別有一番風味。
  
  〖 LD版 〗
  以早期的光貯介質LD光盤上的節目源爲素材製作的DVD,畫質大約相當於VCD或比VCD略好。
  
  〖 VHS版 〗
  以VHS錄像帶等非數碼複製的音像產品爲素材製作的DVD,畫質較差。
  
  〖 DEMO-VHS版 〗
  電影公司在電影攝製完成後,有時會製作一些VHS的錄像帶,提供給商家和媒體的演示用。在美國,八大影業的電影作品,如果要參賽奧斯卡獎,如何保證評委能看到影片呢?辦法就是給每位評委寄送一部VHS錄像帶。以這種VHS錄像帶爲素材製作的DVD,就被稱爲DEMO-VHS版。
  
  〖 槍版 〗
  使用家用攝像機,在電影院對着電影銀幕偷拍,以所得的錄像帶爲素材製作的DVD。之所以稱之爲“槍版”,因爲在電視製作業,也把“攝像機”稱爲“攝像槍”。
  
  〖 下載版 〗
  下載版,將來自於DVD、VHS、甚至是“槍版”或任何一種來源的電影轉化爲網絡視頻格式,放到網絡服務器上,提供下載觀看。質量參差不齊,一方面是片源有千差萬別,另一方面,爲了適應網絡傳播,必須犧牲畫質爲代價。
  
  〖 清晰版 〗
  這是一個無良D商生造出來的概念。何謂“清晰”?達到什麼樣的標準才叫“清晰”?
  大多數人約定俗成的標準是:將原始拷貝製作成數碼形式儲存在電腦上,以MP4的形式保存,然後以MP4格式的文件進行壓盤,片源來自網絡下載中比較好的版本,比如,同是“下載版”,“槍版”就不算“清晰版”,而“VHS版”或“膠片版”就可以叫做“清晰版”。但總之,絕不會是來自於已經數字處理過的真正的“碟版”。因爲如果是“碟版”,D商就會得意地以“碟版”的名義兜售,而不會用“清晰版”這種“此地無銀三百兩”的忽悠手法了。
  “清晰版”的特點是:沒有膠片版的影院感受,鋸齒和掃描線明顯,一般有閃動感,比較清晰,假5.1聲道。
  
  第四組概念:按內容劃分
  
  〖 劇場版 〗
  劇場版,就是DVD的內容與我們在影院看到的公映的電影完全一樣的版本。
  
  〖 導演版 〗 (導演剪輯版)
  在國外,通常電影分爲劇場版與導演版,劇場版就是我們在影院看到的公映的電影,而導演版則是通過DVD等形式發行。
  一部電影,要被千百萬觀衆欣賞,法律的、經濟的、宗教的、文化的、公序良俗的、甚至是影院放映時間的,種種限制,都使導演未必能忠實傳達自己的創作意圖,一部完整的電影,經過七大姑八大姨的挑剔之後,雖然變成了“潔本”,卻可能索然無味。DVD技術出現後,使得導演有可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圖,剪輯一部電影,這樣的電影版本,就被稱爲“導演版”或“導演剪輯版”。在國外,導演版被認爲是導演個人的作品,他的創作意圖都將在影片中一展無遺。如《指環王3》的導演版就比劇場版多出將近五十分鐘的內容,影片長達四個小時。
  
  〖 加長版 〗
  有人往往把“加長版”與“導演版”混爲一談,這是不確切的。“導演版”大多比“劇場版”更長,但也未必不可以比“劇場版”更短。電影的放映長度有些約定俗成的規律,一般就是90分鐘、120分鐘、150分鐘,只有少數電影會做到180分鐘以上,比如《泰坦尼克》的劇場版就是195分鐘,比這再長,觀衆的體力怕是難以忍受了。但相反,也有比“標準長度”短的電影,比如,巖井俊二的《四月物語》,還不到60分鐘。這樣的電影,拿到電影院放映,觀衆又難免覺得時間太短。所以,“導演版”的優點就是可以不受影院放映時間的限制,可長可短。
  總之,“導演版”可能也是“加長版”,而“加長版”卻未必都是由導演主刀重新剪輯的,而有可能是製片方另外找人重剪的。
  比如,國內首次發行“加長版”的電影DVD《英雄》,從“劇場版”的80多分鐘變成了118分鐘,多出的內容有殘劍與飛雪之間的愛情故事,也交代了殘劍爲何放棄刺秦,但據說,這個加長版,張藝謀就根本沒有參與剪輯,純粹是“正規音像出版單位”爲了再圈一次錢而已。
  
  第五組概念:按技術劃分
  
  〖 超碼版 〗
  索尼麾下的哥倫比亞公司發行的超碼版DVD是對其載體——單面雙層碟(DVD-9)進行了最大限度的優化配置。哥倫比亞公司在已經推出的特別版DVD的基礎上選擇性地推出了超碼版DVD(Superbit Collection),這類DVD把正片數據優化到了最大限度,整張DVD-9被灌的很滿,畫面的色彩和細節還有音軌的高低音頻和聲場都經過了重新制作。作爲頂級試機碟,其質素的提高是溢於言表的,我們先來看看對於超碼版的官方聲明:
  “在你鍾愛的電影裏本應看到場景中的更多細節。很多時候背景圖片變得清晰會賦予影片新的生命。儘管超碼版可以在任何DVD碟機上播放,但更提倡在比較高檔的設備上欣賞。超碼版提供了最高品質的音效,以配合提升效果後的超清晰畫質。該系列DVD省去了原來附加花絮的空間用以存放更多的正片數據,這就是該系列DVD的創新之處!超碼版的出現爲的DVD玩家的玩碟經歷上提供了一個絕佳的嶄新空間。擁有最高品質的畫面加上DTS和杜比數碼5.1環繞音軌的超碼版無可爭議地成爲了家庭娛樂的頂級產品。超碼版成爲了DVD影音收藏的新標準。”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原版一區發行的超碼版裏有RCE,即擴展防護碼,是華納公司和哥倫比亞公司爲防止全區碟機運行一區碟而採用的一種新密碼——這幾乎可以說就是針對咱們的!如果發現碟機是全區的則出現DVD區位分佈圖,好在迄今爲止還沒有多少1區DVD啓用這類密碼,而以後恐怕更不會了,因爲根據一項協議,今後,北美、歐洲、日本的DVD均將爲全區機器——你看,這分區好像還是隻針對咱們呀。
  
  第六組概念:按營銷手段劃分
  
  〖 特別版 〗
  很多“D版”碟封面上都可以看見一個XXX特別版的字樣,這使得很多剛入門檻的消費者倍感困惑——到底什麼是“特別版”呢?“特別版”又“特別”在哪裏呢?
  所謂“特別版”,其實是原版中一種版別的稱呼,英文原名是SPECIAL EDITION。它的這種名字的出現,實際上絕大多數時候是相對於以前出版過的同一影片的“普通版本”或者“標準版本”的。
  DVD在誕生的早期出過很多影片,但是因爲當時的技術有限,因此很多DVD影片只不過是LD的另外一種形式的翻版,一般都只有正片和一些基本的帶有DVD特徵的功能,如多字幕和多語種,基本都是D5的格式。在DVD發展了幾年之後,技術提高了,因此消費者也需要通過DVD瞭解更多有關影片的信息,因此很多發行過了的熱門影片,影片公司又會重新發行一個增加了額外內容的特別版,因此一般特別版都比以前的版本增加了許多內容,主要是花絮的增多,另外可能也會增加一些以往的版本沒有的場景和片段。既然內容增加了,容量當然也要增加,白衣新洗的《泰坦尼克》特別版,竟然是四張D9才放下全部內容!
  DVD中的“特別版”只是衆多的版本稱謂中的一種,在DVD中還有“導演剪輯版”、“XX週年紀念版”、“收藏版”、“終極版”等各種不同類型的稱呼,“特別版”只不過林林總總的DVD版本中的一種,不能涵蓋整個DVD的所有版本,而市面上流行的很多所謂的特別版都不過是D商語焉不詳、似是而非的一種炒作,或許它們自己也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特別版。
  
  〖 紀念版 〗
  一部電影在特珠的理由下出版DVD,就可以名之爲“紀念版”來圈錢了,比如公映若干週年紀念版,導演或演員逝世若干週年紀念版,等等,不一而足。大部分紀念版,會加上一些與名頭有關的花絮內容,而個別的紀念版,只是換個封套而已。
  
  〖 收藏版 〗
  顧名思義,就是說這張盤是爲了讓你值得收藏而製作的,那麼,各方面的製作都會相對更精良,尤其是包裝。比如《兄弟連》的“收藏版”,又是軍包,又是軍用鐵盒,又是諾曼底登陸時的軍用地圖,又是報道登陸消息的那天的《紐約時報》的複製品;比如《羅馬假日》的“收藏版”,是裝在一個漂亮的化妝箱裏,還送一個劇中奧黛麗·赫本用的那種款式的手包,還有一套奧黛麗·赫本的劇照;比如《辛德勒名單》的“收藏版”,裝在一個水晶棺裏,送帶相框的海報,一本有關的圖書,還有一格真正的電影膠片!……花樣無窮。最重要的,一般而言,真正的收藏版應該是編號限量發行的,有一份編號的收藏證書。而“D版”往往全盤複製,獨獨沒有這份有唯一編號的證書。好在,“D版”的“收藏版”價格非常公道,玩起來也很有趣味,而原版的“收藏版”,一部片子動輒要幾百上千美金的!
  
  〖 終極版 〗
  這沒得說了,就是說,是最後一次出這個片子的DVD了……你相信嗎?
  
  〖 ……版 〗
  
  〖 ……版 〗
  
  〖 ……版 〗
 


跋:最不幸和最幸運的事
  
  生活在今天,最不幸的事情和最幸運的事情是同一件,那就是——生在中國,身爲影迷。
  從信息傳播的角度,從文化生產和流通的角度,從精神自由與開放的角度,未能踏出國門的我們,不啻於生活在“信息的埃及”。直到互聯網的出現,直到D版DVD的出現。互聯網和D版DVD,如同兩位信息時代的摩西——互聯網和D版DVD牽引着我們的視覺和聽覺,在中國人的當代精神生活史上,寫下了一部波瀾壯闊的“出埃及記”。
  不說互聯網,只說D版DVD吧!如果沒有偉大的D版DVD運動在當代中國經濟生活和文化生活中的發生,那麼,中國人的影像藝術啓蒙將推遲到二十二世紀也未可知。隨便說些名字,以及他們的作品——他們和他們的作品構成了人類百年電影史上最偉大最壯麗最迷人的篇章——
  
  大衛·格里菲斯——《黨同伐異》、《東方之路》、《一個國家的誕生》……
  奧利弗·斯通——《大門》、《天生殺人狂》、《生於七月四日》……
  大衛·林奇——《藍絲絨》、《穆赫蘭道》、《我心狂野》……
  大衛·裏恩——《日瓦格醫生》、《阿拉伯的勞倫斯》……
  伍迪·艾倫——《我心深處》、《安妮·霍爾》、《漢娜姐妹》……
  馬丁·斯科塞斯——《憤怒的公牛》……
  彼得·威爾——《死亡詩社》……
  弗蘭克·達拉邦特——《肖申克的救贖》……
  塞歐·安哲羅普洛斯——《霧中風景》、《永恆的一日》、《龍利西斯的生命之旅》……
  克里斯多弗·基耶斯洛夫斯基——《紅色》、《白色》、《藍色》、《十誡》、《薇羅尼卡的雙重生命》……
  塞爾吉奧·萊翁——《革命往事》、《西部往事》、《美國往事》……
  朱塞佩·託納託雷——《天堂電影院》、《海上鋼琴師》、《西西里的美麗傳說》……
  萊尼·瑞芬斯塔爾——《奧林匹亞》、《意志的勝利》、《信仰的勝利》……
  羅貝爾託·羅西里尼——《羅馬,不設防的城市》……
  米開朗琪羅·安東尼奧尼——《放大》、《紅色沙漠》、《雲上的日子》……
  弗郎索瓦·特呂弗——《四百下》、《朱爾和吉姆》、《最後一班地鐵》……
  拉斯·馮·特里爾——《瘟疫》、《破浪》、《黑暗中的舞者》……
  維姆·文德斯——《柏林蒼穹下》、《樂滿夏灣拿》、《德克薩斯的巴黎》……
  斯坦利·庫布裏克——《洛麗塔》、《發條橘子》、《全金屬外殼》……
  昆汀·塔倫蒂諾——《落水狗》、《低俗小說》、《殺死比爾》……
  埃裏克·侯麥——《慕德之夜》、《秋天的故事》、——《冬天的故事》……
  佩德羅·阿爾莫多瓦——《對她說》、《不良教育》、《捆着我,綁着我》……
  呂克·貝鬆——《妮基塔》、《碧海藍天》、《殺手萊昂》……
  英格瑪·伯格曼——《野草莓》、《第七封印》、《呼喊與細語》……
  羅伯特·佈列鬆——《扒手》、《鄉村牧師日記》、《巴爾塔扎克的遭遇》……
  弗蘭克·卡普拉——《失去的地平線》、《史密斯先生到華盛頓》……
  伯納多·貝爾託魯奇——《巴黎最後的探戈》……
  福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教父》、《驚情四百年》、《現代啓示錄》……
  布萊恩·德·帕爾瑪——《嘉麗》、《疤麪人》、《情梟的黎明》……
  雷納·華納·法賓斯德——《勞拉》、《外籍工人》、《裴特拉的苦淚》……
  費德里柯·費里尼——《大路》、《甜蜜生活》、《八又二分之一》……
  讓-呂克·戈達爾——《阿爾伐城》、《女人就是女人》……
  伊利亞·卡贊——《慾望號街車》……
  皮爾·保羅·帕索里尼——《索多瑪一百二十天》……
  羅曼·波蘭斯基——《苦月亮》、《水中刀》、《鋼琴師》……
  阿倫·巴德——《夜與霧》、《廣島之戀》……
  畢格斯·盧納——《乳房和月亮》……
  阿倫·帕克——《迷牆》……
  彼特·格林納威——《枕邊書》……
  詹姆斯·伊沃裏——《看得見風景的房間》……
  丹尼·保爾——《猜火車》……
  卡瑞爾·賴茲——《法國中尉的女人》……
  吉姆·謝利登——《因父之名》……
  蓋伊·裏奇——《兩支大煙槍》……
  史蒂芬·戴爾德萊——《跳出我天地》……
  伯·威德伯格——《教室別戀》……
  菲利浦·考夫曼——《鵝毛筆》……
  埃米爾·庫斯圖裏卡——《沒有天空的城市》……
  福爾曼·施隆多夫——《鐵皮鼓》……
  湯姆·提克威——《疾走羅拉》……
  里奧·卡拉斯——《新橋戀人》……
  讓-雅克·貝奈克斯——《巴黎野玫瑰》……
  荷吉斯·瓦尼耶——《印度支那》……
  讓-雅克·阿諾——《情人》……
  雅克·裏維特——《不羈的美女》……
  邁克爾·哈尼克——《鋼琴教師》、……
  讓-保羅·哈本諾——《屋頂上的騎兵》……
  羅貝多·貝尼尼——《美麗人生》……
  簡·坎皮恩——《鋼琴課》……
  米拉·奈爾——《性經》……
  謝爾蓋·愛森斯坦——《罷工》、《十月》、《戰艦波將金號》……
  安德烈·塔爾可夫斯基——《鏡子》、《鄉愁》、《伊萬的童年》……
  迪西卡·維爾托夫——《帶攝影機的人》……
  米克羅·楊索——《紅軍與白軍》……
  尼基塔·米哈爾科夫——《套馬杆》、《西伯利亞理髮師》……
  亞歷山大·索科洛夫——《俄羅斯方舟》……
  畢特·塞勒斯——《中央車站》……
  阿巴斯·基阿魯斯達米——《生生長流》、《隨風而逝》、《櫻桃的滋味》、《橄欖樹下的情人》、《何處是我朋友的家》……
  馬基·麥基迪——《小鞋子》、《天堂的顏色》……
  賈法·潘納西——《誰能帶我回家》……
  薩米拉·馬克馬巴夫——《黑板》……
  陳英雄——《偷妻》、《三輪車伕》、《青木瓜之味》……
  小津安二郎——《晚春》、《東京物語》、《秋刀魚之味》……
  小慄康平——《泥之河》……
  黑澤明——《亂》、《羅生門》、《蜘蛛巢城》……
  溝口健二——《西鶴一代女》……
  北野武——《花火》、《菊次郎的夏天》、《那年夏天,寧靜的海》……
  大島渚——《飼育》、《御法度》、《感官世界》、《愛之亡靈》……
  巖井俊二——《情書》、《四月物語》、《關於莉莉周的一切》……
  今村昌平——《鰻魚》、《楢山節考》、《赤橋下的暖流》……
  林權澤——《醉畫仙》、《春香傳》、《曼陀羅》……
  金基德——《弓》、《漂流欲室》……
  許秦豪——《春逝》、《八月照相館》……
  楊德昌——《一一》、《光陰的故事》、《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侯孝賢——《風櫃來的人》、《兒子的大玩偶》、《鼕鼕的假期》、《童年往事》、《戀戀風塵》、《尼羅河女兒》、《悲情城市》、《戲夢人生》、《好男好女》、《南國,再見南國》、《海上花》、《千禧曼波》、《咖啡時光》……
    
  好了,好了,這只是白衣看着電腦桌旁邊碟架上的盒封隨手打下的,放的稍遠的,看不清片名,就算了。
  這些電影,其中的大多數是在北京電影學院完成本科學業所必須要看的,這些電影做爲必修課,每看一部都是有學分的。
  這些電影,有哪一部在中國的電影院裏公映過?
  這些電影,如果沒有偉大DVD技術,如果沒有偉大的D版運動,如果沒有偉大的D版商,我們終身都將緣慳一面!
  當代中國最偉大的電影導演賈樟柯曾回憶他報考電影學院的情形:1993年,我考電影學院時和主考老師談了20分鐘戈達爾的作品,每一秒鐘都如坐鍼氈,因爲其實那時候我一部他的電影都沒看過,所有關於他的知識都來自雜七雜八的報紙或雜誌的介紹,那時候中國人是在“讀”電影,而不是“看”電影,這是我們的荒謬和尷尬。但這一切已經過去,因爲影像來到了我們的時代。
  這是我們的福。
  中國電影在最“繁榮”的時候,每年平均拍攝超過200部官方電影,但來自其他文化的作品,那些感動和影響過人類的電影經典卻與我們長久隔離。我們曾經在小馬紮上與千萬人一起分享清涼的夏夜和翻來覆去看過無數遍臺詞已經倒背如流的露天電影,我們曾經以十倍於原價的價格從黃牛黨手中買過《廬山戀》或《追捕》的電影票,我們中有許多人的愛情回憶與電影院裏冰涼的木椅污濁的空氣緊緊相連,我們曾經像地下工作者傳遞祕密情報一樣將那些影像模糊的藝術電影傑作或毛片在一個個圈子中傳來傳去……我們曾經以爲我們深深地愛着電影並深深地瞭解了電影,直到DVD的出現,確切地說,直到“D版”DVD的出現,我們才知道,原來,我們對真正的電影相當陌生,在我們人生最初的二十年或三十年裏,我們從來沒有權利分享一百多年來人類通過電影積累起來的文化經驗。
  即使是一部拍攝於1920年的影片,對絕大多數的中國人來說都是新的。那些傳說中的電影,那些曾經只知道他們隻言片語的導演,那些一直以來以劇照的形式出現在畫報上的演員一下子來到普通人的中間,由此引起的對電影的熱情是無法撲滅的。對遠離影像的中國人來說,這些電影還給了他們自由觀影的權利。電影的發現是近100多年來人類最重要的文化成果,人們通過影像傳達信息和情感,而影像的直觀性,使電影具有了超越文字的能力。D商在商業利益的驅動和文化責任的感召下,把費里尼、安東尼奧尼、塔柯夫斯基、戈達爾、羅麥爾、黑澤明、侯孝賢……幾乎所有電影史上最重要的作品都帶到了我們的生活之中。
  當不合理的電影政策被不合法的D版行爲攻破時,我們陷入了一種尷尬的悖論。從VHS到LD,從VCD到DVD,技術的升級,幫助大衆完成了文化權利的迴歸。
  珍惜我們的權利,可能的話,保衛我們的權利。
  電影是一場90分鐘的太虛幻境,而自由地觀影卻是真實的文化權利和自由的精神生活的權利,是人之所以爲人而有別於其他生物的最重要的差異性權利和標誌性權利。
  感謝電影,感謝DVD。
  是爲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