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提問

第1章:學會提出好問題

批判性地聆聽和閱讀,即對自己耳聞目見對一切進行系統的評判

理想地效果是經常提出問題將成爲你身份地標記和存在宣言,而不僅僅是你從書中學到的一套本領

批判性思維的涵蓋內容:

1.有一套相互關聯、環環相扣的關鍵問題的意識

2.恰如其分地提出和回答關鍵問題的能力

3.積極主動地利用關鍵問題的強烈願望

有兩種思維方式:

1.海綿式思維,其優點有:

1.1吸收外部世界的信息越多,你就越能體會到這個世界的千頭萬緒,爲以後的展開復雜的思考打下堅實的基礎

1.2這種思維方式是被動的,因此來的輕鬆快捷

但是這種思維有着致命的缺點:對紛至沓來的信息和觀點如何作出取捨,它提供不了任何方法

2.淘金式思維,積極主動地參與進來,需要不斷地提問並思考問題

批判性地提問是檢索信息和搜索答案的最好方法

正確答案並非只是神話,物質世界的科學難題最有可能找到準確的答案,而設計人類行爲和行爲意義的問題則不同

最好先問一問“關我什麼事”,對你而言有些爭論比其他爭論顯得更有價值

弱勢批判性思維和強勢批判性思維

弱勢批判性思維的買的就是抵制和駁倒那些與你意見不同的觀點和論述,如果你利用批判性思維來捍衛自己當前的看法,你就是在使用弱勢批判性思維,它意味着你對能否接近真理和發揚美德漠不關心

強勢批判性思維並不一定就要迫使我們放棄自己的初始看法,它可以爲我們進一步堅定自己的看法提供堅實的基礎,因爲辯證地檢查那些看法可以鞏固我們當初對它的堅持

要對自己持有的觀點感到自豪,這個觀點是我們千挑萬選出來的,我們透徹理解並客觀評價各種紛繁複雜的觀點,然後從中披沙揀金,選出最合理的觀點

親自動手才更有樂趣

請自動手的樂趣要遠遠大於袖手旁觀,而圓滿完成任務的樂趣又遠遠大於淺嘗輒止

要勤於練習

也許我們根本就問錯了問題

什麼時間、怎樣有效地提出這些問題

價值觀決定人與人之間的互動

價值標準和別人,價值觀是人們認爲較有價值而沒有說出來的觀點

批判性思維的人擁有的主要價值觀:

1.自主性

2.好奇心

3.謙恭有禮

4.以理服人者逢之必敬

理智思考和感情用事

接受還是拒絕一個立場,感情上的依戀絕不應該成爲最重要的基礎

一廂情願是批判性思維的最大勁敵

小心似是而非的危險心裏

有一種一廂情願的思考方式叫做奇蹟式思考,有些事當科學還不能提供較爲令人接受的解釋時,人們多喜歡依賴奇蹟作爲因果解釋來理解這些事物,或者試圖用奇蹟來掌控科學無法掌控的那些事

第2章:論題和結論是什麼

論題是引發討論對問題或爭議

論題分兩類

1.描述性論題,是有關世界過去、現在或未來是什麼樣的問題,關鍵詞:是不是

2.規定性論題,是有關世界應該是什麼樣的問題,關鍵詞:應不應該

我們只有找到結論才能進行客觀評價!

他想讓我相信什麼結論

要找到結論,就要去尋找,結論是逐步推斷出來的,他們來源與分析推理

結論是一個觀點,需要其他觀點來支撐。相應的,沒有證據支撐的斷言撐之爲純觀點

你相信一個結論是因爲你認爲它由其他看法支撐,這就是在進行推理

找到結論��️線索可循

線索一:問問論題是什麼

線索二:尋找提示詞:因此、表明、由此可見、顯示出等

線索三:在可能的位置查看一下:首尾

線索四:記住不可能作爲結論的東西:證據、背景、例句

線索五:檢查一下交流的語境和作者的背景

線索六:問一問“所以呢?”

輪到你自己寫時,可得吸取教訓

第3章:理由是什麼

理由,就是指用來支撐或證明結論的看法、證據、隱喻、類比和其他陳述

只有當你找到支撐結論當理由時你才能判定一個結論當價值

論證 argument和推理 reasoning的意思是一樣的

論證本身有幾個特點:

1.論證必有其目的

2.論證的質量有高有低

3.論證有兩個明顯的必要構成部分:一個結論及其支撐理由

他爲什麼相信這個觀點

找到理由的第一步就是採取質疑的態度去接觸每個論證

找到理由有提示詞

由於

鑑於

研究顯示

理由是模具,結論據此成形

結論本身並不是證據,它是一個由證據或其他看法支撐起來的看法

薄弱的理由必然導致薄弱的推論

第4章:哪些詞語意思不明確

只有理解了關鍵術語和詞組的意思(無論是直接還是含蓄),你才能對一個論證進行評價

找準關鍵詞

你應該在理由和結論中尋找這些詞或短語

檢查有沒有歧義

換位思考問題,問問自己會不會有其他意思,想表達什麼

判定歧義

只有出現在分析推理過程中,意思不明確的詞才最爲關鍵

看看上下文,這纔是它的真實含義

語境是指作者或演說者的背景

要仔細檢查上下文語境來判定關鍵詞或短語的意思

字典裏的定義不一定適合文章裏的情境

每個定義都暗示了一種標準或者方法,因此,在很多理論中,你並不能從字典裏找到合適都定義,而上下文語境又不能讓意思變得清晰

小心那些飽含感情色彩都詞語,它會使你思維短路

一些術語被加有情感效果,而更有影響力

一定要對術語引發你怎樣的情感保持高度警惕

誰想要說服你,誰就得負責解釋清楚

如果他不能提供一副清晰的說理論證的畫面,那他就沒有權利強迫你相信他

輪到自己時,可得吸取教訓

一個人獨自寫作的時候,只有筆記本電腦與你相伴,你面臨巨大挑戰,不要以爲這個詞的定義衆所周知,這樣很容易會忘記不同文化、不同經歷和不同思想之間的巨大分歧

第5章:什麼是價值觀假設和描述性假設

一個論證表面可見的部分最有可能穿上華麗的外衣,因爲展示這個論證的人總希望能說服你,讓你全心全意地接受這個論證

要全面理解一個論證,需要找出這些假設:

1.隱藏或者沒有說出來

2.作者認爲理所應當

3.對判斷其結論有較大影響

4.可能有一定的欺騙性

到哪兒去找假設

兩個可以尋找假設的地方,那就是尋找理由需要它們才能證明結論的那些假設和尋找理由需要它們才能成立的那些假設。前者說價值觀假設,後者是描述性假設

找出幕後遙控的價值觀假設

只有把這些價值觀假設添加到推理中,他們的理由才能從邏輯上證實其結論

第6章:推理過程中有沒有謬誤

批判性閱讀和聆聽等主要目標就在於判定結論等可接受程度或者價值大小

常見等謬誤

1.提供的推理需要有明顯的錯誤或者難以接受的假設才能成立

2.推理與結論無關

3.看似爲結論找證據,而證據算數的前提取決於結論本身已經成立

滑坡謬誤(Slippery slope)是一種非形式謬誤,使用連串的因果推論,卻誇大了每個環節的因果強度,而得到不合理的結論,因爲事實不一定照着線性推論發生,而有其他的可能性。

有些說法將連續體謬誤也歸爲滑坡謬誤[1],但近來已較少這樣使用。

追求完美解決方案謬誤假設因爲嘗試某種解決方案後還有遺留問題未解決,那麼這種解決方案根本就不應該採用。

偷換概念謬誤在論證中關鍵詞語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含義,一旦不同含義之間的轉換被認出,這個論證就講不通了。

訴諸公衆謬誤通過引述大部分人都持有這一觀點的說法來竭力證明某個論斷有道理,錯誤地假設大部分人喜歡的一切就是有道理的、可以接受的

訴諸可疑權威謬誤引用某一個權威的話來證明結論,但該權威對這一論題並沒有特別的專門知識。

訴諸感情謬誤使用帶強烈感情色彩的語言來分散讀者或聽衆的注意力,讓他們忽視相關的理由和證據。常被用來加以利用的感情有害怕、希望、愛國主義、憐憫和同情心。

稻草人謬誤歪曲對方的觀點,使它容易受到攻擊,這樣我們攻擊的觀點事實上根本就不存在。

虛假的兩難選擇謬誤當現實中存在兩種以上的選擇時卻假設也只有兩種解決方案。

亂扣帽子謬誤錯誤地假設因爲你爲特定時間或行爲提供了一個名稱,你也就合情合理地解釋了這一事件。

光環效應謬誤使用模糊、引發人們強烈感情認同的美德詞彙,是我們傾向於同意某件事而不去細緻檢查其理由。

轉移話題謬誤指一個不相干的話題被插進來,講注意力從原來的論題上面被轉移走,通過將注意力轉移到另一個論題上來幫助贏得一場論戰。

循環論證謬誤在推理過程中已然假設自己的結論成立的論證。

第7章:證據的效力如何:直覺、個人經歷、典型案例、當事人證詞和專家意見

有些事實斷言比其他斷言顯得更加可靠

你總是在找更好的證據,如果一根筋地去找完美證據,那你一定會失望的

不要犯以偏概全的謬誤。

當心那些引人注目的典型案例被人用作證明

每個人都要注意問題:

1.選擇性

2.個人興趣

3.省略信息

4.人爲因素

專家也會常常犯錯誤

第8章:證據的效力如何:個人觀察、研究報告和類比

個人觀察:
就是通過親眼所見的事實,並且感覺非常有信心的作爲證據,但是個人觀察常常證明是不可信賴的證據,觀察時一定要從一些經歷和背景最相符的側面,有時,有各種障礙阻止我們看清楚所發生的的一切,比如:注意力無法集中,觀察事件快速進行等等。

研究報告:
通常是有訓練有素的科研人員來系統的收集數據。研究結果到底有多大可能?我們大多都會依賴科學方法,第一:科學追求的信息是以可公開驗證的數據的形式的,,第二:可控性。可以使用特別的程序來減少觀察和研究成果詮釋中的犯錯率。

科學研究,如果進行得比較理想的話,是我們獲得證據的一個最好的來源,因爲科學研究強調可驗證性,可控性和精確性。不論一個科學報告看上去顯得多麼客觀,還是難免會夾雜了重要的主觀因素。

研究報告的可信度

1.研究的質量有高有底,差別很大

2.研究成果常常會互相矛盾

3.研究成果並不能證明結論

4.研究人員也有他們的期望、態度、價值觀和需求,使他們所問的問題、做研究的方法、解釋研究的結果都烙上了個人偏向

5.作者常常歪曲或簡化研究結果

6.研究的事實會隨着時間的流逝而發生變化,尤其是人類行爲相關

7.研究的人爲程度到底怎麼樣也常常會影響結果

8.對經濟效益、社會地位、人身安全和其他因素的需求可能會影響到研究結果

類比:
運用類比來判定兩個事物相似的基礎,推導出關於其中一件事物的一個相對未知的結論。類比既能激發深刻的見解同時又能矇蔽我們。

第9章:有沒有替代原因

替代原因是指一個言之成理的替代解釋,可以說明爲什麼特定的結果會發生。

警惕替代的可能性

可能的原因不止一個

1.很多類型的事件都可以通過各種相互替代的原因來加以解釋。
2.專家可以檢查同一個證據而發現不同的原因對其加以解釋。
3.大部分持論者只給你那些他們喜歡的原因,獨立思考的讀者或者聽衆必須自己找出替代原因。
4.想出替代原因是個創造性的過程,通常情況下,這類證據不會是一目瞭然的。
5.最後,特定因果斷言的確定性和言之成理的替代原因的數量正好成反比

有相關並不能證明因果關係

一件事緊接着另一件事後面發生的這一發現並不能證明兩者之間的因果關係,這可能是一種巧合

原因中的謬誤

1.過度簡化因果關係謬誤(causal oversimplication fallacy)。

如果持論者不能考慮到各種原因的複雜性,他們就犯了過度簡化因果關係謬誤。

2.因果混淆謬誤(confusion of cause and effect fallacy)

因果混淆謬誤指將事件的起因和結果相混淆或是認不出兩件事之間可能是相互影響的關係。

3.忽略常見原因謬誤(neglect of common cause fallacy)

忽略常見原因謬誤指認不出兩件事之間之所以有聯繫是因爲常見的第三種因素在起作用。

4.事後歸因謬誤(全稱爲”post hoc, ergo propter hoc fallacy”)

如果我們錯誤地得出結論說第一件事引起第二件事是因爲它發生在前,我們就犯了事後歸因謬誤。

5.基本歸因錯誤(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

我們在解釋他人的行爲時普遍高估了個人傾向的重要性而低估了環境因素的作用。就是基本歸因錯誤。

一定要當心,千萬不要貿然接受你所遇到的事件的第一個解釋。要尋找替代原因,努力去比較它們的可信度。

第10章:數據有沒有欺騙性

省略數據也是一種欺騙

當你遇到聽起來讓讓心動當數字或者百分比時千萬要小心

人們在生活中常聽到什麼事件的發生機率增加或減少,在這些事件中人們會常用到數據的增加或減少來證明結論或事件發生機率的增減。其中存在着一些欺騙性的東西:

第一種就是這類數據的來源。

第二中就是數據的參考廣度。

第三種數據中是否存在被省略的數據。

第11章:有什麼重要信息被省略了

你應該記住幾乎任何一個你遇到的信息都有一個目的

不完整的推理在所難免:

1.由於時空限制

2.我們大部分人的注意力持續時間有限,如果信息過長就容易產生厭倦

3.進行論證的人所擁有的知識是有限的

4.作者想要欺騙你

5.持論者常常與你有不同的價值觀、信仰和態度

論證是否存在負面的效果,也是需要讀者或聽衆們時刻注意的。持論者想讓讀者或聽衆們相信自己的結論,就把論證的正面信息完全的表露出來,至於有關的負面信息則完全省略掉,從而完全支持持論者的觀點或結論。

第12章: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結論

結論只有在某人對理由的含義進行特定的解讀或者假設之後才能得出來

二分式思維方法:把一個問題的答案只限定在了兩個,不是對就是錯、是或不是、不是黑就是白來思考問題。這樣的思維方法嚴重的限制了讀者或聽衆的思考問題的廣度,也是把問題簡單化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