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中的“第十名現象”

所謂“第十名現象”,據說是杭州的一位小學老師發現的。媒體介紹,這位從教近20年的老師,有意識地對1990年前後畢業的150名小學生作了跟蹤調查,結果在這些如今已上大學或工作了的學生中間,發現了一個“耐人尋味”的“第十名現象”,即前三名之後,第十名前後直至20名的學生,在後來的學習和工作中“出乎意料地表現出色”,併成長爲“棟樑型”人才;相反,那些當年備受老師寵愛、成績數一數二的優秀學生,長大後卻淡出優秀行列,甚至在其後的升學和就業等方面屢屢受挫。

 這種現象也說明了一個觀點:一個人能否成功不取決於學習成績的高低。反思學校的教育,學校的排名往往很單純地用語文、數學成績爲標準。而教師、家長們都在督促、強迫孩子擠進“前三名”或“前五名”。這使學生的興趣愛好、拓寬知識面、發展個性等方面受到了很大的約制,反而束縛了他們智力的發展。又因爲他們都是聽話的“好孩子”,一些好的個性也會被束縛。另外,老師們“抓兩頭,帶中間”的教學方法,使這些尖子生在學習上很容易得到老師的“關照”,從而削弱了他們的學習上的獨立性。因此後來就不適應大學相對較爲“鬆散”的教學方法。這是他們當中的一些人“淡出”優秀行列的主要原因。與此相反的是,第十名左右的學生雖然成績不是優秀的,但是他們大都比較活潑,靈活性強,學得較爲輕鬆,興趣廣泛,老師不大注意這些學生,因此其學習的獨立能力較強,有很大的潛力。另外,這些學生沒有保住“前三名”的心理壓力,使他們在健康的心態中學習。這是他們有“後勁”,進步和成才概率較高的主要原因。學業成績考查學生的主要是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能力。而人際溝通能力、領導管理能力、藝術創作能力、動手能力等,卻在考試中難以體現出來。一些學生儘管成績優秀,但成功智力的發展卻相對滯後了,反倒是那些第十名左右的學生學業智力和成功智力一直保持協調、平衡,其成功的概率也高。

著名心理學家斯騰伯格用成功智力來解釋:他把學業上表現出來的智力稱爲“惰性智力”,而成功智力是達到人生中主要目標的智力,它包括:創造性能力分析性能力實踐性能力成功智力在現實生活中不是凝固不變的,而是可以不斷修正和發展的。我們在孩子的教育上要使孩子在學業智力和成功智力上保持協調、平衡。要發展孩子的人際溝通能力、管理領導能力、藝術創作能力、動手能力。

日本的松下公司就有一種很特別的擇才標準,即“尋求70分人才”。公司創始人松下幸之助認爲,人才的僱傭以適用公司的程度爲好。程度過高,不見得一定有用,招募過高水準的人是不適宜的。這種選才用才方法,與第十名現象是如出一轍的。

具有成功智力的人會努力尋找一種不僅可以勝任的工作,而且還能幹得與衆不同的工作環境。他們創造着自己的機會,而不是讓機會受他們自身所處環境的制約。

教育所要培養的人,是社會需要的人,還是教師喜歡的人?社會所要選擇的人,是能做事的人,還是能背知識點的人?

 

以下來自【百度百科】

 

起因

一九八九年,中國大陸杭州市天長小學老師周武受邀參加一次畢業學生的聚會。當時他暗自吃驚:那些已經擔任副教授、經理的學生,在學校時的成績並不十分出色。相反的,當年那些成績突出的好學生,成就卻平平。

這個現象引發周武的好奇,他開始追蹤畢業班學生,經過十年、針對151位學生的追蹤調查,周武發現,學生的成長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在這種動態變化中,小學的好學生隨着年級升高,出現成績名次後移的現象:小學時主科成績在班級前五名,進入中學後名次後移的,佔43%;相反地,小學時排在七到十五名的學生,在進入國中、高中後,名次往前移的比率竟佔81.2%。

  

分析

有人分析,導致“第十名效應”的原因有四:

一 是隻爲追求第一名、第二名的人,知識面狹窄,因爲他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在課本學習上面,考得出很好的成績,很少看其他的書,而“第十名效應”的人,功課學得也不錯。但是他花了很多的時間看了很多其他的書,知識面很豐富,也就是他受到了人文教育。

二 是追求第一名、第二名的人沒有個性。他爲了追求好成績,花去了所有的時間,什麼活動都不參加,本來有的一些專特長也不敢去發揮了,不敢花時間了。而“第十名效應”的人,文藝活動也參加,體育活動也參加,社會活動也參加,能力很強,他到了工作崗位上就能發揮作用。

三 是追求第一、二名的人,身體不夠健康,他們很少參加體育運動,將來工作後,體弱多病,勝任不了繁重的工作;而第十名左右的學生,平時就愛運動,參加各種活動多,身體好,頭腦也靈活,工作後能承擔繁重、複雜的任務。?

四 是追求第一、二名的人心理不健康,名利思想嚴重,經不起挫折、失敗。一個人走上社會後,不可能每天都陽光燦爛,總要遇到暴風雨,如果沒有抗挫折能力就難以適應,更難以成功和成才。

這種現象說明了一個觀點:一個人能否成功不取決於學習成績的高低。著名心理學家斯騰伯格用成功智力來解釋:他把學業上表現出來的智力稱爲“惰性智力”,而成功智力是達到人生中主要目標的智力,它包括:創造性能力、分析性能力、實踐性能力。成功智力在現實生活中不是凝固不變的,而是可以不斷修正和發展的。我們在孩子的教育上要使孩子在學業智力和成功智力上保持協調、平衡。要發展孩子的人際溝通能力、管理領導能力、藝術創作能力、動手能力。

  

影響

這個研究結果,觸及了基礎教育的癥結:究竟是分數重要,還是學習力重要?經由大陸媒體爭相報導,「第十名現象」引起廣大回響,從省教育單位到學校,從學生、家長到專家……,透過網絡不斷轉貼,餘波甚至盪漾到了臺灣。聯電發言人劉啓東三、四年前到大陸出差,被當地同事熱烈討論「第十名現象」,激發探索的興趣。這研究也呼應着他個人的成長,這位曾被全球外資法人票選爲「亞太區第一名」的半導體分析師回想自己的歷程,一直以來最好的名次也就是第十名。劉啓東說,他不是不念書,而是不把所有時間都用在念書。

  

爭論

周武的調查,在一定程度上仍有爭議處。專門研究青少年行爲的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吳齊殷認爲,畢竟孩子的發展是不斷地變化,嚴謹的方法必須是針對每一個孩子的生命歷程做紀錄,而不是取幾個時間點的學業成績做比較,這過於隨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