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員生存定律-職場裏那些程序員不太喜歡的事

程序員生存定律這系列的目錄在這裏:程序員生存定律--目錄

喜歡從頭瞄的,可以移步。

-------------------------------------------------------------------------------

武林裏往往會有很多利益糾葛,常常是你想成爲五嶽劍派的盟主,我也想成爲五嶽劍派的盟主。一旦如此,那麼就得各憑道行,做過一場一分高下。有利益糾葛就需要合縱連橫,恆山派支持了華山派,華山派就實力大進;泰山派支持了嵩山派,嵩山派就實力大進。

有合縱連橫就需要政治與權術,許你一個副盟主,許他某塊地盤,對某個小幫派進行威脅利誘諸如此類的活動就紛紛出現了。但凡是江湖就必有政治,有政治就必有權術,程序員的江湖裏也躲不過這遊戲規則,只不過程度上有所差別罷了。從結果來看,這必將影響一個人體現在別人眼裏的價值,所以這也是改善表達力的一種手段。

這點對於想在管理方向發展的人更有意義,對於技術方向發展的人則意義較弱,不喜歡可以略過。

因爲這系列叫程序員生存定律,所以略過這章節是不太合適的。

 

1. 程序員躲不開“政治”

很多程序員可能會說,我一個做程序的,要多看代碼,多寫代碼,政治有就有了,那有功夫去考慮它,躲開還不行麼?

具體答案依賴於具體環境。但一般來講,如果想往管理方向發展,那基本躲不開。如果想往技術方向發展,那躲開的可能性依賴於公司的傳統,同時即使能基本躲開,想一點都不遇到也不可能。

只要程序員一天還需要和人打交道,那麼程序員就無法完全脫離政治。消極的對應方法是讓自己成爲有技術的怪人或者不求上進的工程師,但這兩者在職場裏都會有不測之禍,不是什麼好主意。

在人大版的《組織行爲學》裏給組織裏的政治行爲下了一個很精闢的定義:

政治行爲定義爲一些在組織正式角色中並不要求的活動,但它們會影響到或可能影響到組織內部的利益分配。

在對政治活動現實進行描述時,這本書裏又寫道:

政治活動是組織生活中的一個事實。忽視這一生活事實的人會把自己置於危險的境地。

在分析是否可能避免政治活動時,這本書上寫道:

爲什麼政治活動一定要存在呢?難道作爲組織不能避免政治行爲嗎?雖然這是可能的,但大多數情況下,不會如此。

組織由具有不同價值觀、目標和興趣的個體和羣體組成,這就形成了對於資源的潛在衝突。部門預算、工作空間的分配、項目的責任以及薪資的調整等等,這些例子都表明組織成員可能會在資源分配上產生衝突。

組織中的資源又是有限的,這常常使潛在衝突轉化爲現實的衝突。如果資源充足,那麼組織中的各個組成部分都可以實現他們的目標。當資源有限時,不可能滿足所有人的利益。而且,不管正確與否,人們常常覺得一個個體或羣體所獲得的利益是以犧牲其他人利益爲代價的。這種壓力導致羣體成員爲了爭取組織中有限的資源而展開激烈競爭。

導致組織內部產生政治行爲的一個重要因素可能來自這樣一種認識:大多數用來分配有限資源的“事實”可以有各種解釋。比如,什麼是優良的績效?什麼是恰當的改進?什麼因素構成了令人不滿意的工作?某個人認爲一種活動是“爲了組織利益而進行的無私努力”,另一個人卻會認爲是“爲了進一步獲得個人利益而進行的積極嘗試。”

 

長期在職場工作的人看了上面的文字往往會有會於心。

結合事實來看,在任何組織中,徹底避開政治行爲確實很難。一般來講在新興行業,公司歷史較短,生存時刻受到挑戰的公司,政治氛圍會偏淡;而在傳統行業,公司歷史較長,生存沒有問題或者生存依賴於特定組織的公司裏,政治氛圍會重。

即使現實如此,純粹的工程師可能仍然會厭惡這東西。其實這也不是不可以,要想儘可能的忽略組織政治因素,那麼你必須在某一方面一騎絕塵,讓稀缺性達到一種可怕的程度。好比說搜索引擎有你在,不管多少併發都可以達到在0.1秒內返回結果,你不在就不行。但這很難,不只是要求個人的才情,還要求特定的環境。如果是去種地,那麼不管一個人體力多好,他也達不到一騎絕塵的地步。

也許仍然有程序員對此心存疑慮,說你言過其實了,IT這種新興行業,那會如此。很難去直接證明IT行業(包括新生的互聯網)他就是如此,但可以從日常某些新聞報道中進行管窺。下面是一篇互聯網上公開的報道,題目是:爲什麼大公司的錢不能隨便要?,作者是21 世紀經濟報道資深記者,移動互聯網觀察者,著有《一隻 iPhone 的全球之旅》一書的曾航。不知道每個人從其中可以看到多少公司與公司、公司間部門與部門間的政治的氣息。又由於事情比較繁雜,這裏只做一點轉載,但不做過多解釋,但請仔細閱讀標記出來的部分:

爲什麼大公司的錢不能隨便要?

當騰訊、360、百度、阿里巴巴、盛大這些大公司的投資部門,拿着錢想投資你的創業公司的時候,你是應該高興呢,還是應該警惕呢?

我想大部分創業者在得到這個消息的時候會滿懷憧憬,高興的晚上覺都睡不着。生逢亂世,有個有實力的大哥說要罩着你,以後的道路,立馬變的平坦起來,誰不高興呢?

接受了騰訊投資的人在憧憬着,自己的產品能夠率先接入微信,坐擁 億用戶的巨大流量;接受了百度投資的人在憧憬着,百度隨便倒一點流量過來,自己也吃喝不愁了;接受了阿里巴巴投資的人在憧憬着,自己能夠早日用上淘寶那非常值錢的數據資源……

不過,我們從近期的一系列教訓來看,拿巨頭的錢,要格外謹慎。用一位資深投資人的話來形容,就是你叫他一聲乾爹,他不一定答應,但是卻給你添了一大堆敵人。

     首先我們要明白一個道理,投資你的多半是大公司的投資部門,騰訊有騰訊的投資部,360 有 360 的投資部。投資部門,往往是指揮不動業務部門的。而你想要對接的巨頭資源,往往掌握在業務部門手上。

  一些互聯網巨頭內部的複雜程度,遠超過人們的想象。舉個例子,騰訊負責遊戲的任宇昕,去找分管微信的張小龍辦點事情,都不一定能辦得成的。親兒子尚且如此,一個外面投資來,沒有控股的乾兒子,想要對接大公司資源,又談何容易?

  你叫巨頭一聲乾爹,他不答應,可巨頭的競爭對手們,卻在你拿了投資後把你當成了它的乾兒子,和你老死不相往來。

  舉個例子,你要了 360 的投資,就等於得罪了騰訊、百度、雷軍系,互聯網的半壁江山,都不會再和你合作了。

  某刷機公司不久前接受了 360 的投資,想去找小米、百度合作,結果被人直接拒絕,使得這家公司喪失了諸多發展的寶貴時機。

  最糟糕的情況不止於此,如果有的巨頭投資了你,還對你指手畫腳,那就更加糟糕了。

  當時盛大在力推盛大賬號的開放平臺,就想讓盛大投資的一些公司率先接入做示範,盛大投資的在線電影票公司格瓦拉花了半年時間做系統對接,結果第一個月通過盛大的賬戶只賣出 張電影票——這說明盛大的內部業務整合對於其所投資的創業公司往往並沒有太大的幫助,此事一度在圈內引爲笑談。

 不過,對於許多獨立的創業公司來說,賣給巨頭是他們的唯一選擇。因爲一些創業方向,純粹依靠自己的力量做大太難了,必須要對接巨頭的流量、用戶。

... ...(後文略)

 

這裏面的規律可以簡單描述爲一旦一個公司發展起來後,內部必然伴隨着某種勢力格局,這種勢力格局就會衍生出政治。只有在公司初創,高速成長期,這類氛圍纔可能比較淡薄。

組織行爲學中的定義比較精確,但有點抽象,這裏可以對政治這事做一個更簡單的說明:

馬化騰先生可以30歲就執掌企鵝帝國,因爲他創建了這家公司,並伴隨其成長,所以他是CEO是很自然的事情。我們假設企鵝帝國一直存在,那麼終究要面對誰是下一個掌門這個問題?掌門只有一個,品格、能力、貢獻、資歷都夠的人卻一定有好幾個,那麼究竟是A,是B,還是C?這種問題的存在始終是政治無法被徹底避免的一個根源。真想完全靠能力勝出,最好是選擇在高速擴張,處在新興領域的行業。道理很簡單,打仗的時候首先考量的是一個將軍是不是能征善戰,和平時期則不只要考慮一個人是不是能征善戰。

 

2. 可參考的“政治”手段

爲了面對組織政治中的種種紛擾,至少要了解其基本的表現方法、權術手段。

你可以不用,但不知道則是對自己不負責任的。就我個人感覺程序員大多不喜歡這個,但這確實是必要的,尤其是對管理方向上的人,雖然這並非根本。

  • 印象管理

印象管理講的是如何控制自己的表現面。一個人說謊來誇大自己的優點無疑是錯誤的,但這不意味着一個人要積極的表現自己的缺點,也不意味着一個人不需要宣傳自己。

當進行這類印象管理時往往需要一定程度的自我監控。比如一個人可能天生性情比較急躁,這時如果他的上司或同事比較滿斯條理,他必然比較傾向於打斷上司或同事的發言,自己迅速總結出結論,但這樣做基本上沒有任何好處。這個時候如果沒有一定的自我監控,那麼很容易會變成討人厭的人,最終導致很容易被負面解讀,事業心強可能就會被解讀成有野心,展示自我可能就會變成班門弄斧。

再比如人可以適當的推銷自己,但如果缺乏自我監控,那麼就很容易超過一定限度而試圖通過貶低別人達到目的,這就容易有負面效果。一個人說:通過我這一年的努力,Bug率下降了5%,這是推銷自己。而如果他說:通過我這一年的努力,Bug率下降了5%,而李四做同樣的工作時則Bug率上升了4%,這就是貶低別人。

落到具體工作環境下,這類場景很多,需要用心考慮的事情也很多,但總的來看原則卻並不複雜:誠實的宣傳自己,更多的獲得認可。

這樣的行爲之所以有意義在於,在相當多的地方優秀本身是一種相對值。如果兩個人之間的差別是數量級上,比如1釐米和1米,那麼印象管理是沒有用的。但如果這種差異是1釐米和1.1釐米,那麼決定誰更優秀的往往就不是絕對值而是印象管理。

  • 常見的權術手段

權術手段這東西似乎是能理解的就理解了,不理解的就很難解釋。因此,在這裏只是羅列一下組織行爲學中總結出的各種權術(注:下文的權術項目及描述來自人大版《組織行爲學》一書,但說明則是本書補充的),以及不願意瞭解組織政治的人常犯的錯誤,並不會對此進行過多的解釋:

  • 合法性。強調自己的請求與組織的政策規則一致。也即是說先讓自己佔據“名分”,佔據道義的制高點。不理解這點的人,往往會把任何請求都變爲個人請求,而個人請求往往師出無名,導致衝突。 
  • 理性說服。提出邏輯論據和事實依據來證明請求的合理性。這點借用的是邏輯的力量,潛在前提是“人是講道理”的。不理解這點的人,往往會把事情變成01的遊戲:要麼同意,要麼拒絕。其實這有中間態,即遊說後同意。 
  • 鼓舞式訴求。通過所選人物的價值觀、需求等來開發情緒承諾。陳勝吳廣造反時說: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伐無道,誅暴秦。就是這種。這類事情不能不做,也不能長做。不做的話,團隊容易死氣沉沉,上班幹活,下班走人,毫無生氣。做多了,容易被認爲是專職畫大餅的。 
  • 商議。通過讓他人蔘與決策如何執行計劃和變革來提高對目標的激勵,獲得更多的支持。比如說探討開發日程時如果全員參與了,那麼即使估算和實際有偏差,團隊也會願意努力保持自己的承諾。與之相對的則是獨裁,這會把自己放到和整個團隊對立的地步上,大多時候不可取,應該只保留用來維護核心價值。 
  • 交換。通過獎勵目標人物一定的利益或好處來交換接下來的請求。比如說:去阿富汗工作可能比較危險,那麼就需要預先承諾工作三年後回來可以得到什麼。
  • 個人式訴求。使用友誼或忠誠獲得同意。當一個人日常多爲人提供幫助時,那麼一旦他需要幫忙時,道義上受過他援助的人很難拒絕。
  • 逢迎。提出請求前,先吹捧、讚揚或使用友好的行爲。這就是老子說的:預先取之,必先予之。當一個國家被評選爲負責任的大國時,這個國家做事的時候往往就會先考慮是不是對得起這個稱號。 
  • 施壓。使用警告和威脅,反覆重複你的要求。這個某些領導常用,如:如果你不能搞定這個事情,那麼就不要回來見我了。 
  • 聯盟。尋找他人幫助說服目標人物或利用別人的支持作爲他人同意你目標的理由。這個在山頭林立的組織常見,三人成虎也可以成爲一種手段。

在我個人看來,過分鑽研權術手段的使用有點捨本逐末,但忽視他們的作用則容易造成人與人之間尖銳對立,沒有迴旋餘地,因此還是多少知道一點比較好。

爲避免矯枉過正,還是要強調一點,我把這些東西列在這裏,更多的是考慮生存定律這幾個字的完整性,因爲這些因素確實會對生存產生影響,但不是說程序員要鑽研這個東西。程序員這個羣體裏厚黑是不行的,程序上沒什麼祕密,一看就知,藏不住過黑的東西。

 

從代碼裏你可以看到政治麼?

純粹的程序員從代碼裏只看到技術,所以大多時候會抱怨:誰寫了這麼垃圾的代碼?但懂點微觀經濟學的程序員則會在技術之外從代碼中看到利益糾葛,看到人心世道。

爲什麼世界上會有這麼多垃圾代碼,這絕對不只是因爲技術不行。如果世界只由技術因素主宰,那麼按理說只要一個軟件存在的時間足夠長,投入的人力足夠多,代碼一定會變的足夠好。但事實恰恰與這相反,存在時間越長的代碼往往越垃圾。

這可以簡單理解,既存的代碼表徵着一種市場價值,如果改了它那麼一旦造成的損失誰來負責?程序員來負責?總經理來負責?

沒人來負責,那麼只能破壞邏輯清晰性來保證妥當性,代碼自然就會變得越來越垃圾。所以說這裏首先是利益糾葛問題。

這是非常有意思的一個課題,因爲改好代碼長期有收益,短期必然有風險---再牛的人也沒辦法保證自己的修改毫無偏差。宏觀來看,保證好代碼真的很簡單:找一幫有責任心的很牛的人,讓他們不考慮市場因素的持續進行重構,那代碼必然越變越好。而關鍵則是,如果你是CEO,你願意這麼幹麼?

所以說在市場經濟裏面,往往並沒有純粹的技術。這樣一來,政治的存在也就不是什麼值得奇怪的事情了。當然開源很可能是例外的。

------------------------------------------------------------------------------

關於我自己的各種信息,在左邊欄可找到,想了解下寫這書的人是不是騙子和大忽悠的可以瞄。

最後希望感興趣的支持V衆投,感覺上這應該是國內最靠譜的生活購物等的問答社區了吧,都是朋友給朋友做的答案,同時實行一人一號,一人一票制度,想找什麼答案關注公衆號:vzhongtou(左側有二維碼)就行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