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刷臉”支付?

說起來人臉識別的歷史也不算短,最早1888 年實驗心理學家 Francis Galton 就在《Nature》雜誌上發表了關於利用人臉進行身份識別的文章,但探索的是人類自身對於人臉的識別能力,直到二十世紀中後期學者們纔開始研究通過技術來實現自動人臉識別。 
      從機械化識別到“特徵臉”,人臉識別技術經歷了數十年緩慢的發展過程,卻鮮有現實應用價值。而今天,深度學習(2013年列爲全球十大突破技術首位)的進步爲解決大規模數據識別,尤其是傳統的計算機視覺問題帶來了新的思路。通過深度學習模型,人臉識別的準確率也得到了質的提升。 
      2014年,人臉識別算法就超過了人類自身的識別能力,但還沒有使其能夠成爲“突破性技術”,爲何“刷臉”+支付卻得到了行業的認可?正如 Jason 所說,技術的價值和突破點體現在是否能夠給人們帶來高質量運用科技的解決方案,就是說技術的進步不僅僅在於算法的精進,更多的是技術能夠給我們帶來什麼實際價值——現在,就是刷臉技術發揮社會價值和商業價值最恰當的時期。 
      據世界人口網統計,全球人口數量總數有72億人,中國則擁有接近14億的人口。這顆星球上除了自然的賦予,一切都是由人組成、由人建設的,換言之,社會是72億個個體構成的龐大體系,能夠做好對人的管理便可最大程度地實現社會的穩定、良性發展,人臉識別就是以人爲本的有效工具之一。 
      人臉識別技術的突破得益於數據量的爆發,也將通過數據來體現其技術價值。智能攝像頭和智能感知技術能夠將線下物理空間中的信息進行數字轉碼,形成可爲機器讀取的海量數據,識別算法則通過模擬人類大腦神經網絡的模型對數據進行分析和結構化處理,將與人相關的信息分離出來,包括人的身份、體徵(性別、年齡、身高、衣着)甚至行爲,而這些被結構化的數據纔是現實社會所需要的。 
      2015年,曠視(Face++)爲螞蟻金服提供了“刷臉支付”概念的技術支持,是人臉識別商業化進程的分水嶺,人們看到的不只是馬雲在默克爾總理面前買了一張郵票,而是未來在泛巨大應用價值:原來刷臉還可以這樣用!隨後,人臉識別技術開始被互聯網金融公司逐漸應用和認可,技術學者紛紛下海投身人臉識別創業浪潮,這都是因爲“刷臉”給了人們高質量運用科技的解決方案。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