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互聯網歷史【9】- 90年代:互聯網時代的來臨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7650d40100cjhg.html

 

1994年,兩位在斯坦福大學電機工程系讀博士的學生迷上互聯網了,竟然不務正業,寫起了網站。他們花在這個上面的時間比博士論文還多。開始只是用它管理他們的個人興趣愛好,後來他們發現這個列表太長,就開始分類。類目太滿了,就分子類目。這個網站起初叫“傑瑞的互聯網指南”(Jerry's Guide to the World Wide Web)。很快就吸引了大量讀者。到94年底,已經有了1百萬的瀏覽量(Page View - PV)。這兩個人就是楊致遠(Jerry Yang)和大衛·費羅(David Filo)。1995年1月,他們爲這個網站註冊了自己的域名,yahoo.com。Yahoo這個名字有三層含義。第一,楊致遠姓楊(英文是Yang),因此公司名字要以Ya兩個字母開頭。第二,雅虎這個中文名字其實和它的英文名字Yahoo的意思相去甚遠。Yahoo既不代表高雅,也不是老虎的意思。在《格列佛遊記》一書中,Yahoo是馬對人類的蔑稱,因爲人被認爲是一種野蠻粗俗的動物。楊致遠和費羅選擇這個名字是因爲喜歡它的諷刺意味。第三,Yahoo是英文“Yet Another Hierarchical Officious Oracle”的縮寫,意思是“又一個分層次的非正式的預言”。雖然英文和中文都很拗口,倒也切合雅虎公司的最初業務:互聯網的分類信息。雅虎從成立到現在不過15年而已,但在互聯網公司中卻已經是一個骨灰級的老公司了。互聯網公司和傳統公司最大的區別在於他們日新月異的創新速度。不要說15年,15個月就足以讓競爭對手趕上。雅虎已經顯現出一個老人的遲鈍和僵化。不過瘦死的駱駝比馬大,yahoo.com目前還是全球訪問量最大的網站,提供搜索,新聞,郵件,社區等衆多服務。楊致遠和費羅目前仍然在雅虎工作,官銜爲“酋長(chief)”。


楊致遠(Jerry Yang),左,1968年生於臺北。大衛·費羅(David Filo),右,1966年生。

1995年,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在自己家的車庫中創建了亞馬遜(Amazon)公司。貝佐斯高中畢業後進入了普林斯頓大學。他本來要讀物理系的,但是很快回到了他熱愛的計算機上,並獲得了計算機和電子工程的雙學位。1994年貝佐斯開車橫穿美國大陸,從紐約到西雅圖的路上,寫了創建亞馬遜的商業計劃書。這份商業計劃書很特別。別人爲了吸引投資,在商業計劃書中通常宣稱3至4年就可以賺錢,甚至可以上市。而貝佐斯卻計劃5年之內不賺錢。這種務實的精神是後來亞馬遜在2000年互聯網泡沫危機中免遭滅頂之災的主要原因之一。貝佐斯目前仍然是亞馬遜的CEO。


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1964年生,普林斯頓大學計算機和電子工程學士。

亞馬遜網站最早是一個網上書店。在亞馬遜之前,人們買書的習慣是到附近的書店中閱覽之後再買。Barnes & Noble和Borders是美國最大的兩家連鎖書店,和中國的新華書店一樣,遍佈全國各地。在社區中,比如斯坦福大學附近的Palo Alto市裏,還有一些很小的書店,專賣大書店中找不到的書,爲喜歡藏書的人提供淘書的樂趣。然而這一切都被亞馬遜改變了。在亞馬遜網站上,你即可以輕鬆的找到那些大書店中熱賣的書,也可以找到小書店裏稀奇古怪的書,甚至大小書店裏都沒有的書。不要小看這些不暢銷的書,它們加在一起的收入不亞於暢銷書的收入。但實體店是無法庫存這麼多書的。這就是長尾理論。在05年最暢銷的《長尾理論》(The Long Tail)一書中,亞馬遜是被多次引用的經典案例。


長尾理論圖解

亞馬遜的創新不光在商業模式上,而且在技術上。它是最早提供Web Service服務的公司之一。通過Web Service,亞馬遜將它的銷售服務延伸到更多的網站。很多小網站可以輕鬆的加載亞馬遜的Web Service,幫助亞馬遜一起賣書,從而得到分成。06年,亞馬遜將Web Service擴展到雲計算領域,推出了名曰“彈性計算雲”(Elastic Compute Cloud - EC2)的服務,成爲了最早提供雲計算的公司之一。今天,亞馬遜網站已經不僅僅是一個網上書店,而是一個商品琳琅滿目的超級商城,B2C電子商務模式的成功典範。

說到B2C,自然也不能不說C2C。C2C的代表當然是eBay。說起eBay,人們可能會首先想起梅格·蕙特曼(Meg Whitman)。這位女強人在eBay的10年期間(1998年-2008年),把eBay從一個未上市公司經營到她離開時市值近400億美金的規模。另外,eBay的全球化策略總體比較成功。目前有30多個國家的本地化服務。當然,在中國的本地化服務是eBay的一個敗筆。eBay在2003年以1.5億美金的重金收購了易趣網之後,雄心勃勃要在中國幹一番事業。當時eBay在中國的C2C市場份額高達90%,是絕對的老大。但是蕙特曼做夢也沒想到,一個用望遠鏡也無法找到的小公司淘寶只用了3年時間就把eBay趕出了中國,甚至今天還要追趕到大本營美國。真是美夢變噩夢。不過和武俠小說中的一樣,高手之間,往往彼此惺惺相惜。至少馬雲是非常尊敬這位女俠的。蕙特曼不但在商業界非常知名,而且經常活躍在政治圈中。2009年2月,她宣佈將競選美國加利福尼亞州2010的州長。目前加州州長是我國影迷非常熟悉的前動作片巨星阿諾·施瓦辛格。

雖然蕙特曼是eBay的一號人物,但eBay不是她創建的,而是法國出生的伊朗人彼埃爾·奧米迪亞(Pierre Omidyar)於1995年創建了的。奧米迪亞是一位熱衷於網絡編程的程序員。他爲了幫助未婚妻銷售一種造型糖果盒,創建了一個拍賣網站。據說賣出的第一個商品是一隻壞的激光筆,而且價格不菲,居然有14.83美元。創始人奧米迪亞看到以後非常吃驚,立刻通過電子郵件聯繫了獲勝的競價人,詢問他是否知道這隻筆是壞的。買家回郵件道:“是的,我專門收集壞的激光筆。” 這個拍賣網站後來改名eBay。奧米迪亞目前仍然是eBay的董事會主席。


彼埃爾·奧米迪亞(Pierre Omidyar),1967年出生於法國。
梅格-蕙特曼(Meg Whitman),1956年出生,普里斯頓大學經濟學學士,哈佛大學MBA。

1996年,繼楊致遠和大衛·費羅成功地創建了雅虎之後,斯坦福大學又出現了兩位在讀博士生,拉里·佩奇(Larry Page)和謝爾蓋·布林(Sergey Brin)。他們攻讀的是計算機專業。與前兩位不同的是,這兩位沒有不務正業。他們的研究方向是一種新型的搜索引擎。過去的搜索引擎都是通過搜索網頁中的詞來實現的。一個詞在哪個網頁中出現的次數越多,在搜索引擎中的排名就越靠前。但是這種依賴網頁自我描述的方法存在一個很大的問題:欺騙。比如最近“小瀋陽”這個詞很火,我就可以在我的網頁中不停地重複這個詞。這樣當你搜“小瀋陽”時,這篇網頁排名會很靠前,被瀏覽的機會大了許多。而真正有關“小瀋陽”的網頁卻被排到後面去了。爲了克服這個問題,佩奇和布林發明了一種叫“PageRank”的技術。它通過分析指向網頁的鏈接來判別相關性。比如很多鏈接都指向某個網頁,而且鏈接上都有“小瀋陽”這個詞,那麼這個網頁很可能是與“小瀋陽”相關的。被指向的鏈接越多,排名越高。其實道理非常簡單,如果大家都管你叫“小瀋陽”,那你就是“小瀋陽”了。那些自稱是“小瀋陽”的人說得次數再多也沒用。就是這個簡單的道理成就了一個偉大的公司,谷歌(Google)。這個名字源於一個與它發音相同的英語單詞“googol”。googol是個量詞,意思是10的100次方,即1後面跟着100個0。這個數字實在太大了。現在Google能搜索到的網頁數量已經超過了1萬億,遙遙領先於競爭對手。但是1萬億也才只有12個0。

佩奇和布林於1997年註冊了google.com這個域名。1998年,他們註冊了公司。最初給他們投資的人之一,就是本系列“漫談互聯網”第5篇中曾經講到過的安迪-貝托爾斯海姆(Andy Bechtolsheim)。貝托爾斯海姆給他們開了一張10萬美金支票的時侯,佩奇和布林連公司銀行的戶頭都沒有。這筆投資到2007年時的價值超過15億美金,10年中翻了1萬5千多倍。貝托爾斯海姆在創造了一個投資資神話的同時,也創造了一個偉大的互聯網公司。這段佳話一直被硅谷人民津津樂道。

佩奇和布林的高智商可能都是遺傳的。佩奇的父親是密西根州立大學(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的計算機系教授,母親是那裏的計算機老師。出生在這樣一個家庭,想不學計算機都難。他從小就喜歡拆東西,裝東西和發明東西。可能是由於不想在自己父母所在的大學讀書的緣故,佩奇去了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讀計算機本科,後來又在斯坦福大學拿到了計算機碩士學位。布林出生於一個莫斯科的猶太家庭。6歲移民美國。父親是馬里蘭大學(University of Maryland)的數學教授,母親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研究員。他在馬里蘭大學獲得了數學和計算機的雙學位之後,在斯坦福大學讀博士時認識了佩奇。


拉里·佩奇(Larry Page),左,1973年出生。謝爾蓋·布林(Sergey Brin),右,1973年出生。

在佩奇和布林研究搜索引擎的同時,5位以色列人開發了第一款基於Windows操作系統的即時聊天工具ICQ。ICQ於1996年發佈。ICQ是英文“I seek you”(我找你)的諧音。由於ICQ是免費的,很快得到了推廣。它的成功被美國在線(AOL)看重,在1998年以4億美金收購了ICQ。迄今爲止,ICQ擁有3千多萬用戶和5千多萬註冊賬號。後來馬化騰模仿ICQ,做出了中文版的ICQ,叫OICQ,即QQ的前身。

也許不少中國的互聯網公司是靠模仿起家的,但他們在模仿中學習,創新,走出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互聯網之路。有關中國互聯網歷史的資料在網上已經非常豐富了,這裏不再詳細闡述。僅把一部分時間表列出來,便於和世界互聯網歷史這個參照系進行比較。

1996年,張朝陽創立“愛特信信息技術有限公司”。1998年,愛特信推出搜狐。
1997年,丁磊創辦網易。
1998年,王志東創建新浪網。
1998年,馬化騰成立騰訊。
1999年,馬雲創建阿里巴巴。
2001年,李彥宏和徐勇建立百度。

在美國,租電影看是很多年輕人和家庭週末必備的活動。去電影院看場電影要10美金左右,而租一個電影不過2,3美元,而且可以租到電影院裏已經不再放映的電影。因此,電影租賃行業在美國很發達。行業中的老大是Blockbuster,幾乎每隔幾公里就有一個Blockbuster的店鋪。由於每家店鋪中都有大量電影碟片或磁帶的庫存,而且又很便利,這個老大的地位似乎是雷打不動的。即使進入了互聯網時代,這種租賃模式仍然有效。另外,Blockbuster也有自己的網站,用戶可以通過網站選電影,租電影。沒想到這個模式竟然被一位老顧客打破了。

1997年,裏德·哈斯廷斯(Reed Hastings)創建的公司被軟件公司Rational Software併購。他不喜歡大公司的環境,便離開了。想必是在家閒得慌,哈斯廷斯租了美國巨星湯姆·漢克斯(Tom Hanks)領銜主演的大片《阿波羅13號》(Apollo 13)。可是他太粗心,還帶子的時候竟然晚了6個星期,被罰款40美金,足可以到電影院看4部大片了,真是鬱悶啊!誰知塞翁失馬,哈斯廷斯因此想出了一個新點子:想租多久租多久,永遠沒有罰款。這就是他創建Netflix的商業模式。具體地說,Netflix的客戶只要每個月付20美金左右,就可以隨便租電影。但是每人手中不能超過3部電影。這3部電影你想保留多久就多久。如果想看第4部電影,必須先把手中的1部電影還回去。Netflix的租賃方式完全通過網上實現。所有的郵費都由Netflix承擔。這個全新的商業模式成功了。2002年Netflix在納斯達克上市,目前市值爲20多億美金。和傳統的實體店鋪租賃相比,Netflix的另外一個優勢是它巨大的電影庫(10萬部電影),可以讓用戶輕鬆地借到實體店中通常沒有庫存的電影。這也再一次佐證了長尾理論的效應。


裏德·哈斯廷斯(Reed Hastings)

可以看出,以上所講的所以商業模式都被搬到了中國,唯一例外的是Netflix。或許是因爲中國盜版電影實在太多了。不過,在美國也不是沒有盜版的先例。1999年,一個叫肖恩·範寧(Shawn Fanning)的大學生討厭唱片公司在專輯中夾雜質量不高的歌曲。相信大家都有過這種經驗。一張唱片上往往只有一兩首好聽的歌曲。但是爲了聽那一兩首歌,不得不買下整張唱片。於是範寧在美國西北大學裏,利用P2P文件共享技術推出一個叫Napster的服務。它可以讓大學生們相互交換MP3音樂。也許我不喜歡聽的歌別人喜歡聽。這叫資源利用最大化。這個服務很快就火了。到2001年,Napster共吸引了8千5百萬註冊用戶,每月有30億首歌被共享。這個小小的P2P軟件嚴重威脅了唱片公司的利益。在5家唱片公司的聯合起訴下,2001年Napster的免費服務被迫關閉。但是,P2P技術的潘多拉盒子從此被打開了。


肖恩·範寧(Shawn Fanning),1980年生。

對於P2P技術的爭論焦點是如何將它與商業合法地結合。就其技術本身而言,毋庸置疑是偉大的。但是,另一種技術的發展卻是可怕的或者說可惡的。1999年,一個名叫“梅麗莎”(Melissa)的病毒感染了10萬個郵件地址,造成約8千萬美金的損失。和1988年的莫里斯蠕蟲很相似,“梅麗莎”病毒其實並沒有破壞的意思。相反,它的作者大衛·史密斯(David Smith)倒是很有共享的精神。只不過他共享的內容是色情網站。也許是他希望大家都能免費地看色情網站,便寫了個程序來通過郵件傳播色情網站密碼。這個程序叫做梅麗莎,是史密斯在佛羅里達遇到的一個脫衣舞女的名字。“梅麗莎”病毒會感染Word,Excel等文件,然後通過Outlook給前50個郵箱發郵件。沒想到一發不可收拾。史密斯因此被判了20個月和5千美元的罰款。

本篇是“互聯網歷史”系列中最長的一篇。中間多次想暫停一下,都沒有找到理由。從1994年到2000年,互聯網這個新生事物不停地創造着嶄新的商業模式,改變着人們的生活習慣,給人無限的想象空間。它成爲了風險投資追逐的新寵。NASDAQ指數從1994年的700多點一路狂漲,到2000年3月份一舉突破5000點。是泡沫總要破滅。觸發其破滅的原因除了內因之外,還有兩個重要的外因。一是之前人們對千禧年過於緊張,過度擔心千禧年會導致重大金融系統出問題。然而整個世界平平安安地度過了2000年元旦。當系統風險突然消失之後,相應的投資也隨着消失。另一個可能是偶然因素。2000年3月13日,大量高科技公司(例如思科,IBM,戴爾等)的股票突然被同時銷售,引發股市狂跌。這天的日期恰好是13,一個西方人認爲不吉利的日子。這天也被稱之爲“黑色星期一”。來也匆匆,去也匆匆。一年以後,NASDAQ跌到2000點。互聯網的冬天讓人們清醒了許多。很多人於是思考,互聯網的創新是不是已經走到盡頭了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