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閱讀一本書》!

這本書的初版是1940年,1972年全面修訂,沒想到半個多世紀前就有人寫出了指導閱讀之作,讀了許多書也不知道讀書還要分爲幾個層次,也沒想到讀書該快則快該慢則慢。

法國學者巴斯卡在三百年前就說過:“讀得太快或太慢,都一無所獲”。

全書分爲四篇,與閱讀的4個層次基本是對應的,第一篇介紹閱讀的層次,並詳細說明了前二個層次基礎閱讀檢視閱讀,第二篇詳細介紹了閱讀的第三個層次分析閱讀,第三篇介紹了閱讀不同讀物的方法,第四篇講的是閱讀的最高層次主題閱讀


第一篇 閱讀的層次

第一章 閱讀的活力與藝術

閱讀的人Readers是指那些今天仍然習慣於從書寫文字中汲取大量資訊,以增進對世界瞭解的人。作者在那個計算機還未普及的年代就提到,“現代的媒體正以壓倒性的泛濫資訊阻礙了我們的理解力”,再看看現在,各類信息鋪天蓋地,人們淹沒在信息的海洋裏,可能真是一種數字污染吧,難得找到清靜的時間來思考。作者與讀者的關係像是棒球運動中投手和捕手的關係,好的投手知道如何“控球”,用文章把信息準確地傳達出去,而讀者也就更容易把這些球接住,當然有些暴投作家的文章估計就不太好理解了,因爲有時他們自己都不知道在說什麼。

閱讀藝術的定義:這是一個憑藉着頭腦運作,除了玩味讀物中的一些字句之外,不假任何外助,以一己之力來提升自我的過程。

閱讀的藝術包括了所有非輔助型自我發現學習的技巧:敏銳的觀察、靈敏可靠的記憶、想像的空間,再者當然就是訓練有素的分析、省思能力。

閱讀的目的分爲三種,一種就是爲了消遣,一種是爲了獲得資訊,還有一種是爲了增進理解。最後一種雖說是閱讀,但應該稱之爲學習的過程,這裏的學習指的是理解更多的事情,而不是記住更多的資訊。

蒙田說:“初學者的無知在於未學,而學者的無知在於學後”。


第二章 閱讀的層次

閱讀分爲4個層次:

1)基礎閱讀Elementary Reading:這個層次就是理解書中字面上的意思,這只是小學時候就掌握的閱讀技能。

2)檢視閱讀Inspectional Reading:又稱爲略讀或預讀。就是在較短的時間內讀完一本書,掌握本書的重點。

3)分析閱讀Analytical Reading:對於有意義的書,要全盤的閱讀、完整的閱讀,正如弗蘭西斯.培根說的“有些書可以淺嘗即止,有些書是要生吞活剝,只有少數的書是要咀嚼與消化的”,分析閱讀就是咀嚼與消化一本書。

4)主題閱讀Syntopical Reading:也可以稱爲比較閱讀。要閱讀一些相關的書,找出與某個主題有關的各本書中的觀點,分析觀點的異同點,感覺有點像寫研究生論文之前的參考文獻綜述的過程。


第三章 閱讀的第一個層次:基礎閱讀

這一階段是在小學期間就完成的,這個基礎閱讀的能力也是通過了閱讀準備階段、看圖識字階段、建立詞彙、精煉與增進四個階段才具備的。這個基礎閱讀階段絕大多數旁邊都有老師的指點的。


在筆記寫到這裏之後,正好看到美崎榮一郎寫的《別告訴我你會記筆記》一文,其中有一小節講到了如何寫讀書筆記。如果你希望把書本信息活用到工作中,就應該把重點放在如何活用上。這裏所說的活用是指“將書本內容應用到工作中”。美崎榮一郎的方法是,在書讀完以後,馬上從書本內容中篩選出“要做的事情”記在筆記本上。這就是Action書評,這個Action書評等同於“行動計劃”。也正好是GTD中的收集,再整理成Action的過程。原來讀書的過程就是一種豐富GTD系統裏的INBOX的過程,至於筆記的記錄方法,怎麼都行。逐條羅列也好,插圖也好,思維導圖也沒關係,重要的是運用。

讀書的價值在於學以致用。

所以後面的讀書筆記也改爲整理出Action。


第四章 閱讀的第二個層次:檢視閱讀

有兩種方法:

1)有系統的略讀

就是看書名、看目錄、看索引(這是我以前沒注意的)、看出版者的介紹、找相關章節讀讀、隨便翻看幾頁。

2、快速讀一遍

對於一些較難的書,從頭到尾先讀一遍,不明白的地方也不停頓,一直讀完。

一個速讀技巧:把大拇指與食指、中指合併在一起,用這個“指針”順着一行一行的字移動下去,速度要比你眼睛感覺的還要快一點。強迫自己的眼睛跟着手部的動作移動,一旦你的眼睛能跟着手移動時,你就能讀到那些字句了,以後再慢慢增快手的動作。

第五章 如何做一個自我要求的讀者

讀書時要提出的四個問題:

1)這本書主要在談些什麼?

2)作者花了大量篇幅的地方在說什麼?怎麼說的?

3)這本書說得有道理嗎?哪些地方沒有道理?

4)這本書跟我有什麼關係?

第二篇 閱讀的第三個層次:分析閱讀

第六章 一本書的分類

直接看到第三篇,發現作者把書分爲了:實用型的書、想像文學、歷史書、科學或數學、哲學書、社會科學。

第七章 透視一本書

分析閱讀的第一階段:找出一本書在談些什麼的規則

規則1:把書分類

規則2:使用最簡短的文字說明整本書在談些什麼。

規則3:列出全書的大綱,想想用思維導圖最合適。

規則4:找出作者想要解決的問題。

第八章 與作者找出共通的詞義

第八章和第九章說明分析閱讀的第二階段:診釋一本書的內容規則

規則5:找出關鍵字或術語表,與作者達成共識。

第九章 判斷作者的主旨

規則6:找出作者的主旨。感覺主旨的翻譯有點不太準確,Proposition翻譯成“主張”可能更合適,作者表達了對某事的判斷,他堅持這個或那個事實,全文會有多個主張。

規則7:"知道作者的論述是什麼,從內容中找出相關的句子,再重新架構出來"。讀完原書的這一段,很難明白作者在說什麼,感覺像是找到支持這些主張的論據

規則8:與規則4相呼應,找出作者的解答。確定作者已經解決了哪些問題,還有哪些是沒解決的。再判斷哪些是作者知道他沒解決的問題。

第十章 公正地評斷一本書

分析閱讀的第三階段:像是溝通知識一樣地評論一本書的規則。

A. 智慧禮節的一般規則

規則9:除非你已經完成大綱架構,也能詮釋整本書了,否則不要輕易批評。

規則10:不要爭強好勝,非辯到底不可。

規則11:在說出評論之前,你要能證明自己區別得出真正的知識與個人觀點的不同。

第十一章 造同或反對作者

B. 批評觀點的特別標準

規則12:證明作者的知識不足。

規則13:證明作者的知識錯誤。

規則14:證明作者不合邏輯。

規則15:證明作者的分析與理由是不完整的。

第三篇 閱讀不同讀物的方法

第十三章到第十四章講了閱讀實用型、想像文學、故事/戲劇/詩、歷史書、科學或數學、哲學書、社會科學這些不同讀物的辦法,按照本書教導的有些章節要慢讀,有些章節要快讀的思想,這一篇快速讀過,在讀某類書的時候再翻翻對應的一章即可。

第四篇 閱讀的最終目標

第二十章 閱讀的第四個層次:主題閱讀

感覺像是寫研究生論文前的文獻綜述,與自己研究主題密切相關的書,可以採用這種閱讀辦法。

第二十一章 閱讀與心智的成長

如果你的閱讀目的是想變成一個更好的閱讀者,你就不能摸到任何書或文章都讀。

如果將在一個無人荒島上度過餘生,還能帶十本書爲伴,當然不能帶iPad,島上也沒有無線網絡,我會選哪十本書?

這個問題還真有點難以回答。聖經?1000道數學難題?人工智能大全?1000局象棋譜?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