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編程基礎之Java篇(三)

這講原本該講講java的基礎語法的,但是又覺得沒什麼必要。其實學編程真的是應該從C語言學起,再去學其他的語言會發現其實大多都是共通的。雖說現在大學很多專業其實都開了C語言這門課程,但是感覺其實挺多學生並不是很重視。其實若是從java入門編程的話,之後再去學C,我覺得大多數人都學不下去的。
先來講講java的註釋。
1. java註釋: 說明某段代碼的意義、特徵及作用
種類: 三類
(i) 單行註釋:

      //註釋內容

(ii)多行註釋:

      /*
       * 註釋內容
       */   

(iii)文檔註釋或者塊註釋:

     /**
      * 註釋內容
      */

注意:文檔註釋只能放在保定以、類定義、方法定義、屬性定義的前面,結合javadoc命令生成api幫助文檔。
. 屬性定義前: 描述屬性的名稱及意義
. 方法定以前:描述方法的功能、特徵、參數及返回值的意義,以及方
法運行過程中可能會產生的異常
. 類定以前:描述類的功能、特徵、作者及版本變化等信息
2. javadoc命令: 讀取類的骨架及塊註釋內容生成api幫助文檔(一般在命令行窗口中使用)
. 常用的javadoc標記:
@author:作者
@version:版本
@deprecated:不推薦使用的方法
@param:方法的參數類型
@return:方法的返回類型
@see:”參見”,用於指定參考的內容
@exception:拋出的異常
@throws:拋出的異常,和exception同義
3. 基本數據類型之間的相互轉換:依據內存空間大小
.數據類型之間的相互轉換: 將一種數據類型的值賦給另一種數據類型的變量。
(前提: 數據類型彼此兼容)
(i) 自動轉換: 目標類型的取值範圍大於源類型。

(ii)強制轉換: 目標類型的取值範圍小於源類型。
目標數據類型 變量 = (目標數據類型)源類型值

(iii)表達式的數據類型的自動提升:
. 所有操作數在進行運算時都自動提升爲int型。
. 運算結果的數據類型由所有操作數中取值範圍最大的操作數的數據
類型決定。
4. 變量及其作用域範圍:
(i)變量的定義:程序在運行時,系統要給程序分配內存用來存儲各種類型的數據,內存中存儲的數據必須要有一個標識符進行標識,而且內存中存儲的數據是可以被修改的,表示內存的標識符叫變量名,內存中存儲的數據叫變量值,當用一個標識符標識一塊內存空間之後,程序就可以通過該標識符訪問或者操作內存空間中的數據。
(ii)變量的類型:按作用域範圍。
(iii)局部變量:在方法中或者遊離塊中定義的變量, 只在方法體內或者遊離塊內有效, 方法被調用時分配內存,方法運行完畢之後從內存中清除。它在使用前必需顯式初始化。
(iiii)成員變量:類的屬性構造對象時分配內存,對象使用完畢並釋放之後有jvm調用垃圾收集器從內存中清除。它使用前不必顯式初始化,系統會通過構造函數進行初始化。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