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抓準問題?

博主推薦延展諮詢高級顧問姬忠巖文章


“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同一個問題,角度不同結論就不同,一句古詩把這道理講得淋漓盡致。無論是日常生活,還是企業管理,我們都會碰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那麼,如何看待問題,從什麼角度看待問題才能抓住問題的關竅呢?

理性分析判斷,切忌先入爲主

曾經有過這麼一次補牙的經歷:左側有一齲齒,遂前往醫院就診。牙醫檢查過程中又發現右側還有一顆牙齒的側面有齲齒跡象。我本決定兩顆牙齒一起治療,但醫生卻不同意,並建議先修補左側的牙齒,第二天再來醫院處理右側的牙齒。

我心想醫者仁心,如此建議必然有他的理由,於是不再猶豫,按照醫生的建議開始治療。但在離開醫院回家的路上,各種有關醫患關係的焦慮想法涌上心頭:

右側的牙齒輕微受損,而且側面修補比較困難,該不會是怕擔責任,所以故意丟給別人吧?

分開兩次治療,可以重複收取基礎修補治療費用,這是在拿我創收呢?

門診接待有人數要求,這是爲了完成任務,加快接診速度吧?

……

當一堆緊張的醫患關係猜想壓上心頭,感性思維便佔據了主流——“亂收費、拿回扣、索紅包、漠視患者權利”等等想法先入爲主,直接影響了我對牙齒治療情況的客觀判斷。

第二天補牙歸來,我很快就意識到了自己之前的想法多麼狹隘:因爲我發現剛剛修補過的牙齒在使用時會有痠軟的感覺,咀嚼十分困難,試想如果兩側的牙齒同時修補,那吃飯的時候左右側連個換休的機會都沒有,不僅進食困難影響健康,連吃飯的愉悅感也蕩然無存。醫生給出的完全是合理的建議,但焦慮的念頭先入爲主,直接阻礙了理性的思考和分析判斷。

感性思維的速度歷來是超越理性思維,被感性思維先入爲主是每個人不小心都會犯的錯誤。當然還有另外一些容易先入爲主的念頭,比如經驗、成見、習慣、教訓等等,這些東西比感性思維更具有僞裝性,早早地佔據了大腦讓人迷失方向,與真相失之交臂甚至南轅北轍。面對問題,應該有意識地先清空自己,儘量避免什麼念頭先入爲主,這樣纔有可能控制理性思維去分析和判斷問題的癥結。

深究問題根源,切忌表面功夫

做學問的時候,前輩、導師總是教導我們要廣泛蒐集資料,要深入鑽研開拓,否則做不出學問。不僅做學問,日常生活中也需要這樣,否則可能張冠李戴冤假錯案,而企業管理活動中就更需要管理者在判斷決策之前先找準問題根源再對症下藥了。

某家工廠的半自動化壓板線出活後,要經過一個帶翻板、涼板的傳送帶,傳送帶末端設有碼盤,碼盤上的吸盤連接了計數器。但是,一線人員卻不敢用此計數器來統計產出數,爲什麼?

我帶領的延展諮詢項目組進入該企業,就此問題與各方面的生產管理人員溝通了解情況,大部分管理人員認爲“計數器統計結果不準確”是主要原因。這是一個明顯沒有說服力的答案,因爲計數器的功能缺陷可以通過維修、換供應商等等方法解決,怎麼可能讓這個理由一直存在。

後來我和其他顧問開始與一線員工溝通。最終發現,原來一線有資歷的員工多是“技術恐懼者(Technophobic)”,對自動化設備有牴觸心理,難以適應藉助工具來提高生產效率的新環境,這纔是推行計數器統計產出數的根本阻力。於是項目組針對生產數據採集的重要性進行了專項培訓,強調人與數據之間的平衡,並清楚定義了實物和數據採集的崗位對象、責任主體。最終,類似計數器等各種生產輔助工具的利用率均得到很大的改善。

類似上述情緒性、心理性的原因是很難在工作中被直接表現出來的,總是以各種僞裝,披着各種面紗呈現,所以如果不深入挖掘而聽信表面原因,就永遠不可能解決問題。

面對問題時,很多人都是如此,知道有問題,卻不能抓住問題的核心和根源,流於表面白白浪費時間和投入。面對問題,我們不能僅僅侷限於對問題的表面認識,而應該深入探索問題出現的內在,對問題進行深一層的分析,找到問題的所在。

文章來源:http://www.extans.com/view_625.html

延展閱讀:

【1】甘特圖在生產計劃中的應用

【2】生產計劃,靠計劃還是靠人?

【3】製造企業在生產管理過程中遇到的難點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