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Linux網管員如何進行網絡性能優化

  IT系統的性能永遠是企業IT人員關注熱點,而隨着Linux系統應用的增多,一些應用方面的問題也隨之增多,本文將爲大家介紹Linux內核下如何進行網絡性能優化。

  首先我們先看下網絡的行爲,可以簡單劃分爲3條路徑:發送路徑、轉發路徑、接收路徑,而網絡性能的優化則可基於這3條路徑來考慮。本文集中於發送路徑和接收路徑上的優化方法分析,其中的NAPI本質上是接收路徑上的優化,但因爲它在Linux的內核出現時間較早,而它也是後續出現的各種優化方法的基礎,所以將其單獨分析。

  最爲基本的 NAPI

  NAPI 的核心在於:在一個繁忙網絡,每次有網絡數據包到達時,不需要都引發中斷,因爲高頻率的中斷可能會影響系統的整體效率,假象一個場景,我們此時使用標準的 100M 網卡,可能實際達到的接收速率爲 80MBits/s,而此時數據包平均長度爲 1500Bytes,則每秒產生的中斷數目爲:

  80M bits/s / (8 Bits/Byte * 1500 Byte) = 6667 箇中斷 /s

  每秒 6667 箇中斷,對於系統是個很大的壓力,此時其實可以轉爲使用輪詢 (polling) 來處理,而不是中斷;但輪詢在網絡流量較小的時沒有效率,因此低流量時,基於中斷的方式則比較合適,這就是 NAPI 出現的原因,在低流量時候使用中斷接收數據包,而在高流量時候則使用基於輪詢的方式接收。

  現在內核中 NIC 基本上已經全部支持 NAPI 功能,由前面的敘述可知,NAPI 適合處理高速率數據包的處理,而帶來的好處則是:

  1、中斷緩和 (Interrupt mitigation),由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到,在高流量下,網卡產生的中斷可能達到每秒幾千次,而如果每次中斷都需要系統來處理,是一個很大的壓力,而 NAPI 使用輪詢時是禁止了網卡的接收中斷的,這樣會減小系統處理中斷的壓力;

  2、數據包節流 (Packet throttling),NAPI 之前的 Linux NIC 驅動總在接收到數據包之後產生一個 IRQ,接着在中斷服務例程裏將這個 skb 加入本地的 softnet,然後觸發本地 NET_RX_SOFTIRQ 軟中斷後續處理。如果包速過高,因爲 IRQ 的優先級高於 SoftIRQ,導致系統的大部分資源都在響應中斷,但 softnet 的隊列大小有限,接收到的超額數據包也只能丟掉,所以這時這個模型是在用寶貴的系統資源做無用功。而 NAPI 則在這樣的情況下,直接把包丟掉,不會繼續將需要丟掉的數據包扔給內核去處理,這樣,網卡將需要丟掉的數據包儘可能的早丟棄掉,內核將不可見需要丟掉的數據包,這樣也減少了內核的壓力。

  對NAPI 的使用,一般包括以下的幾個步驟:

  1、在中斷處理函數中,先禁止接收中斷,且告訴網絡子系統,將以輪詢方式快速收包,其中禁止接收中斷完全由硬件功能決定,而告訴內核將以輪詢方式處理包則是使用函數 netif_rx_schedule(),也可以使用下面的方式,其中的 netif_rx_schedule_prep 是爲了判定現在是否已經進入了輪詢模式:

  將網卡預定爲輪詢模式

void netif_rx_schedule(struct net_device *dev);
或者
if (netif_rx_schedule_prep(dev))
__netif_rx_schedule(dev);

   2、在驅動中創建輪詢函數,它的工作是從網卡獲取數據包並將其送入到網絡子系統,其原型是:

  NAPI 的輪詢方法

int (*poll)(struct net_device *dev, int *budget);

  這裏的輪詢函數用於在將網卡切換爲輪詢模式之後,用 poll() 方法處理接收隊列中的數據包,如隊列爲空,則重新切換爲中斷模式。切換回中斷模式需要先關閉輪詢模式,使用的是函數 netif_rx_complete (),接着開啓網卡接收中斷 .。

  退出輪詢模式

void netif_rx_complete(struct net_device *dev);

  3、在驅動中創建輪詢函數,需要和實際的網絡設備 struct net_device 關聯起來,這一般在網卡的初始化時候完成,示例代碼如下:

  設置網卡支持輪詢模式

dev->poll = my_poll;
dev
->weight = 64;

  裏面另外一個字段爲權重 (weight),該值並沒有一個非常嚴格的要求,實際上是個經驗數據,一般 10Mb 的網卡,我們設置爲 16,而更快的網卡,我們則設置爲 64。

  NAPI的一些相關Interface

  下面是 NAPI 功能的一些接口,在前面都基本有涉及,我們簡單看看:

  netif_rx_schedule(dev)

  在網卡的中斷處理函數中調用,用於將網卡的接收模式切換爲輪詢

  netif_rx_schedule_prep(dev)

  在網卡是 Up 且運行狀態時,將該網卡設置爲準備將其加入到輪詢列表的狀態,可以將該函數看做是 netif_rx_schedule(dev) 的前半部分

  __netif_rx_schedule(dev)

  將設備加入輪詢列表,前提是需要 netif_schedule_prep(dev) 函數已經返回了 1

  __netif_rx_schedule_prep(dev)

  與 netif_rx_schedule_prep(dev) 相似,但是沒有判斷網卡設備是否 Up 及運行,不建議使用

  netif_rx_complete(dev)

  用於將網卡接口從輪詢列表中移除,一般在輪詢函數完成之後調用該函數。

  __netif_rx_complete(dev)

  Newer newer NAPI

  其實之前的 NAPI(New API) 這樣的命名已經有點讓人忍俊不禁了,可見 Linux 的內核極客們對名字的掌控,比對代碼的掌控差太多,於是乎,連續的兩次對 NAPI 的重構,被戲稱爲 Newer newer NAPI 了。

  與 netif_rx_complete(dev) 類似,但是需要確保本地中斷被禁止

  Newer newer NAPI

  在最初實現的 NAPI 中,有 2 個字段在結構體 net_device 中,分別爲輪詢函數 poll() 和權重 weight,而所謂的 Newer newer NAPI,是在 2.6.24 版內核之後,對原有的 NAPI 實現的幾次重構,其核心是將 NAPI 相關功能和 net_device 分離,這樣減少了耦合,代碼更加的靈活,因爲 NAPI 的相關信息已經從特定的網絡設備剝離了,不再是以前的一對一的關係了。例如有些網絡適配器,可能提供了多個 port,但所有的 port 卻是共用同一個接受數據包的中斷,這時候,分離的 NAPI 信息只用存一份,同時被所有的 port 來共享,這樣,代碼框架上更好地適應了真實的硬件能力。Newer newer NAPI 的中心結構體是napi_struct:

  NAPI 結構體

 /* 
* Structure for NAPI scheduling similar to tasklet but with weighting 
*/ 
struct napi_struct { 
    
/* The poll_list must only be managed by the entity which 
    
* changes the state of the NAPI_STATE_SCHED bit.  This means 
    
* whoever atomically sets that bit can add this napi_struct 
    
* to the per-cpu poll_list, and whoever clears that bit 
    
* can remove from the list right before clearing the bit. 
    
*/ 
     struct list_head      poll_list; 

     unsigned
long          state; 
    
int              weight; 
    
int              (*poll)(struct napi_struct *, int); 
#ifdef CONFIG_NETPOLL 
     spinlock_t          poll_lock; 
    
int              poll_owner; 
#endif 

     unsigned
int          gro_count; 

     struct net_device      
*dev; 
     struct list_head      dev_list; 
     struct sk_buff          
*gro_list; 
     struct sk_buff          
*skb; 
};

  熟悉老的 NAPI 接口實現的話,裏面的字段 poll_list、state、weight、poll、dev、沒什麼好說的,gro_count 和 gro_list 會在後面講述 GRO 時候會講述。需要注意的是,與之前的 NAPI 實現的最大的區別是該結構體不再是 net_device 的一部分,事實上,現在希望網卡驅動自己單獨分配與管理 napi 實例,通常將其放在了網卡驅動的私有信息,這樣最主要的好處在於,如果驅動願意,可以創建多個 napi_struct,因爲現在越來越多的硬件已經開始支持多接收隊列 (multiple receive queues),這樣,多個 napi_struct 的實現使得多隊列的使用也更加的有效。

  與最初的 NAPI 相比較,輪詢函數的註冊有些變化,現在使用的新接口是:

 void netif_napi_add(struct net_device *dev, struct napi_struct *napi, 
            
int (*poll)(struct napi_struct *, int), int weight)

   熟悉老的 NAPI 接口的話,這個函數也沒什麼好說的。

  值得注意的是,前面的輪詢 poll() 方法原型也開始需要一些小小的改變:

    int (*poll)(struct napi_struct *napi, int budget);

   大部分 NAPI 相關的函數也需要改變之前的原型,下面是打開輪詢功能的 API:

    void netif_rx_schedule(struct net_device *dev, 
                           struct napi_struct
*napi); 
    
/* ...or... */ 
    
int netif_rx_schedule_prep(struct net_device *dev, 
                   struct napi_struct
*napi); 
    void __netif_rx_schedule(struct net_device
*dev, 
                        struct napi_struct
*napi);

   輪詢功能的關閉則需要使用:

    void netif_rx_complete(struct net_device *dev, 
               struct napi_struct
*napi);

  因爲可能存在多個 napi_struct 的實例,要求每個實例能夠獨立的使能或者禁止,因此,需要驅動作者保證在網卡接口關閉時,禁止所有的 napi_struct 的實例。

  函數 netif_poll_enable() 和 netif_poll_disable() 不再需要,因爲輪詢管理不再和 net_device 直接管理,取而代之的是下面的兩個函數:

    void napi_enable(struct napi *napi);
    void napi_disable(struct napi
*napi);

  發送路徑上的優化

  TSO (TCP Segmentation Offload)

  TSO (TCP Segmentation Offload) 是一種利用網卡分割大數據包,減小 CPU 負荷的一種技術,也被叫做 LSO (Large segment offload) ,如果數據包的類型只能是 TCP,則被稱之爲 TSO,如果硬件支持 TSO 功能的話,也需要同時支持硬件的 TCP 校驗計算和分散 - 聚集 (Scatter Gather) 功能。

  可以看到 TSO 的實現,需要一些基本條件,而這些其實是由軟件和硬件結合起來完成的,對於硬件,具體說來,硬件能夠對大的數據包進行分片,分片之後,還要能夠對每個分片附着相關的頭部。TSO 的支持主要有需要以下幾步:

  1、如果網路適配器支持 TSO 功能,需要聲明網卡的能力支持 TSO,這是通過以 NETIF_F_TSO 標誌設置 net_device structure 的 features 字段來表明,例如,在 benet(drivers/net/benet/be_main.c) 網卡的驅動程序中,設置 NETIF_F_TSO 的代碼如下:

  benet 網卡驅動聲明支持 TSO 功能

 static void be_netdev_init(struct net_device *netdev) 

     struct be_adapter
*adapter = netdev_priv(netdev); 

     netdev
->features |= NETIF_F_SG | NETIF_F_HW_VLAN_RX | NETIF_F_TSO | 
         NETIF_F_HW_VLAN_TX | NETIF_F_HW_VLAN_FILTER | NETIF_F_HW_CSUM | 
         NETIF_F_GRO | NETIF_F_TSO6; 

     netdev
->vlan_features |= NETIF_F_SG | NETIF_F_TSO | NETIF_F_HW_CSUM; 

     netdev
->flags |= IFF_MULTICAST; 

     adapter
->rx_csum = true

    
/* Default settings for Rx and Tx flow control */ 
     adapter
->rx_fc = true
     adapter
->tx_fc = true

     netif_set_gso_max_size(netdev,
65535); 

     BE_SET_NETDEV_OPS(netdev,
&be_netdev_ops); 

     SET_ETHTOOL_OPS(netdev,
&be_ethtool_ops); 

     netif_napi_add(netdev,
&adapter->rx_eq.napi, be_poll_rx, 
         BE_NAPI_WEIGHT); 
     netif_napi_add(netdev,
&adapter->tx_eq.napi, be_poll_tx_mcc, 
         BE_NAPI_WEIGHT); 

     netif_carrier_off(netdev); 
     netif_stop_queue(netdev); 
}

  在代碼中,同時也用 netif_set_gso_max_size 函數設置了 net_device 的 gso_max_size 字段。該字段表明網絡接口一次能處理的最大 buffer 大小,一般該值爲 64Kb,這意味着只要 TCP 的數據大小不超過 64Kb,就不用在內核中分片,而只需一次性的推送到網絡接口,由網絡接口去執行分片功能。

  2、當一個 TCP 的 socket 被創建,其中一個職責是設置該連接的能力,在網絡層的 socket 的表示是 struck sock,其中有一個字段 sk_route_caps 標示該連接的能力,在 TCP 的三路握手完成之後,將基於網絡接口的能力和連接來設置該字段。

  網路層對 TSO 功能支持的設定

 /* This will initiate an outgoing connection. */ 
int tcp_v4_connect(struct sock *sk, struct sockaddr *uaddr, int addr_len) 

         ……

    
/* OK, now commit destination to socket.  */ 
     sk
->sk_gso_type = SKB_GSO_TCPV4; 
     sk_setup_caps(sk,
&rt->dst); 

         ……
 }

  代碼中的 sk_setup_caps() 函數則設置了上面所說的 sk_route_caps 字段,同時也檢查了硬件是否支持分散 - 聚集功能和硬件校驗計算功能。需要這 2 個功能的原因是:Buffer 可能不在一個內存頁面上,所以需要分散 - 聚集功能,而分片後的每個分段需要重新計算 checksum,因此需要硬件支持校驗計算。

  3、現在,一切的準備工作都已經做好了,當實際的數據需要傳輸時,需要使用我們設置好的 gso_max_size,我們知道,TCP 向 IP 層發送數據會考慮 mss,使得發送的 IP 包在 MTU 內,不用分片。而 TSO 設置的 gso_max_size 就影響該過程,這主要是在計算 mss_now 字段時使用。如果內核不支持 TSO 功能,mss_now 的最大值爲“MTU – HLENS”,而在支持 TSO 的情況下,mss_now 的最大值爲“gso_max_size -HLENS”,這樣,從網絡層帶驅動的路徑就被打通了。

  GSO (Generic Segmentation Offload)

  TSO 是使得網絡協議棧能夠將大塊 buffer 推送至網卡,然後網卡執行分片工作,這樣減輕了 CPU 的負荷,但 TSO 需要硬件來實現分片功能;而性能上的提高,主要是因爲延緩分片而減輕了 CPU 的負載,因此,可以考慮將 TSO 技術一般化,因爲其本質實際是延緩分片,這種技術,在 Linux 中被叫做 GSO(Generic Segmentation Offload),它比 TSO 更通用,原因在於它不需要硬件的支持分片就可使用,對於支持 TSO 功能的硬件,則先經過 GSO 功能,然後使用網卡的硬件分片能力執行分片;而對於不支持 TSO 功能的網卡,將分片的執行,放在了將數據推送的網卡的前一刻,也就是在調用驅動的 xmit 函數前。

  我們再來看看內核中數據包的分片都有可能在哪些時刻:

  1、在傳輸協議中,當構造 skb 用於排隊的時候

  2、在傳輸協議中,但是使用了 NETIF_F_GSO 功能,當即將傳遞個網卡驅動的時候

  3、在驅動程序裏,此時驅動支持 TSO 功能 ( 設置了 NETIF_F_TSO 標誌 )

  對於支持 GSO 的情況,主要使用了情況 2 或者是情況 2.、3,其中情況二是在硬件不支持 TSO 的情況下,而情況 2、3 則是在硬件支持 TSO 的情況下。

  代碼中是在 dev_hard_start_xmit 函數裏調用 dev_gso_segment 執行分片,這樣儘量推遲分片的時間以提高性能:

  GSO 中的分片

 int dev_hard_start_xmit(struct sk_buff *skb, struct net_device *dev, 
             struct netdev_queue
*txq) 
{
……
        
if (netif_needs_gso(dev, skb)) { 
            
if (unlikely(dev_gso_segment(skb))) 
                
goto out_kfree_skb; 
            
if (skb->next
                
goto gso; 
         }
else
            ……

         } 

        ……

 }

  接收路徑上的優化

  LRO (Large Receive Offload)

  Linux 在 2.6.24 中加入了支持 IPv4 TCP 協議的 LRO (Large Receive Offload) ,它通過將多個 TCP 數據聚合在一個 skb 結構,在稍後的某個時刻作爲一個大數據包交付給上層的網絡協議棧,以減少上層協議棧處理 skb 的開銷,提高系統接收 TCP 數據包的能力。

  當然,這一切都需要網卡驅動程序支持。理解 LRO 的工作原理,需要理解 sk_buff 結構體對於負載的存儲方式,在內核中,sk_buff 可以有三種方式保存真實的負載:

  1、數據被保存在 skb->data 指向的由 kmalloc 申請的內存緩衝區中,這個數據區通常被稱爲線性數據區,數據區長度由函數 skb_headlen 給出

  2、數據被保存在緊隨 skb 線性數據區尾部的共享結構體 skb_shared_info 中的成員 frags 所表示的內存頁面中,skb_frag_t 的數目由 nr_frags 給出,skb_frags_t 中有數據在內存頁面中的偏移量和數據區的大小

  3、數據被保存於 skb_shared_info 中的成員 frag_list 所表示的 skb 分片隊列中

  合併了多個 skb 的超級 skb,能夠一次性通過網絡協議棧,而不是多次,這對 CPU 負荷的減輕是顯然的。

  LRO 的核心結構體如下:

  LRO 的核心結構體

 /* 
* Large Receive Offload (LRO) Manager 
* 
* Fields must be set by driver 
*/ 

 struct net_lro_mgr { 
     struct net_device
*dev; 
     struct net_lro_stats stats; 

    
/* LRO features */ 
     unsigned
long features; 
#define LRO_F_NAPI            
1  /* Pass packets to stack via NAPI */ 
#define LRO_F_EXTRACT_VLAN_ID
2  /* Set flag if VLAN IDs are extracted 
                    from received packets
and eth protocol 
                    
is still ETH_P_8021Q */ 

    
/* 
    
* Set for generated SKBs that are not added to 
    
* the frag list in fragmented mode 
    
*/ 
     u32 ip_summed; 
     u32 ip_summed_aggr;
/* Set in aggregated SKBs: CHECKSUM_UNNECESSARY 
                
* or CHECKSUM_NONE */ 

    
int max_desc; /* Max number of LRO descriptors  */ 
    
int max_aggr; /* Max number of LRO packets to be aggregated */ 

    
int frag_align_pad; /* Padding required to properly align layer 3 
                
* headers in generated skb when using frags */ 

     struct net_lro_desc
*lro_arr; /* Array of LRO descriptors */ 

    
/* 
    
* Optimized driver functions 
    
* 
    
* get_skb_header: returns tcp and ip header for packet in SKB 
    
*/ 
    
int (*get_skb_header)(struct sk_buff *skb, void **ip_hdr, 
                  void
**tcpudp_hdr, u64 *hdr_flags, void *priv); 

    
/* hdr_flags: */ 
#define LRO_IPV4
1 /* ip_hdr is IPv4 header */ 
#define LRO_TCP  
2 /* tcpudp_hdr is TCP header */ 

    
/* 
    
* get_frag_header: returns mac, tcp and ip header for packet in SKB 
    
* 
    
* @hdr_flags: Indicate what kind of LRO has to be done 
    
*             (IPv4/IPv6/TCP/UDP) 
    
*/ 
    
int (*get_frag_header)(struct skb_frag_struct *frag, void **mac_hdr, 
                   void
**ip_hdr, void **tcpudp_hdr, u64 *hdr_flags, 
                   void
*priv); 
};

  在該結構體中:

  dev:指向支持 LRO 功能的網絡設備

  stats:包含一些統計信息,用於查看 LRO 功能的運行情況

  features:控制 LRO 如何將包送給網絡協議棧,其中的 LRO_F_NAPI 表明驅動是 NAPI 兼容的,應該使用 netif_receive_skb() 函數,而 LRO_F_EXTRACT_VLAN_ID 表明驅動支持 VLAN

  ip_summed:表明是否需要網絡協議棧支持 checksum 校驗

  ip_summed_aggr:表明聚集起來的大數據包是否需要網絡協議棧去支持 checksum 校驗

  max_desc:表明最大數目的 LRO 描述符,注意,每個 LRO 的描述符描述了一路 TCP 流,所以該值表明了做多同時能處理的 TCP 流的數量

  max_aggr:是最大數目的包將被聚集成一個超級數據包

  lro_arr:是描述符數組,需要驅動自己提供足夠的內存或者在內存不足時處理異常

  get_skb_header()/get_frag_header():用於快速定位 IP 或者 TCP 的頭,一般驅動只提供其中的一個實現

  一般在驅動中收包,使用的函數是 netif_rx 或者 netif_receive_skb,但在支持 LRO 的驅動中,需要使用下面的函數,這兩個函數將進來的數據包根據 LRO 描述符進行分類,如果可以進行聚集,則聚集爲一個超級數據包,否者直接傳遞給內核,走正常途徑。需要 lro_receive_frags 函數的原因是某些驅動直接將數據包放入了內存頁,之後去構造 sk_buff,對於這樣的驅動,應該使用下面的接口:

  LRO 收包函數

 void lro_receive_skb(struct net_lro_mgr *lro_mgr, 
                  struct sk_buff
*skb, 
                  void
*priv); 

 void lro_receive_frags(struct net_lro_mgr
*lro_mgr, 
                       struct skb_frag_struct
*frags, 
              
int len, int true_size, 
               void
*priv, __wsum sum);

  因爲 LRO 需要聚集到 max_aggr 數目的數據包,但有些情況下可能導致延遲比較大,這種情況下,可以在聚集了部分包之後,直接傳遞給網絡協議棧處理,這時可以使用下面的函數,也可以在收到某個特殊的包之後,不經過 LRO,直接傳遞個網絡協議棧:

  LRO flush 函數

 void lro_receive_skb(struct net_lro_mgr *lro_mgr, 
                  struct sk_buff
*skb, 
                  void
*priv); 

 void lro_receive_frags(struct net_lro_mgr
*lro_mgr, 
                       struct skb_frag_struct
*frags, 
              
int len, int true_size, 
               void
*priv, __wsum sum);

  GRO (Generic Receive Offload)

  前面的 LRO 的核心在於:在接收路徑上,將多個數據包聚合成一個大的數據包,然後傳遞給網絡協議棧處理,但 LRO 的實現中存在一些瑕疵:

  1、數據包合併可能會破壞一些狀態;

  2、數據包合併條件過於寬泛,導致某些情況下本來需要區分的數據包也被合併了,這對於路由器是不可接收的;

  3、在虛擬化條件下,需要使用橋接功能,但 LRO 使得橋接功能無法使用;

  4、實現中,只支持 IPv4 的 TCP 協議。

  而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就是新提出的 GRO(Generic Receive Offload),首先,GRO 的合併條件更加的嚴格和靈活,並且在設計時,就考慮支持所有的傳輸協議,因此,後續的驅動,都應該使用 GRO 的接口,而不是 LRO,內核可能在所有先有驅動遷移到 GRO 接口之後將 LRO 從內核中移除。而 Linux 網絡子系統的維護者 David S. Miller 就明確指出,現在的網卡驅動,有 2 個功能需要使用,一是使用 NAPI 接口以使得中斷緩和 (interrupt mitigation) ,以及簡單的互斥,二是使用 GRO 的 NAPI 接口去傳遞數據包給網路協議棧。

  在 NAPI 實例中,有一個 GRO 的包的列表 gro_list,用堆積收到的包,GRO 層用它來將聚集的包分發到網絡協議層,而每個支持 GRO 功能的網絡協議層,則需要實現 gro_receive 和 gro_complete 方法。

  協議層支持 GRO/GSO 的接口

 struct packet_type { 
     __be16              type;      
/* This is really htons(ether_type). */ 
     struct net_device      
*dev;      /* NULL is wildcarded here          */ 
    
int              (*func) (struct sk_buff *
                     struct net_device
*
                     struct packet_type
*
                     struct net_device
*); 
     struct sk_buff          
*(*gso_segment)(struct sk_buff *skb, 
                        
int features); 
    
int              (*gso_send_check)(struct sk_buff *skb); 
     struct sk_buff          
**(*gro_receive)(struct sk_buff **head, 
                           struct sk_buff
*skb); 
    
int              (*gro_complete)(struct sk_buff *skb); 
     void              
*af_packet_priv; 
     struct list_head      list; 
};

  其中,gro_receive 用於嘗試匹配進來的數據包到已經排隊的 gro_list 列表,而 IP 和 TCP 的頭部則在匹配之後被丟棄;而一旦我們需要向上層協議提交數據包,則調用 gro_complete 方法,將 gro_list 的包合併成一個大包,同時 checksum 也被更新。在實現中,並沒要求 GRO 長時間的去實現聚合,而是在每次 NAPI 輪詢操作中,強制傳遞 GRO 包列表跑到上層協議。GRO 和 LRO 的最大區別在於,GRO 保留了每個接收到的數據包的熵信息,這對於像路由器這樣的應用至關重要,並且實現了對各種協議的支持。以 IPv4 的 TCP 爲例,匹配的條件有:

  1、源 / 目的地址匹配;

  2、TOS/ 協議字段匹配;

  3、源 / 目的端口匹配。

  而很多其它事件將導致 GRO 列表向上層協議傳遞聚合的數據包,例如 TCP 的 ACK 不匹配或者 TCP 的序列號沒有按序等等。

  GRO 提供的接口和 LRO 提供的接口非常的類似,但更加的簡潔,對於驅動,明確可見的只有 GRO 的收包函數了 , 因爲大部分的工作實際是在協議層做掉了:

  GRO 收包接口

 gro_result_t napi_gro_receive(struct napi_struct *napi, struct sk_buff *skb) 
gro_result_t napi_gro_frags(struct napi_struct
*napi)

  小結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Linux 網絡性能優化方法,就像一部進化史,但每步的演化,都讓解決問題的辦法更加的通用,更加的靈活;從 NAPI 到 Newer newer NAPI,從 TSO 到 GSO,從 LRO 到 GRO,都是一個從特例到一個更通用的解決辦法的演化,正是這種漸進但連續的演化,讓 Linux 保有了如此的活力。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