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社區、大社區與巨社區——對中國開源社區的思考

週六去參加了一下北京GNOME用戶組舉辦的軟件自由日SFD活動,活動結束以後,與很多社區 裏面的人士一起交流交談,其中就有今年剛剛加入CSDN的李力女士,以及openStack的王式 傑和社區活動人士張威武等。

開源社區的分化及碎片化

交談當中我深刻體會到國內開源社區的分化和碎片化,這種情形非但沒有幫助中國開源事業 的進步,反而讓整個開源社區變得更加弱不禁風。

這裏所說的分化以及碎片化,其實是指近兩年來蓬勃興起的很多小開源項目和社區,這些小 社區裏的成員往往以前是一些大社區的人,比如早年Mozilla中國社區,北京Linux用戶組, Python啄木鳥和北京GNOME用戶組等等。他們隨着諸如Ruby和雲技術的發展,類似的小 型開源社區越來越多,很多如openStack這樣的有很深的企業背景或者如紅旗社區那樣的有 很深的政府背景。多說一句,開源社區一般是最好沒有商業背景或者政府背景,以達到最大 限度的自由發展和技術研發的自由。

比如我所在北京GNOME用戶組,前年SFD活動有400多人蔘會,而到了2011年則只有不到50人了, 除了GNOME 3推出以後用戶反應慘淡,還有包括核心成員在內的很多成員已經將主要精力放 在了自己所在的社區中,甚至咖啡館也成立了開源社區。北京GNOME用戶組的變化也正是最 近很多開源社區所面臨問題的一個縮影。

熟悉UNIX歷史的朋友都知道,UNIX之所以後來衰落了與其版本分化有很大關係。同樣的,這些小社區的存在客觀上分化了原先大社區的影響力,分流了相當一部分人員,更重要的 是在目前最需要推進開源發展的時候,使得整體開源局面呈現碎片化。小社區的產生還與中 國人骨子裏根深蒂固的那種“佔個山頭,自立爲王”的集權統治思想不無關係!

真的繁榮了麼?

我稱最近一些新出現的,人數不是很多,影響力尚淺的社區稱爲“小社區”;將傳統上那種 統一意志,人數衆多,影響力巨大的社區稱爲“大社區”。小社區近幾年數量上的激增,但 其影響力並沒有隨之而增加,參與開源的總人數並沒有變化;例如假設全國有50萬開源社區 成員,以前分散在10個大社區中,那每個社區有5萬人,因爲有這5萬人而產生相應的影響力; 現在假設有500個社區,那麼每個小社區只能分到1000人,顯然每個社區的影響力下降了。

以前,大社區在組織活動以及與技術推動相關方面所產生的影響力是非常大的,隨着一些社 區人數被分化特別是組織核心瓦解,大社區原先的巨大影響力和推動力大幅減退,而小社區 又沒有形成如以前大社區那樣的強大影響力。

社區巨大的影響力對即將加入的新手是個很好的展示,特別是大學的學生急需要開源社區深 入到校園中,而以往大社區那種對新手友好的方式極其有利於吸引更多的新人加入。小社區 由於人數稀少過於小衆(很多隻有50人以下)難以吸引新人,同時又因爲其專業性及社區創 辦者的個人意志,使得小社區中的成員發生大規模衝突的機率增加,危及社區的生存和進一 步發展。

碎片化以後的社區局面,各自活動,割裂了開源社區之間最需要的交流,使得每個社區自行 發展而沒有溝通,將以前大社區的社交活動限定到很小的範圍內,雖然技術上有所提高,但 是社區的社交性被抑制了。

巨大的數量增長看似是一片繁榮景象,實則是違背開源社區精神而造成的整體局面碎片 化,非但沒有推動開源的進一步發展,反而將其推向更加無序的境界。

巨社區是否有必要?


CSDN的李力女士提出,CSDN正在進行一個將技術社區聯盟在一起的想法,我稱之爲“巨社 區”。巨社區看似是以前大社區更大了,實際上無非是將這些已經變成碎片的社區,歸攏一 下而已,其結果就是造成影響力並不是社區的影響力,而是CSDN這個商業公司的影響力!作 爲商業公司,CSDN的流氓行徑與360已不相上下,其這樣做的結果只會讓碎片更加嚴重,最 後自己變成了大塊碎片而已!

放下CSDN,任何一個組織想進行這樣的創舉都是徒勞的,巨社區勢必會統一很多小社區的思 想,特別是將指導思想各異的開源自由社區與商業技術社區大幅度雜糅在一起,這樣大家需要 直面社區之間的鴻溝,巨社區內部爆發衝突就是家常便飯了,最後一些人離開,巨社區又變 成一個碎片化的小社區了。這就如同將城市人和農村人放在一起,假定這些城市人都看不起 農村人,將這兩批人強行放在一起生活,勢必會引起麻煩,矛盾重重。

社區的混搭聯盟構想


因此這兩天我在設想一種基於現有模式而產生的“混搭”社區模式,比如現在我所在的 openDrone就是很典型的小社區,但我們並不稱自己是社區而只是說自己是北京Linux用戶組 下的openDrone技術小組,平時的活動與BLUG同步參加,接受BLUG的領導。總結一下,也就是將有共同 價值觀取向的小社區組成一個大社區,大家一起活動一起交流,同時又有各個技術小組獨立 的活動空間和時間。

這樣混搭的好處是保留了以前大社區巨大的影響力和社交性,同時又給予技術小組以充分的自由, 大社區在平時的活動中要給每個小組以充分的展示空間,比如每次活動選3個小組來展示, 而其他成員則自由交流不受限制;同時這樣的大社區又有自己的新手政策和集體宣傳方式, 深入校園深入企業,有更大的活動空間和自由度;大社區有更好的Membership避免了頻繁的 人員衝突,大社區的領導者因爲有更大的權勢可以左右商業性項目的未來發展。

實際上在國外,傳統的大社區模式或者類似以上的這種混搭模式非常成功,而小社區的碎片 化也只有在中國如此突出而已。讓國人放棄頭腦中的集權統治思想可能不那麼容易,但是構 建更加和諧的開源社區也總是努力的好方向。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小社區諸多缺點肯定會讓大家找到一種更好的方式來組織起來,雖然 波動和各種失敗的嘗試一定不少,但我相信這樣一天不會遠!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