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府“開源”下的羣魔亂舞——簡評第八屆“開源中國開源世界”高峯論壇

上週五和週六參加了由中國開源軟件推進聯盟和CSDN主辦的“第八屆開源中國開源世界高峯論壇”,有幸受邀也有幸和各種開源同僚一起度過了兩天的時光,特別是和“開源哥lisp”老相識在一起更是快樂異常啊!


而這次會議正好是我參加韓國首爾舉行的GNOME.Asia亞洲峯會一個月之後,難免會把我參加的這兩次大會進行一次比較、比對和吐槽,也難免會帶着嚴苛和刁鑽的眼光去審視國內的這次大會,也更會以國際化和更加全面的視角判讀國內的開源未來。


吐槽一句,這次又是對比社區“兩會”了。。。。

簡單比較“開源中國”與GNOME.Asia峯會

今年是我第一次參加“開源中國”,而今年和去年我已經兩次以演講者參加了GNOME.Asia亞洲峯會,更甚至今年的“開源中國”僅僅在GNOME.Asia之後一個月,我難免會去進行比對,而之中的差距幾乎可以一目瞭然。更有意思是第一屆(2008年)GNOME.Asia亞洲峯會卻是在北京舉辦的。


關於今年的這兩次峯會:


  • 第八屆“開源中國開源世界”高峯論壇:http://ocow.csdn.net

  • 第六屆GNOME.Asia亞洲峯會:http://2013.gnome.asia ,相關視頻


主辦方與承辦方


“開源中國”的主辦方是工信部開源軟件推進聯盟,其網站明確寫有“(開源軟件推進聯盟)是在政府主管部門指導下。。”,所以官府背景濃厚,而此次大會的承辦方則是CSDN,一個有着輕微官府背景的商業公司,主營新媒體業務。而GNOME.Asia的主辦方是GNOME基金會亞洲委員會,承辦方是韓國自由/開源軟件協會及GNOME Korea開源社區的志願者。順便提2012年的GNOME.Asia的承辦者是香港自由軟件協會等多個開源社區,也是志願者。發起人和承辦方的的不同直接決定了會議的整個基調、文化特色和演講內容等等差距極大。


會議基調的差別


“開源中國”帶有濃厚的官府風格和極其濃重的商業基調,對比兩會的會議日程可以明顯感覺到差異。不用很仔細比對就會發現:“開源中國”的每個演講人都會標明其所供職的公司(或政府機關)及其職務職稱等信息;而GNOME.Asia亞種峯會會議日程只寫上了演講人姓名,並不標明其背景,除了第一個主題演講Karen Sandler標明其爲GNOME基金會的總幹事(Excutive Director)以外,其他人皆沒有任何標註。我認爲除了網頁排版所需,更是因爲真正的自由開源社區,是無所謂其背景的,只以技術評高低,與其地位、背景、性別、年齡、文化層次和受教育水平無關!


Note: GNOME.Asia演講者報名演講題目的時候也是不需要提供背景的,詳情可參考今年GNOME.Asia的演講提交頁面http://2013.gnome.asia/cfp/submission/ 。由於沒有提供演講者的背景介紹,這一點也讓觀衆有所吐槽,詳情請見此次GNOME.Asia峯會之後的報告。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在臺北舉行的GNOME.Asia峯會上則寫上了演講者的背景,迄今爲止只此一次。詳情


演講內容的異同


“開源中國”的大多數演講內容偏重商業化、政府指導性或概念推廣型。比如某某某技術能夠給公司帶來如何如何的效益,如何如何的節省成本,如何如何簡化開發流程云云;或者是中國應該推廣某某技術,應該發展某某產業,只有這樣才能趕上世界潮流的步伐;又或者是開源是如何如何讓我們公司有如何如何的發展,我們應該如何如何藉助開源這股風揚帆遠航云云。。。當然,也有一些很務實很專注的演講題目,比如第二天分論壇由RedHat的方越工程師所講的“開源,多方共贏的生態系統”,以及黃敬羣所講的“參與國際開源項目經驗談”,還有很多有關雲計算和大數據相關的技術話題都是比較務實的。而且還有技術相關的話題,比如蔣鑫老師所講有關參與Git社區的話題。


GNOME.Asia的演講內容則偏向技術化,務實化和經驗之談,極少商業化。這與GNOME所秉承的自由精神是密不可分的,上文也說了,在技術社區裏技術是關鍵因素。所以GNOME.Asia的演講則很注重技術佈道和人本的技術推廣,也有經驗的推介和發佈,甚至還有歷史回顧等。


演講聽衆的組成


由於CSDN主辦的”開源中國“的門票是需要花高價購買的或必須是受邀的VIP,而GNOME.Asia的門票是免費的(有可選的在線註冊環節,非強制),所以由此產生的觀衆差異是很明顯的。據我觀察:“開源中國”的觀衆組成明顯由商業公司社區運營、政府機構在職人員、媒體記者、商業公司員工以及極少數開源愛好者組成,而這些愛好者大多還是受邀的或付費的。而反觀今年GNOME.Asia觀衆的組成,根據會後發佈的報告,有64.1%是公司員工佔主流,另有25.65%是高校學生排第二,其次是自由職業者7.69%和高中學生2.56%。對比之後可以很明顯發現,真正的開源愛好者往往在學生和自由職業者羣體中,有40%之多!雖然是韓國的數據,但兩國差距不大,基本也可以推想中國的情況,公司底層員工、學生和自由職業者是開源社區的主要組成,同時這些人也往往是現在社會主要的屌絲羣體,在現在食不果腹的年代,一張高價票實在是太過奢侈,很多人就放棄來參會了,如果沒有CSDN Ada李力大姐的邀請,我肯定也不會購票參會的。所以一言以蔽之:一張高價門票,阻擋了真正的開源愛好者!,因此“開源中國”大會其本質就是——

背離開源精神的“開源”盛會

之所以這麼說,從大會的組織到整個內容都處處蘊含着一種“違和感”。我能理解CSDN承辦這類大會的豐富經驗,從雲計算大會到某些開發者大會,CSDN辦這種商業會議的經驗非常豐富。但對傳統開源峯會卻缺少一些經驗,當然這不是主要的,畢竟是第一次承辦,難免會引入曾經的經驗,況且專業的會議團隊也爲這場大會增色不少。而對比每年的GNOME.Asia峯會雖然是志願者所辦,但其專業程度絲毫不輸給專業會展團隊啊,雖然某些細節上還不夠好,但從各個方面(吃、住、行、會展)來看總體都是相當令人滿意的。


由於此次“開源中國”其厚重的官府背景,能夠踏踏實實搞開源的,誠心推進開源事業的政府官員屈指可數(這裏還不敢完全說一個沒有),而從會議各個方面來看過於濃重的商業氣息和明顯有悖開源精神的會議議題,都在宣傳出開源在中國的特殊地位(此處不詳說,請見本人博客文章《中國不適合發展開源》)。


這裏並不是說開源不需要商業,但請不要如此濃重,這哪裏是什麼開源峯會,簡直就是借開源之名進行的公司宣講會啊!不僅玷污了“開源”二字,更完全與開源精神的實質“自由、協作、貢獻、共榮”完全背道而馳啊!

官府背景與開源精神

官府背景與開源精神本質是相對立的,無論是何種政體。因爲政府施政的本質是對人民的管理和限制,以達到全民利益最大化。而開源的本質是自由無限制,追求每個人在開源生態中所獲的利益最大化,所謂“撓到自己的癢處”(Linus Torvalds),即人人爲我,我爲人人。


說起來簡單,但做起來往往跑偏,尤其是在中國。開源在官府看來是個香餑餑,可以隨時取用,套上一個“自主知識產權”的帽子(綠色的),由於開源本質上的開放性和自由特性,這樣的只顧着自己拿,而沒有付出貢獻的行爲,就被默許了下來,並一直延續至今。官府從1999年就開始推進開源事業,但爲何至今開源社區不能有一個正式的NGO名號?沒有一箇中國自己的開源項目基金會?除了利用其強大的行政手段粗暴的干涉、干預開源社區的正常發展以外,不禁想問從1999年推進開源軟件至今,官府真正反饋給開源社區什麼?真正回饋給開源世界什麼?


大會的名字叫“開源中國開源世界”,這裏顯然官府的人把“開源”當作了一個整體的動詞,如果把“開源中國開源世界”裏的“開源”倆字換成“解放”,這纔是他們真正的想法吧!這個看似宏大的標題,掩飾不了內涵的單薄,也無法掩蓋官府根本沒想回饋開源世界的用心。開源在普通國人眼中也只是個可以隨便利用的工具而已,更何況官府乎?!


當英國政府開始推廣開源軟件,當臺灣宜蘭縣的政府機關電腦裏都在運行自由軟件的時候,我們的父母官們坐在寬敞的官府裏,坐在闊綽的小轎車裏,他們在做什麼?在想什麼?只是辦這麼一次雞肋一樣可有可無的“開源中國”峯會嗎?(吐槽一句,歡迎晚宴上的一大盆雞肉很好吃,特別是雞肋那部分很入味)

商業利益與開源訴求

由CSDN承辦的“開源中國”峯會整體來看,還是非常成功的,也要感謝CSDN各位同仁們的艱辛和週末加班。但是,過重的商業化實在是讓人難以接受,也正因爲如此,峯會也演變成了一場宣講會,真正的開源愛好者和開源社區大牌都在會場後面聊天,而峯會卻缺少了開源的活力。


說到了“大牌”,定義也是有不同的。比如說“開源中國”第一天出現的演講嘉賓就是“高峯”了,也就是大牌了,而他們都是哪些人呢,比如Linux基金會的幹事,比如各大商業公司的老總、董事長等等。那麼對比一下GNOME.Asia亞洲峯會上的大牌,除了Karen Sandler是GNOME基金會執行董事以外,其他人呢?能夠找到的往往是他們自述,他們爲開源貢獻了哪些,貢獻過什麼,極少會看到公司高管。這是爲什麼?因爲在自由/開源軟件社區中,技術高的人,貢獻就越多(所謂能力越大,責任也越大),貢獻是決定此人地位的唯一量化指標,這種對“大牌”含義的理解不同,也就意味着此次CSDN承辦的開源峯會,已經離題萬里了!


當然,由商業大公司來承辦也是官府的一個想法,因爲商業公司承辦,勢必會引入其商業利益考量,因此加重商業化效果,而官府也可以利用此大撈一筆,正所謂“官商勾結搞‘開源’,狼狽爲奸辱自由”

我想懇求和大聲疾呼:請把開源峯會,留給開源社區和開源愛好者!

對開源生態的貢獻

此次“開源中國”峯會,如果反觀對開源整體生態建設的貢獻有多少呢?不能說一點沒有,因爲讓我這樣的人看清了中國開源的真面目,也因爲這一年一度的機會,成爲了一個社交平臺。而對中國開源的發展建設,我覺得效果幾乎沒有,因爲沒有普及到廣大的開源社區,開源愛好者並沒有因爲每年的峯會而得利。


從媒體效果來看,除了CSDN以外,我關注的G+、Facebook、人人網等社交平臺都沒有報道和宣傳此事,從任何一個方面來說,這次大會確實夠“高端,大氣,上檔次”!但開源不需要高端,開源需要的是接地氣!。這樣的“開源”盛會最終所產生的結果只能是對整個開源生態一點益處沒有,並沒有團結一批開源志士,是否達成預定目標也許與封閉的“圓桌論壇”上的討論有關,但這些都是官府封閉討論,多大的諷刺啊!搞開源,結果卻弄一個封閉的“圓桌論壇”。我也門口偷聽了一些圓桌論壇的話題,有些人的談話還是很務實和勤勉的,但是主持人和在場官員的發言卻官氣十足,聽上去非常彆扭。我希望能夠在最終的會議公報上看到這次圓桌論壇取得的成果。

開源峯會是如何變味的

中國這種帶有官府背景的開源活動,絕對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也是一種“中國特色”!除了無奈地接受以外,更多的也要看到這種特色背後也是政體所限,因此不能多說什麼。今年已經是第八屆了,我只參加過這一屆,但是可以通過每年的網站來回顧這八年來的發展和變化。


從首屆開始到第三屆左右,通過演講話題可以明顯感覺到,演講者內心懷揣理想主義,一心謀求在國內推廣開源,演講話題要麼務實踏實,要麼激昂向上,其中也有不乏亮點和理性的思辯。比如《中國對開源軟件應做出與國力相稱的貢獻》,從話題上就充滿了一種戰鬥的號角。又比如倪光南院士在第二屆大會上發表的《開源社區的自由精神和商業經濟之間的矛盾》,可以看到此時大家已經在思考開源與商業的關係問題,且思考有一定深度,雖然仍免不了國人特有的民族主義,但此文已經算是前幾屆裏少有的理性哲思了。


從第四屆開始,就可以感覺到開源峯會逐漸由對開源本身的思辯和在中國的推廣問題,而演變成了某些具體的技術產品或商業價值如何推廣,企業如何應用某項開源產品了。當然,這其中也不乏深刻和踏實的研究,倪光南在《在中國推進開源軟件的八大關鍵問題》一文中所闡述和解析的中國開源現狀以及面臨的問題,可謂是官府背景下少有的真正研究開源的,從倪光南院士的報告中,也非常清醒的認識到開源許可證和培養開源人才的重要性,也對相關問題做了闡述。但是,倪光南院士畢竟不是開源的從業者,他最終沒有能夠引出開源最需要的是“社區”!有了社區,就有了貢獻的平臺,就有了一切開源賴以維持的給養。


而最近兩三年的峯會,一種浮躁之風迅速蔓延,開源峯會更成爲了商家的展示平臺和交易場所,中國對待開源的態度最終還是落在瞭如何減少IT投入成本,這個最富於實用主義的論點上了,極少能夠看到有見地和真正務實於推廣開源的演講和發言。特別是隨着這兩年雲計算、大數據和物聯網的興起和蓬勃發展,開源峯會上這些“高端”詞彙頻出,直到今年乾脆弄了一個開源與雲的分論壇,甚至有人坦言雲計算“綁架”了開源,“強姦”了自由,讓類似美國棱鏡計劃這樣的更容易更方便的監視和獲取用戶隱私。

可以簡單的說,八年的開源中國峯會,八年來與開源精神漸行漸遠……

中國版開源與亞洲和世界主流的差距

上面已經對比了此次開源峯會與GNOME.Asia峯會的差距,其實已經可以很明確的發現,中國的開源是一種封閉的“開放”,本質上推進開源,其實是想把所以大家都進入自己的碗裏來,讓開源精神的實質——自由,最終灰飛煙滅,只剩下開源的實用主義特性。


一次開源峯會,已經可以管中窺豹的看出中國版開源與世界,與亞洲主流的差距,恕我直言,這個差距可以類比爲國足與世界足壇的差距。


第一,據我個人這幾年體會,開源在中國從普通民衆到企業,更看重其內置的低成本和高價值,卻沒有感受到開源是一種文化,是一種精神,一種長久積澱的產物(詳細請參考我的博文《中國不適合發展開源》),於是當中國把開源這個舶來品嫁接到中國的土壤上時,便產生了“橘生南爲橘,橘生北則爲枳”的效果——開源變味了!


第二,開源的核心是社區,這個已毋庸論辯。因此,開源的倡導者,開源的踐行者,開源的推進者和開源的峯會的舉辦者,理應是社區,而不是官府或商業公司。官府和商業公司在開源峯會中的角色應該是提供支持和贊助,而不是走到臺前做廣告。所以GNOME.Asia的主辦者是社區,商業公司作爲贊助商;而開源中國峯會則恰好相反,官商成了主辦者,而開源社區成員卻需要自己掏錢贊助門票!——多麼大的反差!


第三,既然核心是社區,官府應該給予社區發展更大的自由,而不是限制和伸出行政干預這隻“鹹豬手”!開源是中國創新力最集中的地方,理應給與自由和推進,而不是引入類似UbuntuKylin那樣的“四不像”的怪物!此處不深談。


最後,開源的精神凝結在每個人的貢獻中。這種貢獻不僅僅是代碼貢獻,不僅僅是技術貢獻,可以是推廣使用和本地化,可以是教育培訓和撰文,每個人都爲開源貢獻自己的力量,最終開源這棵大樹纔會枝繁葉茂越來越茂盛,更多的人們也可以在樹蔭下乘涼,而不是攫取開源果實,只顧着享用,而不想貢獻和付出。總之,鼓勵和培養貢獻精神和公民意識,這纔是官府應該乾的正事!

不能忽略的亮點和希望

吐槽至此,還是要狠誇一下這次CSDN主辦的開源峯會的。總體上說,這次開源峯會相比前幾屆其實還是弱化了官府味道的,通過第二天的分論壇,強化了技術比重,弱化圓桌論壇的行政意味。可以說這是CSDN這個技術新媒體能夠做到的最大努力,極大的豐富了開源峯會的內容,也向開源精神靠近了一點點。因此引入技術背景的分論壇是這次的一個創新,更是一大貢獻,我覺得這是本次大會最大最大也是最值得推廣的亮點!希望以後歷屆開源峯會都保留這種形式並發揚光大,最好能融入到主論壇中!


另一個小亮點是CSDN推出的CODE平臺,雖然與此同時淘寶、京東和豆瓣,都推出了類似的代碼託管平臺,但是CSDN作爲技術推廣新媒體,通過這種形式也是非常好的對開源有了一個支持,畢竟社交化的代碼託管,其本質上就是開源社區!還有一個亮點就是鼓勵了類似Linux Deepin這樣務實的小公司,每個參會者都會得到一張Linux Deepin最新版的LiveDVD,很讓我意外,也很讓人欣喜。


最後說說希望吧,首先我希望以後的開源峯會,能夠注重社區的作用,引入社區參與,社區組織,社區貢獻,而不是由商業公司一家獨大,或官府意味濃厚。


其次是希望能夠引導開源進入學生羣體,進入到普通教育領域,同時也能鼓勵更多女性參與到開源中來,講出自己的經歷。比如每年的GNOME.Asia都會有兩三個女性參與開源社區的話題和演講,今年請到了Karen Sandler(GNOME基金會總幹事),她用非常平實的語言講述了自己爲何投入自由和開源的懷抱,並講述了她引導女性參與開源的故事。今年也有兩名中國人分享了女性參與社區的經驗。總之,凡此種種有利於開源的事,都是官府應該乾的正事!如果不想幹,也請推動開源社區去做!


開源精神的實質是自由,何爲自由?用莊子的話說就是“曳尾於塗的龜”,雖然屌絲,卻擁有自由;何爲榮華?繼續用莊子的話說就是“供在佛龕裏的死龜”,雖一身榮華,卻難有生之自由。當一個人將要投身開源的時候,他將作何選擇?當官府打算推廣開源的時候,它應該作何選擇?“寧其死爲留骨而貴,寧其生而曳尾塗中乎?”。總之,希望官府能夠尊重開源同仁們作出的選擇,可以不去推動,只要不干預不限制,讓我們快樂的”曳尾於塗“,就足夠了!


最後希望中國的開源峯會,能夠真正開放起來,以自由開放的心態來辦開源峯會。說句有點民族主義的話,LinuxCon每年都會在全球各地舉辦,亞洲已經有日本(LinuxCon Japan)和韓國(Korea Linux Forum)了,爲何中國不能辦一次LinuxCon China,也許誰都明白這個差距難以很快彌合。總之希望官府能夠還開源於社區,還自由於人民,還開源價值於整個社會!


【參考資料】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