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件產品市場剖析(開篇)

隨着人類社會商業化的發展,甲乙雙方的交易品種類越來越多樣化,交易形式也隨之變得多種多樣。傳統的實業生產模式逐步淡出歷史舞臺,以軟件爲代表的新型產業已然成爲21世紀的主流。在中國經濟前沿的一線城市,特別是我們所在的深圳,軟件技術研發、市場銷售和客戶服務的多元化和一體化,已經成爲一個高新技術企業所應具備的基本功。

傳統實業的存在,大多是以社會大衆民生所需作爲最終的生產目的。而基於計算機技術的軟件行業,不僅能夠填充實業生產所無法企及的市場空白,更能進一步加速現代社會的信息化進程,實現中國市場經濟與國際最新發展模式的接軌。根據十年左右的IT行業學習、工作經歷,個人認爲軟件之所以能夠得到政府部門的大力扶持,甚至成爲高新發展的主力軍,其原因不外乎如此,這是一個時代的需求,更是一個不可多得的機遇。

無論是原始的物物交換,或是新興的軟件銷售,以至未來任何一種商業模式,其歸根到底都是市場供需雙方交易的一種表現形式。由此可見,軟件的研發、銷售和服務這一系列過程,仍應遵循最基本的市場法則,即客戶需求決定生產運作。

在這一基本的生存法則之上,軟件研發優於實業生產主要的表現方面有如下幾點。

第一:時代性。21世紀初期是全球高速發展的信息技術時代,是一個供過於求的信息商品型時代,人們對網絡產品的接受能力非常高,傳統的生產和銷售模式亟待打破創新。

第二:便利性。通過計算機代碼的研發過程,無需生產工地廠房,不會造成生態污染;產品的存儲也無需指定的倉庫,更不必考慮保質期限;產品的傳輸通過高速便捷的網絡,無需線下物流。

第三:高效性。不僅使用方迫切要求實現產品體驗的效率,生產商更需要第一時間瞭解客戶對產品的反饋,以掌控變化繁雜的市場,瞭解客戶對產品的最新需求。

第四:發展性。軟件不僅能夠實現既有的需求,更能夠基於技術和社會的多元化接觸層面,進行深度的挖掘以實現潛在價值的提升。如藝術一般,即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

以上若干方面,是傳統行業所無法滿足的,更是其在面對信息化時代改革所需面對的第一道難題,即如何加速?這也是軟件行業與傳統行業進行互相融合、互惠互利、共同成長的一個契機。


以上內容是個人根據自我的些許認知所總結的觀點,希望爲剛接觸IT軟件行業的新朋友起到參考借鑑的作用,還請高手們鍵下留情。謝謝!

如果大家覺得還OK,那麼在接下來的一篇,將會就軟件產品的市場定位,以及如何滿足客戶的參與感展開論述,敬請期待!


-----作者:TOM

QQ:89448964

20141207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