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上海 巧智慧


 
  那是人類共同的理想。
  城市鳥語花香、水清天藍、出行安全通暢、醫療服務便捷溫暖、公共服務高效熱情、無線網絡無處不在……
  這樣的城市被喻爲智能之城、智慧之城。
  當中國的城市化進程逐漸走過工業化,步入信息化階段時,更智能、更智慧成爲了中國一些頂尖城市的命題。
  藉着2010年世博會的東風,大都市上海的智能化之旅躍入了我們的眼裏。這座融通古今的城市正在變得更富有智慧---其體內的各種設備和系統越來越具有感知性、更加的互聯互通、更加智能化,人們的生活更加的舒適和便利。
  在一個有着1800萬常住人口的大都市,它如何藉助技術來緩解交通的擁擠?在新醫改的背景之下,它如何去推動各級醫院間資源的共享?在技術儲備早就緒的背景下,智慧城市的實現還需要這個城市怎樣的演進技巧?
  上海僅僅是一個縮影。很多類似的城市同上海一樣,一邊感受着智能化所帶來的歡快,一邊承受着蛻變的艱難和痛苦。
  也許,智慧的城市離我們並不遠。在打造智慧之城的過程中,我們需要豐富的想象力,還需要開放的心態和符合中國規則的商業手段。
  一座中國的超級大都市,當內迸的力量向智能化、智慧化邁進的時候,它有着怎樣的渴望、探索、困惑以及期待?在傳統與現代、技術與商業等勢力的推動下,它體現了怎樣的機巧和智慧?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漫步在老上海風情的靜安區,疾走於高樓琳次的浦東區,世博會的口號總是時而躍於眼裏。
  上海,這座國際化的大城市正藉着2010年世博會,煥發出新的風采。
  2009年7月1日,上海世博會的門票開始銷售,各個銷售點排起了長龍。2010年,世博會將啓用的智能門票,智能門票裏面的芯片,記錄着參觀者的資料,並以無線方式與世博園區內的傳感器交換信息。通過這張門票,計算機系統能準確瞭解“觀衆是誰”、“他現在在哪”、“他的同伴在哪”。
  到2010年世博會前,在上海新建地鐵線路上,列車可以快速診斷並排除自身故障,實現無人駕駛。地鐵線路將安裝智能化控制系統,軌道交通將依據客流自動調節發車的間隔時間,還會自動診斷運營故障並修復。
  這座融通古今的城市正在變得更富有智慧——其體內的各種設備和系統越來越具有感知性 ,智能無處不在,人們的生活會更加舒適和便利。然而,作爲擁有1800萬常住人口的超級大城市,在走向智能化過程,大上海一邊感受着智能化所帶來的快樂,一邊也承受着蛻變的艱難和痛苦。
 
  一個城市的智能化探索
  上海普通居民晶晶身上一般都懷揣着兩張全國聞名的卡—--“社保卡”和“交通一卡通”。出行坐公交、地鐵、出租車、船舶等用交通一卡通,當醫療保險、公積金、讀書、入黨、當兵、選舉、尊老服務時候則啓用“社保卡”。
  這兩張上海居民在日常生活中離不開的卡已經有了10年左右的歷史,其功能也在不斷地拓展。比如交通一卡通在長三角的一些城市(如無錫、杭州)可以通用。截止到2008年,社保卡的累計發放量超過了1500萬張,交通卡累計銷售量超過了4100萬張。
  這兩張在全球“成名”已久的卡片只是上海居民數字化生活的一個側面。從出生、讀書、結婚、申請文件、生病、工作等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上海一直在探索如何讓這個城市變得更加智能。
  “上海的城市信息化水平已經達到發達國家中心城市的平均水平。”上海經濟委員會副主任邵志清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數字化是基礎,智能化是沒有止境的,需要不斷完善,上海在智能化方面做了很多年,不能說做得很好,但一直在多方面的嘗試。上海經濟委員會承擔着兩項職能,一是信息產業的管理,二是信息化的推進。
  作爲這個城市信息化最高機構的主要管理領導之一,邵志清不掩飾對這個城市的信息化的自豪,也不隱瞞它的不足和對它的期望。
  據邵志清介紹,在城市管理上,上海建立了綜合的應急管理系統。三個號碼110、120、119統一接入,三網聯動。遇見突發的事故,能馬上調配相關的資源。前幾年,還探索了城市的網格化管理,當時裝了很多信息採集點,遇到突發事件可以很快定位,用網格化的手段來保障城市的安全。有點遺憾的是,網格化管理現在不像前幾年那麼重視了。
  關於對城市的管理和老百姓的服務,上海信息中心總工程師陸小敏在接受採訪時說, 上海也許可考慮學習美國的經驗。美國公民只要記兩個號,一個是311,一個是911,緊急的情況打911,求助的話打311。以後上海各類熱線電話號碼也許可以考慮整合,比如市民有着急事只打110,要諮詢打114。
  而另一個讓邵志清覺得很多必要的是上海需要建一個基礎的信息庫。這個信息庫應該包含三方面的內容:人口、地理信息系統、市民服務等。目前,地理信息系統比較複雜,各家的標準也不統一。比如杭州和上海關於同一個地點的標註就大不一樣,有的飯店標在馬路的這邊,有的標註在馬路的那邊。
  作爲政府工作人員,邵志清希望自己的辦公手段更加智能化,比如說可以電子審批文件。一方面能提高政府內部的辦公效率,另一方面能爲老百姓提供便利。但因爲政府內部內外網的物理隔離,如果出差了,就沒有辦法使用內部網絡。
  爲了推廣網上辦公和電子政務,上海各個委辦局各自建了自己的網站。這使得老百姓辦事透明化,效率也大大提升。但問題也來了,每個委辦局都有自己的內部辦公系統,同時也有其他信息資源應用系統,造成了各個部門的基礎設施重複建設,信息不一致,不能共享。
  “上海已經認識到了這個問題,並正在做調整,希望能達到節約資源,共享資源的目標。” 邵志清說,上海正在嘗試是否建立行政審批的統一平臺,掛接各個委辦局內部的一些工作系統,給老百姓提供“一站式”、“一門式”的服務。將來發展到一定階段,甚至可以線下集中辦公,一個窗口一個部門,老百姓辦事不需要跑多個地方。
  這種辦公模式在技術上實現並不難。“所有技術的實現都是人的思想,流程理清楚了,管理機制理清楚,思想解放了,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邵志清說。
  經過多年的摸索,上海的數字化和智能化建設已經走在國內城市的前列,而即將在2010年召開的世博會,使得這個城市更是加快了智能化的步伐。世博會期間智能化的建設重點之一,便是智能交通。
 
  出行的便利與困惑
  小施剛剛買了車,五一小長假他開車到上海的郊區玩,狠狠地體驗了一下“不停車收費系統”的便利。在高速公路出口,一邊是排着長隊等待着交費的車輛,但小施的車依然可以30公里的速度快速通過專用的收費口。
  這都是因爲小施的新車上安裝了不停車收費系統(ETC)的車載電子標籤,這個類似煙盒大小的電子標籤貼在擋風玻璃上,當通過不停車收費系統專用車道收費口時,車輛不需要停下來,裝在出口處的天線就自動進行了車輛的識別、確認和收費。
  上海不停車收費系統是由長江計算機集團負責搭建的。長江計算機集團總裁助理章玉宇介紹說,現在上海的所有的高速公路入口,已經有100多根車道裝了不停車收費天線,目前開通了40多根專用車道,供裝有ETC的車載電子標籤的車輛通過。
  剛開始,一臺車載設備440元的成本讓很多車主並不感興趣。後來,上海一卡通公司、工商銀行和長江計算機集團進行合作,只要往一卡通裏一次性充值 1500塊,車載電子標籤設備就可以送給車主。這種營銷模式受到了歡迎。據章玉宇介紹,現在每天能賣掉300個車載設備。長江計算機集團的計劃是2009 年ETC用戶達到8萬,到 2010年世博會前,ETC車輛用戶30萬。
  儘管享受了不停車收費的便利,但買了車的小施卻苦惱於上海交通高峯期擁擠的交通。他家住在浦東的世紀公園附近,在浦西的淮海路上班。每天上下班堵在路上的大量時間,讓他很爲無奈。
  儘管在過去,上海在“交通控制”、“交通信息服務”、“收費電子化”、“GPS技術應用”等方面做了很多的嘗試並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道路高峯期的擁擠卻還是得不到緩解。
  2010世博會在即,上海建設更加智能化的交通系統的需求更加迫切。上海嘗試從交通信息的集中採集和發佈入手。2007年上海成立了上海市交通信息中心,欲建成上海市交通信息資源數據中心、交通信息共享與交換樞紐和交通基礎信息提供、發佈主渠道。2009年5月,記者在網上看到“上海市交通信息採集和發佈系統工程”正在招標。
  過去,上海市交警、市政、交通局等部門各自有一套交通信息採集和管理辦法,這些系統爲各自部門日常工作蒐集所需信息,這些信息中,有不少僅僅爲自己部門服務, 造成了信息資源的浪費和管理上的低效率。
  上海市交通信息採集和發佈系統工程有望改變這種局面。據瞭解,在2010年覆蓋上海市的信息採集方面,交警、市政、交通局等部門將依託自己原有的系統採集交通信息,從各個子系統採集上來信息,將各部門二級平臺集中並統一發送和共享給交通信息中心,中心將爲上述每個部門提供統一接口,使各方數據暢通無阻,形成獲取、發佈雙向共享機制。 依託原有平臺,交通信息中心還聯合多方共同開發了上海市中心區道路交通信息採集系統,系統組成上分爲3個部分:中心區道路交通信息採集系統、中心區快速路交通信息採集系統以及中心區道路交通信息存儲和共享平臺。
  溝通子系統之間的信息聯繫,是智能交通系統推進成功的關鍵。邵志清認爲,智能交通涉及的面比較多,一是信息的採集、二是信息的發佈,三是資源的調度。信息的採集來源有港口、道路、地面、車輛等等,採集來的信息如何發佈,如何去調度資源,涉及到多層管理的問題。高架的高速公路、地面、車輛等等,有的屬於公安局,有的屬於交通中隊、有的屬於市建設交通委員會,怎麼調度、怎麼協作,需要一個慢慢的過程。 “互連互通”,一是標準問題,一是利益問題,兩個問題解決好了,事情就應刃而解了。
  其實,這可以向歐洲的一些城市借鑑。記者從IBM中國軟件開發中心總經理王陽那裏瞭解到,像英國 、瑞典的一些城市就已經實現了智慧交通。道路上的探頭可以根據汽車GPS系統或者手機的定位來判斷行駛的速度,從而判斷道路的擁擠程度和順暢程度。甚至可以由此做出推斷,那條道路容易發生交通事故。再將這個系統與警察系統、醫院系統連接起來,在交通未發生前趕到現場。
 
  推倒醫院的“圍牆”
  病人從一個醫院轉到另外一個醫院,不需要重新檢查;從他的電子病歷,醫生可以知道他以往所有的病史……不同級別的醫院---社區醫院、二級醫院、三級醫院資源可以實現共享;轉診、轉檢,病人的檢查在其他醫院可以得到認可。
  這樣的狀況是今年“新醫改”希望達到的目標之一,也是謝維所在的上海衛生局信息中心下一步計劃要做的事情。
  根據上海信息中心總工程師陸小敏介紹,上海的衛生信息化包括三方面,一是公共衛生信息化,包括疾病的預防、突發事件的處理等。今年2月,上海“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信息系統”項目落成;第二層面是醫院體系內部的醫院管理信息系統(即臨牀診斷信息系統);第三層面是配合醫改,實現不同醫院間的資源共享,包括電子病歷和健康檔案的建設。目前,前面兩個層面的工作都已經完成,且還在不斷提升之中,第三層面的工作是上海衛生局信息中心正在着手做的事情。
  謝維接受告訴記者,上海市衛生局信息中心的第一步核心目標是推動《衛生電子病歷規範》在全市的實施。“電子病歷是以病人爲核心的,但以往醫院信息化都是以業務爲核心的。”
  早在1993年,上海市衛生局信息中心就規劃健康檔案的建設。“有很多經驗和教訓。” 謝維說,最爲關鍵的是各家醫院對健康檔案的定義都不一樣。直到這次“新醫改”,衛生部頒佈了相關的標準,才使得健康檔案的統一成爲可能。
  新醫改的方向與。IBM提出的“智慧醫療”與不謀而合。負責IBM中國醫療行業業務的IBM 中國區政府與公衆事業四部總經理劉洪告訴記者,健康檔案的特點應該是“標準性、連續性、完整性和訪問的可及性”。
  “配合新醫改,上海衛生局信息中心的思路是針對整個上海市社區衛生服務,公共衛生服務、醫療診治服務這三大服務體系,建立一個龐大的平臺,這個平臺負責所有數據之間的互連和業務之間的互通。” 謝維告訴記者,這一思路已經報發改委進一步論證。
  謝維坦誠這個工作很難。上海的三級、二級以及社區醫院各自建立了自己不同層次的內部系統,這相當於把醫院之間的圍牆打破。 “這個事情挺難的。”
  “推動不同醫院資源共享確實是阻力還是比較大的。”IBM的劉洪也這樣認爲。阻力主要來自於醫療服務體系整體和局部效率的不一致。醫院不像銀行,沒有形成幾大壟斷的集團,是由高度分散的實體組成,每個實體都獨立運作,這讓大協調、大協作自然成問題。而且從投入產出而言,很多醫院花很高的價錢購買了高端的設備,需要投資回報。如果實現了影像的共享,第一家拍的片子到別的醫院能用,其他醫院就沒有這部分的收入了。因而一些大的、知名的、比較發達的醫院是沒有太大動力去推動資源共享的。
  在這種狀況下,就要尋找一些激勵的機制。“綜合的大醫院並不是說不需要變革。新醫改的出發點也響應了綜合大醫院內在的業務需求。” 劉洪認爲,大醫院並不愁病人,但並非每天門庭若市就是理想化的狀態。大醫院需要對病源進行識別,把大綜合醫院的核心競爭力真正釋放出來。這就要求中心醫院與一個個終端,即社區機構進行協同工作,最大化合理分工。一個醫院院長,並不希望他的科室很忙,但卻沒有什麼效益。換而言之,大醫院也需要藉助技術,找到 “對的病人”。因而,從長遠來看,構建一個更合理的醫療服務體系,也符合中心醫院、大醫院的根本利益。
  拋開利益上的衝突不管,如果上海建立一個統一的數據共享平臺,技術上是否有難度?謝維認爲挑戰性非常大。上海有1800萬的常住人口,這麼多的數據在平臺上要求高效率的運轉,很不容易。更何況數據的多元性、異構性決定了系統運行的難度很大。健康檔案建完以後,怎麼管、怎麼用、怎麼協調、怎麼調閱都是難題,技術上有一定的風險。上海衛生局信息中心一度想成立一個獨立的機構來研究和論證技術上的風險。“只有技術上論證沒有風險了,纔敢上。否則即使批下來了,也不敢做。”
  謝維說,傳統的管理方式是由一個強勢的政府部門來推動某項工作,這不符合科學發展觀。醫療信息化的改革應該是以服務對象(即病人)爲核心,使患者滿意。“系統好看和能用,都不是最終目標。”
 
  邁向智慧之城
  舒適美好的居住環境、通暢安全的交通、清潔安全的水和食品、便捷的醫療服務、低量的能耗和碳排放、高效熱情的公共服務、無處不在網絡連接……這是人人所向往的城市環境,也是城市治理者們的目標---打造智慧之城。
  可是現階段,生態惡化,環境污染,交通擁堵,醫療和教育資源短缺等困擾着衆多城市的居住者和治理者。在通往智能城市或者智慧城市的路上,我們可以做什麼?
  “如果說上海推動城市智能化有什麼經驗的話,首先是有比較頂層的總體規劃和設計,領導層比較重視。” 上海經濟委員會副主任邵志清做了一個比較形象的比喻。這如同裝修房子,如果沒有一個統領性的規劃和設計,裝修出來的廚房、臥室、衛生間,要麼顏色不協調,要麼風格不協調,要麼功能不完善。據瞭解,2007年底,上海發佈了信息化“十一五”規劃以及信息產業、信息安全、電子商務等9個專項規劃。
  這種觀點同樣得到了陸小敏的認同。陸小敏認爲,在城市智能化過程中,如果各個機構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去做項目,各自爲政,從長遠來看,做出來的東西總是有侷限性的。
  從世界範圍看,走在智能化前列的國家和城市,統一規劃的影子都非常明顯。新加坡的“智慧國”計劃是由新加坡資訊通信發展管理局(IDA)牽頭實施。新加坡2006年頒佈“智慧國2015”(iN2015)計劃目標非常的清晰,比如至少90%的家庭使用寬帶,以及電腦在擁有學齡兒童的家庭中的***率達 100%。而U-korea(無處不在的韓國)是由韓國的信息和通信部(MIC)於2004年規劃,並專門制定了詳盡的“IT 839戰略”。
  相比之下,中國政府發揮的作用還不夠。“政府層面應該更關注城市未來發展的戰略。”陸小敏說,要建造一個更爲舒適的城市,該從哪些方面體現,該達到哪些指標,都應該去做一些輸理。比如電子政務方面,各地的政府的相關機構都投了不少的錢進行建設,這麼多年過去了,應該進行一下思考和輸理。
  對於智能化城市的建設,陸小敏認爲,政府應該有自己的規劃和主意。這也相當於裝修房子,廠商們可以提供一大堆的產品,但房子怎麼裝修、怎麼樣的風格、買那些傢俱,都得自己拿主意。城市智能化也如是。
  IBM大中華地區董事長及首席執行總裁錢大羣認爲,一個城市是否具備邁向“智慧城市的先決條件,關鍵在與是否具有前瞻性、是否對於通過信息化促進城市轉型發展形成明確的思路。
  “智慧城市”離我們有多遠?或許還沒有精確的答案。也許在邁向智能化和智慧化的過程中,我們最大的敵人,是我們的想像力。
 
  鏈接1:
  智慧城市應當具備四個特徵
  首先是要全面感測。所有涉及到城市運行和城市生活的各個重要方面都能夠被有效地感知和監測起來,遍佈各處的智能設備能夠源源不斷地將感測數據收集起來。
  其次是要充分整合。所有這些智能設備都被互聯起來,整合成一個大系統。它們所收集起來的數據也能夠充分的整合起來,使數據獲得意義,變成有價值的信息,使我們獲得關於城市運行的一個實時的全圖。比如城市整體的交通狀況、水質情況、電力消耗情況等等,從宏觀到微觀,都能夠實時的瞭解到。
  第三是激勵創新。有了這樣一個先進的智慧基礎設施,我們可以進行無窮無盡的創新,做出各種各樣的應用。一個智慧的城市應當鼓勵人們進行這些創新應用,這些創新應用是最終使人們能夠享受到“智慧城市”價值的關鍵。
  最後是協同運作。有了智慧化的基礎設施和各種創新應用,整個城市裏各個部門、各個流程和每一個人就能夠像一個大樂隊一樣協作起來,張弛有序,達到更好的效率和和諧,給社會帶來更多的價值:經濟的繁榮、信息傳遞的便利、無障礙的溝通、隨需應變的企業、更方便的生活,也會創造更多的市場需求和工作崗位。
 
  鏈接2:
  斯德哥爾摩市緩解交通擁堵
  瑞典的斯德哥爾摩是一座由島嶼組成的城市,交通堵塞問題不斷加劇。 瑞典國家公路管理局和斯德哥爾摩市政廳在幾年前便開始另尋出路,希望找到一種既能緩解城市交通堵塞又能減少空氣污染的兩全之策。
  在 IBM 的協助下,斯德哥爾摩市找到了解決方案。這是一種創新的高科技交通收費系統,它直接向高峯時間在市中心道路行駛的車輛駕駛者收費。這項計劃規定對一天之內不同時點超出城市交通限制的車輛收取費用。該計劃旨在將高峯時段市中心的車輛數量減少10%至15%。
  在這項計劃中,分佈於斯德哥爾摩城區出入口的 18 個路邊控制站將識別每天過往的車輛,並根據不同時段進行收費,高峯時間多收費,其他時段少收費。
  這項計劃的工作原理是:駕駛者在車上安裝簡單的應答器標籤,標籤將與控制站的收發器進行通信,同時自動徵收道路使用費。一旦車輛在指定的擁堵時段通過路邊控制站,收發器就會通過傳感器識別該車輛。
  此外,經過控制站的車輛會被攝像,車牌號碼將用於識別未安裝標籤的車輛,並作爲強制執行收費的證據。車輛信息將輸入計算機系統,以便與車輛登記數據進行匹配,並直接向車主收費。駕駛者可以通過當地的銀行、因特網或 7-Eleven 這樣的社區便利商店支付帳單。
  這一過程所運用的技術包括:利用無線電波自動識別目標的 RFID 標籤、探測和測量物理標籤信息並可將其轉換成計算機可接收信號的小型傳感器。
  斯德哥爾摩實行的是一種漸進式收費體系,起點爲 1美元左右,在高峯時段最高收費約爲3美元。這個收費系統幫助司機實時掌握哪裏的交通路況最糟糕。
 
本文是“計算機世界”的採訪文章。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