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網絡編程(八)TCP/IP LINUX-epoll/windows-IOCP下 socket opoll函數用法 優於select方法的epoll 以及windows下IOCP 解決多

原文作者:aircraft

原文鏈接:https://www.cnblogs.com/DOMLX/p/9622548.html

鍥子:關於併發服務器中的I/O複用實現方式,前面在網絡編程系列四還是五來着????我們講過select的方式,但select的性能比較低,當連接數量超過幾百個的時候就很慢了,並不適合以Web服務器端開發爲主流的現代開發環境。因此就有了Linux下的epoll,BSD的kqueue,Solaris的/dev/poll和Windows的IOCP等複用技術。本章就來講講Linux下的epoll技術和Windows下的IOCP模型。

一:IOCP和Epoll之間的異同。 異: 1:IOCP是WINDOWS系統下使用。Epoll是Linux系統下使用。 2:IOCP是IO操作完畢之後,通過Get函數獲得一個完成的事件通知。 Epoll是當你希望進行一個IO操作時,向Epoll查詢是否可讀或者可寫,若處於可讀或可寫狀態後,Epoll會通過epoll_wait進行通知。 3:IOCP封裝了異步的消息事件的通知機制,同時封裝了部分IO操作。但Epoll僅僅封裝了一個異步事件的通知機制,並不負責IO讀寫操作。Epoll保持了事件通知和IO操作間的獨立性,更加簡單靈活。 4:基於上面的描述,我們可以知道Epoll不負責IO操作,所以它只告訴你當前可讀可寫了,並且將協議讀寫緩衝填充,由用戶去讀寫控制,此時我們可以做出額外的許多操作。IOCP則直接將IO通道里的讀寫操作都做完了才通知用戶,當IO通道里發生了堵塞等狀況我們是無法控制的。

同: 1:它們都是異步的事件驅動的網絡模型。 2:它們都可以向底層進行指針數據傳遞,當返回事件時,除可通知事件類型外,還可以通知事件相關數據。

二:Epoll理解與應用。

1、epoll是什麼?

epoll是當前在Linux下開發大規模併發網絡程序的熱門人選,epoll 在Linux2.6內核中正式引入,和select相似,都是I/O多路複用(IO multiplexing)技術

Linux下設計併發網絡程序,常用的模型有:

Apache模型(Process Per Connection,簡稱PPC)

TPC(Thread PerConnection)模型

select模型和poll模型。

epoll模型

2、epoll與select對比優化:

  • 基於select的I/O複用技術速度慢的原因: 1,調用select函數後常見的針對所有文件描述符的循環語句。它每次事件發生需要遍歷所有文件描述符,找出發生變化的文件描述符。(以前寫的示例沒加循環) 2,每次調用select函數時都需要向該函數傳遞監視對象信息。即每次調用select函數時向操作系統傳遞監視對象信息,至於爲什麼要傳?是因爲我們監視的套接字變化的函數,而套接字是操作系統管理的。(這個纔是最耗效率的) 註釋:基於這樣的原因並不是說select就沒用了,在這樣的情況下就適合選用select:1,服務端接入者少 2,程序應具有兼容性。
  • epoll是怎麼優化select問題的: 1,每次發生事件它不需要循環遍歷所有文件描述符,它把發生變化的文件描述符單獨集中到了一起。 2,僅向操作系統傳遞1次監視對象信息,監視範圍或內容發生變化時只通知發生變化的事項。
  • 實現epoll時必要的函數和結構體 函數: epoll_create:創建保存epoll文件描述符的空間,該函數也會返回文件描述符,所以終止時,也要調用close函數。(創建內存空間) epoll_ctl:向空間註冊,添加或修改文件描述符。(註冊監聽事件) epoll_wait:與select函數類似,等待文件描述符發生變化。(監聽事件回調) 結構體: struct epoll_event { __uint32_t events; epoll_data_t data; } typedef union epoll_data { void *ptr; int fd; __uinit32_t u32; __uint64_t u64; } epoll_data_t;

epoll的幾個函數的介紹:

1、epoll_create函數:

/**  
 * @brief    該函數生成一個epoll專用的文件描述符。它其實是在內核申請一空間,用來存放你想關注的socket fd上是否發生以及發生了什麼事件。 
 *  
 * @param    size    size就是你在這個epoll fd上能關注的最大socket fd數 
 *  
 * @return   生成的文件描述符 
 */  
int epoll_create(int size);  

2、epoll_ctl函數:

/**  
 * @brief    該函數用於控制某個epoll文件描述符上的事件,可以註冊事件,修改事件,刪除事件。 
 *  
 * @param    epfd    由 epoll_create 生成的epoll專用的文件描述符 
 * @param    op      要進行的操作例如註冊事件,可能的取值EPOLL_CTL_ADD 註冊、EPOLL_CTL_MOD 修 改、EPOLL_CTL_DEL 刪除 
 * @param    fd      關聯的文件描述符 
 * @param    event   指向epoll_event的指針 
 *  
 * @return   0       succ 
 *           -1      fail 
 */  
int epoll_ctl(int epfd, int op, int fd, struct epoll_event *event);  

其中用到的數據結構結構如下: op值: EPOLL_CTL_ADD:註冊新的fd到epfd中;

EPOLL_CTL_MOD:修改已經註冊的fd的監聽事件;

EPOLL_CTL_DEL:從epfd中刪除一個fd;

typedef union epoll_data {  void *ptr; int fd; __uint32_t u32; __uint64_t u64; } epoll_data_t;  struct epoll_event { __uint32_t events; /* Epoll events */ epoll_data_t data; /* User data variable */ };

常用的事件類型: EPOLLIN :表示對應的文件描述符可以讀; EPOLLOUT:表示對應的文件描述符可以寫; EPOLLPRI:表示對應的文件描述符有緊急的數據可讀 EPOLLERR:表示對應的文件描述符發生錯誤; EPOLLHUP:表示對應的文件描述符被掛斷; EPOLLET: 表示對應的文件描述符有事件發生;

例:

    <code class="language-cpp">struct epoll_event ev;    
    //設置與要處理的事件相關的文件描述符    
    ev.data.fd=listenfd;    
    //設置要處理的事件類型    
    ev.events=EPOLLIN|EPOLLET;    
    //註冊epoll事件    
    epoll_ctl(epfd,EPOLL_CTL_ADD,listenfd,&ev); </code>  

3、epoll_wait函數:

/**  
 * @brief    該函數用於輪詢I/O事件的發生 
 *  
 * @param    epfd        由epoll_create 生成的epoll專用的文件描述符 
 * @param    events      用於回傳代處理事件的數組 
 * @param    maxevents   每次能處理的事件數 
 * @param    timeout     等待I/O事件發生的超時值;-1相當於阻塞,0相當於非阻塞。一般用-1即可 
 *  
 * @return   >=0         返回發生事件數 
 *           -1          錯誤 
 */  
int epoll_wait(int epfd,struct epoll_event * events,int maxevents,int timeout);  

用改良的epoll實現回聲服務端代碼: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dlib.h>
#include <string.h>
#include <unistd.h>
#include <arpa/inet.h>
#include <sys/socket.h>
#include <sys/epoll.h>

#define BUF_SIZE 100
#define EPOLL_SIZE 50
void error_handling(char *buf);

int main(int argc, const char * argv[]) {
    int serv_sock, clnt_sock;
    struct sockaddr_in serv_adr, clnt_adr;
    socklen_t adr_sz;
    int str_len, i;
    char buf[BUF_SIZE];

    //類似select的fd_set變量查看監視對象的狀態變化,epoll_event結構體將發生變化的文件描述符單獨集中到一起
    struct epoll_event *ep_events;
    struct epoll_event event;
    int epfd, event_cnt;

    if(argc != 2)
    {
        printf("Usage: %s <port> \n", argv[0]);
        exit(1);
    }

    serv_sock = socket(PF_INET, SOCK_STREAM, 0);
    if(serv_sock == -1)
        error_handling("socket() error");

    memset(&serv_adr, 0, sizeof(serv_adr));
    serv_adr.sin_family = AF_INET;
    serv_adr.sin_addr.s_addr = htonl(INADDR_ANY);
    serv_adr.sin_port = htons(atoi(argv[1]));

    if(bind(serv_sock, (struct sockaddr *) &serv_adr, sizeof(serv_adr)) == -1)
        error_handling("bind() error");

    if(listen(serv_sock, 5) == -1)
        error_handling("listen() error");

    //創建文件描述符的保存空間稱爲“epoll例程”
    epfd = epoll_create(EPOLL_SIZE);
    ep_events = malloc(sizeof(struct epoll_event) *EPOLL_SIZE);

    //添加讀取事件的監視(註冊事件)
    event.events = EPOLLIN;  //讀取數據事件
    event.data.fd = serv_sock;
    epoll_ctl(epdf, EPOLL_CTL_ADD, serv_sock, &event);

    while (1)
    {
        //響應事件,返回發生事件的文件描述符數
        event_cnt = epoll_wait(epfd, ep_events, EPOLL_SIZE, -1);  //傳-1時,一直等待直到事件發生
        if(event_cnt == -1)
        {
            puts("epoll_wait() error");
            break;
        }

        //服務端套接字和客服端套接字
        for (i = 0; i < event_cnt; i++) {
            if(ep_events[i].data.fd == serv_sock)//服務端與客服端建立連接
            {
                adr_sz = sizeof(clnt_adr);
                clnt_sock = accept(serv_sock, (struct sockaddr *)&clnt_adr, &adr_sz);
                event.events = EPOLLIN;
                event.data.fd = clnt_sock;
                epoll_ctl(epfd, EPOLL_CTL_ADD, clnt_sock, &event);
                printf("connected client: %d \n", clnt_sock);
            }
            else  //連接之後傳遞數據
            {
                str_len = read(ep_events[i].data.fd, buf, BUF_SIZE);
                if(str_len == 0)
                {
                    //刪除事件
                    epoll_ctl(epfd, EPOLL_CTL_DEL, ep_events[i].data.fd, NULL);
                    close(ep_events[i].data.fd);
                    printf("closed client: %d \n", ep_events[i].data.fd);
                }
                else
                {
                    write(ep_events[i].data.fd, buf, str_len);
                }
            }
        }
    }

    close(serv_sock);
    close(epfd);
    return 0;
}

void error_handling(char *message)
{
    fputs(message, stderr);
    fputc('\n', stderr);
    exit(1);
}

epoll客戶端代碼:

#define _GNU_SOURCE
#include "sysutil.h"
#include "buffer.h"
#include <sys/epoll.h>

int main(int argc, char const *argv[])
{
    //創建client套接字
    int sockfd = tcp_client(0);
    //調用非阻塞connect函數
    int ret = nonblocking_connect(sockfd, "localhost", 9981, 5000);
    if(ret == -1)
    {
        perror("Connect Timeout .");
        exit(EXIT_FAILURE);
    }

    //將三個fd設置爲Non-Blocking
    activate_nonblock(sockfd);
    activate_nonblock(STDIN_FILENO);
    activate_nonblock(STDOUT_FILENO);


    buffer_t recvbuf; //sockfd -> Buffer -> stdout
    buffer_t sendbuf; //stdin -> Buffer -> sockfd

    //初始化緩衝區
    buffer_init(&recvbuf);
    buffer_init(&sendbuf);


    //創建epoll
    int epollfd = epoll_create1(0);
    if(epollfd == -1)
        ERR_EXIT("create epoll");
    struct epoll_event events[1024];

    uint32_t sockfd_event = 0;
    uint32_t stdin_event = 0;
    uint32_t stdout_event = 0;

    epoll_add_fd(epollfd, sockfd, sockfd_event);
    epoll_add_fd(epollfd, STDIN_FILENO, stdin_event);
    epoll_add_fd(epollfd, STDOUT_FILENO, stdout_event);


    while(1)
    {
        //重新裝填epoll事件
        sockfd_event = 0;
        stdin_event = 0;
        stdout_event = 0;
        //epoll無法每次都重新裝填,所以給每個fd添加一個空事件
        
        if(buffer_is_readable(&sendbuf))
        {
            sockfd_event |= kWriteEvent;
        }
        if(buffer_is_writeable(&sendbuf))
        {
            stdin_event |= kReadEvent;
        }
        if(buffer_is_readable(&recvbuf))
        {
            stdout_event |= kWriteEvent;
        }
        if(buffer_is_writeable(&recvbuf))
        {
            sockfd_event |= kReadEvent;
        }

        epoll_mod_fd(epollfd, sockfd, sockfd_event);
        epoll_mod_fd(epollfd, STDIN_FILENO, stdin_event);
        epoll_mod_fd(epollfd, STDOUT_FILENO, stdout_event);


        //監聽fd數組
        int nready = epoll_wait(epollfd, events, 1024, 5000);
        if(nready == -1)
            ERR_EXIT("epoll wait");
        else if(nready == 0)
        {
            printf("epoll timeout.\n");
            continue;
        }
        else
        {
            int i;
            for(i = 0; i < nready; ++i)
            {
                int peerfd = events[i].data.fd;
                int revents = events[i].events;
                if(peerfd == sockfd && revents & kReadREvent)
                {
                    //從sockfd接收數據到recvbuf
                    if(buffer_read(&recvbuf, peerfd) == 0)
                    {
                        fprintf(stderr, "server close.\n");
                        exit(EXIT_SUCCESS);
                    } 
                }
                    
                if(peerfd == sockfd && revents & kWriteREvent)
                {
                    buffer_write(&sendbuf, peerfd); //將sendbuf中的數據寫入sockfd
                }

                if(peerfd == STDIN_FILENO && revents & kReadREvent)
                {
                    //從stdin接收數據寫入sendbuf
                    if(buffer_read(&sendbuf, peerfd) == 0)
                    {
                        fprintf(stderr, "exit.\n");
                        exit(EXIT_SUCCESS);
                    } 
                }

                if(peerfd == STDOUT_FILENO && revents & kWriteREvent)
                {
                    buffer_write(&recvbuf, peerfd); //將recvbuf中的數據輸出至stdout
                }
            }
        }

    }

}

條件觸發和邊緣觸發
  • 什麼是條件觸發和邊緣觸發?它們是指事件響應的方式,epoll默認是條件觸發的方式。條件觸發是指:只要輸入緩衝中有數據就會一直通知該事件,循環響應epoll_wait。而邊緣觸發是指:輸入緩衝收到數據時僅註冊1次該事件,即使輸入緩衝中還留有數據,也不會再進行註冊,只響應一次。
  • 邊緣觸發相對條件觸發的優點:可以分離接收數據和處理數據的時間點,從實現模型的角度看,邊緣觸發更有可能帶來高性能。
  • 將上面epoll實例改爲邊緣觸發: 1,首先改寫 event.events = EPOLLIN | EPOLLET; (EPOLLIN:讀取數據事件 EPOLLET:邊緣觸發方式) 2,邊緣觸發只響應一次接收數據事件,所以要一次性全部讀取輸入緩衝中的數據,那麼就需要判斷什麼時候數據讀取完了?Linux聲明瞭一個全局的變量:int errno; (error.h中),它能記錄發生錯誤時提供額外的信息。這裏就可以用它來判斷是否讀取完數據:

str_len = read(...);
if(str_len < 0)
{
    if(errno == EAGAIN) //讀取輸入緩衝中的全部數據的標誌
        break;
}

3,邊緣觸發方式下,以阻塞方式工作的read&write有可能會引起服務端的長時間停頓。所以邊緣觸發一定要採用非阻塞的套接字數據傳輸形式。那麼怎麼將套接字的read,write數據傳輸形式修改爲非阻塞模式呢?

//fd套接字文件描述符,將此套接字數據傳輸模式修改爲非阻塞
void setnonblockingmode(int fd)
{
    int flag = fcntl(fd, F_GETFL,0); //得到套接字原來屬性
    fcntl(fd, F_SETFL, flag | O_NONBLOCK);//在原有屬性基礎上設置添加非阻塞模式
}

三.IOCP理解與應用。

扯遠點。首先傳統服務器的網絡IO流程如下: 接到一個客戶端連接->創建一個線程負責這個連接的IO操作->持續對新線程進行數據處理->全部數據處理完畢->終止線程。 但是這樣的設計代價是:

  • 1:每個連接創建一個線程,將導致過多的線程。
    • 2:維護線程所消耗的堆棧內存過大。
      • 3:操作系統創建和銷燬線程過大。
        • 4:線程之間切換的上下文代價過大。

此時我們可以考慮使用線程池解決其中3和4的問題。這種傳統的服務器網絡結構稱之爲會話模型。 後來我們爲防止大量線程的維護,創建了I/O模型,它被希望要求可以: 1:允許一個線程在不同時刻給多個客戶端進行服務。 2:允許一個客戶端在不同時間被多個線程服務。

這樣做的話,我們的線程則會大幅度減少,這就要求以下兩點: 1:客戶端狀態的分離,之前會話模式我們可以通過線程狀態得知客戶端狀態,但現在客戶端狀態要通過其他方式獲取。 2:I/O請求的分離。一個線程不再服務於一個客戶端會話,則要求客戶端對這個線程提交I/O處理請求。

那麼就產生了這樣一個模式,分爲三部分:

  • 1:會話狀態管理模塊。它負責接收到一個客戶端連接,就創建一個會話狀態。
    • 2:當會話狀態發生改變,例如斷掉連接,接收到網絡消息,就發送一個I/O請求給 I/O工作模塊進行處理。
      • 3:I/O工作模塊接收到一個I/O請求後,從線程池裏喚醒一個工作線程,讓該工作線程處理這個I/O請求,處理完畢後,該工作線程繼續掛起。

上面的做法,則將網絡連接 和I/O工作線程分離爲三個部分,相互通訊僅依靠 I/O請求。此時可知有以下一些建議:

  • 1:在進行I/O請求處理的工作線程是被喚醒的工作線程,一個CPU對應一個的話,可以最大化利用CPU。所以 活躍線程的個數 建議等於 硬件CPU個數。
    • 2:工作線程我們開始創建了線程池,免除創建和銷燬線程的代價。因爲線程是對I/O進行操作的,且一一對應,那麼當I/O全部並行時,工作線程必須滿足I/O並行操作需求,所以 線程池內最大工作線程個數 建議大於或者等於 I/O並行個數。
      • 3:但是我們可知CPU個數又限制了活躍的線程個數,那麼線程池過大意義很低,所以按常規建議 線程池大小 等於 CPU個數*2 左右爲佳。例如,8核服務器建議創建16個工作線程的線程池。 上面描述的依然是I/O模型並非IOCP,那麼IOCP是什麼呢,全稱 IO完成端口。

它是一種WIN32的網絡I/O模型,既包括了網絡連接部分,也負責了部分的I/O操作功能,用於方便我們控制有併發性的網絡I/O操作。它有如下特點:

  • 1:它是一個WIN32內核對象,所以無法運行於Linux.
    • 2:它自己負責維護了工作線程池,同時也負責了I/O通道的內存池。
      • 3:它自己實現了線程的管理以及I/O請求通知,最小化的做到了線程的上下文切換。
        • 4:它自己實現了線程的優化調度,提高了CPU和內存緩衝的使用率。

使用IOCP的基本步驟很簡單:

  • 1:創建IOCP對象,由它負責管理多個Socket和I/O請求。CreateIoCompletionPort需要將IOCP對象和IOCP句柄綁定。
    • 2:創建一個工作線程池,以便Socket發送I/O請求給IOCP對象後,由這些工作線程進行I/O操作。注意,創建這些線程的時候,將這些線程綁定到IOCP上。
      • 3:創建一個監聽的socket。
        • 4:輪詢,當接收到了新的連接後,將socket和完成端口進行關聯並且投遞給IOCP一個I/O請求。注意:將Socket和IOCP進行關聯的函數和創建IOCP的函數一樣,都是CreateIoCompletionPort,不過注意傳參必然是不同的。
          • 5:因爲是異步的,我們可以去做其他,等待IOCP將I/O操作完成會回饋我們一個消息,我們再進行處理。
          • 其中需要知道的是:I/O請求被放在一個I/O請求隊列裏面,對,是隊列,LIFO機制。當一個設備處理完I/O請求後,將會將這個完成後的I/O請求丟回IOCP的I/O完成隊列。
          • 我們應用程序則需要在GetQueuedCompletionStatus去詢問IOCP,該I/O請求是否完成。
          • 其中有一些特殊的事情要說明一下,我們有時有需要人工的去投遞一些I/O請求,則需要使用PostQueuedCompletionStatus函數向IOCP投遞一個I/O請求到它的請求隊列中。

最後說一句啦。本網絡編程入門系列博客是連載學習的,有興趣的可以看我博客其他篇。。。。

參考博客:http://blog.csdn.net/penzo/article/details/5986574

參考博客:https://blog.csdn.net/educast/article/details/15500349

參考博客:https://blog.csdn.net/u010223072/article/details/49276415

參考書籍:《TCP/IP網絡編程--尹聖雨》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