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了小公司的應屆生,如何翻身進大公司?

第一時間關注土叔的趣文

是這樣,前段時間,有個自稱應屆生的同學,在我公衆號後臺留言,問題如下:

大家說畢業要去大公司,但總有不小心或實力不際,進了小公司的應屆程序員。 請問如何在加班瘋狂,培訓體系不完善的小公司裏,提升自己的實力,憑藉技術和工作能力跳槽到大公司? ps:這裏的小公司,是指待遇福利一般,隨時可能倒閉、發不出工資,說出去都不知道是啥公司的那種。 大公司指大家公認的好去處例如bat等。

一開始,我並沒有想回復這條留言,因爲我自已也沒進過大廠,所以沒有資格說。

但是,從業幾年,我對整個行業的大環境還是有所瞭解的,身邊有不少BAT,或稍差一些的公司的前同事,多少也和他們溝通過。

我這輩子基本沒戲了,你們還有希望。

進大廠最好的時間窗口,一是應屆校招,這時能進去的,都是有兩把刷子的,但這些人總體也是少數,付出的多,先飛一步,人家應得的。

另一個時間窗口是工作三年左右的時候,這個時期的工作求職者,性價比最高,但過了這個村,基本就沒這個店了。

平臺對人的成長至關重要,絕大多數人要麼個人怠惰,要麼平臺有限,一輩子就停留3年的能力(不是一年就已經算不錯了),加上技術更新換代太快,此三年的經驗,往後算三年價值大打折扣,又三年後,工作6年了,即使能緊跟腳步保持對最新技術3年的積累,大廠也只會要工作3年的新人。

一個工作6年的人,即使能勝任三年能力要求的崗位,大廠基本也不會要這個人,會用要求6年的能力來篩選,3年的蘿蔔三年的坑,6年的蘿蔔六年的坑,6年想進3年的坑,人也不樂意要,可選擇的太多了,頂多能排個號,但幾乎輪不上。

個人從業算第6年,可內心深處,並不覺得比之3年前有多大的提高,是稍有深入,技術棧多了些,處理的數據和併發量大了些,奇怪地的問題多碰到了些,但根本上並沒有太大變化,最大的變化除了輪子A換成了輪子B,反而是技術之外的東西,思考方式改變,溝通效率的提高和定位問題的直覺,但這個,面試時看不出來,而且說白了,大廠根本就不在乎(這些估且能算是加分項的東西,短時間的面試是看不出來的,反而是人脈比較重要)。

而與三年後普通人成長空間變窄相反的是,大廠對工作一到三年要求尚可說是平滑過渡,三年之後要求直線上升,曲線陡峭,絕大多數人都跟不上。

大廠面試流程嚴苛而且難度較高,一些人可以在看不出來他深淺的小公司吹牛逼混個職位,想忽悠進大廠,那是做夢,當然,裏面有關係就另說了。

加之,年紀的增長,這點不想說,都懂。工作三年後,時間越久,越沒戲。

很多東西都是逼出來的,大廠作業務的也是最先被淘汰的,這些人不算什麼,並不比草根出身的強太多,但核心的尤其攻關技術難點,挑戰技術極限的,工作的過程就是深入的過程,而在小廠工作被淹沒在無數表面的細節,即使你有心充電學習,那也只是業餘的,你費心費力學的那點東西,很可能比不上大廠內部員工順道聽個內部大牛分享,人才梯隊培養上去的。

另一個重要的變量是大環境,互聯網泡沫的前幾年,尤其是移動端android,ios寬要求相對太好進了,只是更多的人,都錯過這個風口的,只有眼紅的份。

而且,請注意,趕上這個移動端這個大泡沫的都是年輕人,即使幾年後,泡沫又來了,那時你我都多大年紀大了,想跟也有心無力,長江後浪推前浪,機會和未來都是年輕人的,年輕人身輕好轉身,在某方面作了多年的前輩們,即使有心轉身,又有哪個公司會要?

所以這輩子,泡沫即使還會有,但也是指望不上了。

你們比我年輕,能一步到位,當然恭喜,但對更多人來說,應該或者說只能選擇穩紮穩打,一步一個腳印。

從“說出去都不知道是啥公司”,直接到大廠,不是不可能,只是難度太高了。

對更多的人來說從“說出去都不知道是啥公司”到“在某個圈內有點名氣的公司”再到“在某個圈內數一數二的公司”之後再進大廠,可能性會更大些。

這條路實際也是有捷徑的,部分數一數二的公司,進入難度卻並不是極高。比如華爲,華爲當然有要求極高的崗位,但確實存在大量要求低的,而且和BAT不同的是,華爲有大量的外包,要求非常得水,你能受得了的話,可以接華爲的外包,之後對外說爲華爲幹活也說得過去,這樣能快速把簡歷拉一個層次。

————————————————當然,我個人是不建議對技術有熱情的人作任何外包的,對外(非日)的倒還可以考慮,外包的內容,大多是邊緣非核心的業務,可以從外包入行,但很難在外包深入,對外的相對較好,是因爲鍛鍊英語和溝通能力,而且國外的項目技術相對比較新,很多時候早走一步就是財富。

IT美帝纔是王道,當初mongodb、hadoop、nodejs、docker等都是歐美先火,再蔓延到國內的。

在一個新技術將火未火時,抓住機會。這算不上泡沫,只能說是先機,是個信息差的優勢,出名要趁早,將火未火時稍有了解都是稀缺,等到爛大街時,要求就高了。

出書,能力強的講源碼算法架構,能力差點的哪怕就是翻譯+搬運。

加殼,不動原項目核心的東西,外部調api整個管理工具,監控,自動化腳本,沒權限的加個權限管理之類的,這是體力活,但乾的快作的好也能打出知名度。

這活我是想幹的,但沒時間,實際上,類似的這種東西都是些時間比較富裕,或能利用工作時間,業餘時間也能對自已嚴格要求的人作的,很無聊也很磨人。

寫博客,寫的越早越好,技術剛出來,一手資料全是英文的,中文的網上就這一篇(寫英文博客的,也沒必要關注這個問題),點擊關注自然都有了,多少是個亮點。

以上三點,之所以一開始沒列出來,是因爲這不適合剛入行的新人,對各方面實力有一定要求,要求能力也要求精力。量力而行,盡力而爲吧。

——————————————出書,加殼,寫博客,都是打造個人品牌的手段。文本銜接的不好,因爲接着對外外包,接着可以先了解新技術的敘述,未免顯的急功近利了些。

實際想表達的是,如果只是爲了個人品牌,把精力投入在新技術上,效果相對會更明顯。可深耕,也可走捷徑,但捷徑是相對的,加個殼,也有大量細節要考慮,穩定性好,完成度高,那完全就是一個產品了,即使不是因爲技術熱情,這種業餘時間的堅持和專注,也不是普通人能作到的,把英文資料翻譯成流暢易理解沒bug的中文,也不簡單,最起碼的,翻譯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第一時間看一手資料,總比過個一兩年看二手資料的有點優勢吧?

但這並不建議年輕人追新,基礎不足,只能接觸最淺的部分,新技術說實話是爲那些能力足夠的人提供一個一鳴驚人的機會,就比如hadoop剛出的那時候,各種bug,功底不夠的就是玩玩api,hold不住大場面,講源碼,翻譯國外的資料,加殼,寫點疑難問題排查記錄的博客,這都是硬實力。

————————一開始有些人“打臉”,沒放在心上,可能是個別人理解有誤,這麼多人“打臉”,那就是表述的不夠準確。

我只是想說,三年的蘿蔔進三年的坑,比六年的蘿蔔進六年的坑來的容易,六年的蘿蔔想進三年的坑也很難。

未敢說三年後進不了大廠,只是希望年輕人能把握住前三年的機會,不要像在大學時渾渾噩噩,等到"畢業"了,時間已經不等人了。六年蘿蔔進了六年坑,十年蘿蔔了進十年的坑,這也並不算是打臉吧?時間越久難度越高,對頂着debuff過關的人,我個人是很佩服的,這都是硬實力,我個人也希望能成爲這種人。

最後,鍵盤俠當的最容易,我真實能力也就半瓶子晃盪,好在這裏談的也都是些非技術的“人生經驗”,萬幸還hold住。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