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賣力表演的家長羣,成爲了孩子的童年噩夢

一篇名爲《開學第三天,我退出了家長羣》熱文道出了家長羣中的日常生態:“好好的家長羣……變成了攀比羣,馬屁羣、廣告羣、戲精羣......”

通訊方式在進步,家校聯繫的渠道也在更替。從過去的家訪到現在的微信羣,家校溝通固然越來越方便了,但這種微信家長羣帶來的巨量信息、複雜關係成了不少家長和老師的心病。

爲了解決這個問題,不少媒體爲老師家長們建言獻策,要“精簡聊天內容”、要“明確羣規”、要“限定聊天內容”……說白了,就是讓家長和老師努力適應新的溝通方式。但家長羣的問題,並不只是溝通方式的問題。

家長羣,想說愛你不容易

家長羣裏,老師和家長之間形成了一種彆扭的關係。

自從進了家長羣,家長成了老師的“助教”。安安上剛小學二年級,按照老師的要求,閱讀和朗誦的作業需要家長給孩子錄上小視頻發到羣裏。每到晚上,安安的媽媽就成了攝影師加導演,一次沒做好,就還要錄第二次,小孩子做不好,就要“NG”多幾次,有時還得自己親自輔導一番。安安媽媽調侃道,我這個攝影師,專拍女兒“頭懸梁錐刺股”。

但是另一邊,老師卻成了“保姆”。有了家長羣,和課業相關的溝通多了,那些本不屬於老師管轄範圍的事情也來了。來自深圳 K 中學的數學老師秦天說,在羣裏,經常有家長“通知”老師代其傳話給孩子。比如讓老師告知孩子中午留堂把作業寫了,比如讓老師提醒孩子加衣服。在深圳 N 城小學當班主任的小林老師也有同感,“家長事兒巨多,投訴的、吃喝拉撒的,事無鉅細都在羣裏@我,我是老師,又不是他們的保姆,我們的苦累豈是他們所知道的?”

圖片來源:都市熱報

現在的學校都愛搞素質教育,學校的活動越來越豐富多彩,羣裏的家長們也隨之熱鬧了起來。小雅媽媽是家委會的一員,平時學校有活動,她都要在羣裏上傳下達、組織討論。最近,小雅班上想要搞“圖書漂流”活動,班主任竄掇着家委會來組織,小雅媽媽被選爲負責人,在羣裏徵求意見。一開始還好,家長們積極響應,紛紛倡議,但臨到要買書了,又沒人配合執行。爲了這事,小雅媽媽催這個,請那個,手機天天滴滴響,她很苦惱,覺得其他家長挑軟柿子捏。

老師們也沒省心。每次搞活動,老師就要在教學工作之外和家委會打交道。不過這廂商量得熱鬧,那些對孩子的事情不聞不問的家長卻不會配合。秦天說:“有活動,家長不配合就沒法順利搞起來,有的家長在羣裏從來不說話,有事情的時候@他,他也沒有反應。”多位受訪的老師都表示,這類“空氣家長”都曾影響過他們負責的學校活動甚至日常教學的進度。

除了這些,更影響家長心情的,是羣裏的各種“較量”。羣裏發來最近的一次數學月考的成績表,安安 99 分,這讓安安媽媽不由得焦慮起來——對照全班成績表,其他同學幾乎都是 100 分。在家長羣裏,這種焦慮感幾乎無時不在:當有孩子率先完成的作業上傳到了羣裏,當有家長在羣裏交流自己的孩子報了幾門課外班、讀了幾本書,安安的媽媽都會感到一股緊迫感。

但家長心累,老師心更累。老師們不僅要付出更多情感勞動,還需要承擔更大的情緒壓力。秦天坦言,有的家長想問題的角度很奇怪,“我們批評了孩子是爲了孩子好,但是有的家長不明是非,只顧着心疼孩子,反倒責怪老師故意刁難自家孩子,就跑到羣裏來鬧。”這還不止,“有的班家長風氣不好,會背地裏建一個沒有老師的羣搞事情。”當老師四年,秦天花了大量的精力做羣內的輿論控制,“這是一門學問。你不管,就一定會有家長鬧。”

圖片來源:嗶哩嗶哩

家長和老師之間,就連“感謝”也會有尷尬。每當家長羣裏有活動照片、某些通知發來,羣裏就會出現一派聲勢浩大的“未讀消息 99+”謝師現場。在老師看來,家長感謝的心意是好,但動輒上百條的無用信息卻覆蓋了重要通知。而一些家長也感到爲難:“你完全不吭聲,怕被說不合羣、不配合老師,但發言太多,又怕別人覺得你在拍老師馬屁。”

家長羣讓家長十分焦慮,讓老師成倍心累,他們都恨透了這個聒噪的、氛圍詭異的虛擬空間。但是爲什麼,他們又不得不攥着手機,整天對着這微信羣唉聲嘆氣、遣詞造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