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16

崇聖寺三塔

【導讀】親愛的遊客朋友,歡迎您來到國家5A級景區——崇聖寺三塔文化旅遊區。崇聖寺三塔文化旅遊區是國務院首批公佈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南詔、大理國時期佛教文化盛極一時的歷史見證,也是古代大理各族人民精湛建築藝術的集中體現。崇聖寺三塔始建於唐代開元年間,經過歷代擴建、重修,到宋代大理國時期達到了鼎盛,是南詔國和大理國的王家寺院。據文獻記載:崇聖寺“基方七裏,爲屋八百九十間,佛一萬一千四百尊”,有“三閣、七樓、九殿、百廈”的規模,成爲“妙香佛國”大理的代表寺院之一。

“七彩雲南,風花雪月!”各位遊客朋友,歡迎大家來到大理參觀遊覽,我是大家今天的導遊,今天我們要遊覽的就是著名的崇聖寺三塔。崇聖寺三塔坐落在大理城北1.5千米處,西邊面對蒼山的應樂峯,東邊面對的就是有名的“高原明珠”洱海。現在不僅是蒼山洱海景區的著名景點之一,也是大理的地標性建築。1982年,大理崇聖寺三塔景區被評爲首批國家風景名勝區。2011年,大理市崇聖寺三塔文化旅遊區被評爲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各位遊客朋友,崇聖寺三塔寺是南詔國後期,南詔國第十代王勸豐佑修建的一座寺廟。剛開始,南詔國先是建了方形密檐式的大塔“千尋塔”,之後又建了八角形的南、北小塔。那麼爲什麼要修這三座塔呢?你一定會說是爲了宣傳佛教,但是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古時候的大理是“澤國多水患”,古籍《金石萃編》裏面就有一段這樣的記載:“世傳龍性敬塔而畏鵬,大理舊爲龍澤,故爲此鎮之。”因此,就修建了三塔。據說當時修建三塔,是採用墊一層土修一層塔的方法。這個塔修好以後,爲了塔顯現出來,還要把土一層層地挖掉,所以也就有了“堆土建塔”與“挖土現塔”的說法。三塔建成之後就成爲了當時南詔國和大理國時期佛教活動的中心,也是當時大理國最著名的一個皇家寺院。

各位遊客朋友,之前的寺院因爲經歷戰亂和災害,在清咸豐、同治年間已經遭到毀壞。爲了讓三塔能夠繼續保存下來,在1978年至1981年這三年的時間裏,國家對三塔進行了維修加固。在這次維修加固中,有兩項重要發現:一是我們的三塔的基腳不是石基而是土基,二是在這裏出土了許多的文物,其中發掘出的佛像、寫本佛經等珍貴文物大約680多件,是目前發現的最豐富、最重要的一批南詔、大理國文物。

各位遊客朋友,接下來我們從遠處來欣賞這崇聖寺三塔。三塔是由一大二小三閣組合而成的。我們先來看看中間的大塔,大塔原來是叫作千尋塔,之後人們有把叫作“文筆塔”,在它旁邊的就是南北小塔,兩座小塔與千尋塔在平面佈局上呈一等腰^角形,距千尋塔的距離均爲70米,兩座小塔相距97.5米。這三座塔鼎足而立,向我們展示着當時的勞動人民在建築方面的卓越成就。現在的崇聖寺三塔不僅是國務院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我們大理文獻名邦一雲南古代歷史文化的象徵。都說眼見爲實,耳聽爲虛,接下來就請大家隨我一同步人景區參觀遊覽吧!

各位遊客朋友,現在我們來到的就是崇聖寺三塔的塔下了。首先映人我們眼簾的是三塔那個巨大的基座。這是一個大的方形基座,從這裏到上層臺面大約是2.35米,到塔心平地4.55米,面積大約是在190平方米。在它四周我們都可以看到雕有石獅的四角柱頭石欄。3它的東面$中間還可_以看到一塊石照壁,上面寫着“永蜃山川”四個大字,每個字大概都在1.7米左右,這是由明代寧王沐英的後裔沐世階親自撰寫的。據說地處邊疆的大理地區當時已爲明朝版圖,沐世階爲了表示對這塊版圖的堅守之意,於是就在塔基上題了這四個字。

大家請隨我繼續前行,現在我們看到的就是大塔千尋塔。千尋塔是我們三塔的一個主塔,它是一個16層的方形密檐式塔,底部的寬度大約是9.9米,高度爲69.13米。我們再看南北兩塔,這是一對八角形密檐式磚塔,大家可以看到這兩座小塔高度相同。根據數據統計,他們的高度都是在42.19米左右,每個塔都有10層,其中這八層以上都是爲實心的,八層以下的部分是空心的。

各位遊客朋友,有沒有發現這塔有點傾斜呢?大家不用擔心,因爲它們已經傾斜了四百多年了,這就是我們大理的“斜塔”奇觀了。在這裏還曾經發生過三塔的兩件奇事。明朝正德年間,這裏發生過一次巨大的地震,大理古城房屋大多數都不幸倒塌,當時千尋塔也沒能倖免,折裂如破竹,但是在十天之後它卻奇蹟般自行復合如初。到了1925年,這裏又再次經歷了一次大地震,當時城鄉居民倒塌的房屋已經達到99%,那百分之一的概率奇蹟般又落在了三塔身上,當時的千尋塔只是震落了頂上的寶剎,這對於沒有石基而直接在土基上修建的三塔來說無疑是一個奇蹟了。這些奇蹟都在訴說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各位朋友請你們先欣賞,等一會我再爲大家介紹這三塔防震的絕妙之處在哪裏。

Λ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