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的發展史及多道技術

一、操作系統發展史及多道技術

  1.第一代計算機(1940~1955):真空管和穿孔卡片

    特點:沒有操作系統的概念,所有的程序設計都是直接操控硬件。

    優點:每個人獨享,可以自己調試代碼,找到bug。

    缺點:浪費計算機資源。

  2.第二代就算機(1955~1965):晶體管和批處理系統

    特點:把代碼都贊到一塊,讓一個CPU共享,但是還是一個一個的去運行,還是順序算法(串行)
    優點:批處理,節省了機時。
    缺點:有人的參與了,搬過來搬過去的麻煩,拖慢程序運行的速度

  3.第三代計算機(1965~1980):集成電路芯片和多道程序設計

    第三代計算機的操作系統廣泛應用了第二代計算機的操作系統沒有的關鍵技術:多道技術

    多道技術:(指的是多道/個程序)
       1.空間上的複用:內存要支持同時跑進多個程序
       2.時間上的複用:多個程序要讓它們能切換(什麼時候要切?一個程序佔用的時間過長要切;當CPU遇到IO阻塞時,等待的時間要切)

  4.第四代計算機(1980~至今):個人計算機

二、爲什麼要使用操作系統呢?

程序員無法把所有的硬件操作細節都瞭解到,管理這些硬件並且加以優化使用是非常繁瑣的工作,這個繁瑣的工作就是操作系統來乾的,有了他,程序員就從這些繁瑣的工作中解脫了出來,只需要考慮自己的應用軟件的編寫就可以了,應用軟件直接使用操作系統提供的功能來間接使用硬件。

三、操作系統的兩大作用

  1.爲應用程序提供如何使用硬件資源的抽象

  2.把多個程序對硬件的競爭變得有序化(管理應用程序)

四、計算機語言的分類

   機器語言:
     特點:用計算機能看懂的0和1去寫程序
     優點:程序運行速度快
     缺點:開發效率低
  彙編語言:
     特點:用一些英文標籤代替一串二進制數字去寫程序
     優點:比機器語言好一點,操作系統內使用大量彙編語言(操作系統不需要網絡,則速度越來越好)
          比如:關於進程的調用代碼,就是用彙編語言寫的
     缺點:開發效率低
  高級語言:
     特點:用人能讀懂的(英文)字符去寫程序
     優點:開發效率高
     缺點:運行速度慢,必須經過翻譯才能讓計算機識別,導致運行速度慢
  以上得出結論:開發效率從低到高,運行速度從低到高,學習難度由難到易。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