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n的作用域

  1. Spring應用上下文中所有Bean都是使用單例(singleton)模式創建的。
  2. 在大多數情況下,單例Bean是很理想的方案。初始化和垃圾回收對象實例所帶來的成本都是很低的。在大多數情況下,單例Bean是很理想的方案。初始化和垃圾回收對象實例所帶來的成本都是很低的。
  3. 但有時候,你可能會發現,所使用的類是易變的(mutable),他們會保持一些狀態,因此重用是不安全的。在這種情況下,將class聲明爲單例的Bean就不是什麼好主意了,因爲對象會被污染,然後重用被污染的對象時會出現意想不到的問題。
  4. Spring已經給出瞭解決方案。Spring定義了多種作用域,可以基於這些作用域創建bean,如下:
作用域名稱 描述
單例(Singleton) 在整個應用中,只會創建一個bean的實例
原型(Prototype 每次注入或者通過上下文獲取的時候,都會創建一個新的bean實例
會話(Session) 在Web應用中,爲每個會話創建一個bean實例
請求(Request) 在Web應用中,爲每個請求創建一個bean實例

聲明spring bean的作用域需要用到 @Scope註解
下表展示對應上面的各種類型

value 描述
ConfigurableBeanFactory.SCOPE_PROTOTYPE 這個是說在每次注入的時候回自動創建一個新的bean實例
ConfigurableBeanFactory.SCOPE_SINGLETON 單例模式,在整個應用中只能創建一個實例
WebApplicationContext.SCOPE_GLOBAL_SESSION 全局session中的,一般不常用
WebApplicationContext.SCOPE_APPLICATION 在一個web應用中只創建一個實例
WebApplicationContext.SCOPE_REQUEST 在一個請求中創建一個實例
WebApplicationContext.SCOPE_SESSION 每次創建一個會話中創建一個實例

除了value屬性外,還有個屬性

proxyMode 描述
ScopedProxyMode.INTERFACES 創建一個JDK代理模式
ScopedProxyMode.NO (默認)不進行代理
ScopedProxyMode.TARGET_CLASS 基於類的代理模式

在使用Spring時,可能會遇到這種情況:一個單例的Bean依賴另一個非單例的Bean。如果簡單的使用自動裝配來注入依賴,就可能會出現一些問題,如下所示:

單例的Class A

@Component
public class ClassA {
 	@Autowired
    private ClassB classB;
 
	public void printClass() {
  		System.out.println("This is Class A: " + this);
  		classB.printClass();
	}
}

非單例的Class B

@Component
@Scope(value = ConfigurableBeanFactory.SCOPE_PROTOTYPE)
public class ClassB {
    public void printClass() {
        System.out.println("This is Class B: " + this);
    }
}

這裏Class A採用了默認的單例scope,並依賴於Class B, 而Class B的scope是prototype,因此不是單例的,這時候跑個測試就看出這樣寫的問題:
輸出的結果是:

This is Class A: ClassA@282003e1
This is Class B: ClassB@7fad8c79
This is Class A: ClassA@282003e1
This is Class B: ClassB@7fad8c79
This is Class A: ClassA@282003e1
This is Class B: ClassB@7fad8c79

可以看到,兩個類的Hash Code在三次輸出中都是一樣。Class A的值不變是可以理解的,因爲它是單例的,但是Class B的scope是prototype卻也保持Hash Code不變,似乎也成了單例?

產生這種的情況的原因是,Class A的scope是默認的singleton,因此Context只會創建Class A的bean一次,所以也就只有一次注入依賴的機會,容器也就無法每次給Class A提供一個新的Class B。

不那麼好的解決方案
要解決上述問題,可以對Class A做一些修改,讓它實現ApplicationContextAware。

@Component
public class ClassA implements ApplicationContextAware {
  private ApplicationContext applicationContext;
  public void printClass() {
    System.out.println("This is Class A: " + this);
    getClassB().printClass();
  }
  public ClassB getClassB() {
    return applicationContext.getBean(ClassB.class);
  }
  public void setApplicationContext(ApplicationContext applicationContext) throws BeansException {
    this.applicationContext = applicationContext;
  }
}

這樣就能夠在每次需要到Class B的時候手動去Context裏找到新的bean。再跑一次測試後得到了以下輸出:

This is Class A: com.devhao.ClassA@4df828d7
This is Class B: com.devhao.ClassB@31206beb
This is Class A: com.devhao.ClassA@4df828d7
This is Class B: com.devhao.ClassB@3e77a1ed
This is Class A: com.devhao.ClassA@4df828d7
This is Class B: com.devhao.ClassB@3ffcd140

可以看到Class A的Hash Code在三次輸出中保持不變,而Class B的卻每次都不同,說明問題得到了解決,每次調用時用到的都是新的實例。

但是這樣的寫法就和Spring強耦合在一起了,Spring提供了另外一種方法來降低侵入性。

@Lookup
Spring提供了一個名爲@Lookup的註解,這是一個作用在方法上的註解,被其標註的方法會被重寫,然後根據其返回值的類型,容器調用BeanFactory的getBean()方法來返回一個bean。

@Component
public class ClassA {
  public void printClass() {
    System.out.println("This is Class A: " + this);
    getClassB().printClass();
  }
 
  @Lookup
  public ClassB getClassB() {
    return null;
  }
}

可以發現簡潔了很多,而且不再和Spring強耦合,再次運行測試依然可以得到正確的輸出。
被標註的方法的返回值不再重要,因爲容器會動態生成一個子類然後將這個被註解的方法重寫/實現,最終調用的是子類的方法。

使用的@Lookup的方法需要符合如下的簽名:
<public|protected> [abstract] theMethodName(no-arguments);

參考鏈接:

  1. https://www.cnblogs.com/lonecloud/p/5937513.html
  2. https://www.jianshu.com/p/fcdcbaace675
  3. https://www.jb51.net/article/140402.htm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