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不拍照會死星人”,未來AR或可讓“高危自拍”消亡?

當前的AR社交,更似是孩子手中的粗糙玩具。

正文共 2311 9 圖;預計閱讀時間 6 分鐘

有一種死亡,叫做“自拍死”。你,是“不拍照會死星人”麼?

“自拍死”的具體死亡方式,包括但不僅限於以下:

花式作死

“自拍死”話題最火的時候要屬2016年,恰巧也是VR元年的時候。當然,二者當時沒啥關聯。不過,不代表以後也沒有。

“不拍照會死星人們”,從當初曬大頭自拍照,到不滿千篇一律的自拍,便開始了一段“自拍達人的自我修煉”。其試圖拍出刷爆朋友圈的自拍,活躍於Instagram、Facebook、微博、微信等,希望以此增加關注量,進而躍升爲網紅。更有甚者,“踩着鋼絲奔向夢想”。似乎,只有得到夠多的贊、評論或熱議,纔算得上是“有分量”的人生?

高危自拍,讓生命輕如鴻毛

確實,生命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上月,葡萄牙女子高樓上倚欄自拍,不幸墜樓身亡。

年初,印度小夥轉身拿手機自拍被飛馳而來的火車撞飛。

當“自拍死亡者”從高樓或是鐵塔一墜而下時,於天地而言,大概正如同一片羽毛輕輕飄過……

當然,還有另一種人,選擇讓其他生命輕如鴻毛。今年國慶期間,杭州濱江江邊公園的大片“粉黛”種植區,從“網紅打卡地”變成了“大型踩踏事故現場”。

諷喻雕塑《聖雄甘地與神牛的自拍》:

“我們是一個史詩的民族,我們喜歡無序的蔓延……我們能把一切問題誇張給你看。”

2018以來,外媒曾報道過的“自拍死亡”事故。

NO ZUO NO DIE,果然是一條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近期,印度醫學科學研究所在《家庭醫學與初級保健雜誌》上發表一篇數據統計表明:2011年10月至2017年11月期間,全世界至少超過259人(被報道的)因自拍意外死亡。

未來,AR可以讓高危自拍消亡?

上述所提到的“不拍照會死星人”和“高危自拍者”,其手握手機和自拍杆,活躍在自己的“互聯網社交圈”,一個基於表演的、精心策劃的自拍世界。實際上,這何嘗不是一種對外部真實世界和周圍活動的孤立和無視?以及那些爲博關注、搶流量變現而自拍致死的“達人們”,對鮮活的生活與生命,又何嘗不是一種接近冷漠的態度?

那麼,有沒有一種方法,或許能夠減少或治癒“不高危自拍會死星人”這種“病症”呢?

隨着近兩年AR技術和移動AR的不斷髮展,小編覺得,未來AR或許能拯救這些“高危自拍患者”。當AR技術愈發成熟,以及相機、處理器和傳感器等性能變得更加強大,人們或許能一秒穿越到各種“奇景美觀”之處。“令人驚歎”的照片,也均可輕而易舉拍到或製作出,而不用冒着生命危險實地拍攝。

設想一下,當3000公里外正在進行高空吊索挑戰的人,能看起來像是在你的辦公室裏時,人們甚至無法分辨出你拍攝的視頻或照片,是真實還是虛假。這意味着隨着這些“易拍到”的景象變得“司空見慣”,人們或許便不再有拍攝這些“普通景色”以發佈至社交圈的慾望。因爲不再有衆多的人會爲這些“普通的景色”瘋狂點贊、評論。

AR將屏幕放到現實世界,把注意力集中在整個景觀和空間,使人們“面向外”,而不是自我(或自拍)。這些新景觀不是關於自己和自的面孔,而是關於朋友、鄰居和社區。隨着時間的推移,AR或許還能幫助人們以數字方式創建一個外部世界,更好地表達“我們是誰,我們想成爲誰,以及我們想要花費大部分時間身處其中的環境類型”。

那樣的未來,是一種真正“增強”的未來,是對人感官的延伸,可以幫助人關注周圍的大世界。人們可以在物理空間中,執行與計算機相關的任務——計算內容可以投射到物理桌面或建築物的側面。這樣也能帶來更多的身體運動,更加開放的環境,以及在日常生活中更具創造力的自由。即以“更好的姿勢”探索世界,就像鋼鐵俠Tony那麼酷炫。

但,當前的AR社交還只是個“玩具模型”

不可否認,基於AR的智能手機互動活動,已經是能讓人們接受的社交行爲。例如使用面具搖身變成搖滾明星,或者用手機捕捉精靈等。然而,這些社交活動的新鮮期、生命力有多久呢?

當前的AR相機,更多的仍是以各種搞怪的AR特效、AR貼紙爲主,發展尚不成熟。而基於位置的AR遊戲,也大多質量一般(包括畫面渲染效果、面部跟蹤等)、內容單一、玩法單一,缺乏爆款內容。

如果要將其定義爲一種社交的話,當前的AR社交,其實更像是一個孩子手中的粗糙玩具。儘管,目前Facebook、蘋果和谷歌等科技巨頭,均紛紛押注AR,但也不僅僅侷限於AR社交媒體和遊戲的範疇。還因爲,其看到該技術,有望在其他行業中實現各種功能的運用。

所以,小編認爲,AR技術最終要想將釋放出人們的時間,讓人們能夠更多地去社交,去做創造性的事情,真的是道阻且長。

本文屬VRPinea原創稿件,轉載請洽:[email protected]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