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缺:我們是如何陷入貧窮與忙碌的》·讀書分享4


摘錄

第二部分  貧窮和忙碌是如何讓“帶寬”變窄的

第3章  裝箱、餘閒和權衡式思維

1、把東西裝進行李箱,是對資源管理問題的最好比喻。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時間箱,要在裏面裝上工作、休閒和與家人共度的時光。我們也都有一個金錢箱,要在裏面裝上住房、服飾和其他所有支出。

資源的稀缺和富足,會改變我們裝箱的方式。如果沒有餘閒存在,我們在裝箱時就不得不進行權衡。可見,稀缺的本質就是沒有餘閒。

2、無論是大行李箱還是小行李箱,都是一種限制:無論行李箱大小,你怎麼也不能將每一件可能用得上的物品都裝進去;無論行李箱大小,都需要你去選擇裝入什麼和放下什麼。而從心理學的角度考慮,只有小行李箱會令人覺得這是個問題:用大行李箱收拾行李時,人們總是十分隨意;而用小行李箱收拾行李時,人們便會變得小心翼翼,思索再三。

理解我們裝箱方式的不同,是理解稀缺創造稀缺的關鍵。

3、權衡式思維:它是由稀缺所引發的一種思維方式。在稀缺狀態下,因爲所有沒有被滿足的需要俘獲了我們的大腦,以致我們開始對之念念不忘,開始產生決策難題。

當我們手頭缺錢時,就會非常關注那些需要支付的賬單。當我們想要購買某樣東西時,一直被我們惦記着的賬單就會讓權衡變得顯而易見起來。當我們要在緊迫的截止日期之前完成某項工作時,所有那些待辦事項就會凸顯在我們的大腦之中。當我們想要用一個小時的時間做點別的事情時,權衡就又會再一次出現。如果時間和金錢都有富餘,那麼我們就不會如此專注,而權衡也就不會那麼明顯。從這個角度來看,權衡式思維是稀缺引發的固有結果。

4、收拾行李箱的比喻讓我們瞭解到稀缺爲什麼會創造出權衡式思維——我們會隨隨便便地往大行李箱裏裝東西,而角落裏還有沒利用上的空間。我們將這部分空間稱爲“餘閒”。

所謂餘閒,就是因我們裝箱剩餘下來的沒有用上的可利用空間。面對大行李箱,我們經常會產生餘閒。餘閒,就是我們在擁有很大空間,不存在稀缺心態時的產物,也是我們在資源豐富時進行資源管理的特定方式。

我們所謂的餘閒不是刻意預留的空間,而是因爲裝箱時空間充裕而產生的“副產品”。

5、餘閒的存在,令我們感覺不到權衡的存在。10美元一杯的雞尾酒,錢從哪裏來?如果你很有錢,那麼喝杯酒就好像沒花錢一樣,因爲從某種角度講的確是這樣。餘閒替你埋了單。可見,餘閒可以將我們從做權衡的苦差事中解脫出來。

6、我們都體會過時間上的餘閒。如果這周工作不太忙的話,我們在日程安排中就會留出空閒。此時,你可以在兩次會議之間留出15分鐘的休息時間,但在工作繁忙時,你可能會利用這點時間回個電話。現在,時間就在這裏,彷彿散落於房間四處的零錢,但是你卻沒有要去利用這些時間的緊迫感。你不會爲了完成各項事務而馬不停蹄。當同事說他會在10點到11點之間給你打電話時,你沒有跟他約定具體時間,而是將整整一個小時都劃給了這通30分鐘的電話。

7、邊際效用遞減:即你擁有的越多,對你而言,每一樣額外增加的物品的價值就會越低。

8、因爲餘閒的存在,我們纔可以隨意購買這些最終被丟掉的物品。有了餘閒,我們就會隨隨便便地買下特色風味的湯罐頭,或者遙控飛機模型。有了餘閒,我們就不會覺得一定要去思考“這個東西是否真的有用”這樣的問題。我們不會想到:“我是否能常常用到這臺榨汁機?這部機器值得我花這些錢嗎?”或者:“我真的有機會穿上這雙“恨天高”(鞋子)嗎?還是乾脆用同樣的錢來買條褲子?”因爲不存在權衡,所以我們只能想到“爲什麼不呢”。餘閒令我們脫離了權衡的困擾,允許我們去購買那些具有一定吸引力的東西,而不去考慮其他因素。這樣一來,低效和浪費就會產生。

9、當選擇存在於講座和圖書館兩者之間時,你可以決定在那一天裏哪件事情更重要,是學習還是休閒?但當兩種休閒活動同時出現時,你就又多了一個選擇:究竟哪個休閒活動更適合我?面對這個多出來的選擇,人們常常會說:“算了,我還是去圖書館吧。”所以,人們常常會通過堅持最初的計劃來避免選擇的負擔,實際上就是選擇了不去做選擇。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