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升爲國家級戰略,宣佈擴大戰爭應用,美國爲何如此重視AI?

  提到人工智能(AI),大家並不陌生。

  最近熱映的科幻大片《流浪地球》中的高級人工智能機器人MOSS給觀衆留下了深刻印象。

  


  MOSS不僅能夠維持“領航者”號空間站的正常運轉,還爲了執行保留地球文明的高優先級任務“火種計劃”,強行接管空間站總控制權,其信息採集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之強,令觀衆不禁倒吸一口涼氣。

  如今世界各大國家都在競相發展AI技術,並將其作爲引領未來的關鍵性基礎技術。

  


  2月11日,美國總統特朗普推出國家級AI(人工智能)戰略,推動美國AI科技的研發和推廣,達到“美國AI第一”的目標。2月16日,五角大樓發佈美國軍方的AI戰略報告,希望擴大AI在戰爭中的應用。

  AI時代意味着什麼?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贊成派:AI是人類走向未來的福音

  AI研究開始於60多年前,一直伴隨着人類的大膽幻想和技術積累而探索前行。在諸多科幻小說中,機器人自主學習、決策、行動,簡直成了必不可少的熱點內容。

  


  微軟公司2001年發佈的第一人稱射擊遊戲《光暈》中,就出現了具象化的AI形象“科塔娜”。作爲一位以科學家大腦爲基礎的智慧型人工智能,“科塔娜”藉助自身強大的信息偵察、整合和處理能力以及人機腦控技術的進步,多次拯救地球於危難之際,在人類與外星***者的戰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現實社會中,以信息化技術爲基礎的智能化技術發展方興未艾。特別是近幾年興起的深度學習技術,通過算法和數據分析讓電腦“學會”各種技能,在某種程度上賦予機器更多的自適應性和行動權限。

  2018年9月,BBC網站曾發文指出,人工智能已經可以進駐新聞機構。

  


  從寫稿機器人交出球賽、股市新聞稿,到搶寫獨家頭條新聞,前後不過三四年時間。研究發現,AI在蒐集資料、整理數據、覈查事實、版面校對等媒體內容生成中得心應手,這些工序大部分都可以交給AI。

  時至今日,多家西方傳媒已經在新聞傳媒中引入AI助手。

  BBC的人工智能機器人Juicer(榨汁機)已於2012年上崗,它每天可以採集來自850個新聞機構的RSS信息推送,並分類整合海量的新聞數據,貼上相應的語義標註,分成4類歸檔:組織機構、地點、人物、事物,方便編輯閱讀調用。

  


  《紐約時報》大樓2015年引入AI編輯,可以完成語義辨識和評論區管理。

  在2016年巴西里約奧運會中,《華盛頓郵報》的機器人記者“自動化新聞寫作”對源源不斷的數據分析整理後,把信息跟事先定製的新聞模板裏的對應詞句配對,然後組成新聞稿,發表在不同的平臺,包攬了大量數據密集型報道。

  路透社與語義辨識技術公司Graphiq合作,研發智能型的新聞發表軟件,自帶自由互動數據視覺化功能,涵蓋範圍寬泛多樣,包括娛樂、體育和新聞等。英國《衛報》引入聊天機器人,在臉書帳戶上幫助讀者選擇閱讀的版本、新聞推送時間,並負責推送……

  


  英國《衛報》聊天機器人的屏幕截圖

  人工智能技術的迅猛發展,遠遠超過了人類的最初想象。AI的學習能力,也不止於新聞領域。

  2017年5月,由谷歌DeepMind小組研發、具有自我學習能力的人工智能圍棋AI“AlphaGo”戰勝了中國職業圍棋棋手、世界冠軍柯潔九段。這意味着人類在引以爲傲的思辨能力上,也輸給了機器人對手。

  


  美國投資人約翰·普利亞諾在《機器人來了:人工智能時代的人類生存法則》中預測,任何循規蹈矩而且可預測性的工作在未來5—10年都將有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他還開出一份受到機器人威脅的職業清單,認爲醫生、律師、建築師、會計、戰機飛行員、警察與偵探、房地產中介等七大行業的飯碗,將來都會被機器人搶走。

  AI技術的忠實擁躉者認爲,機器人可以取代人類從事低級勞動,方便人類把更多資源和精力投入高級勞動,這是智能化社會的大勢所趨。

  反對派:機器人將成爲人類的敵人

  正如一枚硬幣的A面總是伴隨着B面。隨着科技的進步,在科學家的眼中,AI技術的不確定性,也引起了很多人的警覺。

  爲了保護人類,1940年著名科幻作家阿西莫夫提出了最經典的機器人三原則:

  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或看到人類受到傷害而袖手旁觀;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的命令,除非這條命令與第一條相矛盾;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除非這種保護與以上兩條相矛盾。

  


  自AI技術發展以來,對機器人的威脅和懷疑就一直如影隨形。

  英國科學家斯蒂芬?霍金曾指出,AI會是“人類歷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不幸的是,也可能會是最後的重大事件”。

  科學家們的擔心主要有兩點:一是具備人類決策能力的機器人沒有人類道德約束,將來可能無法遵守人類道德準則;二是人類創造了AI,AI又能創造更高級的超級智能,人類還沒來得及設置防範措施,就可能面臨機器失控的局面。

  美國SpaceX公司CEO埃隆?馬斯克(Elon Musk)也一直警告,人類對機器人切毋掉以輕心,以免被機器奴役或滅絕。

  而就在銀幕上的施瓦辛格與終結者機器人展開生死大戰的同時,AI軍事化已經成爲現實。

  美軍無人機  大連渤海醫院電話是多少 http://yyk.39.net/hospital/f9a8f_registers.html

  目前,美軍的無人機已經可以在阿富汗執行偵察打擊任務,隨着武器自主程度的不斷提高,在未來戰爭中,可能會有不需要人控制的人工智能大炮、飛機、艦船和坦克投入戰鬥。一些美軍將領認爲,只要再過幾年時間,自動選擇目標並自主發動***的武器系統就會被廣泛使用。

  對此,一些人權活動人士和許多專家大聲呼籲,在戰場上使用完全自主的武器違反國際法,應當儘早採取行動,阻止“殺人機器”戰爭成爲現實。

  全球性非政府組織聯合發起的“禁止殺人機器人運動”發佈報告說,全面自主的武器違反了馬爾頓斯條款(Martens clause)。該條款被國際人道法律廣爲接受。

  “人權觀察”機構武器部的高級研究員邦妮?杜克蒂認爲,允許開發並使用“殺人機器人”,會破壞已經確立的道德和法律標準,不同國家應該共同努力,在這種武器全球擴散前就杜絕這種武器。

  反對智能化武器的運動已經蔓延到國際層面。

  據《衛報》報道,26個國家明確表示支持禁止全面自主性武器,包括奧地利、比利時和中國在內的國家對成千上萬科學家和人工智能專家的呼籲表示了支持,這些專家學者們包括20位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2017年,美國成立算法戰跨界團隊,試圖通過Maven項目發展計算機視覺和深度學習系統,以自動識別靜止圖像和動態視頻中的目標。

  谷歌公司最初加入了這一項目,幫助軍方培訓AI的智能識別能力。Maven的軍事化目的曝光後,4000名谷歌員工聯名上書,迫使谷歌退出軍用AI項目。

  谷歌員工向公司首席執行官Sundar Pichai發送的請願信

  2018年,亞馬遜公司獲得了五角大樓一份價值1100億美元的技術合同,發展軍用面部識別技術,也引發了部分員工的強烈憤怒和不滿。

  控制派:保持對AI的終極授權

  對於發展AI,很多國家採取了更加靈活的態度,相繼選擇了“控制+限制”的辦法。

  五角大樓發佈的美國軍方AI戰略報告指出,美國軍方將帶頭遵守國際法和國內法,支持美國社會在AI上的價值觀。美軍將採取“授權AI而不是用AI取代軍人”的方式,妥善解決使用軍事智能化技術與規避“機器殺人”的兩難選擇。美國軍方正在與專家合作,爲軍用人工智能制定道德準則。

  雷神公司負責任務支持和現代化的副總裁託德·普羅伯特透露,Maven等軍用AI技術主要用於加快決策流程,機器所做的一切都基於人類的決策。

  英國劍橋大學“生存風險研究中心”強調,鑑於機器人技術的雙刃劍特性,AI系統設計者應該更多着力於如何防範AI被濫用、誤用和惡意使用,以及如何化解這種情況可能帶來的危害。政府和立法機構也必須拿出新的法律,制定新的法律框架來規範人工智能領域的發展。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