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校園的基本概念

  數字化校園的基本概念:

    數字化校園是以網絡爲基礎,利用先進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通訊技術,實現對學校與教學、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務有關的所有信息資源進行全面的數字化;並用科學規範的管理對這些信息資源進行整合和集成,以構成統一的用戶管理、統一的資源管理和統一的權限控制;把學校建設成面向校園內,也面向社會的一個超越時間、超越空間的虛擬大學,提升傳統校園的效率,擴展傳統校園的功能,最終實現教育過程的全面信息化。從而達到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效率的目的。

    數字化校園的由來:

    美國克萊蒙特大學的教授凱尼斯.格林(Kenneth Green)早在1990年發起並主持的一項大型科研項目“信息化校園計劃”(The Campus Computing Project)中就提出了數字化校園的概念,是數字化校園概念最早的提出者。

    在1998年1月31日,美國前副總統戈爾(AL GORE)在美國加利福尼亞科學中心發表了題爲“數字地球:二十一世紀認識地球的方式(The Digital Earth: Understanding our planet in the 21st Century)”的演講中,也提出了“數字地球”的概念,這一概念後在全世界被普遍接受,從而先後出現“數字城市”、“數字校園”等各種概念。
 
    建設數字化校園的背景:

 在新世紀,以網絡通訊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爲核心的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在社會的許多領域中  正在引發各種深層的變革,從而加速了人類邁向信息社會的步伐。面對信息化浪潮所提供的機遇,我國政府明確提出要信息化、工業化並重,以信息化推進工業化,實現跨越式發展。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高等教育如何迎接信息化所提出的新挑戰?如何充分利用新技術所提供的巨大潛力構建21世紀的高等教育模式?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艱鉅課題。

 1995年,我國建立了“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並不斷完善和提速。到目前爲止,全國主要高校都建立了與CERNET相連接的校園網。1998年,教育部啓動了現代遠程教育工程,試圖利用網絡通訊等技術實現優秀教育資源的共享,構築具有中國特色的終身教育體系。在世紀之交,教育部又啓動了“新世紀教改工程”,試圖探索適應新世紀要求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另外,適應高等教育大衆化的趨勢,我國高校又連續多年進行了大規模擴招。特別是,我國加入WTO後,我國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面臨對國外教育服務的開放的形勢。爲了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進一步推進我國的高校改革,爲了探索適應未來信息社會要求的高等學校人才培養模式和管理模式,爲了在全球化進程中進一步增強我國高校的競爭力,特提出“建設數字化學習環境規劃方案”,旨在做好校園內的信息化建設,建立新型的校園網絡文化。

    數字化校園的內涵與目標

    內涵

    數字化校園是指利用多媒體、網絡技術,將學校的主要信息資源的數字化,並實現數字化的信息管理方式和溝通傳播方式,從而形成高度信息化的人才培養環境。對其內涵可作如下具體解釋:
    1、計算機的廣泛應用及良好的網絡設施是建設數字化學習環境的前提基礎;
    2、數字化包括信息資源的數字化、信息管理方式的數字化和溝通傳播方式的數字化等環節;
    3、數字化將***在學校教學、科研、管理、公共服務以及學校社區服務等各個領域中,整個工作圍繞着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和培養環境的探索而展開。
    
4、其深層意義在於構建適應信息社會要求的新的高等教育教學模式。

    目標

    實施數字化校園工程的核心目標是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建立多層次、創新型、開放式的高等學校,提高辦學的質量和效益。要以新的人才觀、教學觀和管理理論爲指導,超越傳統的高等教育模式,培養適應信息社會要求的創新型人才。具體來說:

    在教學方面,要利用多媒體、網絡技術實現高質量教學資源、信息資源和智力資源的共享與傳播,並同時促進高水平的師生互動,促進主動式、協作式、研究型的學習,從而形成開放、高效的教學模式,更好地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以及問題解決能力和創新能力。

    在科研方面,要利用互聯網促進科研資源和設備的共享,加快科研信息傳播,促進國際性學術交流,開展網上合作研究,並且利用網絡促進最新科研成果向教學領域的轉化,以及科研成果的產業化和市場化,從而大大提高科研的創新水平和輻射力。

    在管理方面,要利用信息技術實現職能信息管理的自動化,實現上下級部門之間更迅速便捷的溝通,實現不同職能部門之間的數據共享與協調,提高決策的科學性和民主性,減員增效,形成充滿活力的新型管理機制。

    在公共服務體系方面,要建立覆蓋學校教學、科研、管理、生活等各個區域的寬帶高速網絡環境,提供面向全體師生的基本網絡服務和正版軟件服務;要建設高質量的數字化的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藝術館等;要在校園內建立電子身份及其認證系統,從而爲學校高水平的教學、科研和管理等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在學校社區服務方面,要適應後勤社會化改革的需要開展各種網絡化服務項目,包括電子商務、電子醫療等,爲師生員工提供便捷、高效、集成、健康的生活和休閒娛樂服務,形成智能型的社區服務體系。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