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習慣

廣州的冬天很有意思,昨天還短衣短褲的穿着,一場颱風吹過後,就滿大街的毛衣長袖了。

空氣雖然也依舊的清新,可挨在早晨剛從被窩裏伸出的手臂上時,立馬讓人想念起被窩的溫暖來。

算了,哈哈,起牀吧~~~


175353715.jpg


言歸正傳。


經常有學生聊天時會感嘆:不知道自己是否喜歡編程,只是貌似沒有別的更好的選擇。

不禁要問他:那你喜歡什麼?你的興趣是什麼?

大多數人卻也回答不上來,總不能說玩遊戲吧,那玩意能當飯吃的爲數不多。


在我看來,興趣的本質是成就感。換句話說,只要你把任一事情做好了,並且獲得了理想的物質或精神方面回報,這件事自然就成了興趣。


而且,人天生就或多或少的有某方面的興趣,最近看了一部紀錄片更確定了。

講的是胎兒在子宮發育的過程,其中最重要的一個結果就是:大腦發育的隨機性,也就每個人的大腦都因爲母體的營養化學成分和早期的生長環境或多或少的突出發育某個區域,從而形成了小孩在某些領域的先天優勢。如果在成長過程中,能做有優勢的領域,那麼小孩很容易就因爲把事情做成而獲取成就感,進而更加喜歡這個領域,從而變成了所謂的興趣。


這麼說來,對於教育而言,就應該在早起不斷的嘗試各個領域的培養,從而讓每個人都能做自己有優勢的事情,從而讓每個領域都有最合適最優秀的人存在,比如美國教育就是這方面的典型。


無奈的是以中國爲代表的東亞國家教育,大部分偏向於邏輯思維培養,缺少感性,最重要的是幾近刻板的內容、教育方式和一切向分數看齊的指揮棒,讓很多青少年失去了做自己天生有優勢的領域的機會,長達12年的義務教育,幾乎變成了12年的刻板背書教育。大部分青少年由於長期壓抑優勢領域,大腦的優勢區域由於長期未被刺激而退化,而在其他非優勢領域又不容易取得成就感,做的索然無趣,到最後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喜歡做什麼。


這可能就是我們很多人面對諸如“你有什麼興趣 ?”問題時,無言以對的原因之一吧。

或許也正是整個國家都很少能有引領世界的創新出現,諾貝爾獎寥寥無幾時,無言以對的原因之一吧。


回到現實,至少對於我們這可以預計的教育改革前的幾代人,在磨滅大腦先天優勢後,是否一生會過得無趣了?這就涉及到第2個問題:如何讓興趣再生。


其實道理很簡單,就是堅持把正在經手的每一件事情都做完、做好,就像喬布斯做蘋果。


而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會經歷各種難度的坎坷,大部分人在這裏都容易氣餒退卻,而且會給自己找出各種冠冕堂皇的理由、甚至把原因歸咎到其他人身上,好讓自己的放棄變得心安理得。而這就是所謂成功和失敗的分水嶺了。


有句話說的好:你是真度過了精彩的一輩子,還是一輩子都在重複某一天?

所以每當遇到困難時請需注意,務必保持主動解決問題的積極心態,鼓起勇氣堅持跨過去、爬過去、翻過去。讓困難變成成長的一部分,而不是阻礙你心智發展的絆腳石。


一個身邊的例子就是很多來應聘的老師,由於很多事一直從事開發方面的工作,雖然技術經驗方面有優勢,但真正要站在講臺上細緻生動的講述出來時,由於不習慣或緊張的各種原因,多少會有力不從心的感覺,到最後告訴我:老鄒,抱歉,我覺得我不適合做講師。


當然,我不是說所有來試講的朋友都一定要留下來擔任老師,只是會多少有些覺得可惜,因爲在我眼裏,除非涉及到非得有高智商才能完成的工作,其它大部分事情都不過是熟練工種爾---也就是說,只要多嘗試,用心改進,終究是能勝任的。


回過頭來,興趣從何培養,從堅持做好手上的事情開始,從主動克服困難開始,一步一步的努力,踏踏實實的從工作中獲取成就感,從而把工作變成我們的興趣。


記得讀書時經常會看到教室或圖書館牆上有些勵志語句,其中之一便如是:“如果你是一艘航行在大海上的船,一定要先找到方向。”


現今想起,這話放在中國還真有點問題,如果把大海上的航行比作人生的話,那麼方向就是興趣了。可當我們經過多年的應試教育,慢慢失去了天生的興趣之後,根本就沒有了方向。那我們這些漂泊在大海上的船們,又該駛向何方?難道真如無頭蒼蠅,了此一生?所以啊,最好就近停下來,不斷的把船身加工的更加堅固(也就是不斷的學習和嘗試,去體會這個社會),等到有朝一日,終於重新找回興趣所在時,再揚帆起航也不遲。


純屬個人見解,還請諸位海涵見諒~~~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