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出好決定》,你的決定會助你將成爲誰

說起決定,我印象比較深刻的一次決定是中考報志願,當時我們那兒最好的高中有兩所:一中和十中,一中的錄取分要比十中高几十分,聲譽也比十中高出許多。但由於我是重讀了一年,去年報考一中,差了20多分,這次如果再報一中,擔心再考不上。回家和我媽商量了好久,終於做出決定,保險起見,報十中。結果,分出來就傻了,我的分數比一中的錄取分還要高出15分,頓時就後悔的不行,說什麼都不願去十中。無奈,我媽就去多方託關係、找熟人,最後額外花了500塊錢才上了一中,那時候500塊可不是小數目,我還記得是我媽跑去借了好幾家親戚才湊齊的。

之前我和我媽商量時,雖然也考慮了考上一中的情況,但由於前一年的落榜重讀,注意力全集中在如果再考不上的情況了,以致於做出報考十中的保險決定。按理說結果出來也應該沒什麼可變的了,誰知拿到分數的那一瞬間,我和我媽就都後悔了。我們沒有學過如何做出不後悔的好決定,也無處可學。

但現在就有一本這樣的書----《做出好決定》,它就是教你識別什麼是好決定,該如何做出好決定,以及我們無法做出好決定的原因等等,

書作者是大名鼎鼎的斯蒂芬·P·羅賓斯,如果你學過管理學,對他一定不陌生:羅賓斯是著名的管理學家、行爲學家,美國亞利桑那大學博士,聖迭戈州立大學榮譽教授,其著作被譯爲20種語言、暢銷600多萬冊,並在全球數千所大學和學院中作爲教科書使用。主要作用有《管理學》、《組織行爲學》、《管人的真理》等。

如果你和我一樣常常爲了自己的一些決定而後悔,又苦於無處可學如何做出好決定的話,不妨一起來看看這本書,聽聽管理學大師的解析。

一、什麼是好決定

在解釋什麼是好決定之前,我們先來認識一下決定是什麼。

決定是你面對衆多選項時,從中確定一個的過程;亦或是面對風險時,對是前進或退縮的一個確認環節。就像你早上要從牛奶、豆漿、稀飯、可樂中選一樣做早餐;路上等不到公交車面臨上班遲到,要不要花大價錢打的;高考填報志願,是選擇自己喜愛但就業環境不好的專業,還是選擇不喜歡卻很好就業的專業等等。我們似乎從一出生就無時無刻不在做決定,而做了這些決定的結果無非三種,即好的結果、壞的結果和維持現狀。好的結果自然是讓自己愉悅,有獲益,心滿意足,但壞的結果可能就沒那麼美好了,糟糕的窘境,或者讓你失去了心愛的事物,“培了夫人又折兵”也是有的。

那麼好決定就是會得到好結果的決定麼?換句話說好決定就一定能得到好結果麼?

羅賓斯在《做出好決定》開篇就講,“你是誰、你將成爲誰(或已經成爲了誰)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的決定。”

但是好決定並不能一次就讓你得到想要的好結果,事情的複雜性、隨機性決定了我們無法直接控制事情的最終結果,就像龜兔賽跑,一開始大家都以爲兔子百分百會贏,但誰會料到它因爲在途中睡覺而輸了比賽呢?同樣的烏龜走的那麼慢,是個動物都比它走的快,但它就是贏了兔子。你不看比賽能知道這樣的結果麼?你能控制這樣的結果麼?

想想著名的“蝴蝶效應”:一隻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以在兩週以後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聲龍捲風。其中原理極其複雜而又相互關聯,就算你不願意相信,但它還是一樣會發生。

就像《蝴蝶效應》同名電影中的主人公伊萬,他有機會回到過去試圖彌補以前的錯誤,反而會產生更多更大的錯誤。我們和伊萬一樣,都不能控制事情的結果,但我們能通過做出好決定來控制促成結果的過程。

比如我們小時候喜歡說自己將來長大了想當科學家,作傢什麼的,但是長大了有的人就真的做到了,那是因爲他們成長地過程中不斷地做出好決定,向着當科學家、作家的方向前進,比如想當科學家的人,就決定多看科學方面的圖書,決定報考科學相關專業,接着決定考那個專業的研究生、博士、博士後、中科院,一步步成爲小時候相當的科學家,這其中不知道有多少個大大小小的好決定,雖然這些好決定每次產生的結果不盡相同,但它們的整體大方向是朝着科學家那裏去的,就像股票每一分、每一時都會有上下浮動,但是隻要大盤整體是上漲的,那你就虧不了。

由此看來,好決定就是幫助我們提高達成所願的概率。

二、理性決策的過程

《做出好決定》指出好決定的理想化就是理性決策,還給出了理性決策的過程,總共6步:

識別和確定問題;

確認決策標準;

評估標準;

制訂備選方案;

評估每一個備選方案;

選擇得分最高的方案。

最近一直在追《知否》,我們不妨用《知否》中“張家娘子生產事件“解析整個理性決策的過程。

故事的背景是小鄒氏的姐姐於皇后有救命之恩,皇后與其弟沈國舅因此一直比較偏袒小鄒氏。時逢國舅爺的正室張大娘子生孩子難產,小鄒氏惡意扣留來幫助張娘子生產的太醫,險些讓張娘子喪命。後面太后派人去懲罰小鄒氏,又被國舅爺給擋下來。

【識別和確定問題】這是國舅爺的家事麼?是小妾與正室鬥爭的問題麼?當然不是,如果是這麼簡單,太后不會來插一腳了。要知道太后與皇帝原本不和,這件事背後就是太后與皇帝鬥法,更是禹州新近升遷勢力與汴京傳統勢力較量,早就不是沈國舅自己家裏的事了。盛明蘭識別和確定了這個問題,就馬上覲見皇后,曉之以情,動之以理,還搬出了”曹操割發代首“、”郭曖醉打金枝“的典故來勸說皇后。

【確認並評估標準】在這個事件中,最重要的標準是皇帝一方不能失去汴京傳統勢力。

【制訂並評估備選方案】備選方案有二,其中一個是按照新升遷勢力的說法,繼續偏袒小鄒氏,那就是失去英國公張家和汴京傳統勢力,而皇帝是剛得大寶,根基不穩,加上心腹稀少,又想改革有所做爲,這對皇帝來說,無疑是巨大損傷。另外一個備選方案就是盛明蘭建議的:放下身段向張家,向汴京傳統勢力示弱、示好,不再估息小鄒氏。這樣做可以讓張家和汴京傳統勢力看到皇帝皇后的姿態和傳達的示好訊息,壞處便是鄒家損傷比較大。雖然大鄒氏對皇后有救命之恩,但小鄒氏做的太過分,一向恃寵而驕,這也是衆所周知的,即使懲罰了小鄒式,禹州勢力也不會說什麼。總之,備選方案一,弊大於利;備選方案二,利大於弊。

【選擇得分最高的方案】於是皇后選擇備選方案二,把自己鳳冠上大珠賜於英國公認錯,並親自披髮素衣向皇帝請罪。

事情最後,皇帝皇后一起向太后請罪,向大臣示弱認錯,懲罰小鄒氏,沈國舅與英國公張家和好,爲了孩子辦滿月酒,引用向太后彙報的太監原話”八位國公大人,都去了國舅家裏,諫院去了一半,沒去的禮也到了,武官幾乎到齊了,文官有一半沒到,可家眷到了“整個朝廷班底幾乎全去了,這就是最好的結果。

三、爲什麼人們總是不能理性做決策

雖然理性決策的結果往往是好的,但人們卻總是不能那麼理性。舉個例子,2001年美國遭受”9·11“恐怖襲擊之後,馬上就有成千上萬的人取消了他們的飛機旅行計劃。但是據有關統計,死於醫療事故的概率比死於恐怖襲擊大5882倍,就算睡覺時不小心窒息而死的概率也比因恐怖襲擊喪命的概率大12倍。即使是這樣小的概率,人們還是毫不猶豫地採取措施躲避恐怖襲擊,而對概率比恐怖襲擊大那麼倍的醫療事故並不在意,還是會有各種的不規範操作導致事故一再發生。

其實人們不僅僅是對恐怖襲擊這一件事不理性,在很多事情上,很多情況下,都顯得那麼的不理性,這是爲什麼呢?

《做出好決定》指出了不理性的原因:

1.對問題認識不清,導致在錯誤的問題上做錯誤的決定。這剛好是前面說的理性決策的第一步,你所面臨問題的實質是什麼你搞不清楚,那麼在錯誤的方向越走越遠,最後也只能得到一個南轅北轍的結果;

2.認知有偏差,導致不能確定所有相關標準和備選方案。人們傾向於把目光放在眼前,看的着,摸的到才踏實,而且不同性格的人又會有不同偏見、喜好,做起決策習慣以偏概全,以自己喜好定結論,這樣做自然不能得到理性的決定;

3.問題過於複雜,不能客觀地評估標準和備選方案。就像前面知否的例子,一個原本是個人家庭事件,卻被各種勢力牽扯,鬥法,背後的利弊關係,稍有不慎就能導致國家朝廷動盪,面臨如此複雜問題,普通人很容易就分不清輕重緩急,進而對標準和備選方案評估不當,導致做出不理性決策;

4.由於時間和成本的限制,無法獲得全面的信息。俗話說,只聽一家之言,是謂片面之言。好多問題都來不及或無能力去獲取最全面的信息,就像恐怖襲擊的問題,我們個人也只能從媒體報道中得到這類信息,不僅有限而且還會有片面、偏見之嫌,因爲媒體往往注重速度,而事情發展是要有一個過程的,有時候就會發現同一個媒體報道,隨着一件事情的發展,前後所說的會大不相同,甚至前後矛盾。因爲媒體也不能控制事情的發展、結果,他們有的只是據實報道和稍加揣測;

5.被無關緊要的標準和情感影響判斷,從而無法精確地評估每一個備選方案。有時候我們的備選方案很多,但我們卻不太容易去精確評估每一個備選方案,其中也許就有最佳方案被我們錯過,從而導致沒有獲得好的結果。

四、如何做出好決定或者說理性決策

《做出好決定》在最後也是給出做好決定的一些建議,歸納如下:

1.確定你的目標;

2.只要有可能就使用理性決策過程;

3.認識和接受你自己,包括自己的認知偏差和會犯錯的事實;

4.避免過度自信和認知偏見,尋求相反的方向和無偏見的旁觀者的幫助;

5.有時候不做決定也是決定,那就是維持現狀。

其實就是我們要清楚的認識自己,自己常見的認知偏差有哪些,是怎麼產生這些認知偏差的,再根據其主要的表現形式,逐點反擊。

比如書中講到的“選擇性知覺偏差”,就是不同的人會因爲他們各自不同的態度、興趣、背景、環境等主觀因素影響到認知,產生與事實不符的偏差。正如查理·芒格說”對於拿着錘子的人來說,他眼中的問題都像釘子。“

拿我的例子來說,我的職業是銷售和維修電腦,經常會遇到客戶描述電腦問題時說”電腦找不開了“或者”電腦開不了機了“,每每遇到這種情況,我都比較頭疼,因爲每個客戶口中”電腦打不開“的問題,完全不是同一個問題,有的客戶會把電腦不加電的情況,稱爲”打不開“;有的客戶則是把開機無顯,稱爲”打不開“;而其它客戶則是把系統問題,稱爲”打不開“。在他們眼裏只要電腦無法正常使用,統統都叫”打不開“,所以我每次都需要再仔細詢問客戶三到五個問題,以避免”我以爲的不是他以爲的“尷尬。

我們從小就學知書達理,學爲人處事,但很少有機會去學如何做決定。然而我們就是在這樣背景下成長起來的,相信在過往的歲月裏,因爲不會做決定,每個人都吃了不少苦頭,現在有了這本《做出好決定》,我們苦盡甘來的日子就要來了,還不趕快把我們從小就缺失的”決定課”給補上,並分享給他人和後輩們,不要讓我們吃過的苦讓他們再吃一遍。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