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給的就是我想要的?

其實,這就是個“綁架”!

父母之爲子女,美其名曰,“爲了你好”。殊不知,我們在這條路上,越走越遠。對自己,拼盡全力,忍受着不能忍;爲子女,要什麼給什麼,要多少給多少,不能比別人少比別人差,孩子沒說要的也要給好的。在這場親子的旅途中,我們與子女相愛相殺,過的雞飛狗跳,子女嫌棄我們囉嗦霸道火爆,我們嫌棄子女不聽話叛逆不講理~

曾幾何時,我們也是想象着讓孩子有一個健康的體魄,美好快樂的童年。可是,一到上學的年齡(甚至還沒出生),受周邊婆婆媽媽教育培訓機構,甚至網上各種雞湯文的影響教育,孩子的教育從出生抓起。然後,入了這個坑,越陷越深。

還沒學會說話,開始音樂啓蒙,語言啓蒙等等,動輒好幾萬一年的親子培訓班,毫不手軟。到了三四歲,四五歲,各種文化課,興趣班接踵而至,經常奔波於各種培訓班,沒了週末節假日,父母累的喘不過一口氣,孩子也各種抱怨。我們來一句,“是爲了你好”。爲了上好的學校,找個好的工作,嫁個好人/娶個好姑娘....

因爲這種“爲了你好”,有的父母,把孩子丟給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夫妻外出打工,一年回去一兩次,甚至多年回去一次。回去之前,興奮的給孩子買衣服買玩具,見到孩子時,看着孩子眼裏的陌生和怯意,看着孩子默默地躲在老人身後的緊張,不知道“爲了孩子”而遠走他鄉的選擇到底是不是正確?

"爲了你好",父母拼力的做生意,每天忙到半夜凌晨。孩子在邊上說,“媽媽/爸爸,陪我玩一會兒嘛”,而你,或許,丟個手機,丟個IPAD,自己玩去,或者放個動畫片,只求孩子能安靜下來。而當你靜下來,卻看到孩子整天的喜歡看動畫片,玩遊戲時,是否會想到那時的選擇?

“爲了你好”,父母盡力去工作,去學習,孩子的事情全部自己去做,父母一點不干涉,默默的影響着孩子,愛看書,獨立,有自己思想。某一天,孩子完全按照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節奏去做事情,你已經完全“掌控”不了的時候,會不會抱怨,“當初還不是爲了多賺點錢爲她好?”

.................

不管我們怎麼做,總是會留有遺憾吧。家庭經濟困難的,可能選擇分離,那麼孩子就會缺少父母的陪伴;跟孩子一起,親子的關係就會親密一些,日子可能就是苦一些;爲了賺錢,冷淡孩子,可能孩子就“叛逆”一些;多陪伴孩子,可能就少賺一些。得失就在我們的選擇間,往往我們總是自己做出選擇,孩子沒有發言的權利,直接被動的接受,或者我們就認爲孩子沒有給予選擇的權利。

有時候,我們是不是應該想想,我們所給予的,所謂的“好的”,不論是衣服,是玩具,是學校,是教育,是習慣,這些東西,是不是我們強加在孩子身上的呢?因爲我們當年沒有得到,沒有做到,所以我們把這種缺失,這種遺憾轉嫁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幫我們實現?那麼我們下一代會不會也是這樣?代代相傳,留下的是受傷的心,疏遠的親子感情,充滿糾結的生活。

當然,我們做父母的初衷都是真的“爲了你好”,我們給予孩子的意見和建議,分析引導,都是希望孩子能夠吸取前人的經驗和教訓,少走一些彎路,希望他們的前景能夠比我們強。可是我們忘了,不管做何選擇,人生就是不斷摔倒和爬起,不經歷風雨,沒有吃虧,真的能夠“健康”嗎?所以,作爲父母,該放手時也要放放手,摔幾跤,才能走的更穩更快。

---------------------------------------------------------------------------------------

因爲從小的經歷,不管是自己家,或者鄰居親朋,總是看到很多很多,這些記憶讓今天的我,思考到更多方面。雖然能夠想到這些,但是因爲處於大環境中,總是免不了被影響,也總是糾結。可是在自己可以控制的方面,比如絕不讓孩子成爲留守兒童,比如陪伴孩子和賺錢之間,我還是希望順從內心,不忘初心。就像寶貝出生之前,自己說的,讓孩子有個快樂的童年,長大後有自己的“技能”,不會爲“選擇”而選擇,不會憶起童年都是冰冷的玩具,沉默的父母,無止境的電視遊戲~要做的改變太多,要學會的太多,只希望,在育兒這條路上,與孩子共同成長,攜手向前~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