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科學基礎_6

內存&儲存介質

  • 紙卡,Paper punch cards
  • 延遲線存儲器, Delay Line Memory
  • 磁芯,Magnetic Core Memory
  • 磁帶,Magnetic Tapc
  • 磁鼓,Magnetic Drum Memory
  • 硬盤,Hard Disk Drives
  • 內存層次結構,Memory Hierarchy
  • 軟盤,Floppy Disk
  • 光盤,Compact Disk
  • 固態硬盤,Solid State Drives

一般來說,電腦內存是“非永久性”,如果電源線不小心拔掉了,內存裏所有數據都會丟失,所以內存叫“易失性”存儲器。相對應存儲器(Storage)

存儲器(Storage)和內存(Memory)有點不同,任何寫入“存儲器”的數據,比如硬盤數據會一直存着,直到被覆蓋或刪除,斷電也不會丟失。存儲器是“非易失性”的。

以前是“易失性”速度快,“非易失性”的速度慢,但隨着技術發展,兩者的差異越來越小。
如今認爲稀鬆平常的技術,比如U盤,能低成本+可靠+長時間存儲上GB的數據。

內存條:
clipboard.png

硬盤:
clipboard.png

紙卡,Paper punch cards

最早的存儲介質是 打孔紙卡,以及紙卡的親戚 打孔紙帶。到1940年代,紙卡標準是80列12行。一張卡能存960位數據(8012=960)。
最大紙卡程序,是美國軍方的“半自動地面防空系統”簡稱SAGE。一個在1958年投入使用的防空系統。
主程序存儲在62500個紙卡上,大小5MB左右,相當於如今手機拍張照片。
紙卡用了十幾年,因爲不用點且便宜耐用。然而壞處是讀取慢,只能寫入一次。打的孔無法輕易補上。對於存臨時值,紙卡不好用。需要更快更大更靈活的存儲方式。

J. Presper Eckert 在1944年建造ENIAC時發明了一種方法,叫“延遲線存儲器”。
原理:
拿一個管子裝滿液體,如水銀,管子一段放揚聲器,一段放麥克風。揚聲器發出脈衝時,會產生壓力波。壓力波需要時間,傳播到另一端的麥克風。麥克風將壓力波轉換回電信號。可以用壓力波的傳播延遲來存儲數據。

clipboard.png

假設有壓力波代表1,沒有代表0。揚聲器可以輸出10101111,壓力波沿管子傳播,過了一會兒,撞上麥克風。將信號轉換回1和0。如果加一個電路,連接麥克風和揚聲器,再加一個放大器(Amplifier)來彌補信號衰弱,就能做一個存儲數據的循環。信號沿電線傳播幾乎是瞬時的。所以任何時間點只顯示1 bit數據。但管子中可以存儲多個位(bit)。

clipboard.png

圖片描述
圖片描述

忙完ENIAC後,Ecket和同事John Mauchly 着手做一個更大更好的計算機叫EDVAC,使用了延遲線存儲器。總共有128條延遲線,每條能存352位(bits),總共能存45000位(bit)對1949年來說還不錯。

這使得EDVAC成爲最早的“存儲程序計算機”(只要能在內存裏存儲程序,就算是“存儲程序計算機”)之一,但“延遲線存儲器”的一大缺點是:每一個時刻只能讀一位(bit)數據。如果想訪問一個特定的bit,比如第112位(bit),得等待它從循環中出現。所以又叫“順序存儲器”或“循環存儲器”。
而想要的是“隨機存取存儲器”可以隨時訪問任何位置。

增加內存密度也是一個挑戰,把壓力波變得緊密,意味着更容易混在一起,所以出現了其它類型的“延遲線存儲器”。如“磁致伸縮延遲存儲器”。

用金屬線的振動來代表數據,通過把線捲成線圈,30cm*30cm的面積能存儲大概1000位(bit)。然而,延遲線存儲器在1950年代中期就基本過時了。因爲出現了新技術,性能,可靠性和成本都更好。-> “磁芯存儲器”
clipboard.png

“磁芯存儲器”,用了像甜甜圈的小型磁圈,如果給磁芯繞上電線,並施加電流,可以將磁化在一個方向。如果關掉電流,磁芯保持磁化,如果沿相反方向施加電流,磁化的方向(極性)會翻轉,這樣就可以存1和0。

clipboard.png

圖片描述

clipboard.png

clipboard.png

如果只存1位不夠用,所以把小甜甜圈排列成網格,有電線負責選行和列,也有電線貫穿每個磁芯,用於讀寫一位(bit)

圖片描述

磁芯內存的第一次大規模運用是1953年麻省理工學院的Whirlwind 1計算機,磁芯排列是32*32(1024個字節),用了16塊板子,能存儲大約16000位(bit),更重要的是,不像“延遲線存儲器”,磁芯存儲器能隨時訪問任何一位(bit)。
“磁芯存儲器”從1950年中期開始成爲主流,流行了20多年,而且一般還是手工編織的。
剛開始存儲成本大約1美元1位到1970年,下降到1美分左右。不幸的是,即使每位1美分也不夠便宜。
5MB約等於4000萬bit。

clipboard.png

當時,對存儲技術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到1951年,Eckert和Mauchly創立了自己的公司,設計了一臺叫UNIVAC的新電腦,最早進行商業銷售的電腦之一。它推出了一種新存儲:磁帶

磁帶

磁帶是纖薄柔軟的一長條磁性帶子,卷在軸上,磁帶可以在“磁帶驅動器”向前後移動。裏面有一個“寫頭”繞了電線,電流通過產生磁場。導致磁帶的一小部分被磁化,電流方向決定了極性,代表1和0,還有一個“讀頭”,可以非破壞性的檢測極性。

現在大量數據冷備份還是用磁帶。

clipboard.png

clipboard.png

clipboard.png

UNIVAC用了半英寸寬,8條並行的磁帶,磁帶每英寸可存128位數據,每卷有365.76米長。意味着一共可以存1500萬位左右,接近2兆字節(2MB)。

clipboard.png

雖然磁帶驅動器很貴,但磁帶又便宜又小,因此磁帶至今仍用於存檔。磁帶的主要缺點是訪問速度。
磁帶是連續的,必須倒帶或快進到達特定位置。可能要幾百米才能得到某個字節,這很慢。
1950,60年代,有個類似技術是“磁鼓存儲器”,

  • 有金屬圓筒,蓋滿了磁性材料以記錄數據。
  • 滾筒會持續旋轉,周圍有數十個讀寫頭,等滾筒轉到正確的位置,讀寫頭會讀或寫1位(bit)數據。
  • 爲了儘可能縮短延遲,鼓輪每分鐘上千轉。

clipboard.png

到1953年,磁鼓技術飛速發展,可以買到存80000位的“磁鼓存儲器”。也就是10KB。

硬盤

但到1970年代“磁鼓存儲器”不再生產,然而,磁鼓導致了硬盤的發展,硬盤和磁鼓很相似。不過硬盤用的是盤,不像磁鼓用圓柱體,
原理是一樣的:

  • 磁盤表面有磁性。
  • 寫入頭和讀取頭,可以處理上面的1和0。

硬盤的好處是薄,可以疊在一起,提供更多表面積來存儲數據。

IBM對世上第一臺磁盤計算機就是這樣子做的,RAMAC 305,它有50張60.96釐米直徑的磁盤,總共能存5MB左右。
要訪問某個特定bit,一個讀/寫磁頭會向上或向下移動,找到正確的磁盤。然後磁頭會滑進去,就像磁鼓存儲器一樣,磁盤也會高速旋轉,所以讀寫頭要等到正確的部分轉過來。
RAMAC 305訪問任意數據,平均只要六分之一秒左右。

存儲技術的發展:
紙卡 -> 延遲線存儲器(磁致伸縮延遲存儲器) -> 磁芯存儲器 -> 磁帶 -> 磁鼓存儲器 -> 硬盤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