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工作與生活的藝術28-冥想,不是幻想,也不是催眠!

一個人越接近內心深處,就越接近永恆的真理。道路各不相同,能夠幫助你實現內心深處滿足感的,就是你要走的。

現如今的都市節奏,逼得大家都已經養成or正在養成高效率。高效率的辦事風格,高效率的大腦運作。

所有的一切,都在轟轟隆隆地瘋狂地奔涌而過,一如我們腦袋裏的聲音。甚至意識被其裹挾,都沒感受到時間的流逝。想想,你有沒有過如此的經歷?

網上流傳過這麼一句話:我想念那個書信很慢,車馬很遠,一生只愛一個人的年代。

的確,信息爆炸帶來極度焦慮,大家都在拼命地讓自己行動快起來,再快起來。

不得不說,大腦是個好東西,越用越快,越用越好用!直到有一天,你愕然地發現自己被大腦綁架了?!它像匹脫繮的野馬,根本不受你控制。躁動不安。於是,我們開始想念那個年代。

終於有一天,我們發現,即便整日什麼都不幹,只用來瀏覽閱讀、處理事務,怕也難以獲取所有信息。

既然如此,停一停。

回頭看看你心裏的那個“小孩兒”,他撒潑打滾也未曾換來你的回眸一笑,他很害怕也很孤單。他也很需要你

所以,你得知道,養不好自己的“小孩兒”,一切都是白費功夫。現在,你是否願意回去看看?

如何鏈接你的內在?或者說更高的自我、一切的本源~它有很多學術名詞,但無論它叫什麼,都有一件事可以帶我們接近它,那就是冥想。據說,那些有巨大成就的人都會進行這種讓思維停下來的活動

近幾年,冥想、正念等運動在國內風靡。它們是既神祕高深又似乎簡單易行。我本人也斷斷續續踐行過一段時日。這期間越加深入的學習瞭解,乃至今天,仍舊發現自己許多認知上的漏洞與誤區。我冥想的概念也在不斷被重塑。

那麼,冥想到底是什麼呢?

一,冥想是把鋒利的彎刀

“每個人都同時屬於兩個世界——內在世界和外在世界。想要成就卓越的人生,我們需要懂得如何在兩個世界間搭建橋樑。在這個世界上,極端的觀點毫無益處,對生活也沒有幫助。我們最好的選擇就是控制自己的想法、感覺、情緒和衝動。”——斯瓦米·拉瑪

精神意念是我們擁有的最精密的工具,對它的充分了解有助於修煉自身。

如果意念是雜亂無章、毫無秩序的,就會使我們遠離目標,最終一事無成。只要我們瞭解自己更深層的本性,任何意識領域裏的東西都能夠被意念所治癒。當我們對內在的自我開始覺察後,我們就能夠有意識地治癒或規避許多疾病的出現了。

斯瓦米大師有個粗野的比喻:遺憾的是,大部分人的意識水準比牲畜高不了多少,因爲他們不知道如何進入更深層次的意念。這正是因爲我們意識不到深深埋藏在自己本性中的寶藏。

爲了瞭解意識意念,我們需要克服許多困難。我們的意念通常模糊不清、充滿困惑且不受管教,它總是聚焦於不斷運動變化的外部世界。

由於意念本身非常混亂,因此對於許多人來說,有時候就連如何準確地認知與評估外部世界的事物都是個難題。而冥想者的學習目的就是淨化意念,讓它變得專注。他們可以精準地收集感官數據,對事物進行清晰的認知,不會產生扭曲或含混。

有了冥想的幫助,我們就可以訓練意識意念養成新的習慣。當你學會丟棄那些無益的習慣和想法時,你就能夠轉化你的人格了。要學會不受干擾和影響,學會保持情緒穩定,學會專注當下,學會對自己的練習與想法不妄加評判。

1,專注力與洞見力是對好兄弟

佛教傳統經典裏有一個比喻:我們每個人都在無知的森林裏迷了路,需要用一把鋒利的彎刀清除叢林,開闢出一條解放我們悟性的道路來。洞見力可以讓這把彎刀變得更加鋒利,而專注力則會給這把刀更大的力量。

想要有所成就,專注,必不可少。幾千年來,人們一直通過打坐修行的方法來研究如何加強注意力,比如佛教就用五禪支,也就是五種關鍵性要素來幫助意識,保持穩定

  • 尋,使用注意力:把注意力集中到某件事物上,比如你的呼吸。
  • 伺,保持注意力:保持對這件事物的專注狀態,比如在呼吸的整個過程中,從開始到結束始終關注。
  • 喜,欣喜之情:激發你對這件事物的強烈興趣,有的時候是一種突然襲來的欣喜之情。
  • 樂,歡樂之情:從心裏產生歡快的情緒,包括幸福感、 滿足感和寧靜感。
  • 心,意識專一:感知的統一,所有事物都被當做一個整體來體驗,沒有想法,進入定境,感覺到一種強烈的存在感。

定的感覺和那些處於深度冥想狀態裏包容一切的感覺,又不一樣,它是一種平等通透安寧的意識狀態,等你體會了就不會再被情緒所劫持,也會擁有更健康,更自如的心理狀態。

不能停止思考,是一個可怕的煩惱,這種不停的思維活動,使我們無法達到內心的寧靜。

大腦只是一個工具,它是用來被處理特殊任務的,當任務完成,你就要讓它處於休止狀態,因此可以說人類80%到90%的四維不僅是重複的,而且是無用的,甚至由於思維的運作障礙和消極的本質大部分思維都是有害的

如果你觀察你的思維,你就會發現這是真的,這還導致了你生命能量的嚴重重損耗。這種強迫性的思維是一種上癮症,你沒法選擇停止,他甚至比你還強大。這也是爲什麼冥想能夠拿回生命能量的原因。

《當下的力量》作者艾克哈特託利說,絕大部分人不具有創造性,不是因爲他們不懂得如何去使用思維,而是他們不懂得如何停止思維

觀察我們的情緒像觀察我們的思維一樣重要,你應該習慣這樣問自己,此刻我內在發生了什麼事情,這個問題將會把你引向正確的方向,但是不要分析觀察就可以了,把注意力集中於內在去感受情緒的能量。

將注意力集中在當下的一刻,在思維中創造空白。將意識從思維活動中引開創造一種無思維的空白,在這種空白中高度警惕,注意力高度集中,但是你沒有在思考,這就是冥想的本質。

因此,我們使用冥想鍛鍊專注力,而專注力又是洞見力的天然盟軍。

2,冥想:不是催眠,也不是幻想

冥想是覺知而非思考,它屬於內在而非外在。

斯瓦米·拉瑪是20世紀全世界最具影響力的瑜伽大師之一,出生於印度,曾在喜馬拉雅山區修行前後達四十餘載。其著作《冥想》中闡述道:“控制並不意味着扼殺一切,但也不是過度放縱。這是一種平衡,要達到它就需要讓大腦中飛速運轉的部分慢下來。我們要學習新的方法認識自己,讓意念得到整體的休息。這種瞭解內在世界的方法就叫作冥想。”

冥想不是宗教。它並不通過奇怪的練習改變你的信仰或文化背景。它其實是一項實用、科學且系統化的技能,一種可以幫你全方位瞭解自我的路徑

冥想不屬於世界上任何一種文化或宗教,它令我們探索生命內在的維度,最終安住在自己的本性之中

“冥想”這個概念存在許多不同的解讀,有些人用這個詞來表達思考或沉思,還有些人用它來指做白日夢或幻想。事實上,這些都不是冥想。冥想是一種截然不同的境界,充分理解它的含義格外重要。

冥想是一種改變意識的形式,是與自己溝通的一種方式。它是一項獨特的技能,能使大腦得到休息,達到與平時完全不同的意識狀態。

冥想的時候,你是完全清醒和覺察的,大腦不會去關注外部世界或周圍發生的事情。你的意識並沒有沉睡、做夢或幻想。

此時關注的是自己平時難以覺察的維度,最深入也最內在的層面。這些深入的層面極其奧妙,遠遠超過思考、評判、幻想或情感的體驗與記憶。

冥想需要的是平靜、專注,但同時又是非常放鬆的

要形成這種內在的專注力並不困難,事實上你會發現冥想本身就是一個有利大腦休息的過程。最初的困難在於,我們的意念從未經受過內在專注力的訓練。

從未對自我有過深入的瞭解,無論內在,還是外在。這讓我們缺乏對自己的認識,不得不依賴別人的意見或建議。

當我們仔細審視生活,就會意識到:從幼年開始,我們接受的教育就僅僅止於觀察和了解外部世界。從來沒人教導過我們,應當如何向內看、發現和了解內在。因此我們在渴望瞭解別人的同時,對自己而言卻依然是一個陌生人。

由於缺乏自我瞭解,我們的人際關係並不那麼稱心如意,生活中也常常充滿了困惑與失望。

事實上,常規教育體系只開發了我們大腦的一小部分。而另外負責做夢、睡眠以及用於存儲所有經歷的無意識領域,仍不爲人知。它們從未經受過訓練並難以被控制。我們的精神的確有對整個身體的把握,但身體卻不能掌控精神。

斯瓦米大師表示,除了練習冥想,沒有其他真正能夠控制全部意識的方法

他總是在說:冥想是對意識的引導,它是一條通道。當然,他在這裏指的並不是與神靈的溝通。

他解釋道:“冥想就像河水的堤壩一樣,引導意識之流認識到自我的存在。冥想與其他行爲一樣,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當你掌握了它之後,它會變得更加可信,引領你獲得更深刻的體驗。”

當我們用視覺、嗅覺、觸覺、味覺和聽覺感知事物的時候,這五個感官使你忙碌於外部的世界。我們的認知以及被認知的事物促使我們不斷地進行思考。然而,真正的冥想是沒有思維、無念的狀態。

事實上,在冥想當中,你不需要阻止自己的思維,它會自發地停止。這種冥想的內在狀態會使你發生意義深遠的轉化。

3,冥想,將帶給我們全方位的積極效應

冥想是獨特、精細、準確的方法。這個簡單的注意力訓練,可以讓我們對身體、呼吸和意念進行全方位的自我瞭解。

隨着時間的推移,習練者的愉悅感會增加思維變得愈加清晰洞察力也會得到提升。你將享受冥想所帶來的積極效應。伴隨着這些輕鬆的體驗,你還會感受到生理、神經和精神的壓力也得到了釋放。

在初始階段,冥想具有理療作用。它能夠放鬆緊張的肌肉與自主神經系統,將我們從精神壓力中解放出來。冥想使人獲得安寧的情緒,降低我們對壓力的應激反應,增強免疫力。

即使你只是練習幾天,只要全身心投入,也能起到控制食慾,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化解憤怒的作用。冥想還能減少你對睡眠的需求,使身心更具活力。

用科學的方式解釋,冥想就是一個通過多種方式,激活副交感神經系統的方法。它遠非一種被動的活動。研究顯示練習冥想的人除了其他疾病之外,發展出腦部疾病的風險低得多。

冥想通常有如下這些作用:

  • 增加腦島、 海馬體和前額葉大腦皮層的腦灰質含量;
  • 降低前額葉區域老化所造成的皮層變薄,改善和這些區域相關的心理學功能,包括注意力、同情心和移情能力;
  • 增加大腦左前區的活性, 提升情緒;
  • 根據對西藏修行者的研究,冥想還能增加持續性伽馬腦電波的強度和範圍。所謂腦電波,是指大腦裏大量神經元有規律地啓動、停止時產生的電波,雖然很微弱,但可以被測量;
  • 降低皮質醇濃度,皮質醇和壓力直接相關;
  • 強化免疫系統;
  • 對很多生理疾病有輔助治療作用,包括心血管疾病、哮喘病、I型糖尿病、 月經不調和慢性疼痛。
  • 對很多心理疾病也有輔助治療作用,包括失眠症、焦慮症、恐懼症和暴食症等。

冥想曾一度被看作東方宗教哲學中一種用於獲得啓迪的單純精神訓練。

而現在,在世界各地的醫院和診所中,冥想被用於幫助患者緩解焦慮、壓力、降低血壓、疼痛,以及減輕成癮性行爲。喬· 卡巴金教授(麻省大學醫學教授、正念減壓療法創始人)相信,疾病的治癒,從來都不該脫離對生活的領悟和修煉。

以及另一人-哈伯特·本森教授是將冥想作爲治療手段引入西方醫學界的先鋒之一。本森是美國的一位心臟病學家,同時也是波士頓馬薩諸塞綜合醫院心智——身體醫學研究所的創始人。

最早認識到心智與身體屬於同一系統的西方科學家中,本森是其中之一。在於1975年出版的他的著作《鬆弛反應》中,他與合著者米里亞姆·Z·克里帕一起寫到,“我們宣佈,本書並沒有新的發現,而只是爲一種古老的智慧提供了科學的驗證。”本森的鬆弛反應建立在超驗冥想的基礎之上。

根據腦電圖的測量結果,人類大腦在正常清醒狀態時的振動頻率在14~30赫茲之間。這個狀態被稱爲β狀態。在冥想的過程中,這個振動頻率將會降低至4~8赫茲。這個狀態被稱爲θ狀態,除沉睡中之外,這是你可達到的意識覺知的最深層級。當你陷入睡眠或者處於無意識狀態,你的大腦振動頻率將會降低至0.5~4赫茲。這個狀態被稱爲δ狀態。

大量的研究表明,大腦的形態一直在變化:它通過建立神經連接來回應你心智的內容。

例如,當你在練習冥想或者其它沉思活動時,你的大腦實際正在發生變化:它正在生成突觸、突觸網絡和毛細血管層。研究人員利用磁共振成像技術發現這些變化增厚了大腦的兩個區域,即控制注意力的前額葉皮層,和跟蹤人體內狀態及對他人情感(同理心的發源地)的腦島。

因此,練習冥想或任何形式的正念活動的影響之一,就是使你變得更有自我覺知,並更能與其他人相連接

此外,無論你的心智專注於什麼,也就是無論你在思考什麼,它們都將會出現在你的生活中

如果你專注於恐懼、分離和缺失,這些就是你會在現實生活中注意到的感受。如果你專注於愛、連接感和充實感,這些也是你在現實生活中會注意到的感受。你所專注的感受同時也是你會吸引到的體驗

這是因爲,在包含了我們心智的量子能量世界中,我們所生活的世界是一個勢(形態)的世界。我們引入生活中的勢和擁有的經歷,會直接影響到意識的內容,即它們組成了我們的思想和信念。思想決定了形式

因此,當你擁有未消解的焦慮,或者對滿足你的自我需要懷有潛意識或顯意識中的恐懼,那麼你將吸引到生活中的,將會是你所恐懼的事物。

當你害怕你的伴侶或者戀人離開你,那麼這將是你吸引得到的結局。當你害怕再也不能找到幸福,那麼這將是你吸引的結局。在潛意識或顯意識中,無論你給予什麼樣的思想或信念以能量,它們將都將出現在你的生活中

這就是爲什麼冥想會如此有效,原因是它幫助你清空心智的內容,並指導你不要將能量傳給思想

在沒有能量的情況下,你的思想和信念將失去對你的掌控,也就是它們將無法在你的生活中顯形。

一旦你明白,你的信念與思想在創造你所體驗的現實時力量多麼強,你就可以開始使用它們幫助你過上價值導向與目標導向的生活。

當然,並不是所有人都能與他們的靈魂建立連接。

首先,你必須相信你有靈魂;
第二,你必須熱切地盼望能與你的靈魂相見;'
最後,你必須練習與你的靈魂連接。
你必須真誠地希望能夠打開與你與自身靈魂溝通的渠道

願我們所有人都能洞見自我。

下節預告:如何冥想?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