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第九個寡婦》—沒有過不去的坎

一直打算寫《第九個寡婦》的讀後感,奈何不知從何下筆。通讀全文後,神情恍惚,因爲不清楚自己是否領悟到了真正想要表達的東西、也不知道該從哪個點介入較好,社會現象嗎?或者人物構造?再或者故事情節…?很是猶豫。於是,採取了擱置一邊的態度。

直到近期因爲孩子上託兒所,其周邊所發生的一系列事情,讓我不由得想起了文中的女主人公王葡萄。

越發感受到全職媽媽的艱辛,緊密的接送行程、每天早晨與孩子硝煙般的磨合、上班時的牽腸掛肚以及下班後的油米柴鹽…最近這段時間裏,只要頭躺於牀上,分分秒秒便可以入睡。這樣的生活狀態,或許對於普遍媽媽來說,乃屬人之常情,而我卻有點累得直不起腰。

當然,與王葡萄的事件相比,我這個乃屬小巫見大巫,不屑一提。然而,她在歷經衆事時所保持的那種樂觀向上、包容事物的態度,卻值得我深深反思。

故事發生的社會背景等同於很多小說,比如《活着》、《平凡的世界》等。全書以抗日戰爭、解放戰爭、解放時期的種種改革(土改、大鍊鋼等)爲路線,向我們娓娓講述了當時的農村如何歷經災年亂世。

動盪的社會,不安的生活使得這個時期的人們每日惴惴不安、艱難度日。見風使舵求自保、識時務隨大流或許是那個時期普遍存在的心理現象。

人們似乎要把祖祖輩輩受過的所有苦難討回來。由於這個理直氣壯的理由以及跟隨大衆的盲目,於是,越來越多的人們步伐一致、轟轟烈烈地加入這一趟又一趟的改革。

然而,不管是現實的生活,還是小說的世界,總有那麼一些人至始至終保持着理智清醒的態度。

故事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女主人公王葡萄以及其養父孫懷清。在當時的災荒年代裏,孫懷清保持着過人的睿智,而王葡萄保持着樂觀的心態。

在別人眼裏她就是一個瘋子,一個無所畏懼、不知輕重的瘋子。然而在我看來,她一點也不瘋,她只是心態平和、事事看得開罷了。就像孫懷清所說:“她從來不拿什麼主意,動作、腳步裏全是主意”。

養父孫懷清因遇上打擊封建勢力的狂潮,而被莫名其妙地推上了斷頭臺,由於上天的眷顧,子彈打偏而有幸免於一死,卻不得不從此過上藏藏躲躲、暗無天日的生活。

20出頭的王葡萄,在如此動盪不安的社會裏,隻身一人毅然決然獨自攬下保護養父孫懷清的重任。面對如此性命攸關的事情,在我看來,她沒有敢戰心驚地默默承受,也沒有枯木死灰地備感苦惱,她只是平平常常地欣然接受,保持着“躲一躲就過去了”的心態,照舊沉侵在自己樂哉遊哉的日子裏。

她何嘗不苦呢,7歲喪家,14歲喪夫,面對養父的逃難生活、面對當時生活的流連動盪、面對無米下鍋之日、面對不得不把自己的親身孩子寄人籬下、面對無法與情人廝守終生…她沒有悲觀絕望,而是保持一如既往的樂觀。就像她所說。“真正愁人的事是沒有的,啥事都過的去。躲一步是一步,躲一躲就過去了”。

世事滄桑變遷,人類來來往往、去去留留,而她卻心止如水,不被環境所矇蔽、不被衆生所迷惑、不被苦難所壓迫、終始保持自我本色。

對啊!沒有過不去的事,能過去的事,就不算什麼事啊。我得好好學學她,心放寬點。累點就累點唄,沒什麼大不了的,“不費吹灰之力”半個月裏可以減肥6斤,多麼令人愉快的事情呢。

沒有過不去的坎,這一段過去了就過去了; 試着欣然接受這種生活狀態,而不是一味地抱怨。雖累,卻樂在其中;偶爾偷偷懶撒撒潑又何妨,沒必要什麼事都強迫症似的精益求精。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