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窮志不短”:對衆籌救助模式有所啓發的感人短片

      這個僅2分多鐘的短片,平凡的視角,卻十足動容。

      故事開頭,一對父子來吃麪。父親是個盲人,兒子揹着小書包,看起來不到10歲。待父親在矮桌旁坐好,孩子自行來到麪攤老闆跟前,大聲地說:來兩碗牛肉麪。轉眼,他又悄悄地跟老闆說,只要一碗牛肉麪,另一碗素面。孩子從包裏的塑料袋裏小心翼翼地數出幾張付賬,表明換面只是因爲積蓄不多。

        兩碗麪很快端上來了。當然,擺在父親面前的是牛肉麪。父親沒有急着吃,而是小心的夾起肉,往兒子碗裏送,還不忘鼓勵兒子好好學習,將來成才。兒子顯然也習慣了父親的做法, 又悄悄夾起幾塊肉,放回父親碗裏。

        麪攤老闆娘看到了這一幕,明白了父子倆的窘境。更多地,應該是被父子間的相互照顧感動了,她主動地贈送一碗牛肉。

        兩父子雖然感到意外,但還是道謝後收下了。離開前,小男孩還小心地把剩下的牛肉裝起來,跟以前剩下的饅頭一起,帶走。

        麪攤老闆娘等兩父子離開後,來收拾餐具,卻意外的發現,碗下還壓着錢。原來兩父子默默地留下了那份牛肉錢。 


       短片有多處細節讓人感動。但如果影片停止在兩父子離開的時候,觀衆們最多感慨還是好人多,同情心讓世界更美好。然而,老闆娘意外發現牛肉錢的一幕,讓故事瞬間引爆更多的淚點。

        多出的幾塊錢,讓人看到一個貧困的家庭,居然有如此堅強的自尊,以及異常優秀的家教。短片中父子面對老闆娘的好心,並沒有”大義凜然“地拒絕,而是成全了她的好意。禮貌,又默默地回報,行事不卑不亢。故事的主人公,讓人從同情變成欽佩。短片也讓人相信,那個小男孩長大後,必然會成爲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像父親教育的那樣。

        故事也應該對當前社會互助式的衆籌救助模式有所啓發。

        互聯網、媒體社會欄目等讓發動大量陌生人捐款成爲可能。出現了很多令人觸動的真實,比如大爺拄着柺杖,也要親自把自己的退休金送到病人家屬手中,只因看到了媒體制作的專題節目;急救病人亟需重症搶救,承擔不起的家庭本已絕望,網上衆籌卻意外地及時解決了錢的問題。

       但,衆籌中荒誕不經的事也不斷髮生,包括煽情大號喚起網民捐助熱情,卻發現受助家庭資產豐厚,只是因爲重男輕女纔像社會求助;衆籌治病的被揭露病情造假,家庭經濟造假後,受助家庭在網上破口大罵,聲稱家裏有錢又能籌到錢是自己的本事;甚至有衆籌網站爲刺激用戶數,協助僞造或自行編造衆籌項目。社會衆籌救助這兩、三年,迅速從火爆走入平靜,正是醜聞讓熱血的人們淡了心。

      筆者看來,各種衆籌項目一味賣慘,卻不考量求助人的感恩之心,是當前衆籌救助模式的核心弊端。中國文化有說”大恩不言謝“,但並不代表,不說的人必會感恩。農夫與蛇,以怨報徳的事例,不僅慘痛,更可怕的是,太常見。

        是應該優先資助最慘的人,還是最值得的人? 我們是要因同情而出手,還是爲受助人可敬的靈魂而幫他? 當前的現實,明顯偏向前者。但偏向後者的衆籌模式有更多益處,更可能讓社會參與救助的民間資源和意願繼續成長,而不是被浪費或傷害後不斷萎縮;讓值得受助的人被及時救起,而不是讓覺得"寧負天下人”的人膨脹貪婪。

         筆者以爲,要幫助篩選更有價值的衆籌項目,當前模式缺乏幾個環節,包括:

一、缺乏受助人背景的說明

        衆籌項目應增加受助人親友、同事、或鄰居的對其的評價。此人對社會做了哪些貢獻?他/她的存在對周圍人有什麼意義? 最低限度,公衆得瞭解到此人的存在是不斷創造麻煩,還是帶給周圍友善和積極。

二、缺乏求助人對受助後做出回報的承諾

        受助人,以及代受助人籌資的親友,應對受助後,回報公衆的行爲有一定的承諾和計劃,無論是陸續歸還捐助還是努力幫助其他人。雖然這點看起來很俗氣,卻能有效幫助不明真相的陌生人,分辨真正值得幫助的人。

         受助人肯承諾,他/她至少是個有擔當的人,不會以爲受幫助是理所當然的,或者大家欠他的。受助人的親友勇於爲受助人背書,更能真實表達最親近的人挽救受助人的決心。 

        更重要的一點,自書的承諾,能作爲公衆跟蹤項目實施效果的基石,也激勵受助人及其親友,加入到互幫互助的隊伍中來,把善意更多的傳遞下去。這也是當前衆籌救助模式缺乏的第三點重要組成。

三、缺乏對項目後續的受助人情況的跟蹤

         當前的項目,捐到錢後,最多說錢花了,人治好了,或者沒治好,就到此爲止。錢沒花完退回公衆的,似乎已經是很驚奇的新聞,更罕見受助人在隨後也參與公益的報道。如果在籌資當時,要求邱主任的自書承諾,籌款後就可有明確的指標,幫助人們持續關注因自己的參與引發的社會風氣變化。 

       網上要持續地公佈受助人對自行承諾的後續兌現情況,也可以檢驗出那些只想受助,不想回報社會或他人的人。以後,公衆至少可以選擇少投或不投這樣的項目。

       社會力量雖然強大,但參與的個人都是凡人。必須有更鼓勵加入互助的新模式和機制存在,才能讓社會自發互助走得更遠。

       最後轉載一下那個“人窮志不短”的感人短片: https://www.iqiyi.com/v_19rr221ijs.html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