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焦慮還是假謙虛?從德國 AI 會議裏讀懂「歐洲 AI 情結」

2019 年 5 月 16 號,柏林天氣陰。倒着 6 小時時差的 AI 科技評論記者,在當地時間不到 10 點,已出現在 Französische Straße 的德國電信營業廳入口處。不久後,這裏即將上演一場歐洲 AI 盛事——RISE OF AI。


真焦慮還是假謙虛?從德國 AI 會議裏讀懂「歐洲 AI 情結」


「人工智能領域,中國的投資整體已達到千億美金的規模,而德國政府去年才投入了 50 萬歐元,這就是差距。」會議開幕,爲大家帶來「2019 年人工智能產業概況」演講的 Fabian Westerheide,是德國的人工智能戰略專家、企業家、風險投資家,作爲德國風險投資界的代表性人物,他曾投出過 Delivery Hero 這樣的歐洲互聯網一霸。

在會議官網的簡介中,他聲稱自己「從小就是一名狂熱的科幻愛好者」,後來把「自己推動科技與人類社會進步的熱情」轉化成自己的使命,而這個使命的表現形式之一包括了在 2014 年落地的首場 RISE OF AI 會議——當時會議只有 10 個人參與,如今這個數字是 800 人。

除了場地好看一點,食物豐富一點,RISE OF AI 對 AI 科技評論記者而言與其他 AI 會議的差別並不大。唯一讓人覺得有意思的是,那些帶有濃濃「歐洲特色」的主題演講,比如 AI 的「政治正確」(以人爲本、價值導向、有人情味的 AI)、在美國與中國夾縫中的反思、各種給歐洲 AI「畫餅」,以及對發展歐洲/德國 AI 的思辨(不愧是哲學強國!)等。

爲了讓大家更直觀感受會議精華,AI 科技評論將用 3 個關鍵詞對本次參會經歷進行提煉,希望最終呈現的內容能對大家有所啓發。

關鍵詞 1:「中國」

「If you looking for a job, stay with them first. If you want to buy a company, look at them。」在開幕演講中,Fabian Westerheide 如此總結了中國 AI 產業。中國是本次會議繞不開的關鍵詞,上午 4 場主會場演講中,主題帶有「中國」字眼的佔了其中兩場。


真焦慮還是假謙虛?從德國 AI 會議裏讀懂「歐洲 AI 情結」


Future Stage 議程。Future Stage 是大會主會場,另外還設有 AI Applied Stage、AI Evolution Stage、AI Unicorn Stage 以及 AI Topic Tables 4 個分會場。每個會場基本上都排滿了從早上 10 點至下午 6 點的演講議程。

AI 科技評論將重點談一下上午場的《AI IN CHINA, EUROPE AND USA: A COMPARISON OF TECHNOLOGY AND RESEARCH》(中國、歐洲和美國的 AI 技術 & 研究對比),其演講人是 HANS USZKOREIT 博士,他是德國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的科學主任,有過 2 年在中國的工作經歷。

對於中國的 AI,他是如此看待的:

專注將機器學習應用在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處理、機器人以及大數據分析領域上

大多數研究都是遵循當下最流行的深度學習方法

數據量大

他表示,中國 AI 在產業化方面的表現很出彩,可一旦回到基礎研究環節,立馬就會暴露根基薄弱的現實(與美國和歐洲相較而言),他用幾張圖對此進行論證:


真焦慮還是假謙虛?從德國 AI 會議裏讀懂「歐洲 AI 情結」


下方幼苗代表基礎研究,這方面中國的權重很小,而從圖中看來,歐洲似乎表現得比美國還要好。


真焦慮還是假謙虛?從德國 AI 會議裏讀懂「歐洲 AI 情結」


Scopus 上的 AI 論文年度發表情況(按地區)


真焦慮還是假謙虛?從德國 AI 會議裏讀懂「歐洲 AI 情結」


頂會論文指數(美國勝出!)


真焦慮還是假謙虛?從德國 AI 會議裏讀懂「歐洲 AI 情結」


AI 研究人員的跨國流動性。圖裏最抓我眼球的是論文的「血統」,似乎中國和歐洲的論文更「純正」一些?Anyway,美國的三色系論文在視覺呈現上很好看,從側面證明了其對 AI 科研人員的強大吸引力。


真焦慮還是假謙虛?從德國 AI 會議裏讀懂「歐洲 AI 情結」


機器學習領域(尤其是深度學習神經網絡)代表作者一覽。綠油油一片的是歐洲作者,毫無懸念勝出。

HANS USZKOREIT 博士覺得,中國的 AI 更傾向「實用主義」,因爲中國人很多時候有點「缺乏耐心」,希望可以「快速取得回報」。「they would not work on topics for tomorrow or the day after tomorrow.」HANS USZKOREIT 博士原話如此說道。

他進一步闡述,隨着騰訊、百度級別的中國巨頭的業務版圖擴張,中國對基礎研究的需求開始變得越來越強烈,因此,HANS USZKOREIT 博士認爲這是歐洲的一個絕佳機會,可以與中國開展更多合作。

「歐洲競爭不過中國已經發展完備的領域。」HANS USZKOREIT 博士補說道。

「德國人一旦決定幹一行,就會把這一行做到極致,像人工智能,他們不會像美國一樣大肆宣傳,而是默默將基礎研發工作做紮實。」五邑大學特聘教授,創新創業學院副院長、中德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崔巖博士如此說道。他此次受邀在主會場上發表題爲《DIGITAL FUTUR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CHINA》的演講,他曾在德國待過 10 年時間,自認熟悉德國在做研發方面的態度。

「就人工智能這一塊的話,他們其實從 80 年×××始就在做這方面的積累,包括數據、算法、研發迭代、產品更新等。他們的做事模式是穩抓穩打,不會被太多外在因素左右,比如 Google 昨天做了什麼,英特爾今天又做了什麼,他們不會去管。他們做研發的週期會很長,比如三年、五年、十年,在完成定義好的項目以前,過程基本不會太大的變動。」崔巖博士補充道。

「HANS USZKOREIT 博士說中國人有點缺乏耐心?」AI 科技評論記者問道。

「我們也可以有耐心,但是活不下來,有耐心有什麼用?德國過去的產業基礎決定了他們有支撐,可以慢慢去發展一個產業。相當於有了金飯碗,再去做其他事情時,自然就可以適當放慢腳步。」

關鍵詞 2:「共贏」

相較於其他國際知名 AI 頂會,RISE OF AI 基本屬於「泯滅於衆人」的境地。會場上你很難見到華人的身影。場上唯一的中國企業代表只有松鼠 AI,它的出現對 AI 科技評論記者而言是場驚喜。

他們的數據與學習科學家 DR. KP THAI 受邀在上午場的 AI Applied Stage 上做了名爲《HOW AI CAN TRANSFORM THE EDUCATION INDUSTRY》的主題演講。簡單來說,即是松鼠 AI 認爲傳統教育最大的問題之一是缺乏優質的教師提供個性化的教學和輔導,所以他們開發了自己的 AI 自適應技術來有效解決這個問題。

DR. KP THAI 在演講中深入介紹了松鼠 AI 構建的 AI 自適應學習引擎,該引擎結合了 AI 技術的衆多最新創新成果,包括多維概率知識狀態模型(PKS)、多模態綜合行爲分析系統(MIBA)、自然語言處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以及獨有的知識組件等,給孩子們提供了引人入勝的學習體驗。

「這些技術其實特別好理解,一言以蔽之:個性化教學。」對於如何理解松鼠 AI 的 AI 自適應學習,DR. KP THAI 如此解釋道。「松鼠 AI 通過數據細分判斷分析學生在學習中的優劣特性,爲教師提供可行性和即時性建議。然後系統會實時爲教師提供持續的形成性評估,減輕教師的評估管理負擔,最終形成正向循環,爲每個學生提供對應的指導、實踐、反饋和水平定位。」

「我們很好奇,這些歐洲的參會者私下給了你哪些反饋?」AI 科技評論問道。

「這些歐洲參會者們的態度非常謙虛,他們認爲歐洲的 AI 不像美國和中國那樣出彩,即便如此,他們還是很想參與到 AI 的發展進程中來,不過不是爲了爭輸贏,而是希望通過 AI 去解決更多與健康、教育等領域相關的問題。當然,是以一種更加安全、注重個人隱私的方式。場上的一些 speaker 同樣表示了對我們的認可,他們認爲人工智能 + 教育一定是未來的趨勢,對我們目前的增長速度感到非常驚訝。他們會問松鼠 AI 什麼時候考慮進軍歐洲,然後會希望跟我們有一些合作。」DR. KP THAI 如此回答道。

「按理來說,RISE OF AI 是一個相對小衆的會議,松鼠 AI 爲何會選擇來這裏?」AI 科技評論繼續追問道。

「松鼠 AI 的自適應技術不停地進化,比如我們希望系統可以更好地預測學生在學習上的熟練程度,或者更好地識別學生產生誤解的案例等,如果想把這些都做好,其實是一項大工程。所以我們會與頂尖機構建立研究夥伴關係,比如我們近期就和卡內基梅隆大學就聯合成立了研究實驗室,主要用於課堂項目的研發。另外,我們過去也與世界各地的很多研究機構建立了合作關係,簡單來說,我們希望通過這次參會可以收穫更多的合作機會。跟我們合作有一個好處,我們可以提供大量的案例、數據,甚至包括研究方向。」

DR. KP THAI 停頓了一下,繼續補充說道,「教育行業在 AI 領域依然是一塊×××地,很多明明可以用 AI 解決的問題,很多人就是沒想到。」

關鍵詞 3:「Made in 德國的 AI」

當天 Future Stage 的幾場演講聽得 AI 科技評論記者差點睡着,可能是因爲中國的 AI 發展得實在太快了,早已過了所謂「畫餅」階段,所以當我看到以下演講內容,會讓我感覺「歐洲你丫的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呀」:


真焦慮還是假謙虛?從德國 AI 會議裏讀懂「歐洲 AI 情結」



真焦慮還是假謙虛?從德國 AI 會議裏讀懂「歐洲 AI 情結」



真焦慮還是假謙虛?從德國 AI 會議裏讀懂「歐洲 AI 情結」


就連主持人也在會議中調侃道:全歐洲知道 AI 是什麼的人都在會場裏了吧。


真焦慮還是假謙虛?從德國 AI 會議裏讀懂「歐洲 AI 情結」


HANS USZKOREIT 博士笑着說,大家應該能猜到兩頭怪物分別代表的是哪兩個國家,在這場 AI 戰役中,歐洲在哪?岸邊的綠色小人?

Fabian Westerheide 也在上午的開幕演講中,大概總結了一下歐洲 AI 發展滯後的原因:

初創企業較少

風險投資體系不完善

政治議程落後

當 AI 科技評論記者看見 Future Stage 的議程中竟然包含類似《AI MADE IN GERMANY - RESPONSIBLE AI AND AMPLIFYING HUMAN INGENUITY》、《DEBATE: WHAT DO WE NEED FOR "AI MADE IN GERMANY"?》這樣試圖爲德國 AI「正名」的演講主題,感到非常驚奇。特別是後者的辯論環節(其實像個圓桌),直接把德國國會議員和人工智能委員會成員請到了講臺上「華山論劍」。

這部分的內容信息量很大,AI 科技評論記者大概梳理出了其中的幾項重點(有些只是個人觀點,請批判性看待):

警惕一些試圖將德國 AI 打上「super ethical」(講究倫理)的行爲。大連專科×××醫院 http://www.bohaink.com/

政治管理上的缺位,導致倫理框架成了「救命稻草」,阻礙 AI 的發展進程。倫理框架很重要,但不應一棍子把所有可能性都「打死」。

不應對具體某個國家的科技項目抱有「偏見」,所有的評價指標都應該基於科學標準。


真焦慮還是假謙虛?從德國 AI 會議裏讀懂「歐洲 AI 情結」


其餘的更多是業界人士對臺上政治家的「逼宮」,希望他們可以在政策制定上爲 AI 產業創造一個更優質的發展環境。而臺上的政治家們隨之在話術上各種大打太極,巧妙化解迴應這些「逼宮」。

由於解讀這部分演講內容需要對當地乃至整個歐洲的科技、政治環境有更深層的理解,因而在此不多做解讀,以免誤導讀者。


真焦慮還是假謙虛?從德國 AI 會議裏讀懂「歐洲 AI 情結」


Fabian Westerheide 自己也親自參與了「逼宮」,突然覺得這個圓桌的設置簡直是深藏功與名。

小結

RISE OF AI 是一扇窗口,讓我們窺見了歐洲 AI 發展的冰山一角。之所以說是一角,是因爲其他會場還有許多非常有意思的演講,但礙於時間、人力,最終沒有選擇選聆聽,由此對於整體歐洲 AI 的理解把握上肯定尚有不足之處。

無論如何,我們依舊看到了歐洲在中國與美國夾縫中的思考進程,與他們民族的性格一樣,慢悠悠的,卻不失條理地在按照適合自己的節奏去推進整個 AI 產業的發展。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