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玩手機時, 我到底在玩些什麼?

老百姓過日子,講究衣、食、住、行。然而在當今信息化網絡時代,人們早已不再滿足於傳統生活上的這些基本需求。那麼,除此以外,還有什麼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沒錯,那就是“機”。這其中尤以智能手機爲典型代表。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無論是內向、外向,小孩、大人,大城、小市,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一定能看見手機的存在。

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12月底,我國手機用戶數突破13億,手機用戶普及率達95.5部/百人。未來,以智能手機與平板電腦爲代表的互聯網移動終端設備還將繼續改變着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

手機,這個當今世界最偉大的發明之一,確實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

這個每天陪伴我們16個小時的手機,正成爲人們一個新的“感官”,不管主動使用還是被動被其召喚,越來越多的人通過這個小玩意兒來感知世界和被世界感知。

手機的發明,最初是爲了方便人們之間的聯繫,打電話、發短信也是其最基本的功能。進入21世紀,互聯網的普及和自媒體時代的到來,爲手機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漸漸地,手機與人們的工作生活分不開了。清晨,我們被手機鬧鐘叫醒。每天早上起牀後習慣性地打開朋友圈“批閱奏摺”,新鮮資訊,一手掌握;每天晚上上牀前一定要看一遍公衆號推送,聽聽廣播,喝點雞湯。工作、學習中有時候也會忙裏偷閒,掏出手機看看有什麼新的發現。碎片化閱讀時代,隨時隨地的手機閱讀雖然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傳統的生活方式,但這並不能從根本上取代我們日常的充電學習。

時常在想,古時候的人沒有這些科技設備,他們的生活會是什麼樣子的。這也讓我聯想起前段時間網上紅極一時的“乾隆朋友圈”。

回想起自己在中學時期有一段時間曾被叫做古代人,但是很遺憾,現在的我也被捲入了這場新時代的“科技革命”中,成了低頭族大軍中的一員。

不禁要問,爲什麼玩手機會讓人上癮,手機的魅力究竟何在?

有一種說法是因爲害怕自己的孤單被別人看到,於是以此來填充時間,利用閒暇時間找點樂子。比如,邊看春節晚會,邊刷微博吐槽,順便參與全民搶紅包,不在乎能搶到多少,主要也就圖個樂。事實上,多數情況下,手機都只是起到了一個打發時間的作用。試想,當你在寫文章、做PPT、趕在deadline之前完成任務時哪還有心思玩手機?


我們玩手機,玩的是系統體驗,玩的是各類層出不窮的APP。先來看一下有哪些好玩的APP。

資訊類:網易新聞、騰訊新聞、搜狐新聞、鳳凰新聞、新浪新聞、今日頭條、ZAKER、豆瓣電影、時光網等

閱讀類:簡書、一個、知乎、豆瓣等

影音類:優酷視頻、騰訊視頻、鳳凰視頻、愛奇藝視頻、秒拍、美拍、網易公開課、喜馬拉雅、荔枝FM、蜻蜓FM、心理FM、得到、酷狗音樂、QQ音樂、網易雲音樂、VST、電視家、唱吧等

網購類:淘寶、天貓、京東、噹噹、蘇寧、國美、一號店、亞馬遜等

團購類:糯米、美團、大衆點評、淘票票、微票兒等

社交類:微博、微信、QQ、貼吧等

學習辦公類:有道詞典、有道雲筆記、有道翻譯官、印象筆記、掃描全能王、office、百詞斬、扇貝等

生活服務類:掌上營業廳、掌上銀行、支付寶、墨跡天氣、我查查、百度地圖、高德地圖等

系統類:安兔兔、魯大師、Re文件管理器、LBE、手機管家、瀏覽器、輸入法等

工具類:萬能鑰匙、天天P圖、美圖秀秀、微雲、百度雲、360雲盤、icloud等

遊戲類:


人們爲何熱衷於玩手機?

根據人的心理需求,結合上述熱門手機APP,對照著名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細究起來,可以從其中的第二至第五層次(安全需求、歸屬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來解釋這一現象。

安全上的需要

What?手機讓我們更有安全感?

當你迷路時,不用擔心,有手機導航;沒帶錢包時,不要緊張,有手機支付;什麼?最近流行的某個梗竟然不知道?沒關係,打開手機搜一下。有事沒事還能和siri聊聊天,有沒有覺得心裏踏實多了?

但是,當手機電量不足時,立馬就慌了神,一副惶惶不安的樣子。

如今社會,人與人之間越來越冷漠,而人與機之間卻變得越來越親密了,有了手機彷彿就像吃了一顆定心丸。身邊的人沒能給你帶來安全感,小小的手機卻做到了。這般本末倒置,能否引起我們足夠的反思?

情感和歸屬的需要

世界那麼大,你想去看看?去哪兒吃?去哪兒玩?看什麼電影?買什麼寶貝?...問手機啊。時不時彈出的資訊消息,她這是想告訴你,她最貼心,她最懂你。

當手機提示音頻繁響起,你是否能忍得住不去觸碰?沒準兒是期盼已久的社交平臺有了最新動態,或是關注的明星大V終於更新,或是精美的快遞包裹總算到了,或是意味着更多未知的新鮮事物、精彩的內容、有價值的信息等待着你去發掘...

你還可以通過QQ羣、討論組或者微信羣找到組織,表達情感。跨越空間的距離,與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交流探討。

長此以往,便形成了依賴。若是有一天,生活中真的沒有了手機,反而會覺得少了些什麼,吃不下,睡不着,很難受,很難適應,精神無處寄託。原來,沒有手機的生活是不完整的。就這樣,手機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巨大的虛擬空間。它創造了一個烏托邦世界,漸漸成了很多人的心靈棲息地

尊重的需要

因爲一些事情沒能第一時間在手機上回復,就說明你不在乎我,不尊重我。完了,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愛情的巨輪說沉就沉。

朋友聚餐、同學聚會,一羣人坐在那兒,都在低着頭玩手機。一位難求的圖書館裏,很多人佔着座位、戴着耳機、哼着小曲、玩着手機...

這些現象很普遍。

在現實生活中的很多社交場合,低頭玩手機意味着你對身邊的人不夠尊重。但當你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裏,你卻可能會在那兒贏得“尊重”,比如你是羣主、幫主、吧主、管理員。那麼,他們爲什麼不珍惜眼前人呢?能量需要傾注,心靈需要安放。對不起,或許在一些人看來,某些情況下,手機確實比身邊的人更有吸引力、更值得留戀。在那裏,他們可以短暫逃避現實社會中的種種壓力,享受哪怕是片刻的存在感、榮耀感。

當然,不排除有些時候實在是太尷尬了,真心無話可說。

自我實現的需要

我們還常常能在玩手機的過程中產生一種渴望已久的歸屬感,比如得到別人的點贊、評論、轉發、分享、打賞,這些也都會激勵着你繼續努力。

此外,手機方便隨身攜帶,兼具電視、電腦等傳統設備的功能,並且越來越強大。一機在手,暢享生活。這些也都是手機越來越受歡迎的原因。

手機之所以迅速滲透到人們的生活中,是因爲它能很好地滿足現代人多樣化交流的願望。有了手機,不需要總有一個人陪伴在身邊,但在需要的時候卻可以隨時與他人通話或通信,且無須直接面對對方。現代人都有一種脫離組織和社會的約束、享受孤獨的願望,但同時又希望在需要的時候能夠與夥伴在一起。手機正好滿足了這兩種需要。手機的普及在某種意義上反映了現代人這種“既需要同伴又追求孤獨”的自相矛盾的心理。

總之,作爲一個工具,日常工作生活中我們使用手機很正常。但若以此爲藉口,沉溺於玩手機、手機時刻不離手,我想,這歸根結底還是因爲“閒得蛋疼”。誠然,科技的發展給我們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本應是好事。適當玩玩手機,釋放壓力、調節心情,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凡事都要把握一個度,千萬不能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因此而墮落,淪爲手機的奴隸。少年,做點正經事吧,忙併快樂着,有時候也挺好的。

最後,推薦一部短片:《低頭人生》。這部動畫獲得了2014年中央美術學院年度一等獎,值得一看。

咦?我手機哪兒去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