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佈式商業萌芽,銀行迎來發展新機遇


vaeiAzm.jpg!web

01 分佈式商業萌芽,銀行迎來發展新機遇

金融界:近幾年區塊鏈的熱度經歷了過山車般的轉折。目前追逐區塊鏈的資本也開始冷靜下來,於此同時,各大商業銀行對區塊鏈的研究應用也越來越多。您認爲這種背景下的區塊鏈發展中,銀行將扮演怎樣的角色,區塊鏈金融的前景如何?

馬智濤:Open Innovation(開放創新)是近幾年科技創新行業主流的理念之一,開放者成爲技術社區背後的創新者。Open Collaboration(開放協作)是進一步擁抱開放,在業務和區塊鏈等技術能力合作的基礎上,與合作伙伴共建商業生態。

區塊鏈技術發展目前的障礙焦點在於大規模應用的落地上,目前在全世界都是難題,國外的經驗也並不是很多,海外區塊鏈項目主要集中在區塊鏈遊戲、預測市場等領域,從發展趨勢上看,跟實體經濟相結合、服務於產業發展會是長期的區塊鏈應用重點。

具體而言,隨着金融科技技術的成熟,未來跨銀行間、跨金融機構間、乃至跨產業間的合作越來越頻繁,這讓新的商業模式——分佈式商業開始萌芽發展。成熟的分佈式商業場景將具備生產資料多方持有、產品和服務能力由多方共同構建、商業過程中的相互關係對等、產品和利益分配規則透明等要求。在這種新的商業模式下,銀行也獲得了新的發展機遇。

衆所周知,牌照、資本、資源等因素使銀行業成爲了門檻較高的行業之一,銀行所具備的優勢能力,如存貸匯業務、清結算服務、金融級的風控能力、銀行賬戶體系、KYC能力等,無論與哪個行業結合都可產生無可替代的巨大價值。同時,銀行作爲信用中介的前提是信息中介,其具有常態、高頻且高質量的金融數據資源。因此,銀行是金融業中最適合與互聯網、實業等行業共談開放的角色。銀行機構如果積極與其他商業參與者通過提供自身的專業化能力,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共同建設生態,共同分擔成本與收益,也將在未來的競爭格局中佔據一席之地。

未來,通過跨產業協作,我們認爲銀行可以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以分佈式零售場景爲例。本身,零售商之間在相互競爭的同時也存在互補性,他們可以通過分佈式商業模式來共享資源、協同發展、實現價值交換,由此形成商業聯盟。對於消費者來說,他們可以通過商業聯盟享受到更多商戶的資源,對於經營者來說,尤其是中小商戶,結盟的門檻將大大降低,獲客的資源及渠道將會大大拓寬。銀行恰可在這其中,爲他們提供金融服務,如清結算能力、賬戶能力等。在這個生態中,每個參與者各司其職,共同爲消費者提供服務,同時也在協作中不斷碰撞出新的商業模式。

此外,銀行基於區塊鏈技術的供應鏈金融服務平臺,服務於小微企業融資,可使供應鏈多方互惠共贏。對於銀行端,通過供應鏈金服平臺連接渠道方以及客戶,可有效利用閒置授信額度,且整合核心企業及各級供應商信息流後,可有效降低了業務風險,加強批量獲客能力,增強單一客戶盈利。對於核心企業端,通過該平臺爲其應收或應付賬款注入流動性,可在票據之外提供更爲簡便快捷的結算方式。同時,有效減少財務費用並增加金融收益,提升其參與動力。對於鏈屬企業端,作爲核心企業的供應商,最關心應收賬款質量以及賬期,尤其是面對強勢的核心企業,其議價能力更弱。該平臺則爲供應商提供了一種新的按需靈活融資渠道,同時通過純線上操作,提升了各級供應商的操作體驗。

02推動聯盟成員共治,聯盟鏈生態應用前景廣闊

金融界:過去幾年的區塊鏈發展,公鏈和聯盟鏈一直並行前進着,您曾提到過公衆聯盟鏈將是區塊鏈行業未來新走向。從專業的角度,您能分享下目前公衆聯盟鏈的發展情況與趨勢嗎?尤其是在銀行系統的應用?

馬智濤:公衆聯盟鏈是面向公衆提供服務的聯盟鏈。公衆作爲鏈的使用者,可以通過公開網絡訪問商業聯盟所組成的聯盟鏈提供的服務。聯盟鏈有一套治理機制,由聯盟成員去共治的。聯盟鏈的屬主以及運營方,是聯盟本身,通過這個鏈去實現信息以及價值的交換。通過公衆聯盟鏈的體系,可以大力提倡政企機構聯合,提供對外服務,去提升機構間的協同效率,以及提升公衆體驗、降低公衆成本和風險。

我們希冀能夠有效促進多個聯盟間進行協同合作、共同搭建公衆聯盟鏈生態、實現新型分佈式商業模式。

對於聯盟鏈在銀行系統的應用。一是運用聯盟鏈技術構建機構間對賬平臺,通過建立起透明互信的信任機制,優化對賬流程,降低人力和時間成本,提升了對賬的時效性與準確度。通過該平臺,交易數據只需秒級即可完成同步,並實現T+0日準實時對賬。

二是聯合三方共同研發了基於區塊鏈技術的仲裁鏈。藉助區塊鏈技術,仲裁鏈將實時保全的數據通過智能合約形成證據鏈,滿足證據真實性、合法性、關聯性的要求,實現證據及審判的標準化,並降低司法成本。

03區塊鏈應用應牢記,合規是底線,創新是出路

金融界:在您看來,中國國內目前的環境(包括技術、監管、政府、企業、用戶認知等),對區塊鏈技術的發展影響如何? 就區塊鏈金融的發展,在資金管理、業務合 規方面還有怎樣需要完善的?

馬智濤:目前,國內銀行業對區塊鏈技術等金融科技的發展日益重視,大多數銀行都將其作爲發展重點與轉型方向,市場處於高速發展時期。區塊鏈技術等金融科技在這些合作中的核心功能往往是爲傳統銀行提供高效率低成本的基礎設施,並通過技術創新幫助銀行機構不斷提高交易效率、降低成本,進而在此基礎上提升風險管理能力和資產配置能力。

與此同時,監管部門指導了正確的方向。金融科技的本質是以科技手段賦能金融業務,而金融業的外部性、公共性,非其他行業可比,監管機構一直強調凡是搞金融都應持牌經營,都應納入監管,最終立足於服務實體經濟。銀行作爲持牌機構,在業務創新方面更易符合監管要求,銀行機構相比互聯網公司也更加熟悉和了解金融業務與客戶需求,此外,部分銀行目前已逐步摸索出自主可控的科技發展路徑,在覈心繫統技術方面也擁有更多的實踐經驗和優勢。

合規是底線,創新是出路,應平衡好創新開拓與審慎經營的關係。創新開拓必須以堅實的內控管理、及精細的業務控制流程與技術支持爲前提,內控管理、業務流程,尤其是科技信息能力應隨着創新開拓的要求而進行變化。創新金融科技產品的本質是金融,必須遵循銀行、金融固有的規律、規則。

04區塊鏈應用的五大重點

金融界:您認爲銀行在發展區塊鏈上有什麼前提條件需要滿足?也就是說銀行業在區塊鏈的發展中,區塊鏈應用的重點是什麼?

馬智濤:首先,在管理方式上,區塊鏈等金融科技產品的孵化有別於傳統的銀行產品,其業務場景複雜,合作模式創新,合作機構多樣化。

第二,在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方面,金融科技的發展往往涉及大數據的收集和應用,這也容易帶來消費者個人隱私保護和信息泄露的風險。因此銀行在採集和使用大數據時,應注意數據主權權益的保護並進行相應的脫敏和隱私保護處理。

第三,在技術安全方面,新技術的應用也帶來了新的技術挑戰。要制定嚴格的風險防控措施,將傳統的技術手段與新型技術手段相結合,用以防範新技術的應用可能帶來的技術風險。

第四,在科技人力配備方面,隨着銀行業務規模的進一步發展壯大,銀行也要着力提升科技人員的配備數量並保障科技人才在全行人員中的人力配比,強化高科技人才引進和人員技能培訓管理。同時,推進校企合作,並從大學階段挑選優秀人才針對性培養也是我們正在做的。

第五,在監管合作方面,針對金融科技創新業務,銀行也要主動向監管機構提供監管科技(RegTech)解決方案和配套手段用以支持創新業務監管,利用新技術來更有效地解決監管合規問題,降低合規風險;同時進一步提升金融科技創新業務對監管部門的透明度,確保科技創新業務在良好的金融監管下健康發展。

05開放銀行背景,區塊鏈幫助鏈接效率和數據隱私保護

金融界:您認爲未來銀行業會因技術應用帶來多大的改變?這其中區塊鏈技術將發揮怎樣的作用?

馬智濤:金融科技的發展對當前銀行業形成挑戰,客戶的流量入口發生轉變,觸達×××的主要渠道將從線下的物理網點逐漸轉向數字終端。對於銀行機構而言,積極發展區塊鏈技術等金融科技也帶來諸多好處:例如,通過移動互聯模式,銀行可以觸達到更多過去覆蓋不了的長尾客羣,從而更有效覆蓋市場空白,服務普惠人羣和實體經濟;通過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銀行可以降低成本,改變了服務的成本結構,有助於實現發展普惠金融的可持續性;銀行轉向大數據驅動的經營模式,包括大數據風控、個性化推薦等的應用,可以更進一步增加自身客戶的體驗和粘性。歸納而言,金融科技可以爲銀行帶來“三升兩降”的好處,即規模、體驗和效率提升,成本和風險下降,進而激發了銀行發展金融科技的動力。

開放銀行的理念與此不謀而合。銀行通過開放銀行,可將自身的產品、風控、科技等能力嵌入到垂直行業,更直接地觸達目標客羣。在這個過程中,銀行服務得以搭載在豐富的用戶場景之上;而缺乏金融資質和能力的合作伙伴也得以向用戶提供貼合場景的金融領域。這無形之中使得銀行具備了服務長尾客羣、助力普惠金融的能力。

與此同時,風險和挑戰也隨之而來。

例如,合作伙伴的連接效率。在開放銀行的模式中,銀行與合作伙伴共同爲用戶創造價值,這也就意味着合作伙伴的連接效率成爲了開放銀行運行效率的關鍵。不同企業的文化理念與技術水平參差不齊,合作的時候實施進度也因此不同。當銀行合作伙伴數量增多時,連接效率顯得尤爲重要。對此,一方面銀行可在開放過程中將產品標準化,使得產品能夠規模化地快速複製;另一方面,銀行可通過創新技術,如公衆聯盟鏈技術等減少連接過程中的障礙,幫助企業便捷地一鍵部署,提高連接過程的效率。

再例如,數據的隱私保護。數據聯合應用是開放銀行運作的基礎,也是其價值所在。隨着歐盟GDPR的出臺,數據隱私問題再一次受到人們的關注。而銀行的數據相對於其他行業來說更加敏感,因此也就要求更加嚴密的隱私保護手段。例如,區塊鏈技術具有不可篡改、數據加密等特性,這使其在隱私保護領域具有一定的優勢,許多企業也都對區塊鏈在隱私保護領域的應用進行了嘗試,希望藉助區塊鏈技術搭建數據傳輸與交換系統,使參與各方在用戶授權的條件下共享數據,以確保用戶隱私不被隨意泄露。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