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皇帝朱元璋

作爲一個業餘歷史愛好者,朱元璋本人我非常熟悉。
除了少年不幸和老年喪子外,朱元璋一生中並沒有遇到大的挫折,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從乞丐到皇帝的傳奇。

歷史功績:

  1. 驅除胡虜,恢復中華。
  2. 收復丟失將近400年的燕雲十六州。
  3. 復衣冠如唐制,禁胡姓,恢復漢文化。
  4. 低稅負,使中華大地從元末凋敝中快速恢復。
  5. 修訂大明律,總結歷代法律得失。

起點雖低,但是成就之大可以與任何一個朝代的開國君主比肩。
可以稱爲: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
毛主席認爲古代帝王之中,軍事能力第一是李世民,第二就是朱元璋。李世民從小耳濡目染,家學淵源。而朱元璋25歲之前還沒進門,可以說天縱奇才也不爲過。

成長之路:

1328年,朱重八出生在安徽濠州(鳳陽)。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後改名朱元璋,子國瑞。
父親朱五四,祖父朱初一,曾祖朱四九,高祖朱百六。
看名字就知道前幾代都是農民。當然老朱也不在乎,當皇帝以後這幾位都追封了。

1344年(16歲),入鳳陽皇覺寺當和尚。

當地天災,父母雙亡,無錢安葬。

1345年 - 1348年(17歲-20歲),離開皇覺寺外出化緣。

當地繼續天災,皇覺寺也無法待下去,只能外出化緣。這個時期的3年,是朱元璋人生經歷中很重要的三年,三年之中,把安徽河南沿着淮河沿線的重要州郡都走了一遍。從鳳陽往南到合肥,再向西進入河南信陽,再向北進入河南汝州(平頂山),陳州(周口),再向東進入安徽亳州,最後再回到鳳陽。這三年是朱元璋開拓眼界最重要的時期。

1351年(23歲),韓山童,劉福通在安徽潁州(阜陽)起義。

1352年(24歲),土豪郭子興在安徽定遠起義,並佔領濠州(鳳陽)。

郭子興名義上也屬於韓劉紅巾軍。

1353年(25歲),收到兒時同伴湯和來信,投奔郭子興。

入伍後,郭子興認爲朱重八作戰勇敢,機智靈活,並且初通文墨,因此把朱重八招爲自己帥府親兵隊長,逐漸引爲親信。並把自己的知己馬公的女兒,也是自己的養女馬秀英(民間說法,明史沒有記載名字)嫁給朱重八。此時朱重八正式改名朱元璋,子國瑞,軍中開始稱之爲“朱公子”。
朱公子回鄉募兵,找來徐達,周德興,郭英,耿炳文等人。
這一年,是朱元璋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年,完成了朱重八到朱公子的轉變,並且找到了一個好老婆馬秀英和核心創業班底:徐達,湯和,郭英,郭興,耿炳文,耿再成,花雲,費聚,吳良,吳楨,唐勝宗,陸仲亨,華雲龍,胡海,周德興等24人。這些人中除了花雲與耿再成戰死,其餘都成爲明朝開國元勳。
馬秀英是郭子興的養女,馬家也是安徽宿州的富戶。馬秀英連人帶家財自然都成爲朱元璋的創業資本。
郭子興認爲朱重八初通文墨,不知道朱重八的文墨是在哪裏學來的?
小時候放牛沒有時間學,在皇覺寺裏面學的?還是在化緣雲遊期間學的?歷史沒有記載。我猜,應該是皇覺寺學的,朱元璋對皇覺寺這段經歷還是很重視的,後來當了皇帝,還重修了皇覺寺。估計是在皇覺寺除了吃的半飽也學到了點什麼。
另外馬秀英父親馬公是宿州富戶,而且只有這個女兒,非常疼愛,受過良好教育。明史載:“後仁慈有智鑑,好書史”,馬秀英對朱元璋的幫助,不僅僅是財產上的資助,更是書史方面的老師。

1353年(25歲),帶領淮西二十四將正式開始創業。

由於濠州(鳳陽)城內郭子興與其他元帥內鬥,朱元璋不願待在濠州,一是避禍,二是認爲這些人半年沒出濠州城,整天窩裏鬥,沒有什麼大志向。
因此朱元璋帶着自己的核心班底24人離開濠州,向南邊的定遠進發。一路上收編3800人,並且攻破定遠元軍,又收編2萬人,並南下滁州。
定遠名人李善長(成爲朱元璋第一謀士,大明第一位丞相)求見,以漢高祖劉邦故事,勸說朱元璋效仿劉邦“知人善任,不亂殺人,天下很快就能平定。”,自此李善長跟隨朱元璋,成爲幕府書記。
朱元璋很快攻下滁州,此時隊伍已達3萬人。
侄兒朱文正,姐夫李貞,外甥李文忠,定遠孤兒沐英(就是鹿鼎記上雲南沐王府的第一代沐王)前來投奔。
對於一個之前飯都吃不飽的人,成爲濠州義軍元帥的親兵隊長和女婿,從朱重八到朱公子的轉變對於一個吃不飽飯的和尚來說已經是非常大的躍升。什麼原因促使朱元璋作出改變,毅然離開濠州城,帶着24人出擊定遠,再下滁州呢?是三年雲遊路上看到百姓生活困苦,元朝暴虐無道,發誓有朝一日解民於倒懸?還是馬秀英給他講劉邦,劉秀,劉裕,郭威的創業故事啓發了他,要幹一番大事業?
一年之中,從24人的核心班底,發展成3萬人的隊伍,並佔據定遠和滁州。這是一個很好的成績,也是很好的開始。

1355年(27歲),攻克安徽和縣。

郭子興和其他義軍元帥衝突,來到滁州朱元璋軍營,朱元璋把3萬紀律嚴明,軍容整肅的軍隊交給郭子興。這令郭子興都感到驚訝。但是這些軍隊都是朱元璋一手招募,朱元璋仍是這批軍隊事實上的領袖。既然滁州給了郭子興,朱元璋自然希望再向外擴張,擴張地點選擇了靠近長江的和縣。爲什麼選擇此處,應該是謀士們出謀劃策出的結果,希望在江邊找個落腳點,加下來向江南富庶地帶發展。
和縣成爲朱元璋的第一塊根據地。
巢湖水軍帶着千餘戰艦投奔朱元璋。
常遇春,安徽懷遠人,前來投奔朱元璋。此人是朱元璋的白起,韓信。一生征戰無數,勇猛無敵。蒙古名將王保保也是其手下敗將。可惜40歲就在收復北方途中暴卒,死因不明。明朝建立後,追封開平王,他的功勞僅次於中山王徐達。他跟朱元璋後來成了兒女親家,朱元璋的太子朱標娶了常遇春的女兒,建文帝朱允炆即是常遇春的外孫。如果常遇春死的沒那麼早,朱棣顯然不是常遇春的對手,還會有“靖難之役”嗎?可惜歷史不能假設。

1355年(27歲),渡過長江,攻克採石,再下太平。

由於軍隊人數越來越多,朱元璋不願向老百姓強徵過多糧食,而且也不允許軍隊搶劫,因此朱元璋考慮攻下長江南岸的太平(馬鞍山),這裏是產糧區。另外渡江以後,還可以開闢新地盤,一舉兩得。得到了巢湖水軍戰艦的支持,因此渡江作戰啓動。常遇春採石一戰成名,朱元璋立即提拔常遇春爲先鋒。

1356年(28歲),攻克南京。陳兆先部投降,收編36000人。

真正佔領了一個大城市,大根據地,江南富庶地帶,從此開始征戰天下。

1357年(29歲),耿炳文克長興,徐達克常州,朱元璋克寧國,趙繼祖克江陰,徐達克常熟,胡大海克徽州,常遇春克池州,繆大亨克揚州。一路勢如破竹,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1358年(30歲),在南京修建禮賢館。

召見儒生唐仲實,詢問漢高,光武,唐宗,宋祖平定天下之道。
以前可能只是藏在心裏,現在有了南京這塊根據地,而且軍隊越打越多,手下人才濟濟,朱元璋的目標此時已經非常明確,有了問鼎天下的志向。

1359年(31歲),常遇春克衢州,胡大海克處州(麗水)。

此時朱元璋兵力達到10萬人。
但此時的環境已經與在江北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東面:元軍
南面:元軍
東南面:張士誠(江蘇蘇州)
西面:徐壽輝,陳友諒(湖北武昌)
北面:小明王韓林兒,劉福通(安徽壽縣)牽制元軍。
已經跟張士誠,陳友諒的地盤接壤,衝突不可避免。
朱元璋此時名義上仍屬於韓林兒部,因此北邊壓力減輕不少。

1360年(32歲),劉基(劉伯溫)出山。

劉基被朱元璋請到南京,成爲謀臣。
劉基建言:避免兩線作戰,採取各個擊破策略。

1360年(32歲),陳友諒攻佔池州。

朱元璋最強大的敵人第一次陳友諒出現。陳友諒當時根本不把朱元璋放在眼裏,陳友諒地盤大(湖北全部,湖南全部,江西大部,安徽南部,福建北部),兵強馬壯。
陳友諒攻下池州,朱元璋感受到威脅,因此派徐達,常遇春去爭池州。他兩大敗了陳友諒,俘虜了陳友諒3000人,常遇春認爲這些人都是勁敵,直接把俘虜全殺了。導致陳友諒惱羞成怒,繞過池州,直撲太平。

1360年(32歲),陳友諒攻佔太平,採石,在採石稱帝。

朱元璋在太平的守將花雲戰敗被殺。陳友諒趁勢攻佔採石,威脅南京。
陳友諒以爲很快就能佔領南京,並且約張士誠兩邊夾擊朱元璋。
此時的形勢對朱元璋很不利。很多人希望放棄南京躲避陳友諒的鋒芒。
劉基認爲張士誠沒有大志,不足爲慮,最大的敵人是陳友諒。而陳友諒殺主自立,得位不正,人心不齊,而且驕傲自滿,只需要用伏兵,擊敗他們很容易。劉基對認識很清晰,也奠定了朱元璋先難後易,先陳後張的策略。消除了陳友諒這個勁敵,其他的就好辦了。
朱元璋通過部將康茂才騙降陳友諒,在南京龍灣設伏,陳友諒大敗。朱元璋趁機收復太平,攻佔安慶,上饒。陳友諒逃往九江。
此戰嚴重打擊了陳友諒的囂張氣焰,朱元璋不僅打敗了陳友諒,並且還收復了大量失地。也證明了劉基的策略無比正確:“士誠自守虜,不足慮。友諒劫主脅下,名號不正,地據上流,其心無日忘我,宜先圖之。陳氏滅,張氏勢孤,一舉可定。然後北向中原,王業可成也。”

1361年(33歲),陳友諒攻佔安慶,朱元璋則直接攻擊陳友諒老巢九江,陳友諒逃回武昌。

在這2年中,朱元璋,陳友諒兩人互相拉鋸,都沒有傷筋動骨。只不過陳友諒求勝心切,總想一鼓作氣消滅朱元璋,但事與願違。

1363年(35歲),張士誠進攻安豐(安徽壽縣)韓林兒部,陳友諒進攻洪都(南昌)。

朱元璋帶大部北上援救韓林兒,此戰劉福通被殺,只救出韓林兒。此時陳友諒進攻洪都(南昌),號稱60萬。洪都守將是朱元璋侄兒朱文正,此人堅守南昌85天,直到朱元璋帶領20萬大軍南下救援。大戰在鄱陽湖展開,朱元璋軍利用小船靈活使用火攻,大敗陳友諒。陳友諒被亂箭射死。朱元璋以完勝陳友諒告終。

1364年(36歲),朱元璋稱“吳王”,仍以龍鳳(韓林兒年號)紀年。

1364年(36歲),進攻武昌,陳友諒次子陳理(後來遷居朝鮮)投降。

1365年(37歲),進攻張士誠,一舉將將張士誠趕出江北地區,攻佔鹽城,泰州,高郵,淮安,徐州等地。

1366年(38歲),攻佔杭州,湖州。

1367年(39歲),吳王元年。

派廖永忠從滁州迎接韓林兒到南京,在鎮江瓜洲鑿沉船底,小明王稱沉江而死。這是否朱元璋的意圖不得而知。至少即使是陳理,方國珍,李思齊這些死對頭,朱元璋也沒有殺他們。就連張士誠朱元璋也不願殺,只是張士誠私鹽販子太硬。
同年,朱元璋不再使用韓林兒的龍鳳紀年。
同年,朱元璋圍困張士誠於蘇州,最後城破,張士誠被殺。
同年,朱元璋派湯和爲徵南將軍,討伐方國珍,方國珍投降。

1368年(40歲),洪武元年。稱帝,建功臣廟。

於南京稱帝,封馬秀英爲後。國號大明,年號洪武。
開國功臣:
韓國公李善長
魏國公徐達
鄭國公常遇春
曹國公李文忠
宋國公馮勝
衛國公鄧愈
信國公湯和
郢國公馮國用
越國公胡大海(已死,追封)
濟國公丁德興(已死,追封)
次年,朱元璋於雞鳴山立功臣廟,朱元璋親定功臣位次:
徐達爲首
次常遇春、李文忠、鄧愈、湯和、沐英、胡大海、馮國用、趙德勝、耿再成、華高、丁德興、俞通海、張德勝、吳良、吳楨、曹良臣、康茂才、吳復、茅成、孫興祖凡二十一人。
死者像祀,生者虛位。
又以廖永安、俞通海、張德勝、桑世傑、耿再成、胡大海、丁德興七人配享太廟。
朱元璋任命徐達爲徵虜大將軍,常遇春爲副,率軍25萬,北進中原。
朱元璋發佈著名的“諭中原檄”,提出“驅除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號召北方漢人,響應王師。並親自制定進軍策略:“先取山東,次取河南,奪取潼關,北上進兵大都,再派兵西進。則山西、陝北、關中、甘肅可以席捲而下。”
一年不到的時間,各路大軍沿運河直逼北京,佔領通州,元順帝經居庸關逃奔上都(開平)(內蒙錫林郭勒),蒙古在中原大地98年的殘酷統治結束了!

1382年(54歲),皇后馬秀英死。
1392年(64歲),皇太子朱標死。

朱元璋認爲南京地形不好,易攻難守,因此派太子朱標考察西安,爲遷都關中做準備。可惜太子朱標巡視回來染病,很快就死了。遷都是個大工程,太子死了,朱元璋很傷心,也就再也沒有考慮遷都的事情了,這也算是一個遺憾,沒有妥善解決國都問題。

1398年(70歲),薨,於馬秀英合葬在南京鐘山明孝陵。

朱元璋只封了一個皇后,只封了一個太子,只用了一個年號。

金庸與朱元璋

金庸在鹿鼎記裏極力吹捧玄燁,在倚天屠龍記裏極力貶低朱元璋。
大家心裏都有一杆秤。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