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工作與生活的藝術33-讀書的興致越高,吸納知識的優勢越強橫!

朱熹先生曾說,“求學不只是讀書,但不讀書就不能明白爲何要求學的道理。”

日本作家齋藤孝《深閱讀》中,將人類的思想比喻成流淌在地層深處的純水,而我們平日面對的各種麻煩,則是河流表層的濁水。濁水喝着很苦,但只要向下深潛,就能找到清流。

關鍵在於,我們首先得知道底下存在清流,然後還須具備“深潛力”。

讀書,就能教會我們掌握這種“深潛力”。只有我們具備了這種能力,才能在當今這個快節奏的時代,尋找到寶貴的真理,即隱藏在書背後的那些清流。

非要說讀書最大的好處,就在於能把別人的經驗“嫁接”到自己身上,潛移默化中增長經驗。

更重要的是積累讀書經驗時越年輕,其價值就越高。現實經驗只有經過一定的歲月才能積累起來,但通過書本獲得經驗,並不需要特別長的時間。而且,積累讀書經驗的速度越快,就越容易邁上下一級臺階。

當然,讀書的價值不光體現在這樣的實踐部分。對於哲思三問:我是誰?來自哪裏?將要去何處?這種說簡單卻玄妙的問題,書也準備了極充實的答案。

與我而言,讀書如同一個醫生,區別在於給自己診治。

最初僅治些皮外傷,諸如刮擦傷,療效好見效快,一度以爲自己有了些水平;誰知隨着醫術不斷精進,開始接診內出血之類的疑難雜症,繼而力不從心;拼着切開一看居然是個腫瘤~

倘若尚未扒開傷口也勉強能相安無事,問題是刀子都使了,眼見着流血病變,還有清晰的痛感,無奈,抓起對症書籍,一通狂堵,此時讀書就是安定劑外加手術刀,邊麻醉邊療育。

於是,我也就從“腸穿肚爛”裏,踉踉蹌蹌地好了起來。堪比華佗在世。

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

當我們自覺即將陷入恐慌不安或虛無主義的時候,面對突如其來的孤獨而不堪承受的時候,當我們悲苦無助、不甘軟弱無力的掙扎而咬牙痛恨的時候,書能照亮出路。請記住,書中自有重塑人生的力量。

唯我獨尊的心態,其根本原因,在於書讀得不夠。未曾向外人的作者開放心靈,缺乏被智慧洗滌精神與頭腦的經驗。

一,怎樣高效閱讀?跳讀與速讀的技巧

《朱子讀書法》前言中說到:古人其實非常重視讀書方法,他們的讀書總結比比皆是,耳熟能詳,比如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書非借不能讀也、盡信書不如無書等等。

但如何提高閱讀量/速度類似問題,仍另大部分人困擾不已。

閱讀這種行爲,往往伴隨着積極的求知慾。水準越高的書,越要求讀者具備相應高度的主動性。以“找找樂子”“打發時間”之類的態度,是不可能讀得下去的。因此,方法不可不學。

我個人在不斷解惑的過程中也略得些術法,如跳讀不爲人知的好處、一口氣讀完長篇小說的速讀法、是否需要重讀一本書及一分鐘解說法等。與大家分享。

1,書有淺嘗/有吞食,少數需咀嚼消化

16世紀英國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爲世人留下了這樣的名言:書有可淺嘗者,有可吞食者,少數則需咀嚼消化。也就是說有隻需讀其部分者,有隻須大體涉獵者,少數則需全讀。

以前總被教導:讀書要逐字逐句。萬一有所疏漏便會有罪惡感,但倘若帶着目的去閱讀,放棄此刻無謂的內容,也不會產生罪惡感。

所以從一開始我們就應該明確目的:是明白大概意思即可?還是要細細品鑑?或是因爲工作學習需精讀的專業書籍?然後經常回想自己的目的,可提高注意力,極盡發揮大腦的潛能。

因此,花2秒設定目標,如十分鐘內閱讀這本雜誌獲取時間管理方面的技巧,卻能爲自己漫長的人生節約了大量渾渾噩噩所消耗的時間。這一行爲還可在一瞬間永遠改變你的閱讀水平

(1)一口氣讀完長篇小說的“快速閱讀”

閱讀長篇小說時,很多人總是堅持不到高潮部分。讀完開頭的50頁還不難,但後面就只靠着一股慣性,結果往往半途而廢。

在這種時候,可以使用一種比較特殊的技巧,就是只讀對話部分。哪怕是再不容易讀懂的書,描寫對話所使用的語言一般也會比較簡單。而且,優秀作家的作品,對話部分也會很出色。

因此,只要把握住最初登場的各人物之間的關係,即使略過情景描寫,也能跟上主要情節,而且閱讀速度肯定很快。從感覺上講,估計能提速3~5倍,一晚能讀300頁。就好像一趟列車,在多數車站均不停車,速度自然很快。

習慣這種方法之前,可能有些摸不着門路,但一開始不妨以每小時100頁的速度爲目標即可。假設每天只有一小時的讀書時間,使用快速閱讀法,以前可能一個月只能讀一兩本書,現在則可能一天一本,也就是一個月能讀30本書。

如果全是以娛樂爲目的的、讀起來很輕鬆的書,這些數量倒也不算什麼,但若是很難讀懂的古典作品,則另當別論了。從古典作品中能夠得到的知識和智慧,肯定與以前有天壤之別。

事實上,順利且快速地讀完,能培養我們閱讀的自信,越厚重的古典作品越自信,最終變成快感。

不僅如此,閱讀速度的提升是趨向愈快的,但內容影響卻會潛移默化,以爲沒記住多少,卻終會融入血脈。這便是所謂的:你讀過的書、走過的路、看過的風景~都藏在你的氣質裏。

但需注意,“快速閱讀”並不是所謂的“速讀”。“快速閱讀”不是一站不停地長驅而過,在某些“車站”還是需要停車的。尤其是大型車站,停車時間較長,這也是沒辦法的。總之,需要優先確保內容的讀解,“快速閱讀”就不會錯失重要的內容。

(2),跳讀:領悟價值比讀完更有意義

二八法則在書中一樣適用,你沒必要把一本書從頭到尾全部看完,除非是爲了享受讀書本身的樂趣。領悟這本書本身的價值,比讀完整本書更有意義。

哈佛一名學生理查德森發現,如果分析了過去的考題,把所學知識的20%,甚至更少的與課程有關的知識準備充分,就有把握回答好試卷中80%的題目。這項心得讓他不用終日辛苦學習,依然取得好成績。

我們並不需要讀完整本書。畢竟,你讀此書的目的就是要“找到”更多的時間。你完全可以跳過此書的某一部分—這將爲你節省很多時間。

對此,也有人批評說,“這不是文學作品該有的閱讀方法。”意思是,作品的深度恰恰體現在細節描寫和字裏行間。當然,這種說法確實不錯,如果條件允許,精讀自然再好不過。

可現實問題是,對很多人來說,厚達三四百頁的書要精讀幾十本,實在太難。可能很多人從一開始就會放棄,度過從不讀書的一生。與之相比,跳讀至少能讓你與書保持接觸,難道不好嗎?

例如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等鉅著,倘若正面硬拼,從時間和精力上講,都很難讀完。然而,若是主人公安娜與丈夫,或是安娜與情人之間的交往場景,則都很有趣,能夠一口氣讀完。這部分大概只佔全篇的三成,但從某種意義上講,讀完它們,也就相當於讀完了整部小說。

這種感覺恰似看電影。文藝作品經常被拍成電影,但並非所有語句都會被置換成影像,而是會摘選有趣的部分,再根據對話推動情節。

再有,持續進行這種“跳讀”,能培養類推能力。例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馬佐夫兄弟》,其中有一幕是貧窮的二等上尉氣憤地對阿列克謝·卡拉馬佐夫說:“我不能拿這種錢。”即使只讀這一部分,我們也能通過該人物的語氣,在一定程度上看出其本心、人際關係及過去的因緣,推測出“他以前肯定遭遇過什麼,使他想收卻不能收那筆錢”。

乍一看跳讀似乎很有難度,其實不然。這也跟看電影一樣,即使跳過一些場景不看,也不難類推出其間的大概情節。尤其是常看電影的人,應該早已習慣了這種“補白”。讀書要達到同等水平也不難,只要靠足夠的閱讀量堅持鍛鍊就行了。

而且在這個過程中,大腦會全力運轉,使想象力變得豐富。這樣想來,這種讀書方法簡直是大賺特賺。

當然,小說還好,一般的書裏也有不少難以理解的內容。而越有價值的書往往越難讀懂,所以有時會猶豫該不該開始讀。

在這種時候,請不要猶豫,直接開始讀吧。不妨事先做好需要花些時間的心理準備,使其成爲生活中的固定節奏,一直堅持下去。

話雖如此,倘若不清楚如何去品味難懂的書,終歸還是難以堅持的。因此,建議在開始閱讀之前,弄清楚難懂的原因,確認是由於翻譯不到位,還是內容本身過難。

若是前者,請放棄那本書,尋找其他譯本。若是後者,可以事先閱讀解說書籍,或選擇附有註釋的譯本。多少掌握一些預備知識,即便是難懂的書,往往也能逐漸理解。

在此基礎上,再去判斷其難懂程度是否在可理解的範圍內,若超出範圍,則看是否由於自己的知識量不夠所致。當然,就算有不理解的部分,也沒必要過於自卑,此時可以優先選擇跳讀。

事實上,即便是大賢之作,也不乏內容混亂的例子。翻譯黑格爾著作的名家長谷川宏曾言,黑格爾作品中的某些部分,就存在思維混亂的現象,這也令其內容更難懂了。因此,即使理解不了,也並非讀者的責任。

所以,如果遇到不明白的部分,完全可以跳過去,先讀能理解的部分。如此一來,回頭再看難懂的部分,就能大概知道講的是什麼了。

那麼跳讀的要點是什麼呢?三個關鍵詞:瀏覽篩選開始

  • (1),先花上幾分鐘快速瀏覽此書。書中會有一些章節吸引你的眼球,也有一些章節感覺並不適合,跳過去繼續翻閱。
  • (2),需要從大量信息中進行篩選,決定哪些重要,哪些不重要。相信你的直覺,很快你就能清楚從哪裏開始了。
  • (3),接下來是開始——在哪裏開始的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確實從某個地方開始了。
3,重讀

很少有人願意跟與第一次閱讀花費同樣精力地把原書重讀一遍,根據需要進行重讀,纔是最現實的做法

例如經典書和致用類書籍還是要重複閱讀的,每次的着眼點很可能不同,收穫自然不同。當你不耐煩的覺得“這本書我已經讀過很多遍”的時候,你已經開始有了自信。

如果說讀書是爲了豐富自己的思想,就不得不提讀書筆記的作用就是讓自己變得更有深度,有位評論家說,如果擁有五本可以隨時拿出來重讀的書,那麼你已經成爲一位出色的讀書專家了。

爲了發現這樣一本只屬於自己的好書,在首次閱讀一本書的時候就要注意,不要只享受其中的內容,還要爲了重讀而認真的做好筆記。

屆時,想要回憶起更多便參考摘抄書中的重點段落,簡單回顧一遍筆記就是重讀了本書。(第35章將分享讀書筆記)當然,想從頭開始地重讀原書也是可以的,關鍵在於,先要確保足夠的讀書時間。

小節:

短時間內判斷一本書的價值,然後快速閱讀,來不及反應的地方直接跳過即可。有趣的就稍微放慢速度。反覆進行這樣快慢結合的閱讀,漸漸就能憑直覺分辨有趣無趣的部分了,閱讀速度也會越來越快,讀書興致自然也越來越高。這樣便會有了吸納知識的優勢。

成功的祕密不是別人告訴你的,而是自己實踐得出的!

二,重新審視“朗讀”的好處

“念給孩子聽”也是同樣有效的讀書方法。關於這一點,《卡索拉和她的書》所講的故事很有名:

小女孩卡索拉天生殘障,她緊鎖心扉,從來不笑,但其父母下定決心,在卡索拉出生後不久,就開始給她念繪本聽,並且貫徹始終。最初很長一段時間內,卡索拉一直毫無反應,但她的父母仍不放棄。後來,卡索拉終於有了反應,開始笑了,對周圍的各種事物也表現出了好奇心。

若非父母堅持唸書給孩子聽,卡索拉恐怕會始終獨自將自己關在孤單的世界裏。是繪本拓寬了她的眼界和未來。許多寓意深遠的繪本故事比成人的說教有用的多。

再從長期考慮,在孩提時代就灌輸具有普適性的人生訓條,會在將來發揮作用。即使孩子們眼下還不明白這些訓條的深意也不要緊,長大成人以後它們自然會成爲其心靈支柱。到了花甲的時候,或許就能恍然大悟。

依照這些觀點來看,對孩子的教育若是少了朗讀,那纔是不可思議的事。況且,這其實是一種訓練,目的是讓語言沁入身體

事實上,無論書籍還是工作中的資料,內容越有深度,文字的表現力便越豐富。想要在看到熟語(固定詞組)的一瞬間就能理解,相應的語言與邏輯思維能力不可或缺。而能夠訓練這些能力的,正是朗讀。

此外,通過聲音引發鮮明的想象,也是遇見好書的一種方式。無論你平時是否經常讀書,都請感受一下由專業人士朗讀的有聲世界吧。

三,確保閱讀時間

1,更多閱讀方法:

(1)閱讀輕量化:日本作家奧野宣之會把雜誌撕下來閱讀,我們也可把想讀的書每次撕下來幾頁帶在身上,利用空閒時間看,如此,想要閱讀名著的理想不知不覺中便實現了。別怪沒提醒你,記得買平裝本

(2)坐車時、泡澡時……“隨時隨地均可讀書”。讀書時間未必僅限於睡前

(3)有效利用咖啡館:比如平日白天,利用吃完飯或坐車前的空暇時間,只要有個15分鐘或20分鐘,就可去附近咖啡館或更便宜的茶吧。尤其剛買完書後效果最佳,否則很可能回去就被長久遺忘吃灰~這點時間要是用手機玩,轉瞬即逝,所以最好事先下定決心只看書。如此,即使時間很短,也能集中精神閱讀。倘若時間允許,讀更久也是可以的。這樣做肯定有益於讀書習慣的培養。

(4)“安定劑閱讀”“興奮劑閱讀”是“百藥之長”

有種方法叫“安定劑閱讀”,目的是使自己的精神穩定。簡單來講,就是把已知事情重新確認一遍的讀書。例如占卜書,及面向大衆簡單介紹心理學的書,均屬這類。總而言之,就是爲了讓自己覺得“果然如此”,從而接受書中的觀點。譬如小說,選擇有熟悉角色出場的系列作品,或是被評爲“催人淚下”的作品,就是爲了追求內心的安定。

“興奮劑閱讀”則相反,一讀之下便熱血澎湃、如飢似渴,直接改善呼吸功能、改善循環,增加增強爆發力及供氧能力~

“安定劑閱讀”“興奮劑閱讀”並無好壞之分。建議根據自己的狀況,在不同時間適度地分別使用這兩種方法。最好事先準備幾本分別適合兩種方法的書。這是“特效藥”,其效果應該勝過任何藥劑。

(5)主題閱讀

這是一種能幫我們獨立思考並形成最終得出獨到見解的有效方法,可以從相同的主題不同方面進行理解整合,最終得出更高層次的結論。

主題的區分也不必過於細緻。例如,許多人讀書是“順藤摸瓜式”的,在某本書中看到另一本書的介紹,就會找來讀,然後又在其中看到另一本書的介紹,再去找那本書……

注意:主題閱讀設定目的最好非常具體且明確,如學習金錢管理:列一個書單-想要閱讀的所有書籍,預習這些清單,確認是否符合目的,針對特別想要深入瞭解的主題,收集多本觀點不同/不同作者寫作的書籍,然後,就開始吧。

各家說法不同時,應虛心體會,不急於取捨,相互追問駁斥,看是否站得住腳。——朱子讀書法

2,從哪些渠道尋找好書?

(1)正閱讀的作者文中推薦、書單排行榜、平時讀到的公衆號/微博/短文提到的、名人推薦、名人傳記皆可。

(2)標籤閱讀

每個出版社都有各自的“標籤”,比如××文庫、××新書。聽說把每個標籤下的作品通讀一遍,也是很有趣的,儘管少有人這樣做。這就是“標籤閱讀”。對讀者而言,只要在如此豐富的變種當中找到“或許能刺激自己的求知慾”的標籤即可。而眼下要做的,就是擴大閱讀面,尋找這樣的標籤。

(3)如偶遇某人表示某本書“很有趣”,或偶爾看到電視節目在介紹好書,請將其視爲“一種緣分”,記在心裏,把書找來閱讀吧。這就是“一生一遇閱讀”,很多時候它都能帶來值得回味的邂逅。

無論是人與人的關係,還是書與人的關係,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相遇很重要”。一生中,讓人有“遇見你真好”之感的書變多,就能帶給人豐富而幸福的人生。而且人與人的相遇,有時會彼此造成傷害,而書就不會。就算遇到無聊的書,最多也只會覺得“浪費時間了”,傷口不會擴大。既然如此,最好還是不要錯過與好書相遇的好機會

在這種時候,最好不要走馬觀花地一掠而過,應該畫線標出重要語句,寫下各種註釋,將內容銘記於心。等這些書達到100冊、200冊乃至1000冊,也就是經歷過一千次緣分的相遇時,你肯定會覺得“不讀書的人生是難以想象的”。

(4)日常做好“想閱讀書”的清單,就不會書荒啦。

3,何時扔書及書籍整理標準

每隔一段時間就從所有的書裏挑出十本左右再也不會讀的書,此種可扔掉或賣給舊書店。仍在猶豫的,紙質書可放在一個設置爲“待回顧”的區域,電子書用好搜索並不佔地方。

此外,書的整理方式因人而異,只要按自己的喜好或習慣費些心思即可。但不管怎樣擺放,都應該遵守一個大前提——讓書脊時刻保持可見

讀書要明察秋毫。考慮越周詳,洞察越細密,內心意志不斷被敲擊、刮平、打磨,就越清明。——朱熹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