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每天聽本書|《彈性思維》

音頻鏈接:得到|每天聽本書
音頻文稿:

關於作者

列納德·蒙洛迪諾,美國著名理論物理學家,任教於加州理工學院,曾與霍金共同寫成了《時間簡史》和《大設計》。蒙洛迪諾還參與創作過很多電影和電視劇劇本,其中包括《星際迷航》。

關於本書

彈性思維和分析性思維是人類進化出來的兩種高級的思維能力。過去,我們更重視分析性思維,因爲人類社會一直在努力建設一種穩定不變的秩序。如今,我們每天都要解決很多10年前根本想象不到的難題。這時候,學校教的、考試考的那種思維方式就不太夠用了。它只能在既定的思維框架內處理問題,一旦遇到改變、遇到新的挑戰,這時彈性思維會更勝一籌。

在這本書裏,蒙洛迪諾依據最新的科研成果,解釋了彈性思維運作的機制是什麼樣的,還利用自己的經驗告訴我們,怎麼更好地學習運用彈性思維。

核心內容

彈性思維是大腦在默認模式下重新整合信息的過程,包括兩個步驟:關聯和重建

彈性思維是人的本能,但是過去我們不瞭解它,也沒有系統地總結如何培養和運用彈性思維。現在,我們可以根據它的特徵,總結出培養和運用它的方法,這本書裏,我把作者的建議總結成3點:當個新手、容忍拖延,放縱瘋狂。

前言

你好,歡迎每天聽本書,本期要爲你解讀的書叫《彈性思維》。

開始講這本書之前,我想請你做一個腦筋急轉彎。有一位魔術師,他說,自己把一個乒乓球扔出去,能讓這顆球不碰到任何物體自己停下,然後反彈回來。他是怎麼做的呢?

你想到了嗎?是重力。魔術師把球向上扔,重力讓它自己又落回來了。

腦筋急轉彎有一點點難度,因爲題目會用一些信息迷惑你,讓大腦基於經驗,構想出一個熟悉的畫面,比如魔術師把球拋向桌面,或者地面。想要找到答案,你必須質疑大腦的假定,調整思維框架。這種多元、開放、非常規的思維能力,就是書名所說的“彈性思維”。

過去,我們把彈性思維叫做聰明、靈感,甚至天才,覺得它是科學家、藝術家的專利。但是今天,彈性思維已經成了每個人生存的必備技能。這是因爲,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處理的任務變得越來越複雜了。10年前,想要自助旅遊,你只要看看旅行指南,打幾個電話定好機票和酒店,拿上地圖出發就行了。今天呢?規劃一次出遊,你得打開好幾個 App,還得糾結,雖然週五晚上的機票比周六上午更便宜,但是得多住一天,怎麼安排才能更好呢?

每天,我們都要解決很多10年前根本想象不到的難題。這時候,學校教的、考試考的那種思維方式就不太夠用了。它只能在既定的思維框架內處理問題,一旦遇到改變、遇到新的挑戰,彈性思維會更勝一籌。

這本書的作者列納德·蒙洛迪諾是一位物理學家。霍金的兩本暢銷書《時間簡史》和《大設計》都是跟他合著的。他在30多歲的時候,曾經裸辭跑到好萊塢去寫劇本,參與了《星際迷航》等電影的創作。從物理學家到編劇,他能完成這麼大的跨越,還能在兩個不同的領域都取得優秀的成績,靠的就是彈性思維。

在這本書裏,蒙洛迪諾依據最新的科研成果,解釋了彈性思維運作的機制是什麼樣的,還利用自己的經驗告訴我們,怎麼更好地學習運用彈性思維。接下來,我就會按照這兩個部分來解讀這本書。

第一部分

我想請你先思考一下,你覺得,人在發明燈泡和寫詩的時候,思維活動是一樣的嗎?

發明燈泡,你需要掌握電路的知識,需要做大量的計算;而寫詩呢,你需要掌握語言的技巧,需要用心觀察生活。

看起來好像完全不同,對吧?

但是,這都是思想的內容層面,如果去探究思維過程的結構,你就會發現這兩件事本質上是一樣的。它們都是整合既有的信息,不管是來自知識和演算,還是來自技巧和觀察,然後通過某種思維方式,砰!一個全新的想法突然誕生了。

這就是“彈性思維”,它包括兩個關鍵步驟:關聯和重建。關聯就是整合已有信息的過程,大腦神經系統通過尋找解決特定問題多維度的信息,構建成一張張不同的網絡,這也是大腦的運作機制。當一個神經網絡與另一個神經網絡相互重疊、相互激發,新的想法就不斷涌現。重建就是說,這些沒有頭緒的新想法,會在某一個瞬間重組,成爲一種理解既有信息的、全新的思維框架。

你可能會問,這有什麼新鮮的,不就是靈感突然迸發的瞬間嗎?過去人們雖然知道大腦有這樣一種能力,卻一直都覺得這個能力非常神祕。古希臘的柏拉圖說,靈感是繆斯附體;大文豪蘇軾也說過,靈感就像不知道從哪兒會冒出來的泉水。

這是因爲,彈性思維是在無意識狀態下發生的,是大腦的默認模式。人很難有意識地觀察到它,也就很難研究它、解釋它。但是今天,腦科學的最新成果已經能夠揭開這種默認模式背後的祕密。2016年,科學家識別出了97個全新的大腦區域,彈性思維就是在這些神祕的腦區發生的,它們在構造和功能上都超出了之前人們的認知。

那麼,彈性思維到底是怎麼發生的呢?它是一種 “自下而上”的思維過程。我們一般會覺得,思維受意識控制,是“自上而下”的。大腦裏有個指揮官,它會發出指令,其他的腦區根據指令,來執行不同的任務。作者蒙洛迪諾管這種思維叫分析性思維。在他看來,彈性思維正好相反,有的腦區就算沒有收到指令,也會被一些信息觸發,產生複雜的思維活動。

我來舉個例子,你就更好理解了。1816年,18歲的瑪麗和一羣朋友在瑞士度假,他們每天晚上都會圍爐夜話。有一天,他們決定玩一個遊戲,每個人都寫一個鬼故事講給大家聽。到了第二天晚上,大家都想出了自己的故事,只有瑪麗沒想出來。

所以,每天晚上大家圍爐夜話的時候,瑪麗都覺得很沮喪。有一天,他們聊到了“生命的本質和原則”。他們討論了達爾文的一個實驗。達爾文曾經假設:“把細條狀的意麪放進一個玻璃盒中,通過某種神祕的方式,意麪就能自己蠕動。”蒙洛迪諾說,聽到這句話,他想到了殘羹冷炙。但是,瑪麗他們正在進行深層的思考,所以瑪麗會想:“生命難道這麼容易就被創造出來了嗎?是藉助什麼力量創造的呢?”

夜裏大家都睡了。瑪麗鬆了口氣,她終於可以不再想着創作一個什麼樣的故事了。就在這時候,她一直苦思冥想的故事竟突然自己跳了出來。

請注意,瑪麗想出故事的瞬間,恰恰是她放鬆下來,沒有逼自己趕緊想出一個故事的時候。她受到了晚上討論的啓迪,但是討論的內容和她這段時間關於故事的思考,是在她無意識的狀態下關聯起來的。瑪麗自己回憶當時情景的時候說:我的想象力讓我好像着了魔一般,引領着我。頭腦中的幻象極速衝擊過來……我看到一個面色蒼白的學生,跪在他剛剛組裝好的那污穢不潔的怪物旁邊。這就是重建的過程,瑪麗用“着了魔”和“引領我”來描述,正是因爲她感覺到這個過程也不受大腦主觀意識控制。這位瑪麗,就是瑪麗·雪萊。兩年後,她的突發奇想,成了文學經典《弗蘭肯斯坦》。

你看,彈性思維是在大腦的默認模式下完成的。但是,它既不是控制呼吸、消化等等身體功能的那種底層程序,也不等同於潛意識,它是人類的一種特殊能力,能讓我們在默認模式下整合信息、思考問題、提出見解,而不是簡單地對外界信息做出反應。在大腦比較放鬆的時候,彈性思維就會啓動,思維會自動來回跳躍,聯絡皮質默默運轉。在這種模式下的思考,往往能夠產生一些超脫常規的想法,釋放出更大的創造力。按部就班的分析性思維不可能有這種效果,就像瑪麗一直順着“怎麼寫出一個故事”思考,她就怎麼也寫不出一個故事。

今天來看,彈性思維一點都不神祕。它是人類的本能,來自人的一種心理特質,叫“探求新奇性”。這種特質深深地刻在人類的基因裏。考古研究發現,數十萬年前,原始人類經歷過一場巨大的災難,一些頑強的倖存者從非洲遷移到了遙遠的新大陸上。這說明,那些更有開拓精神和創造力的個體生存下來了。這個過程歷經千年,開拓精神和創造力就會反映在基因裏。1996年,科學家真的發現了一種與開拓精神和創造力有關的基因,叫 DRD47,全稱是多巴胺受體基因D4(dopamine receptor gene D4)。這種基因讓大腦產生一種獎勵機制,一旦你有了開創性的新想法,大腦就會分泌讓你感到愉悅的多巴胺。

這個獎勵機制,會讓人心甘情願去做一些看起來沒什麼實際好處的事,比如藝術創作。140萬年前,我們的祖先直立人就創造了最早的藝術品:對稱手斧。把斧頭做成對稱的,必須使用骨頭、鹿角和石頭等製造工具,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實用性也不強。人們這麼做,是因爲就算沒有別的好處,大腦也會獎勵他們。而且這種獎勵的力量,要遠遠大於物質獎勵。俄羅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寫信跟朋友說,爲報酬寫過東西,讓他經歷了地獄般的折磨。他可不是小題大做,心理學研究已經證明,金錢驅動創造性活動會扼殺彈性思維。

蒙洛迪諾說,過去西方瘋狂崇拜的分析性思維,不過是個低級的神,彈性思維纔是人類思想的宙斯。分析性思維能幫我們應對已知的挑戰,但是彈性思維在今天更重要,它可以產生新的,甚至是瘋狂的想法。有些想法可能毫無用處,但是這些想法中很可能就有能夠解決未知難題的方案。或者說得再直白一點吧,分析性思維能幫我們確定,怎樣開車從公司到家裏,而彈性思維可以幫我們發明汽車。

第二部分

今天的世界,知識每9年就會翻倍,以人類大腦的容量,已經很難靠分析性思維處理完這麼多的信息。所以作者反覆提醒我們,未來彈性思維已經不再是搞發明創造才需要的能力,它會成爲生存必備的技能。可是,過去我們受的教育都是在教我們怎麼培養、運用分析性思維,而彈性思維,不受意識控制,好像根本沒辦法掌握。第二部分,我們就來看看作者給出了哪些培養和運用彈性思維的建議。

其實,古人很早就開始研究培養和運用彈性思維的方法。最典型的就是冥想。現在很流行的正念冥想,核心就是要讓各種念頭自然產生,然後觀察它,感受它。這就是在刻意去啓動大腦的默認模式,然後觀察它運作的方式,當然也包括彈性思維了。

當然,不用冥想,你也一樣可以培養和運用彈性思維。別忘了,彈性思維來自人的本能,只要你在思考、在創作,彈性思維都在發揮作用。

問題是,怎麼讓它更好地發揮作用呢?

根據我們第一部分講的彈性思維的那些特點,作者蒙洛迪諾總結了一些培養和運用彈性思維方法。這些方法,說起來其實都挺簡單的,但是它們或多或少都有點反常,所以要做到,可沒那麼容易。

我把它們總結成了三點:當個新手、容忍拖延,放縱瘋狂。下面我就一個個解釋一下。

首先,當個新手,就是要打破固有思維,主動接受不同的見解。

一般人到醫院看病,肯定想找最有經驗的醫生。不過,2014年的一項研究建議,如果是高風險患者,找相對經驗更少的新手治病,可能效果更好。這項研究刊登在頗具聲望的《美國醫學協會雜誌》上。它分析了10年間上萬名病人的記錄,發現頂級醫師不在的時候,高風險急症患者30天死亡率下降了1/3。

比例很驚人,是吧?作者的解釋是,大部分時候,醫生做出錯誤的決定,都是因爲他們會根據經驗快速做診斷。在常見病例中,這樣當然效率更高;但是不常見的病例中,這樣就容易發生誤診。初級醫生可能在常見病例上診斷比較慢,但處理不常見病例的時候,他們的思路反而會更開放。

限制那些有經驗的醫生專家的,就是固有思維,它是一種經過長期發展而形成的,根深蒂固的想法和原則。這說明什麼?這說明專業學習有時候反而會阻礙創見,越是專家越有可能有封閉的趨向。

作者當然不是說,我們以後都不要進行專業學習了。那我們該怎麼跟固有思維對抗呢?

最容易執行的方法,就是主動接受和你的知識體系不同的觀點。

這樣做首先能讓你能換個角度看待眼前的問題,沒準就能獲得一些啓發。更重要的是,研究表明,如果你把它當成一種思維訓練,長期堅持,你的思維框架就會徹底改變,你就不會輕易受到固有思維的禁錮。

所以,蒙洛迪諾建議說,假如你遇到了一個人,他認爲人類登月是虛假的,或者愛因斯坦從郵遞員那裏抄襲了相對論,請不要走開,和他一起喝茶。這會擴展你的思維方式,比去治療師那裏便宜多了。

有位詩人說,有創造力的成年人心中都住着一個孩子。孩子的狀態,就是新手的狀態。只是越長大,我們心裏住着的那個孩子就越少出現了。你需要不斷提醒自己,請他出來幫你一起來處理問題,因爲“他”更清楚是什麼禁錮了你的思想。

第二,容忍拖延,就是要經常放空一下大腦,任由自己胡思亂想。

蒙洛迪諾在書裏分享了一個他跟霍金一起工作時候的體會。我們在電視上會看到霍金跟別人交流,他能很快用電腦裏的語音回答問題,你有沒有覺得很神奇?蒙洛迪諾告訴我們,這只是假象。霍金回答一個問題,需要提前知道問題是什麼,然後花費幾天甚至幾周的時間準備答案。當別人現場提問的時候,霍金只是點擊鼠標開啓他的回答機器,播放他準備好的答案而已。所以,霍金想要回答一個問題,他得一個字母一個字母的敲下答案。這個過程非常的艱辛,尤其是後來,隨着他的病情越來越嚴重,他連手都動不了,得靠右臉頰上的肌肉牽拉來點擊鼠標。

蒙洛迪諾跟霍金交流的時候,經常要等很久才能得到回覆。一開始,等待的過程對蒙洛迪諾來說,非常漫長、非常痛苦。直到有一天,他說,他一點點看着霍金在屏幕上組織好句子,一邊看,一邊在思考,霍金是怎麼想到這個答案的。他發現,這樣,他就有了很長的時間,去思考霍金想法的內涵到底是什麼。

這件事給了他一個啓示。在日常交流中,我們一般在幾秒鐘之內就會給出回覆,我們說話經常是不假思索的,語言來自表層思維。但是,當你有幾分鐘的時間什麼都不做,只是思考對方爲什麼會這麼說,你又該怎麼迴應,你的反應模式就完全不同了。這個過程中,大腦的默認模式會自動建立各種關聯,彈性思維開始啓動,你們的交流會更加深入,也就能碰撞出更多火花。

所以說,讓大腦閒下來非常重要。不幸的是,今天,外界的干擾越來越多,很多人幾乎每個小時都要翻一次,甚至幾次手機,我們的大腦幾乎一刻都不會閒着。

怎麼辦呢?一些人會建議你,在想不通問題的時候,跑跑步、遊游泳,或者泡個澡,這些事都能讓你的大腦稍作休息,啓動默認模式。不管是哪個建議,都是讓你把手頭難解的問題放下,給大腦一段時間。這麼來看,把事情扔在一邊不處理的拖延症,未必完全是個事。有研究表明,拖延和創新之間存在顯著相關性,因爲推遲解決問題和做決策的時間,我們就能留出更多的時間來給彈性思維,讓大腦做一些沒有意義的思考。

要想說明拖延和創新的關係,估計沒有比畫家達芬奇更好的例子了。他是歷史上著名的拖延症。他曾經感嘆,自己一生一事無成,因爲他什麼都堅持不下來。在他創作《最後的晚餐》時,他就會不時地突然停下來。教堂的人理解不了達芬奇的暫停,希望他能加班加點,早點畫完。他們覺得達芬奇時常花上大半天時間發呆,真是太奇怪了。難道他不能像花園裏的工人一樣好好幹活嗎?遇到質疑,達芬奇就會滔滔不絕地跟他們講藝術,然後努力讓他們相信,最偉大的天才工作得越少,反而完成得越多。

所以,下次你在工作或者學習中拖延的時候,不要太自責,你的大腦可能需要休息一下,讓想法漫無目的地閒逛一會兒。沒準,那些怎麼也想不明白的難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第三,放縱瘋狂,就是放鬆對思維的禁錮,任由不靠譜的奇思妙想產生。

你會不會覺得,在我們印象裏,好像藝術家和科學家裏,怪人的比例比其他領域要高得多。我來舉幾個更有名的“怪人”的例子:詩人兼畫家威廉·布萊克,他相信許多作品的靈感是神靈直接傳達給他的;建築師巴克敏斯·特富勒,也就是“網格穹頂”的創造者,在好幾年的時間裏只吃李子,果凍,牛排和茶,每隔十五分鐘就要寫一篇日記——這個習慣從1920堅持到1983年。歌手兼作曲家大衛·鮑伊在20世紀70年代最高產的時間裏,一直堅持食用牛奶,紅辣椒和綠辣椒。

天才和瘋子只有一線之隔,這到底是一種刻板印象,還是說古怪行爲和彈性思維之間真的存在着某些聯繫呢?

20世紀60年代,遺傳學家研究了一些精神分裂患者的孩子。他發現這些孩子裏有一半同時表現出異常的天賦和古怪行爲。

這類瘋狂天才的故事,你肯定聽過不少了。比如每天聽本書上線了一本講數學家約翰·納什的書。納什既是一個獲得了諾貝爾獎的天才,也是個精神分裂症患者。

很長一段時間裏,納什飽受精神分裂症的痛苦。他無法工作,無法正常生活。也就是在這段時間,他相信來自外太空的外星人召喚他來拯救我們的世界。從科學的角度來看,正是精神分裂的傾向,讓納什的認知過濾系統變得很寬鬆,他纔會產生各種極富想象力的點子,甚至讓我們覺得有些瘋狂的想法。

納什康復之後,一位好奇的數學家朋友問他當時怎麼居然相信那種“瘋狂”的想法。納什回答說:“對我來說,對超自然生物想法的產生方式和數學思想一樣,所以我很認真對待。”因爲他自己意識到了,“瘋狂和靈感同源”。今天的科學家驗證了納什的感受,他們發現,彈性思維和瘋狂的想法都是因爲大腦的認知過濾系統減弱才產生的。

我當然不是在說精神疾病是一件好事,而是想看看這樣極端的案例,能給我們普通人帶來怎樣的啓示。它促使科學家進一步研究,發現像納什那樣行爲古怪,擁有各種奇思妙想的人,他們大腦中側前額葉皮層和其他過濾性組織的活動都比較衰弱,所以擁有更好的彈性思維。所以,不要過早否定自己的奇思妙想,覺得它們不靠譜、很瘋狂,真正的創意,往往就誕生在這些“瘋狂”的想法中。

當然,瘋狂並不等於創建。不管是音樂家,科學家還是其他領域的原創思想家,都需要一些分析性思維把彈性思維產生的思想轉化爲真正的創造。物理學家牛頓試圖通過對《聖經》進行數學分析來尋找關於世界末日的提示編碼。這些偉大的科學家都富是有彈性思維的思想家,但是,無論是在職業生涯還是個人生活中,他們都採用使用分析性思維來控制自己,而不是放縱它。

天才並不等於瘋子。心理學家認爲,有分裂性人格的人和患有實際精神分裂症的人不一樣,他們的認知過濾系統都很寬鬆,某種意義上說都有很好的彈性思維,關鍵的差異就在於分析性思維。真正的天才能夠更好地掌控那些,不知道從哪裏跑來的奇怪想法。

我們的腦子裏住着兩位不一樣的思想家。一個是嚴謹的邏輯學家,一個是瘋狂的詩人,它們倆可以讓我們在“自發產生原創思想”和“用理性去審視它們”的思維方式之間自由切換。

總結

《彈性思維》這本書我就講完了,我們來總結一下。彈性思維和分析性思維是人類進化出來的兩種高級的思維能力。過去,我們更重視分析性思維,因爲人類社會一直在努力建設一種穩定不變的秩序。而今天,變化成了常態,彈性思維變得更加重要。

我先講了彈性思維背後的科學道理。它是大腦在默認模式下重新整合信息的過程,包括兩個步驟:關聯和重建。彈性思維是人的本能,但是過去我們不瞭解它,也沒有系統地總結如何培養和運用彈性思維。現在,我們可以根據它的特徵,總結出培養和運用它的方法,這本書裏,我把作者的建議總結成3點:當個新手、容忍拖延、放縱瘋狂。其中一些建議可能對你有用,另外一些可能沒有用。這也說明思維的問題,沒有一種能夠普遍適用的規則。

最後,請你思考一個問題,看看你的彈性思維掌握地怎麼樣。

你有一個8x8的、黑白相間的棋盤,還有32張骨牌。每張骨牌可以覆蓋棋盤上相鄰的兩個格子,你很容易就能用骨牌將棋盤的64個格子全部蓋滿。現在,如果你扔掉一張骨牌,然後從棋盤的對角線兩端各去掉一個格子,你還能用剩下的31張骨牌將62個格子蓋滿嗎?請告訴我你的答案並且解釋原因。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