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會使人財富自由嗎】

【百度解釋】
5G網絡是第五代移動通信網絡,其峯值理論傳輸速度可達每8秒1GB,比4G網絡的傳輸速度快數百倍。舉例來說,一部1G的電影可在8秒之內下載完成。
【5G意義】
如果理解只停留在5g網絡比4g網絡快(就很low),5g速度是4g的百倍,4g速度是3g的36倍,3g是… 應該回看第x代移動通信網絡給我帶來了什麼,在5g網絡下可以萌發什麼產業,對生活有能帶來什麼,我們技術人員將面臨着什麼挑戰與機遇等等,這是我們該考慮的,找對了方向5g時代有可能財富自由啊。
回看4g時代,大學畢業季4g在國內得到了廣泛推廣,第一個4g手機華爲p7。短短几年時間4g時代改變什麼呢?就我看到的是就數互聯網產業爆炸發展,如滴滴爲首的打車產業、共享單車產業(膜拜、ofo等)、移動支付產業(騰訊支付寶兩大巨頭)、自媒體產業(抖音、快手、頭條、映客等)、互聯網招聘神器(BOSS直聘,拉鉤,獵頭等)、外賣(美團、百度)、旅遊一條龍(去哪兒、馬蜂窩)、線上教育(太多。。。)、遊戲(手遊王者榮耀等)、運動app(keep等)、地圖(實時導航)等等,爆發的這麼多產業如果你選對了方向、那麼你可能現在財富自由了。
肯定身邊的人說起別人財富自由的故事,某某在頭條創業之初就到了公司,拿了期權自由了。某某在阿里…都是別人的故事,有可能是別人運氣好入對了行,不排除是別人的洞察力和遠見,投資未來,選好方向堅持工作等待財富自由,那麼5g一來你做好準備了嗎?你有什麼想法?你想財富自由嗎?
5g時代將會發生什麼?有人能預測到嗎,那你將是5g時代財富自由的人

電信標準發展歷史
我這幾天補腦了1g-2g-3g-4g的發展歷史,簡單總結下:
1.1g(第一代移動通信網絡)時代,美國人主導的他們先研發和提出來的,高通公司這期間獲取了4k+的CDMA專利,這些專利並且都被國際聯盟定義成了電信標準,那麼全球的設備廠商都需要遵守該協議,高通公司就開始用專利賺錢,專利授權,各大廠商用專利就得付費,高通公司這期間就是躺着數錢啊。
2.2g時代,歐洲人組團創立自己的通信標準與美國開始抗衡,歐洲人爲啥要創建自己的標準?一流的企業做標準,二流的企業做產品,三流的企業做服務,就是這個道理,不願意看着別人定標準從空中撈錢,割韭菜的原理。中國在這個時代技術很後,沒有什麼企業可以獨當一面,所以2g時代中國沒少給這些標準掏錢,包括美國和歐洲的技術專利。

3.3g時代,美國和歐洲標準互相搶市場,這時候中國申請提出自己的標準但是中國不夠資格,專利門檻不夠,中國的大唐電信負責提供技術,發現西門子的3g標準和我們差不多,我們買了西門子的技術框架,然後打包向國際提出3g標準申請,在兩個個巨頭競爭的情況下,國際組織同意了我們的請求,形成了三足鼎立互相牽制麼(其實是美國想限制歐洲的發展速度,同意了我們的申請),我們提出了3g TD-SCDMA國際標準。國內3大營運商分別用了三個標準,中國移動擔任了政治任務採用中國自己的標準,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分別使用了美國和歐洲的標準,中國移動在此期間沒少吃苦頭和困難畢竟新手,需要磨礪。現在想想當時不喜歡移動是沒責任心的表現。

4.4g時代,中國和歐洲分別提出了4g國際標準,美國政府本用的高通專利的3g,但是美帝野心露出想讓高通壟斷通信業,沒有和高通談成(會影響高通利益),美政府轉向支持Inter的一種3g基礎上發展的技術,但是終止失敗了,美國錯失了定製4g的國際標準的機會。但是美國也要用4g標準,1是他們3g技術架構轉中國標準會更節約費用,2是爲了限制歐洲防止歐洲一家獨大,壟斷市場。但是在4g時代我們的4g網絡建設之快,在2010年超過了歐洲,我們的4g帶來電子支付,共享,電商等等領先全球的互聯網巨頭公司。看數據爲實,2009年全球前十的互聯網公司還是美國人,2018年全球前十的互聯網公司中國有4家(阿里,騰訊,京東,百度)。2009年華爲公司通信銷售額從280億美元到2018年的1000億美金,而相對競爭對手愛立信,諾基亞等都下降到200多億美金,幾個競爭對手加起來也幹不過華爲。
5. 5g時代,在美國人無視與不知不覺中我們爆發式的發展,發展到美國已經無法控制。這時候有中美兩國引領的5g國際標準,但是技術不一樣。5g應用是承載在電磁波之上的,中國等大多數國家是在低頻波段上使用5g,美國(小弟日本+韓國)使用高頻波。
各技術優劣高頻的傳輸距離短,抗干擾差,芯片成本高。低頻段5g,傳輸距離長,成本低(4g基站改造就可以用5g)。這樣比來肯定是低頻段從技術和商業角度要比高頻部署5g要好,但是美國當時爲啥沒有在低頻上發展5g,因爲美國的低頻端多被軍事領域佔用,商用政府應該不會同意。
期待5G帶給我們的機遇,期待5G對生活的改變,期待5G。會帶給我們什麼,我們拭目以待,期待美好的明天。加油!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