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每天聽本書|《轉行》

音頻鏈接:
音頻文稿:

關於作者

作者埃米尼亞·伊瓦拉,耶魯大學博士,歐洲工商管理學院的組織行爲學教授,曾在哈佛商學院任教13年。她曾被《哈佛商業評論》評選爲“21世紀最重要的50位管理思想家之一”。

關於本書

本書作者伊瓦拉博士通過對來自各行各業的39位成功轉行者進行的深度訪談和調查,提煉出一系列職業轉型的普適策略,顛覆了傳統職業規劃的認知,向人們揭示了成功轉變職業生涯的新方法。

核心內容

第一、很多人爲什麼不敢轉行?
第二、如何才能成功順利地轉行?
第三、轉行的本質是什麼?

你好,歡迎每天聽本書,今天我們要分享的書叫《轉行》,副標題是“發現未知的自己”。

轉行是職場人士都非常關心的一個話題。比如,你想換一個和現在工作內容很不一樣的工作,甚至跨行業去一個全新的領域,這個時候你該怎麼辦?不過這本書裏轉行的意思,不僅僅是換一個行業,而是哪怕在同一個行業,只要面臨着全新的工作挑戰,都是屬於轉行的行列。

所以,這本書的英文名字直譯是:《職業身份:非常規策略重塑你的事業》,講的就是所有面臨全新工作挑戰的情況下,如何轉換職業身份。

隨着社會人才的流動性越來越大,轉行變換職業身份這個話題會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而且,大多數人找工作的時候未必第一份工作就能夠讓自己真正喜歡,或者是能夠真正釋放自己價值的工作,那工作到一定階段,就會面臨調整職業方向的問題。

事實上,作者說,我們大多數人在一生中平均會在三個不同的組織中工作,而且要經歷一次對自己人生非常重要的職業轉變。只不過,在這個轉變中,有些人職業轉換得比較成功,而有些人可能就不太順利。做一個轉行的決定,對每個人而言,可能都是生命中一個很重要的決策,那要想換職業或者轉行到一個新領域,究竟怎麼做纔能有更高的成功率呢?這就是今天這本書《轉行》想要研究的問題。

這本書的作者叫埃米尼亞·伊瓦拉,她是一位女性,是歐洲工商管理學院的組織行爲學教授,她曾在哈佛商學院任教13年。伊瓦拉的學術造詣其實蠻高的,被《哈佛商業評論》評選爲21世紀最重要的50位管理思想家之一,而她之所以能當選,正是因爲她關於職業身份、企業戰略等方面的研究。

今天這本書《轉行》,其實就是她研究的一個課題,她深度調查了39名經過篩選的職場人士,把他們轉行的經驗進行彙總和研究。在這些研究結論中,很多觀點和發現顛覆了我們過去對轉行的認知,讓我們對轉行有了全新的認識。

今天我們就來講聊一聊,怎麼樣才能做好一次轉行?關於這個問題分爲3個部分來講:

第一,很多人爲什麼不敢轉行或不能轉行?
第二,如果下定了決心轉行,究竟該怎麼做呢?
第三,轉行這件事轉的究竟是什麼?你真的明白嗎?

先看第一個問題,我們爲什麼不敢轉行,或者是不能轉行?

其實我們大多數人都有一些未曾實現的職業夢想,比如想做一個畫家、音樂家、作曲家,想成爲一個企業家等等,我們有各種各樣美好的期待和想象,但是具體落實到現實生活,又發現有房貸,有生活的壓力,有各種難以擺脫的限制和制約,所以我們不得不適應現在的環境,對現實妥協。

大多數人都比較認同這個觀點的,可是有意思的是,作者說其實真正從研究結果來看,我們認爲阻礙我們實現夢想的這些因素往往都是經不起推敲的,哪怕表面上看起來這些限制因素真的很強大,比如房貸很高,壓力很大,我不能輕易換掉現在的工作,比如,我都30歲了,轉行做其他職業還來得及嗎?如果不是這個職業,那我現在的技能還能做什麼呢?我看不到其他的職業方向等等。這樣的擔心是人之常情,但也可能是一個錯誤的假設。

書中舉了一個女人抱着石頭游泳的故事。有個女人在湖裏面游泳,遊啊遊,快到湖中心的時候,因爲石頭很重嘛,壓着她往下沉,岸邊的人看見以後,就趕緊對她揮手說把石頭扔掉,把石頭扔掉。可是這女人呢,固執地一定要把這個石頭帶着,結果往下沉得越來越厲害。對於岸邊的人而言,他們都能顯而易見地看到問題的關鍵,只要這女人把石頭扔掉不就行了嘛,可是對水中的女人而言,直到她即將沉到水裏的那一刻,她還在對岸邊的人大聲喊,我不能扔,這石頭是我的。

通過這個故事,作者想說很多人就像這個女人溺水一樣固執地堅持,認爲自己的狀態是無法改變的,自己的負擔是壓力是不能擺脫的。我們認爲現在的好工作是沒辦法放棄的,認爲自己沒有新的技能就做不了其他事情,認爲未來自己可能根本應對不了,所以必須緊緊地抓住現在或者保持現狀。但是,我們就像這個抱着石頭游泳的女人一樣,我們認爲不能放棄那個石頭,是在過去的環境和能力水平下得出的一些推論,並不意味着我們之後仍然要抱着這些假設生活。

真正決定我們要做什麼樣工作,或者要不要轉行,不應當僅僅取決於現狀是什麼或我們有什麼樣的技能。那應該考慮什麼呢?作者認爲,在選擇一份職業時,有三個不同層次的視角來幫你爲自己的職業定位,即職業選擇的金字塔結構

在這個金字塔的最頂層,是最常見的選職業思路,也就是自己和別人看着最明顯的東西:我在什麼機構、做什麼工作、要不要繼續做行政。從這個角度作爲職業生涯的抉擇依據,是大多數人的做法。

而金字塔的第二層,思考的是我的能力是什麼?我喜歡什麼樣的工作狀態?我覺得工作能夠給我的價值是什麼?站在這個層面作職業選擇的人,就不太會被具體的崗位、工作所侷限。比如,有的人會把自己的能力定義爲擅長幫助企業轉型。那麼他選職業時,既可以去大公司,也可以去小公司,既可以做諮詢顧問,也可以在一線參與具體的變革,既可以擔任經理人,也可以自己做老闆。在這個職業選擇過程中,看起來崗位在變,實際上,對他而言,不變的是從事自己專業能力擅長和熱愛的事情。在這個層面選擇職業,就比第一個層面要更深刻。

不過,作者認爲,金字塔的第三層,纔是職業選擇的最基礎標準。在這個層面,你思考的是人生真正重要的事情是什麼,你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是什麼?這對你的決策影響纔是最大的。因爲我們大多數人可能工作很多年,只是無意識地在做“別人認爲應該成爲的樣子”,而沒有認真地思考“自己真正可能成爲的自我”。

書中舉的一個例子,有一位成功的職業經理人,在他取得很高的職級和收入後,突然意識到他對工作有很多不滿意的地方,換了幾個工作,別人都覺得他做得很好,但是他自己內心就是不滿意。他已經找到發揮自己所長,收入又高的工作,爲什麼內心還有衝突?

原來,當他事業有成,越來越忙的時候,他內心深處的基本價值觀在不斷提醒他:家庭、孩子對他很重要,而他爲了滿足職業的成功卻犧牲了家庭。過去,在他的職業選擇中,從未意識到這是影響他職業的因素,而當所謂的職業成功後,卻把他和家庭之間的關係拉得越來越遠,所以他的內心的價值需求一直沒有得到滿足,也就對自己不滿意。有一天,當他終於意識到了家庭對他而言有多麼重要,在他生命當中更應該堅持的是什麼,就徹底放棄現在的工作,重新開啓一份既能夠兼顧家庭與孩子成長又能夠發揮職業技能的工作。這個決定在外人看起來很艱難,但是他自己卻從內心滿足,而且可按照自己的想法把事業發展起來。

你看,掙脫傳統觀念和表面價值的束縛後,人們更能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底層價值觀,一名審計人員可以拋棄會計師事務所的工作,創辦一家玩具公司;一位將要拿到終身職位的文學教授,會成爲股票經紀人;甚至是一名律師放棄了原有的一切,成爲一名船長……

我們在轉行過程中面臨的擔心、憂愁、恐懼,其實就像是抱着所謂的石頭在游泳,哪怕一直往下沉卻又不敢扔下去。正如作者所說,我們之所以不敢轉行或者難以下決心轉行,原因在於我們難以丟掉那些看似合理,實則錯誤的假設。

我們舊有的觀念是:“我能做什麼,什麼樣的工作能賺錢,以此爲標準選擇職業。”然而,作者建議,真正適合換職業的時候,是你發現了自己真正看中的事情,有熱情很想投入一件事情的時候,或者你想做的事情和能做的事情無法調和的時候,你就不要再擔心和猶豫了,現在,你的最佳轉型時機到了。

聊完了我們應該如何選擇職業,並且在什麼時候轉行最好。那,怎麼做才能讓這次轉行更加成功順利呢?這就是我們要講的第二個話題。

多數人下了決心要換職業後,往往有這麼一個心理:既然我重新選職業,那這次一定要做我真正喜歡的事情。爲了讓自己找到自己喜歡的事情,人們會詢問自己身邊的朋友,反思過去的經歷,有人甚至會找職業評測師來給自己找方向。不論採取哪些行動,當人們覺得找到了自己熱愛的事情後,就會繼續想:這次我終於找到了想做的事情,接下來會全力以赴地投入這次職業轉型。

你要換職業的時候,會不會也是這麼考慮的?如果是,那麼很遺憾地告訴你,這和作者研究的結論恰恰相反,這也正是作者說的轉行的重要誤區,也是大多數人轉行會失敗的原因。

首先,找到自己熱愛和喜歡的事情,這本身是沒有問題的,但問題是熱愛和喜歡的事情不是一開始找到之後去執行的,它是結果不是原因,什麼意思呢?在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就是認爲有一個“真實的自我”,所以我們要去發現和挖掘“真實的自我”到底是什麼。

那個“真實的自我”是一直存在於內心,處於不變的一個狀態,只是沒有被發現而已。所以,發現“真實的自我”,是找到自己的熱愛,找到自己的關鍵所在,一旦發現了“真實的自我”,就容易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工作了。這也是傳統職業規劃的誤區和錯誤認知。

實際上,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黑茲爾·馬庫斯(Hazel Markus)的研究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可能的自我”。作者說,這其實是更合理的一個心理學概念,假設每個人都是一個“可能的自我”,也就是說所謂真實的自我,不是一個已有的模式放在那裏,讓你去把它挖掘出來,而是像一個泥胚通過不斷打磨雕刻出來的,換句話說,“真實的自我”可能並不存在。因爲我們不是一個自我,而是由許多個自我構成的整體,自我是塑造出來的。

說白了,對於你未來是什麼樣子,其實是有無數種可能性的,你要做的是去嘗試各種可能性,實現可能的自我。“真實的自我”植根於過去,而“可能的自我”則立足於現在與未來。過去已成定局無法改變,而現在和未來則有無限可能。

所以,在重新職業選擇的時候,你需要放棄尋找那所謂的“真實的自我”,而應該努力去發現“可能的自我”。

不要先去思考或者提前計劃好什麼是自己喜歡的事情,然後去執行,相反是先去實踐,先去嘗試,儘可能多樣地去體驗各種各樣的事情,來看自己在哪個方向上更加有可塑性,最終打造成自己想要的樣子,這是你轉行的開始和關鍵。

在這個過程中,作者給提了一個工具,就是列出“現實可能性列表”。

作者舉了一個例子,有一個職業經理人,當他想要嘗試去換一個工作的時候,他不是去挖掘自己能夠做什麼,或者唯一熱愛的是什麼,而是把心中所有覺得自己喜歡的工作或者可能想要成爲的人全都列出來:比如第一條是,他想成爲一個頂級公司的財務總監;第二條是成爲一個從事維護投資人關係的工作;第三個選擇是成爲一個私人銀行的藝術品顧問;第四個選擇是跳槽到另一個公司做經紀人;第五個選擇是回學校學習語言學歷史;第六個選擇是做一些和美食、紅酒以及法國有關的公司;第七個選擇是看看憑藉自己熟悉美法兩國文化和會說雙語的優勢,找一份相關的工作;第八個選擇是將一個奢侈品品牌打入到其他國家的市場等等。這份清單列出了這個職業經理人可能成爲的自我,這些想法都是他的可能性,只不過在這些可能性方面,他會選擇一個接下來就去嘗試的目標和方向,而不是去尋找一個所謂的“真實的自我”。

這是作者告訴我們的關於轉行的一個重要誤區,不要去先挖掘一個目標,挖掘一個“真實的自我”,然後去採取行動,而是列出“可能的自我”,一個一個地去嘗試。

假設當你選擇了一個自己想要嘗試的方向,之後是不是就全力以赴、一步到位呢?這其實也是傳統職業規劃的又一個誤區,作者說正好相反,你找到一個新的職業和新的行業,其實有各種不確定的因素在裏面,你要做的不是一開始就全力以赴,不是下個大決定然後一次改變所有的事情,而首先要做的是試錯。

怎麼試錯呢?就是小範圍的低成本的去嘗試不同的工作,這裏並不是說要不停地去換工作,而是說在保留現在工作的前提下,去開發一些副業。

比如你在自己的工作之餘,嘗試去兼職一份你喜歡的工作,試一試能不能做。如果你的工作很忙不能堅持的話,那你就嘗試去接一些外包的工作,別人臨時委派的任務去做做看自己適不適合。如果這兩種方式還不行,你就想辦法讓自己學習。比如說參加培訓,去這些你想要接觸的領域接受培訓。通過嘗試這些方式,判斷這個新的機會和領域是不是更適合自己,爲自己真的轉行進入這個領域做鋪墊。所以不是一開始就全力以赴,而是一開始試錯,不斷地校正自己的假設。

其實,這個試錯的過程,也就是我們一個一個去嘗試,找到“可能的自我”的過程。正因爲我們的精力有限,進行跨行嘗試的成本高,因此,小範圍低成本的試錯就爲我們探尋和驗證可能的自我創造了機會。此前我們節目講過《反脆弱》和《麥肯錫方法》兩本書,都涉及到這個方法。想對這個方法有進一步瞭解,可以收聽那兩期節目。

如果你要轉行到一個新的領域,作者首先給出的兩個建議就是:
第一,列出各種可能性;
第二,嘗試的時候要不斷地試錯。

除了這兩點,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第三點,就是在想要嘗試的領域中你需要發展新的人脈。

當在已有的工作人脈體系之外,又發展出了新的人脈體系,纔有更大的可能性獲得支持並轉行成功。而要發展新人脈的一個關鍵,就是要在人脈中找一個導師。

比如你要從教育行業跳槽到金融行業,你就需要找一個對金融行業很瞭解,或者和你有相似經歷的人給你指導,這樣你進步的速度就要快得多,而且對如何融入新行業,如何發揮自己的優勢,你去適應的過程也要短得多。所以,進入一個新領域之前找一個導師是非常重要的,而這一點和我們之前在《刻意練習》那一期節目當中提到的方法是非常相似的,那就是你必須有一個導師給你反饋,導師可以引導你融入新的圈子和行業,幫助你熟悉環境和行業規則,也會鼓勵你完成心理方面的轉變。

另一個關鍵,就是建立一個新的社交網絡和專業羣體。因爲在轉行的過程中其實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阻力。比如你從一個朝九晚五的行政人員,突然變成想要成爲一個畫家或作家,但是又沒有收入,這個時候你如果不發展新的人脈圈新的社交關係,都是你以前的老人脈舊關係,你就會面臨一個問題,他們會反對你阻礙你,而不是幫助你,因爲所有人都是按照你過去的樣子,過去的行爲和他們傳統的認知方式來評價你,所以你會面臨各種各樣的阻力。你只有和藝術家或者有類似轉行經驗的人一起交流,你才能夠找到動力,原來他們也可以做到,他們是你的榜樣,纔會給你更多的信心去堅持下去。

所以,在轉行過程中,想要讓自己更堅定地走下去,獲得心理支持,就要找到自己的導師,跳出過去的人脈圈子去建立新的社交網絡,這樣才能夠一方面給你提供技術上的支持,一方面給你提供精神和感情上的支持,讓你最終能夠堅持走下去。

這就是我們下定決心轉行,進入一個新的行業,最關鍵的三個步驟:發現多樣性的自我,接着快速的試錯,然後在這個新的領域中建立新的人脈圈。

如果都這樣做了,是不是就能夠成功了呢?某種程度上說是也不是,爲什麼呢?從“是”的角度而言,你確實是在做工作,你換工作崗位,你找新的人脈,但從“不是”的角度上來說,其實轉行這件事兒本質上不是轉行,而是轉變身份。這也是今天的最後一個話題,就是我們轉行轉的究竟是什麼?

作者告訴我們,轉行並非換個工作那麼簡單,而是意味着一個職業身份重塑的過程。職業身份,不僅包括我們每天進行的工作,還包括我們所處的環境和人脈關係,更重要的是,職業身份的重塑需要從你對自己的底層認知的改變開始,對自己過去和現在做的事情賦予新的意義。

職業身份的重塑,意味着你要把 “你過去是什麼人”和“你將成爲什麼人”聯繫起來。從審計員變爲會計師,面臨的可不僅僅是技能的變化,我們只有從心底理解和認可自己轉換職業的意義所在,才能真正接納和促成自己的轉型。怎麼樣才能讓自己在過去的自己和未來的自己之間構建價值認同呢?

作者給的建議是:爲自己的經歷賦予一個新的意義,幫自己構建一個自我轉變的新故事。

比如說,你一開始是一個朝九晚五的行政人員,但對自己工作不滿意,於是業餘時間參加瑜伽班、美食班、游泳班等進行各種嘗試,直到一次偶然的機會,你認識了一個麪包大師。通過和他的談話,讓你認識到你真正喜歡的是做麪包。

這個時候,如果你想要從行政人員轉型爲麪包師,這個轉行幅度之大可想而知。爲了讓自己和別人接納和認同你的轉型,你就必須給自己的行爲賦予更合理的意義

比如,你會告訴自己和別人:原來自己的人生特別喜歡享受美味,過去自己做行政工作的時候,就最喜歡給大家安排美食活動。現在,我意識到,我能從做麪包這件事情中愉悅自己,也能夠賺錢養活自己,這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值得我去追求。

這就是你重構過去經歷的一個故事。通過這個故事,你過去的經歷和未來要做的事情合理化了。你所有的尋找、嘗試都變成爲了支持你這次職業轉型的重要探索階段。

你會發現,我們在講述這個過程的時候,可能把原本偶然的事件解釋得有邏輯性了。每個人都會不自覺地潤色自己的故事,我們的故事永遠不是真實的客觀反映。但是,作者說,我們的故事就是要不斷修改完善,被自己和別人認同。因爲,這樣做,才能成功度過職業轉換中面臨的心理壓力和挑戰。當你擁有一個讓自己和別人都聽起來非常合理的理由時,就更容易贏得自己和別人的支持,你的轉型成功概率也更大。

那如何才能夠在探索中找到自己職業轉型的意義所在呢?作者也給出了3個辦法:

第一個辦法,你要在生活中不斷利用各種事件進行反思。

比如,你去聽了一次麪包課,或者和一個美食達人交流以後,你有哪些觸動和想法?你能記錄下來探尋一下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歡和熱愛這樣一個新的領域?這是我們發現和賦予自己生活意義的一個可能性。

第二個方法,要以退爲進。

當你依然積極參與習以爲常的日常生活時,就很難保持去質疑和改變日常生活的軌跡。暫時休息一段時間,你的注意力就能從日常壓力中解放出來,爲專注的思考提供空間和時間。當然,這並不是說讓你關在家裏想自己要怎麼改變,而是跳出你日常的工作和職位環境,乾點別的。

比如作者在書中介紹了一位叫布倫達的女士,她拒絕了獵頭們給她提供的高薪但是和過去經歷類似的工作,沒有着急立刻找工作,而是先後加入社區工作、公立學校志願者等,讓自己在和過去生活不一樣的環境中審視自己,當她結束自己的志願者生涯後,反而找到了自己要做的事情,創造了全新的職業身份:做一個專門爲書籍作者服務的中介。這就是從日常工作中解放之後帶來的啓發。

最後的一個方法,作者說還可以利用生活中一些觸動自己的重要的事件去審視轉行的意義。

比如書中講,有一個人一直下不了決心去轉行,直到他一個年齡相近的好朋友,因爲工作繁忙,英年早逝,他才重新審視自己生命的意義。類似於這樣的事情,通過生活中讓自己觸動的一些節點,重新審視自己,也會幫助自己更好的認清自己,理解自己轉行的意義。

總結

這些就是《轉行》這本書想要告訴我們的內容,總結一下:

轉行這件事是一系列複雜行爲的結果,不是從 A 到 B 一夜之間的迅速的轉換,而是一個不斷漸進嘗試不斷到達的過程。在職業轉型過程中,作者提出了3個非常重要的關鍵點:

第一個關鍵點,轉行本質上是一個試錯的過程,是一個模仿、嘗試和迭代的過程,在多樣性的嘗試中逐步發現自己和塑造自己的過程。

第二個關鍵點,找到你要轉型的方向後,你有沒有找導師支持?你能不能建立一個新的人脈圈?一方面專家或者導師能給你更好的心理表徵,幫助你來降低加入一個新行業的成本,另一方面新領域的人脈,會給你提供各種各樣新的機會和情感支持,幫助你融入。

第三個關鍵點是,轉行本質上是一個自我身份轉變和認同的過程,是一個職業身份重新塑造重新闡釋的過程。在這種身份大幅變化的過程中,我們需要爲自己的轉變賦予意義,講述一個把過去自己和未來自己聯繫在一起的故事,從而讓自己和別人都理解和支持自己,才能更好地幫助我們真正轉行成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