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每天聽本書|《把時間當作朋友》

音頻鏈接:
音頻文稿:

關於作者

李笑來,著名天使投資人,得到 App 訂閱專欄《通往財富自由之路》主理人。

關於本書

羅振宇給這本書下的定義是:一本認知模式的操作系統的升級指南,可以幫你提升大腦的運作效率。你可以把它當作一本詞典來用,書裏的內容以詞條爲主,比如“估算時間”“勤于思考”,每一個詞條的篇幅少則幾十字,多則幾百字,通過對這些常見基本概念的解釋,我們能對一些概念有更清晰地認識,能讓我們學會正確的自我管理方法,用更聰明的方式對待工作、學習和生活。

核心內容

本期音頻將挑出書中有代表性的三個關鍵點爲你詳細解釋,分別是接受現實、任務管理、學會學習。

前言

你好,歡迎每天聽本書。這一期要說的這本書叫做《把時間當作朋友》,作者是李笑來。李笑來是著名的天使投資人,在得到App開設了訂閱專欄“通往財富自由之路”。

這本書主要講了些什麼呢?其實就是一句話,李笑來說,時間是不可能被管理的,你能管理的只有你自己,必須打開心智,做有積累價值的事,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成長過程中的問題,獲得時間的回報。

這句話雖然看似簡單,要做起來卻極爲困難。李笑來做過很多年的英語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他就發現,有很多學生會陷入一種既勤奮又懶惰的尷尬處境。勤奮是說這些人早上可以早早地起牀,可以用很多時間複習準備考試;但是他們又經常會懶於思考,比如爲了寫出高分作文,一些人願意背下幾百篇範文,但是不願意琢磨一下好作文背後的規律。

爲什麼會這樣呢?李笑來認爲,根源其實在於他們對於時間壓力的感受出了問題。他們總是感覺沒有時間了,所以內心總是充滿恐慌,爲了逃避這種感受,他們會花很大力氣琢磨快速成功的方法,最後的結果就是會陷入這種虛假的勤奮狀態。

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李笑來強調說,我們要認識到時間是沒有辦法被管理的,因爲沒有辦法讓時間快一點或是慢一點,問題的根源其實就在我們自己身上,我們唯一能管理的也只有自己,只有通過開啓心智,運用積累的力量,才能跳出虛假勤奮的陷阱。

如果要明確地定義這本書的類型還真不太好定義。我第一次看到這本書的時候,以爲這就是一本時間管理的書,但翻開後發現其實不是,書中講時間管理的部分並不多,大部分內容是和心智成長有關。要說它是一本成功學的書吧,也不是,成功學是假設人人都能成功,但是這本書裏只是告訴你李笑來面對問題時是怎麼想怎麼做的,很多內容都是反成功學的。要說它是一本雞湯書,那就更不是了,因爲裏面並沒有對弱者的慰藉,有時候可能還會表現得有點冷冰冰和殘酷,就是反覆提醒你要面對現實。那要如何定義這本書呢?

羅振宇給這本書下的定義是:一本認知模式的操作系統的升級指南,可以幫你提升大腦的運作效率。

你可以把它當作一本詞典來用,書裏的內容以詞條爲主,比如“估算時間”“勤于思考”,每一個詞條的篇幅少則幾十字,多則幾百字,但是通過對這些常見基本概念的解釋,我們能對一些概念有更清晰的認識,能讓我們學會正確的自我管理的方法,用更聰明的方式對待工作、學習和生活。

書裏有非常多的概念,涉及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你想要了解更多的內容,可以聽從作者的建議,買一本逐字逐句地閱讀,仔細琢磨一下里面的內容。下面我挑出這本書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三個關鍵點爲你詳細解釋,分別是接受現實、任務管理、學會學習。

第一部分

先說第一條,接受現實。

李笑來認爲,和時間做朋友的方法其實很簡單,總結起來就一句話,用正確的方式做正確的事。先來解決一個問題,怎麼判斷一件事是不是正確的?核心準則就一條,就是看這個事是不是現實。這個道理雖然很簡單,但是要做到並不容易。

舉個書中的例子。社會資源是有限的,它的分佈不均勻是種客觀存在的社會現實,我們知道,世界上只有極少數的人處在極度的貧困狀態,也只有極少數的人處在極度富有的狀態,中間大多數人則是處在中等水平,擁有不多也不少的資源。這種資源分佈的不均勻看上去簡單易懂,但是在理解之後平靜地接受就是一件很困難的事了。

對於沒有辦法接受現實的人來說,只有一種方式能應對,就是逃避。比如古希臘哲學家第歐根尼,他在面對資源稀缺的現實時就選擇了逃避,他採用的方式是限制自己的主觀願望,他主張清心寡慾,累了就找個木桶住下,餓了就到垃圾堆裏找點剩飯。不光是幾千年前資源稀缺,就連現在的發達國家,物質已經相對豐富了,但是資源依然分配不均,貧富差距依然非常大。

西方現代經濟學從亞當·斯密起一直到凱恩斯,才明確提出經濟學的根本目的是在資源有限的前提下如何提高效用,纔算是正視資源的稀缺性。你看,資源稀缺這個簡單的客觀現實,從第歐根尼到凱恩斯,人們花費了2500年才接受,可見接受現實的難度有多大。

不過雖然現實難以接受,但是要開啓自己的心智,就必須得接受它。哪些現實我們一定要正視呢?李笑來爲我們列出了下面三條。

第一條,速成絕無可能。

無論做什麼事情都需要時間,有些階段就是無法跨越的。比如胎兒就一定要經過40周左右的時間纔會出生,這個階段不能加速也無法跨越,誰都沒有辦法今天懷孕,明天分娩。學習新技能,獲得資源,達到目標,改掉壞習慣,都需要時間。既然沒有人能夠速成,那正確的方式是什麼呢?答案就是一個字“換”,想要什麼就拿已有的東西去交換。如果什麼資源也沒有,那就要先把手上的資源用好,積累到一定程度,再去換自己想要的。作者還講到了一個輔助手段,就是當你每次想到“我要什麼”的時候,馬上提醒自己要去想“我有什麼”,這樣能幫助自己戒掉急躁的速成心態。

第二條,完美並不存在。

比如作者在做諮詢工作的時候發現,越是能力差的人,越是有那種不現實的、脆弱的完美主義傾向;越是沒有常識的客戶提出的要求越不靠譜,因爲不懂,所以就胡亂提要求,他們的完美全憑想象,所以經常受到現實的打擊,就會表現得很脆弱。大不列顛語料庫有個統計數據,“完美主義者”這個詞經常和“脆弱”一塊出現,並不是沒有道理,這是人們記錄現實時最常用的搭配。還有很多人因爲害怕做不到完美,就遲遲不肯動手,還找藉口說這是做不好就不做的態度。實際上沒有什麼事是一下子就能做到完美的,即使完成的事也不可能完美,我們要接受完美並不存在這個客觀的現實。

第三條,未知永遠存在。

很多人在學習新事物時,害怕未知,希望一切盡在掌握,總想什麼都搞懂,所以常常會給自己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比如有人想做一款 App,他就總想把所有的知識全搞懂纔開始動手,這就有點像鑽牛角尖,因爲總有新的東西是未知的。如果不能接受這一點,就容易產生焦慮,導致失去理智,做出令自己追悔莫及的決定。所以,我們應該先接受未知的存在。

怎麼接受呢?我們可以嘗試把未知分成兩種,一種是永遠解決不了的,這類問題對我們的意義並不大,可以直接忽略;另一種是在可預見的未來也許能解決的,這類問題纔是我們要關注的重點,要把精力放在這些問題上。那麼怎麼解決這些問題呢?首先放棄馬上就要解決的想法,不過多糾纏,把問題先記錄下來,然後帶着疑惑繼續前進、學習。當然,繼續前進不代表忽略問題,而是在不斷學習、不斷積累新知識的過程中,去尋找問題的答案。未知永遠存在,我們必須在未知中不斷前進。

總的來說,要開啓自己的心智,就得接受現實,認識到速成絕無可能,完美並不存在,未知永遠存在,認識到只有現實的事纔是正確的。

第二部分

剛纔我們說的總結起來其實就是四個字,接受現實。接受現實不是讓你認命,而是認清什麼是能夠改變的,什麼是不能改變的。各種外部客觀的約束、你的先天條件還有你的努力程度,打個比方,它們相當於你大腦的硬件和軟件,提升的空間並不大,但是我們的思維方式就相當於操作系統,這是我們能夠把握和提升的。那要如何升級自己的操作系統?用更高級的操作系統處理任務是什麼樣的?下面我們看第二條:任務管理。

很多人做事沒效率,容易半途而廢,李笑來認爲本質上是任務管理出了問題。如何做好任務管理,我們分享他的三點心得。

第一點是要正確的估算時間。

在時間管理領域有一個法則,意思是說完成一個任務實際花費的時間總會超過計劃花費的時間,就算制定計劃的時候考慮到這個法則,也不能避免這種情況發生。爲什麼會這樣呢?因爲很多人在制定任務時總會忽略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不去判斷自己對這個領域是否熟悉。對於熟悉的領域,因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瞭解各個環節需要的時間,估算起來就相對容易。但是很多任務人們是沒有任何經驗的,在執行的時候就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意外,會發現總有新問題要解決。

那麼怎麼正確地估算時間呢?我們首先要積累各種知識。各學科的知識都是密切相關的,想順利完成任務,只掌握一方面的知識是不夠的,還需要了解跟它相關的各種知識。比如想讀懂一篇英文文章,除了知道單詞的意思,還需要掌握語法知識、邏輯知識、學科背景、文化背景等等。然後,要親自去做一遍,積累經驗,把陌生變成熟悉,這是解決意外的唯一方法。如果還是不由自主地低估完成任務所需的時間,那就假設每件事都要比預想的花費更多的時間,接受這個事實可以避免被截止日期壓迫的恐慌感。

第二點是要記錄時間開銷。

在做任務管理時,很多人還有一個困惑,就是不知道自己的時間花在哪了,所以沒法做出合理的任務清單。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李笑來建議通過記錄時間開銷,磨練自己對於時間的感知力。他的這一做法是受到了前蘇聯昆蟲學家柳比歇夫的事蹟啓發。柳比歇夫有着奇妙的時間感知力,有多奇妙呢?就是即使他不看錶,也能準確地說出做每件事情所花費的時間,甚至能夠精確到分,就好像在自己的身體裏裝了一隻精準的計時器一樣。

那要怎麼像柳比歇夫一樣把計時器安裝在身體裏呢?要做到兩件事。一是記錄“事件-時間日誌”,也就是詳細地記錄每天做了什麼事,每件事花費了多少時間,記錄要精確到分。例如下午寫了一篇文章,15:00開始寫,到18:00左右寫完,差不多花費180分鐘。二是堅持記錄,如果只記錄某一天的日誌是沒有用的,要記錄一週、一個月、一年甚至更久。在開始時,你可能會覺得這麼做有點麻煩,養成習慣的過程也可能會有點辛苦,但是隻有盡力去了解時間以後,才能更好地安排時間,充分利用時間。

第三點是要建立完整的任務管理流程,包括計劃、列表、預演和驗收。

俗話說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可見計劃是成功的前提。很多人明白這個道理,也試圖去制定計劃,但最後還是失敗了,爲啥呢?因爲有些人制定的計劃根本沒有可行性,比如,一個只會200個英文單詞的人,想在六個月內,每天只複習2個小時,然後在托福考試中拿高分;再比如,沒有任何基礎的小白7天想學會 Java 編程,他們都忽略了現實的侷限以及積累的作用。

那怎樣制定現實可行的目標呢?李笑來建議先用這兩點來衡量目標是否現實:一是已經有人做到了,二是我與那個人沒有太大的差距。如果符合,立刻行動,在行動中再調整糾錯。對於計劃,李笑來的另外一個建議是做短期計劃而不是長期計劃。一方面是因爲制定長期計劃是一件需要長期訓練才能完成的事情,另一方面是因爲我們處在一個劇烈變化的年代,誰都無法預料哪怕一週以後會發生什麼。而且,個體本身也在不斷成長迭代,變換想法。所以,制定一個現實可行、方向確定的一週計劃,堅持完成它,對我們來說,比隨意制定一個一年計劃更有意義。當制定計劃的能力積累得足夠多時,再嘗試制定兩週計劃、月計劃甚至更長的計劃。

再來看列表。列表的好處是幫助我們井井有條地組織任務,更高效地利用時間。比如你決定去超市購物,就在列表上列出所有要買的東西,到了超市直奔目標,買完一樣劃掉一樣,這樣既能節省時間,又能防止漏買哪樣東西。那怎麼製作列表呢?李笑來建議先要選擇容易攜帶、可以隨時拿出來寫寫畫畫的列表工具,比如紙和筆。列表的內容不必太追求完美,想到了就記下來,只要自己能看懂就行。列表一旦開始執行就要執行到底,即使執行過程中產生了新的想法,也不要隨意改變,而是把新想法放在下一階段列表中,然後繼續把精力放在正在進行的列表中。

我們從小就被教育在做事情之前要做充分的準備,至於準備到什麼程度算充分,大家卻說不太清了。李笑來提供了一個方法,就是在具體執行任務之前,針對某一場景進行流程設計和預演。比如,給重要的客戶打電話之前,先確認對方是否方便接電話,列好通話要點,預測對方將會問哪些問題,想好答案,在手邊放上紙筆,隨時記錄通話過程中有價值的信息等等。這裏只舉了打電話的一個小例子,在生活和工作中,越是重要的事情就越需要去設計流程,反覆預演每一個步驟,調整細節,這樣做能夠幫我們及時發現問題,減少犯錯,在任務中表現得更出色,這纔是我們所說的做最充分的準備。這個習慣雖然微小,但是日積月累,也會給人們帶來天差地別的變化。

很多人制定了計劃,也進行了預演,但最後任務還是不了了之,其實本質原因是沒有給自己設立一個驗收機制。什麼是驗收機制呢?最常見的驗收機制我們每個人從小到大都經歷過無數次,那就是考試。老師講的知識點你都掌握了嗎?會應用了嗎?用得好不好?考個試就知道了。做事情也是一樣,任務做到什麼程度叫完成?什麼程度叫完成得好?都需要設立一個驗收機制進行檢驗。

怎麼落實這個機制呢?方法是在任務開始前就寫出每一個項目的驗收標準。前面我們討論過,這時候要避免掉入完美主義的陷阱裏,不要給自己設置太高的目標,也不能完全沒有標準,最好是稍微努力一點就能達到的標準。其實等於是給自己的任務加上了一個進度條,完成之後可以前後對比一下,真實的情況和預想的有什麼樣的區別。這種簡單的方法可以讓我們在完成任務時更有耐心,更有成就感,並且會不由自主地更加專注,這樣就能避免做事虎頭蛇尾的情況了。

總的來說,在管理自己的任務時,要正確的估算時間,意識到完成任務花費的時間總是要比自己預想的要長得多;要記錄時間開銷,明確地知道自己的時間花在哪了;還要制訂完整的任務管理流程,計劃、列表、預演、驗收,確保任務現實可行、組織清晰明確、流程經過反覆梳理、結果有標準可以檢驗,一旦開始就能有頭有尾地完成。

第三部分

說完了操作系統的升級,再來說說給自己的大腦裝上外掛,就像給手機上裝上各種各樣的應用軟件一樣,你得學會給自己下載技能。用李笑來的話說就是,如果你能學會正確的學習方式,那你就可以變成任何你想要變成的新物種。具體要怎麼做呢?接下來我們來看第三條,學會學習。

李笑來是個學習高手,他大學學的是會計專業,畢業卻做了銷售,之後進入新東方教英語,成爲新東方的名師,出版了幾本關於英語考試的輔導類書籍,他還學習了編程,能自己編寫網站,他持續跨界的底氣和成就都來源於他的學習能力。他在得到 App 開設的專欄《通往財富自由之路》,大部分內容是在教大家怎麼學習。李笑來認爲,學習是人類所有能力的延伸,是讓人們不斷自我更新的基礎,也是投資回報率最高的行爲。所以,在書中他也用了整整一章來告訴我們如何學習。

爲什麼李笑來這麼重視學習能力的培養呢?他覺得如果缺少學習和思考能力,那麼人的處境將和籠子裏的猴子差不多。說個書中提到的實驗,有實驗人員將5只猴子關到一個籠子裏,在籠子頂上掛一串香蕉,實驗人員準備了冰水,一旦有猴子碰到香蕉,就馬上用冰水澆所有的猴子。幾次下來,猴子們就不再試圖去拿香蕉。然後實驗人員在籠子裏放進了一隻新猴子,當新猴子嘗試去拿香蕉時,即使實驗人員沒有澆冰水,原來的猴子也會暴打新猴子一頓。新猴子捱了幾次打之後,也放棄了去拿香蕉。如此循環往復,最後,即使把籠子裏的猴子全部都換成新猴子,也沒有猴子敢再去拿香蕉了。猴子完全搞不清楚香蕉和冰水的關係,也找不到既可以吃香蕉又不會被冰水澆的方法,不僅自己不敢碰香蕉,也不讓新來的猴子去嘗試。如果人類不會學習和思考,也會犯像猴子一樣的錯誤。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無論是個體經驗還是羣體經驗都有侷限,要想突破這些侷限,就必須不斷學習和思考。

那李笑來在學習和思考的方面到底有哪些獨特的方法呢?下面就來說一說他着重強調的三點,也就是學會自學、學會思考和持續應用。

第一點,學會自學。

要擁有高超的自學能力,得着重注意鍛鍊閱讀、寫作和實踐的能力。我們都覺得自己接受過不錯的教育,閱讀理解能力肯定沒有問題,但是李笑來說,大部分人是看不懂一篇文章到底要說什麼的。爲什麼呢?因爲閱讀本質上是一個信息輸入的過程,我們要做到獨立思考,就得不斷地甄別輸入的信息是否可靠。我們平時所謂的獨立思考,其實本質上也是把別人的結論重新推理一遍的過程,所以說,在閱讀的時候不斷判斷作者的論點有沒有道理、結論是不是經得住推敲很重要。

當積累一定的閱讀量後,寫作就變成了一項非常關鍵的技能。很多人覺得寫作就是使用華麗的辭藻寫出令人感動的句子和故事,所以把寫作當成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其實本質上是沒有理解文字的真正用途。李笑來的觀點是,文字的本質用途就是清晰地傳達觀點和知識,至於文采、修辭都是次要的,很多人過度注重所謂的文采,其實沒有必要,能把自己的觀點清晰有邏輯地表達出來,就是好的文章。比如李笑來認爲,世界上如果真少了一部《紅樓夢》或是《西遊記》,並不會對我們今天的社會發展程度有多大影響。我們的語文總是過度強調文學的重要,忽略了文字的功能,比如傳遞信息、記錄經驗等等,這些功能非常重要。當然,這種對比有沒有價值我們不做評判,但是有一點要明確,只要丟掉寫出華麗文字的妄念,每個人其實都會寫作。

說完閱讀和寫作,然後是實踐,把學習到的東西用到實際的生活中。就拿英語來說,很多人學了英語從來不用,不斷地背單詞、背句法,但是卻從來不上國外的網站,不去看英文書,不去和外國人交流,這樣就不會有本質的進步。正確的做法是學到多少就應該儘可能去用,遇到不懂的問題時再及時回來學習,這樣一次一次地反覆演練,最後就能讓知識融會貫通。真正的自學高手就是這樣養成的。

這是學習方法的第一點,學會自學,接下來我們說學會思考。

思考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卻不是每個人都會思考,甚至有80%的人懶得思考、厭惡思考。因爲大家都覺得思考是件很麻煩的事,要想想明白那就更難了,但是李笑來認爲,只要抓住思考的本質,清晰地思考就沒有那麼難。很多人總想不明白,是因爲不知不覺就會掉入邏輯錯誤的陷阱,而犯下邏輯錯誤的最重要原因是概念不清。什麼叫概念不清呢,就是沒有辦法清晰準確地辨析出一個概念的本質內涵。

我們的文化在發展過程中會創造出很多新概念,也會拋棄很多錯誤的概念。比如17世紀以前,化學家沒有辦法理解有的物體可以燃燒、有的物體不能燃燒,當時的人還不知道空氣的成分,因此就創造出了一個詞,叫做燃素。他們認爲有燃素這種物質的物體就能燃燒,相反,沒有的就燃燒不了。這個概念在不久之後就被丟掉了,因爲人們知道了空氣的成分,知道了燃燒依靠的是氧氣。在漫長的歲月中,人們就是這樣不停地修正和增補一些必要的概念,不斷地升級認知。

那些所謂腦子混亂的人,本質上就是概念模糊,把不是一回事的東西當作一回事;而所謂腦子清楚的人,其實就是掌握正確的、有用的概念的人。爲什麼這麼說呢?因爲如果把一門知識比喻成一個房屋,基礎概念就是建造房屋的磚頭,選擇尺寸合適、質量過硬的磚頭,房屋才能堅實穩固。只有能分辨出概念之間的差別,不斷地更新迭代,最後讓這些概念在腦海中互相編織成一套價值網絡,我們根據這套網絡來思考,才能做出明智的決策。所以,李笑來在得到訂閱專欄《通往財富自由之路》裏也做了很多基礎概念的辨析,比如,什麼是努力,什麼是財務自由,什麼是機會,什麼是剛需等等。只有打磨清楚腦海中的各種概念,才能清楚地思考,進而改變自己。

說完學會思考,我們再來說持續應用。

很多學生會問李笑來具體的學習方法,他們想知道更加簡潔高效的方法論,似乎覺得只要摸到那個竅門,那麼進步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似乎並不是,那些英語學得好的人,反而並沒有什麼高效的方法論,而都是在使用笨方法。比如逆向英語學習法的創始人鍾道隆先生,他是英語學習的高手,45歲纔開始學英語,但最後成了翻譯家。他主要的學習方法是什麼呢?本質上就是聽寫。這幾乎是所有外語專業最基礎的教學手段,但是他本人就是靠這個笨辦法一年就成了高級翻譯。聰明人下笨功夫,這一點恰恰也是很多人做不到的。

很多人會問,“爲什麼我聽了很多道理,卻還是過不好這一生?” 道理和方法這東西聽得再多,如果不去做,也沒有用。只有把道理想明白,然後按照方法去實踐並且持續應用,才能不斷更新自己的系統,甚至讓自己脫胎換骨。那到底應該怎麼堅持呢?第一是要不斷重複,就是花大量的時間不斷去練習。鍾道隆先生爲了學習英語,在3年內寫了一櫃子的聽寫記錄,用掉了一把圓珠筆芯,聽壞了12部收音機、4部單放機,還翻壞了兩本詞典。第二是要有耐心,不能付出了馬上就要求得到回報,要相信積累的力量,自己只管努力去做,剩下的交給時間。可能一開始會覺得進展緩慢,甚至會感到失望,但是隻要付出耐心,堅持下去,隨着時間的推移,就能看到令人驚訝的結果。

總結一下這部分。我們介紹了學習的三種方法:一種是自學,重視閱讀和寫作,把學到的知識多多的應用;一種是學會正確思考,辨析清楚腦海中的概念;除了弄明白這些道理,還要堅持練習。掌握這些,纔算得上是一個會學習的人。

總結

這本書就講到這裏,整體總結一下。

第一部分,我們說了要接受現實,認識到速成絕無可能,完美並不存在,未知永遠存在,只有真切地面對現實,才能開啓心智成長之路。

第二部分,我們說了在管理自己的任務時,要正確地估算時間,意識到完成任務花費的時間總是要比自己預想的要長得多;還要記錄開銷,明確地知道自己的時間花在哪了;還要制訂完整的任務管理流程,一旦開始就能有頭有尾地完成。

第三部分,我們說了學習的方法,強調了自學能力的重要性,其中閱讀和寫作尤爲重要,還要注重實踐,才能做到學以致用;正確思考的前提是正確地理解概念,經常剔除自己腦海中不正確的概念;不光要掌握學習方法,還要堅持練習,相信時間和積累的力量。

李笑來在這本書裏所講的內容其實都指向一個大的方向,就是幫我們活得更好,擁有更多的財富,擁有自由的時間,去想去的地方,做自己想做的事,不用爲了生存出賣自己的時間。要實現這些,就要做正確的事情,相信時間的力量,一直做,時間就是你的朋友,它會給你確定的回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