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每天聽本書|《富爸爸窮爸爸》

音頻鏈接:
音頻文稿:

關於作者

羅伯特·清崎,他有兩個爸爸,一個親生父親,是高學歷的教育官員,另外一個是他好朋友的父親,是高中都沒畢業的企業家,雖然沒有淵博的知識,但是有非常嫺熟的理財技巧。

關於本書

本書改編自作者的親身經歷,書中有兩種完全不同的觀念在碰撞,是入門級的理財書。自出版以來,連續18個月排在全國圖書排行榜的第一名,至今穩居紐約時報暢銷榜的前10名。

核心內容

那這位富爸爸的價值觀是什麼呢?他給羅伯特說了些啥,從此改變了他的命運呢?下面我就從這兩位爸爸價值觀的區別,以及富爸爸給羅伯特上的兩堂課來說說這本書。

前言

你好,歡迎每天聽本書,今天說的這本書叫做《窮爸爸富爸爸》,是一本非常經典的理財類工具書。

不管你平時關不關注理財,應該都聽過這本書,它自從2000年出版以來,連續18個月排在全國圖書排行榜的第一名,後面的戰績基本上就是沒有下過前10名,因爲這本書的封皮是紫色的,那個時候你如果經常逛圖書館,會看到圖書館最前面的那些推薦位幾乎被清一色的紫色覆蓋,一點都不誇張,在暢銷書的銷售記錄中簡直是神話一般的存在。到現在爲止,這本書的銷量還在有增無減,穩居《紐約時報》暢銷榜的前10名,累計銷售量達到了將近3000萬冊,在109個國家發行。幾乎是改變了一代人的理財觀念。

爲啥這本書這麼暢銷呢?首先是寫得確實好,一般的理財書都基本上有複雜的數字,各種各樣的圖表,你讀起來至少有一點點門檻,而這本書沒有,它寫得非常的通俗易懂,是屬於入門級的理財書,道理也講得明白透徹,主要是爲了改變人們通常錯誤的理財觀念,所以基本上識字的人都能輕鬆看懂。還有一個特別重要的原因是,這本書寫得很有戲劇性,他改編自作者的親身經歷,書中有兩種完全不同的觀念在碰撞,就像看電影一樣,一正一邪在打架,最後正義一方一點一點把反派給打敗,讀起來特別有意思,而有這種經歷的人是很少的。

這本書的作者叫羅伯特·清岐,他本來是出生在美國一個很普通的中產階級家庭中的孩子,和其他所有人一樣,上着普通的學校,在最傳統的教育體制下茁壯成長,但是和別人不一樣的是,他有兩個爸爸,一個是他的親生父親,是個有高學歷的教育官員,受過非常好的教育,絕頂聰明,擁有博士頭銜,在斯坦福大學和芝加哥大學一直深造,在別人看來屬於高階知識分子,有一份穩定的工作,拿着固定的工資,不愁吃不愁穿的,差不多過着大多數人夢寐以求的那種生活。另外一個爸爸是他一個好朋友的父親,這位父親是一個高中都沒畢業的企業家,是個地地道道的商人,雖然沒有淵博的知識,但是有非常嫺熟的理財技巧。

因爲他小時候經常和那位好朋友混在一起,所以那位好朋友的父親也把他當自己的兒子一樣看待,平時在給那位好朋友傳授知識和道理的時候,順便就把羅伯特也一起教育了。當羅伯特同時接受兩個爸爸不同的價值觀時,矛盾就出現了,他發現這兩個爸爸對待同一件事的看法完全不一樣,他們展現出了完全不一樣的金錢觀和價值觀。

雖然親生的爸爸在別人眼中過得已經算是不錯了,但是他知道,自己的父親一生都在爲錢發愁,整天忙着應付各種各樣的賬單,有的時候還會申請破產,平時看起來是特別的忙,沒有時間陪他們,但是始終沒有能改變自己的財務狀況,可以說是爲錢的問題操勞了一生,另外一位企業家父親就完全相反,他有大量的時間陪家人,同時還攢下了數億美元的資產,屬於芝加哥最富的人之一。當這兩個現實擺在眼前的時候,羅伯特就不得不做出選擇了,他必須選擇一個人相信,當然,他選擇接受企業家父親的價值觀。結果就是數年以後,他自己也變成了一個非常有錢的人,早早就實現了財務自由,過上了自己夢寐以求的生活,避免了自己和親生父親一樣,爲了錢操勞一輩子的命運。

那這位富爸爸的價值觀是什麼呢?他給羅伯特說了些啥,從此改變了他的命運呢?下面我就從這兩位爸爸價值觀的區別,以及富爸爸給羅伯特的兩堂課來說說這本書。

第一部分

首先,我們來說說羅伯特的這兩位爸爸在價值觀上有啥不同。其實這兩位爸爸都很聰明,工作也都非常努力,但是他們的主要區別是對待金錢的態度全完相反。

他的親生父親,就是受過高等教育的那位博士,他就總說:“貪婪是萬惡之源,人就應該懂得節制,不要渾身都是銅臭味。”而另一個企業家爸爸總是說:“貧窮纔是萬惡之源,貧窮會放大人向惡的一面,會把人們向善的一面磨滅掉,與此相反,有錢纔會幫助到更多的人,纔會消滅掉世界更多的惡。”最後到兩位爸爸都去世了,親生父親留下來一大堆銀行賬單,而企業家父親留下了數億美元的資金做慈善,還讓他的好朋友繼承了自己的事業,創造更多的錢。

他的親生父親如果遇到一個特別貴的東西時,總是會習慣性地說:”這個我可付不起,就不再去想這個問題了。”就和我們很多人看到北上廣深的房子一樣,習慣性地會想,這個我可一輩子都買不起。他的企業家父親則會堅決禁止他說這樣的話,也不准他這麼想問題,他總是會讓羅伯特和他的好朋友去想:如果我要買這個東西,我要怎麼去賺錢才能買得起。你看,這兩位父親一個習慣性地說陳述句,一句買不起就跳過所有的思考和因爲買不起帶來的挫敗情緒, 另一個習慣性的用疑問句,總是在去找解決問題方法,不準自己逃避問題。這兩種思考方式帶來的長期影響當然就是,親生爸爸總是不動腦子,財商越來越低,而企業家爸爸總是動腦試圖解決問題,財商越來越高,就像一個總是躺在沙發上看電視,另一個一有機會就出去鍛鍊一樣,這兩個人的體質肯定不一樣。

他的親生父親總是說:“政府太黑心,我們三分之一的工資都被拿去交稅了。”企業家父親總是說:“政府就是應該收稅呀,不收稅怎麼營造一個公平的市場環境?稅收本來就是獎勵勤快人,懲罰懶人的工具。”親生父親總是勸他:“你要好好學習,以後就能找一份好工作,就能養活自己了。”你聽,是不是和我們大多數家長從小說的話差不多,要好好學習,不好好學習以後找不到工作。企業家父親卻總是說:“你要好好學習,這樣以後你就能開自己的公司,創造很多就業機會給別人。你看見好的企業還能收購他們,給更多的人工作機會。”你看,他兩位爸爸給自己設定的目標完全不一樣,一個驅動學習的力量是恐懼,不好好學習就會怎樣怎樣,另一個是愛,你好好學就會幫到更多的人。

親生父親只要在飯桌上,就不準談錢,安安靜靜吃飯,而企業家父親只要在飯桌上,就一直在談生意,從頭到尾巴拉個沒完。親生父親偶爾談到錢,也都是用非常小心謹慎的態度去說,花一筆錢都會前思後想很長時間,就像割自己的一塊肉一樣疼,生怕花出去的錢就再也回不來了。而企業家父親不會這麼拘謹,他告訴羅伯特要學會風險控制,一旦錢在風險控制之內,就大膽去投資。在面對賬單的時候,親生父親總是會把賬單拖到最後的期限才支付。而企業家父親就不會,他會預先支付賬單,絕對不會出現逾期的情況,因爲逾期通常就會有罰金,還會影響自己的信用,在他看來,一點點的罰金都是非常大的不必要的開支,簡直就是對自己理財能力的侮辱。

他的親生父親總是相信政府會滿足人民的需求,他把自己的老年退休計劃全部押注在政府身上,所以他平時最關心加薪、退休政策、醫療補貼、病假、津貼這些瑣事,他最希望的生活就是晚年的時候政府能定期給他發錢。企業家爸爸就完全不相信這一套,他認爲一個人如果有了依靠,就會不知不覺中變得軟弱,變的有依賴性,變得開始不思進取。而這些都是導致貧窮最重要的原因。一個人要始終對自己的財務狀況負責,持續的學習纔是最好的保障。

親生父親整天教別人教怎麼製作一個讓人印象深刻的簡歷,而企業家父親則教他寫自己的商業計劃書和財務計劃表。兩位爸爸都經歷過破產,親生父親遇到破產的情況會悲觀地說:“你看,我永遠也不會成爲富人了。”結果最後他在破產的漩渦裏掙扎了好多年。企業家爸爸則會說:“破產嘛,就是暫時的,我雖然銀行裏沒錢,但是我有腦子啊,我有豐富的理財知識,我依然是個富人。”所以他一直按照富人的行爲方式做事,最後用了幾個月就重整旗鼓。

說到這,兩位爸爸對待金錢的思想和價值觀應該已經說得非常清楚了,簡單一句話,就是一個遇到錢就逃避,看不起、看不上、不關心,最後當然就得不到,另一個對待錢始終關注,關心、想要,然後設立高目標,赤裸裸地去追求,所以最後錢會源源不斷地涌向他。這句話聽起來是不是有點勵志雞湯的味道?其實不是,這種對金錢坦誠相待的態度非常非常重要,我們身邊有大量這樣的人存在,他們才華橫溢,但是就是過得窮困潦倒,那根本的原因是啥呢?其實就是高級知識分子的那種清高,傲嬌的氣質在阻礙他們的發展。現實中有大量的人對商人總是持一種低看一眼的鄙視態度。

比如作者就經常遇到這樣的人,有一次他在自己的新書發佈會上給他的一些讀者簽名,然後就來了一位女士向他要簽名,順便問了一個問題,女士問:“羅伯特先生,我已經讀完你的書了,覺得寫得非常好,但是我現在需要一些具體的建議。現在我的情況是這樣的,我有英語文學博士文憑,還繼續在大學裏深造,可是最近我離婚了,帶着兩個孩子,財物狀況非常的窘迫,銀行馬上要收回我的房子了,爲了孩子我一定不能讓他們拿走房子,我可不想孩子露宿街頭,那我現在要怎麼改善自己的財務狀況呢?”羅伯特聽完就說:“這樣啊,英語文學博士是吧,好,現在你最好去找一份銷售的工作,賣什麼都行,越接地氣的那種越好,賣車賣房都行。”

那位女士聽完當時就炸了:“你說啥?我一個有博士文憑,在文學領域有資深造詣的人,你讓我去當銷售,你沒瘋吧?我是誠心向你請教,你幹嘛這樣侮辱我?”羅伯特一看情況不對,趕忙解釋:“我的意思是讓你從銷售中學學怎麼包裝自己,怎麼把自己推銷出去,你現在已經到博士的水平了,已經超過了美國99.9%的人,再在這個領域深耕下去是沒有意義的,你要開始銷售自己了。我要是你,我就白天去幹銷售,晚上堅持寫作,最後通過賣自己的作品賺錢。不用多久就會變得有錢了。”

雖然這麼說,這位女士還是完全聽不進去,她還是一肚子火,向羅伯特說自己是玩文學的,纔不要去做什麼銷售工作。羅伯特一看沒辦法,完全沒法溝通,就指着自己的書說:你看這本書上我的名字後面的後綴是啥?女士說,是暢銷書作家。羅伯特說:“對呀,我就是一個暢銷書作家,我寫的東西永遠也拿不了諾貝爾文學獎,但是他也會幫到很多人,還能賺到很多錢。我的水平還不如你,現在你知道自己該怎麼辦了吧。”

從這個例子中我們至少可以看出兩個東西,一個是很多人都在自己的領域一直耕作,用互聯網上的話來說就是,只知道做產品,完全不會營銷。還有一個就是,還有非常多的人骨子裏是鄙視商人的,他們一想到賺錢就覺得是低級的事情,打內心裏排斥和抵制金錢,心理總是這麼想,那錢自然不會靠近他們了。

爲啥會普遍出現這樣的心理呢?說到底就是學校財商教育的缺失引起的。你發現沒有,不管是羅伯特的親生父親,還是那位有文學博士文憑的女士,他們都是非常聰明的人,他們的智商絕對不低,他們還受過完整的、系統性的學校教育,但是最後他們形成的觀念往往是抵制金錢,因爲學校從來不教這些。相反,那些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就像羅伯特的企業家父親,他們一直在市場裏摸爬滾打,一直都在磨鍊自己的財商,他們絕不會覺得合法的賺錢有啥丟人的,所以最後往往是他們創造公司,他們製造就業崗位來接納那些從學校裏出來的精英。

這麼說有點以偏概全,實際上不管是在市場裏混,還是受過學校完整的教育,培養自己的財商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種能力,財商不像智商那樣可以測量,也不像情商那樣被人普遍看中,但是財商就是一個人想要擺脫困境最重要的能力。學校裏沒教,並不代表不重要,那只是教育體制的失敗。越早建立這種理財的意識,就越早實現財務自由,掌控自己的生活。

第二部分

那到底怎麼提高財商呢? 羅伯特的企業家父親給他說了些啥?總結起來就是兩條。

第一條:富人是不會爲錢工作的。

意思就是,富人不會爲了一點點小錢就出賣自己的時間和勞動力,那都是窮人乾的事情,富人都是把精力關注在自己的事業上,他們非常珍惜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哪怕是工作,那也只是暫時的,也可以說是爲了自己的成長和快樂工作,而不會爲了眼前的生存問題着急把自己的時間廉價賣出去。

企業家爸爸給羅伯特講了一個老鼠賽跑的例子。他說大多數受過傳統教育的人,雖然每個人的情況是千差萬別,但要是整體去看的話就會表現出驚人的相似性。也就是表現出中產階級的特性,比如從小被人告訴,要好好學習,畢業才能找到工作,於是他們就像一隻老鼠在一個籠子裏一直跑一樣,如願以償地找了一份穩定的工作,然後結婚,生小孩,他們的職業可能是醫生,律師,有着不錯的收入,但是工資也就夠付房費和供子女上學,然後他們爲了改善生活,就更加努力的工作,剛剛升職加薪,但是其他的開支也跟着上升,他們交更多的稅,有更多的開銷,刷更多的信用卡,欠更多的債,於是更加努力的工作。就像一隻小老鼠在圓形的木頭籠子快速奔跑一樣,看上去非常的努力,實際上在原地打轉。

那要怎麼擺脫這種老鼠賽跑的陷阱呢?首先就要學會直面自己的恐懼和慾望,做到心理不害怕,而且不爲小錢所動心。你看,大多數人出去找一份工作的動力都是因爲恐懼,害怕付不起賬單,害怕被解僱,害怕沒有足夠的錢,害怕重新開始,大多數人都是錢的奴隸。爲了消滅這種恐懼感,他們通常就會很廉價地出賣自己的勞動力,實際上很多人創造的價值遠遠超過他們所幹的活。

爲了讓羅伯特和他的朋友對這種恐懼和慾望早早產生免疫,他的企業家父親很早就這樣訓練他們,開始給他們點小錢讓他們幹活,兩個小朋友很開心呀,拿着每小時1美分的工資幹活,過一段時間後,他的企業家父親就說:“如果你們想一直拿着每小時1美元的工資也可以,但是這樣就學不到真正的技能了。你們想學怎麼賺大錢嗎?”兩個小朋友大聲地說想,然後他們的父親說:“學可以,但是以後活兒就需要白乾了,我連一美分都不會給你,但是你們可以從我這任選一個工作,每個工作都對應着一個技能,這些技能又能組合出一個事業。首先你們要確定自己的事業。”兩個小朋友商量了半天,說我們要開一個可以給別人借漫畫的書店,確定了這個事後,兩個小朋友開始從銷售可樂學起了。

在這個時候,這個企業家父親就來引誘他們,說現在隔壁鄰居的草地需要修整,1個小時1美元,你們願意去嗎?兩個小朋友想了半天,不吱聲,好,那1個小時2美元呢?還是不吱聲,最後上升到5美元,羅伯特忍不住說了,“我們還是想開漫畫屋。”父親一看,算是抵制住誘惑了,這一關纔算是過了。羅伯特回憶說,經歷過這個事件後,以後不管別人給他們開多少錢的工資,他都只關心自己真正想要什麼,從這個工作中能不能學到自己需要的技能。學習、成長成爲了工作的主要動力,這就已經和大多數還是由恐懼和慾望驅動做事的人在每個節點上做出的選擇完全不一樣了。這就是企業家爸爸教他的第一件事,時刻爲自己的成長奔跑,不要像那隻困在籠子裏的老鼠一樣奔跑。

第二件是學會區分資產和負債的區別。

你可能覺得這個問題特別簡單,但其實大多數人都分不清什麼是資產,什麼是負債。比如你有一輛車,你可能覺得這就是你的資產,但其實不是,車是明顯的負債,你養護它需要花費源源不斷的費用。羅伯特的富爸爸教給他的第二堂課,也是理財唯一的一條規則,就是搞清楚資產和負債的區別,並且不斷地買入資產。

這個觀念聽起來非常的簡單,實際上很多人的思維裏是沒有這個概念的。大多數人腦子裏的概念是掙得多花得也多,他們大量地買入負債,最後把自己的經濟狀況拖垮。比如我們身邊經常會有這樣的事情,一個人得到了一筆意外之財,像突然間中了一個大獎,得到了一筆遺產,可能剛開始的時候他過得特別瀟灑,但是隻要這個人頭腦中是這種只消費不投資的模式,用不了多久他就會被打回原形,而且他掌握的錢越多,他頭腦中這種模式就會被浮現得越明顯。這就是典型的窮人思維,這種思維習慣的人不管他多能賺錢,本質上講都是窮人。

富人是怎麼消費的呢? 他們絕對不會用本來購買資產的錢去買負債,如果他們想要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質,想要購買一些奢侈品,一定是用資產賺來的錢來購買,也就是說,他們會不惜一切努力先把能錢生錢的這種模式搭建起來,然後再去考慮消費。

說到購買資產,什麼是資產呢?像房產、股票、基金、債券,這些都算,如果你去關注市場,會發現非常多的具有升值潛力的東西。窮人通常不會購買資產,一方面他們比較懶,不願意去關注這些信息,就算投資,也總是找第三方投資機構把投資的活兒外包出去,另一方面覺得自己本金太少,就算買了,他們升值的錢也就那麼一點,所以就壓根看不上。這就是窮人爲什麼一直窮的根本原因了。富人會把每一塊錢當做自己的小兵,就像搭建一個自己的軍隊一樣,讓他們時時刻刻爲自己賺錢,自己出去攻城略地。窮人則忍受不了這個搭建的過程,剋制不住自己的消費慾望,有多少花多少,這就是根本的區別。

所以說,羅伯特學會的第二堂課就是,區分負債和資產的區別,剋制自己的消費衝動,先把自己的資產堆積到能自己生出錢來,這纔算正確的理財方法。

總結

這就是這本書提出的最核心的兩個觀點。你可能覺得有點簡單,其實越簡單的東西往往越直指本質,很多人覺得這本書有點老了,作者提出的方法在當時可能有效,在現在可能就過時了,其實正確的理財觀念這個東西永遠不會過時,過時的只有具體的理財方法。

這本書改變了很多人的理財觀,把很多人的財務狀況從月光族的泥坑中拖出來。如果你以前完全不關注自己的財務結構,只是一心想要賺更多的錢,這本書會告訴你,這個想法很危險,只有養成正確的金錢觀,不斷地購買資產,減少負債,想辦法讓錢生錢,才能儘早實現財務自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