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應該知道的那點事兒(1)

 

互聯網產品設計不僅僅是界面設計,更是價值的藝術詮釋

 

2001  1 月15 日,維基百科創立了,隨後發生的一系列的協同思想的成功讓我們措手不及。自互聯網誕生之日,創新的概念就好像核子爆發一樣迅速,並且伴隨着巨大的衝擊力。我們來不及思考,甚至覺得,在思考的同時世界也正在發生着鉅變。

過去,我們看到不少的企業只需要通過簡單的模仿便可以獲得成功,它們似乎並沒有進行創新思考,也沒有提升價值觀念,而只是在過程中不斷學習和尋找價值。但今天,我們需要開始思考更多的問題了。 任何事物都有一個類似 S 型曲線的生命週期,如果說初期的、劇烈的思維進化帶來了互聯網的現在,那麼尋找明天的過程也許會變得很漫長。我們經歷了 Web 1.0 時代以後,快速進入 2.0 時代,但是 3.0 時代並沒有如大家所預測的那樣樂觀地到來。我們在 2.0 時代徘徊了很長的時間,我們正在爲 3.0 時代積極準備,但是我們也許會發現, 3.0 已經很難形成一個思潮, 2.0 時代帶來的價值觀仍然值得我們細細品味。一個古老的原則仍然很實用:一點點的進步已足以讓我們超越,只需要審慎的思考,我們就有把握在終點線上勝出。

可是,互聯網的快速變化也讓我們失去了審慎的態度,我們裹挾其中,來不及思考,我們難以抓住本質,我們失去了人類最基本的價值意識,也失去了審美意識。 許每個互聯網產品設計師都有同感: 我們之間的設計觀念和審美意識被一些互聯網思維的理念衝擊得零零碎碎,很多設計表面華麗卻缺少靈魂,就好像一個披着華麗衣服的骷髏,我們看到的只是一些缺少思想的彩×××形,這是互聯網設計行業的悲哀,也是設計界的悲哀。

縱觀互聯網行業,有多少產品觸及設計的本質呢? Facebook 、維基百科、騰訊等,它們都爲產品設計提出了新的思路:互聯網設計也是可以有靈魂的。可惜,這樣的企業屈指可數,而且他們各個方面都如此優秀以至於我們難以看透其本質。 有的企業強調自由,我們能強烈感受到,並且它把企業文化以設計的形式表現出來,其他人如同身臨其境。我們能從 Fackbook 中感受到熱情、溫暖,這種關懷讓我們重新認識了我們的朋友, 這就是 Fackbook 的企業文化。我們能從維基百科中深切地感受到知識的力量以及求知的渴望。這種渴望讓我們通過不斷學習改變自己,這就是維基百科給我們的印象——偉大的教父、神聖的知識的殿堂。如同其他設計產業的發展從粗曠性開始一樣,互聯網產品設計如同回到了初級設計階段。

影響互聯網產品設計的關鍵因素還有產品設計人員,他們的視野和境界直接決定了設計的思維高度。 設計不應該隸屬於信息傳達的媒介,也就是說,產品有沒有好的交互和界面是設計需要考慮的初級問題,但絕對不是設計的本質,而我們經常把概念混淆。對媒介而言,設計要做的是將所有的信息放到一個寬闊的視野中綜合地加以利用,探索信息傳達的本質。

如果我們去努力蒐集,也會發現類似的現象:成功的互聯網產品的背後總是存在非常出色的產品設計人員,他們的產品設計理念總是令我們感動和回味無窮。 現如今,我們對互聯網產品設計的理解仍然停留在設計完美交互的階段,我深深地感覺到我們對設計的理解走進了死衚衕。如果與其他行業的設計理念相比效,我們會發現設計本身是非常豐富的。就像兩個整數之間有無數個小數一樣,對於一件事物的看法也是無限的,到目前爲止,我們還沒有完全發現它們。喚醒和激活它們是增加認識的方法,也是豐富物和人之間的緊密關係的途徑。

再回想互聯網行業,發現,儘管互聯網充滿各種各樣的優秀思想,但是我們的設計理念依然如此枯竭。我想這應該是爲什麼每當談及互聯網產品設計的時候,最終的話題總會演變成爲某個交互應該如何去設計上,我想產品設計應該到了需要思維變革的階段,我們應該致力於創造有生命力的、有高度的設計作品,而不是滿足於有良好交互的流程。我們應該認識到自己的不足,而不是自豪於我們對產品設計表現已經有這麼多的瞭解。

設計應該要提升到企業戰略的高度。當然,很多高級管理者不以爲然,所以他們的設計最終只關注信息能否順利地交互,有沒有良好的色彩,但是通過這些就能體現設計的真正力量麼?這些高級管理者並沒有去嚴密地思考問題,否則他們將得出不一樣的結論。對設計的審慎態度確實能夠提高設計的競爭力,這是經過無數企業無數次驗證的結果。但兩者的設計理念有根本的不同,後者的設計理念已經上升到價值的高度,他們考慮的是如何創造用戶價值、集羣價值,如何提高核心價值,如何將價值藝術地進行詮釋,而不是停留在信息交互與造型的階段。

Doblin Group 公司的 Larry Keeley 提出的“技術可能性、商業可行性、設計期望性”的三品質模型,把“設計”有意識地引入影響產品成功的因素之中。 Keeley 認爲,一個高技術的商業產品,這三個因素同時對其產生影響,如果三個基礎中的某項顯著地弱於其他,那這個產品不太可能禁得住時間的考驗。這裏說的“設計”,泛指除了技術和商業以外,爲解決問題而產生的有意識的活動,也就是以創造價值爲方向進行系統的思考與實踐。所以,沒有將設計上升到戰略思維高度的企業,很難長久地存在。

我認爲產品設計是對價值的藝術詮釋,但是這個命題本身有不確定性。藝術本身是個抽象的物質,我們如何提煉藝術本身的價值呢?藝術本身可以理解爲,人們爲了更好地滿足自己對主觀缺憾的慰藉的需求和情感需求而創造出來的文化現象。如果能把我們的設計以藝術的方式詮釋,那麼我們的產品就不會單純地只是交互或者界面的設計,雖然可能我們仍然最終以這兩種方式表現,但是我們的產品訴求已經上升到了人的高級需求層面。

從人的基本特徵來看,我們對事物的理解總要經歷感知、感動、認識的昇華這幾個階段。從這個角度來重新認識產品設計的話,我們便可以理解產品設計與馬斯洛需求定義的關係:如果產品設計以滿足基本生存要求的低等級需求爲目標,那麼設計的最優結果可能是好用的設計;而如果產品設計以滿足情感要求的高等級需求爲目標,那麼設計的最優結果可能便是感動用戶的設計。而馬斯洛需求定義認爲,人總是在不斷地追求高等級的需求,如果低等級的需求能夠滿足,則必然去追求高等級的需求以替代低等級的需求,所以產品一般是從好用的設計向感動用戶的設計的進化,而感動用戶的設計必將淘汰好用的設計。正在一直保持快速更迭狀態的互聯網產品設計尤其如此。

我認爲互聯網產品設計的文藝復興時代應該會在不久之後到來。互聯網本來具有極強的創新性,而設計產業本身是最具有創造力特徵的產業。原研哉先生認爲,創造力的獲得來自於對過去經驗的總結而自然引起的對未來的憧憬。從這個思路出發,我們發現創造力實際上是對價值的組織和重構的能力,其過程也就是原研哉先生所認爲的“憧憬”的實現,我想這是對“價值的藝術詮釋”的最好理解。

作者:羅旭祥 ,著有《精益求精:卓越的互聯網產品設計與管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