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最狂的一首詩,寫出對平庸之人的厭惡,最後2句太狠心

杜甫是我國唐朝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少年時曾多次應舉不第,35歲後在官場不得志,因目睹了太多上層社會的奢靡和危機,故於安史之亂後棄官入川,過上了隱居生活。

杜甫雖然在當時不算出名,但後世對他的評價卻很高,他被後人稱之爲“詩聖”,跟李白合稱“李杜”,成爲了唐朝詩人的代表性人物。上過學的都多此二人再熟知不過了。

杜甫一生心繫天下,非常希望能爲國做出貢獻,年輕時熱血沸騰就更是如此,所以那時候的他也創作過不少頗有英雄氣概的詩,比如他早期爲一幅畫作題寫的題畫詩《畫鷹》:

素練風霜起,蒼鷹畫作殊。

㩳身思狡兔,側目似愁胡。

絛鏇光堪摘,軒楹勢可呼。

何當擊凡鳥,毛血灑平蕪。

畫上題詩,是我國繪畫藝術特有的一種民族風格。古代文人畫家,爲了闡發畫意,寄託感慨,往往於作品完成以後,在畫面上題詩,收到了詩情畫意相得益彰的效果。爲畫題詩自唐代始,但當時只是以詩讚畫,真正把詩題在畫上,是宋代以後的事。不過,唐代詩人的題畫詩,對後世畫上題詩產生了極大影響。其中,杜甫的題畫詩數量之多與影響之大,終唐之世未有出其右者。

這首題畫詩大概寫於開元末年,是杜甫早期的作品。此時詩人正當年少,富於理想,也過着“快意”的生活,充滿着青春活力,富有積極進取之心。詩人通過對畫鷹的描繪,抒發了他那嫉惡如仇的激情和凌雲的壯志。

全詩共八句,可分三層意思:一、二兩句爲第一層,點明題目。起用驚訝的口氣:說是潔白的畫絹上,突然騰起了一片風霜肅殺之氣,這是怎麼回事呢?第二句隨即點明:原來是矯健不凡的畫鷹彷彿挾風帶霜而起,極贊繪畫的特殊技巧所產生的藝術效果。

這首詩起筆是倒插法,先從畫鷹之

人所畫的角鷹寫起,然後描寫出畫面上所產生的肅殺之氣,是謂正起。而此詩則先寫“素練風霜起”,然後再點明“畫鷹”,所以叫作倒插法。這種手法,一起筆就有力地刻畫出畫鷹的氣勢,吸引着讀者。杜甫的題畫詩善用此種手法。

在這首詩中“㩳身”是指收斂軀體準備搏鬥的樣子,“絛鏇”則是指系鷹的絲帶和轉軸。以平實的語言翻譯一下這首詩,他寫的就是:

潔白的畫卷上升起了一股風霜肅殺之氣,原來是因爲畫中的蒼鷹矯健非凡,它收斂身體做出攻擊的姿態想要獵捕狡兔,它側目而視的樣子又很像猢猻。蒼鷹神采飛揚彷彿能摘掉腳上繫着的絲帶,即將飛出畫框,而何時才能將那些平凡的鳥擊落在地呢?

該詩最後兩句中的“凡鳥”一詞指的就是平庸之人,而“毛血灑平蕪”則表現出了杜甫鄙視平庸之人的憤世嫉俗之感。但也有人評價說這兩句太過狠心。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