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話概括4本管理著作

這裏是Z哥的個人公衆號

每週五早8點 按時送達

有時也會有感而發,來加個餐~

我的第「83」篇原創敬上

本文有點長,5500字,值得收藏

之前618活動的時候買了不少書,最近一段時間集中看了四本管理相關的書籍,收穫頗豐。在這裏分享給大家。

如果你不是管理者也沒關係,可以換個視角來看看管理者眼中的世界,畢竟,“赤兔馬”也需要讓“伯樂”看到才行嘛。

雖然這四本書加起來有一千多頁,但是我們今天只聊其中最重要的十個點,同時被多本書共同提到十個點


我將它們做了一個“串燒”,希望你會喜歡:D



以下是我最近看的四本書(後文中會用「簡稱」代替「原書名」):

  • 《領導梯隊》,Ram Charan & Stephen Drotter,豆瓣8.1。下文中簡稱《領》。

  • 《格魯夫給經理人的第一課》,Andy Grove,豆瓣9.3。下文中簡稱《格》。

  •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Peter F. Drucker,豆瓣8.7。下文中簡稱《卓》。

  • 《團隊領導最後吃飯》,Simon Sinek,豆瓣8.2。下文中簡稱《團》。

在寫這篇文章前看了下我這個號的粉絲畫像,發現我的讀者中有70%的人處在24~40歲的年齡區間,事業的黃金期啊,都是企業的中流砥柱。


其中可能有些人剛升任管理崗沒多久,還是一個年輕的“管理新手”。


每天被一堆雜事搞的焦頭爛額,來回奔波,失去了以往那種輕鬆自如的狀態。很多人戲稱這種新狀態叫“救火隊長”:D,你怎麼看?



還有些人可能剛剛接手了一個狀態比較糟糕的團隊,感覺像個燙手的山芋,不知道何從下手,搞得自己很焦慮。


長期以往,心中不由得打起退堂鼓。



當然了,這裏估計也潛伏着不少的“老江湖”,能把手頭的團隊管理的井井有條。


但是有句話是這麼說的,“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我覺得,下面我要聊的這些管理大師們所共同認可的十個要點,對你們這些“老江湖”來說,也會有或多或少的啓發。


好了,下面我一個個來說。



收集信息 |《領》《格》

是的,這個看似很簡單的事情,在《領》和《格》中都被同時提到。

《領》中的觀點是,隨着職位的上升,接收到的信息會越來越多,這時候提高信息收集的效率很重要。

而想要找到高效的信息收集方式,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轉變心態,做一個“傾聽者”

例如,當你在搜尋信息的時候,務必帶着下面的這些問題:

  • 員工們都在做什麼工作?

  • 他們是否得到合理的管理、發展、獎勵和指導?

  • 他們是否對業務戰略、盈利模式、職能戰略、商業挑戰、競爭形勢和短期重點工作有足夠的瞭解,以便正確地開展工作?

  • 他們面臨什麼問題?

  • 阻礙是什麼?

  • 在改進他們自身、所在職能部門以及公司績效方面,他們有哪些想法?

  • 正在發生什麼創新?

  • 決策週期的速讀是否足夠快?

與《領》不同,《格》在這點上給了出幾個更能直接實踐的建議:

第一,減少管理層級和重視1對1會議


這兩個建議的本質是爲了減少信息流通的損耗。前者減少了信息流通的環節數量,後者加強了對信息挖掘的深度。

可能有的人會擔心,減少管理層級之後管不過來。


但是作者的觀點是,在信息化時代,有很多高效的管理工具和手段能運用(如協作軟件、郵件等等)。它們可以讓很多的信息傳遞不經由人來進行,以此提高一個管理者所能帶領的下屬數量。


以及,他根據實際的經驗認爲,在保證1對1會議頻率的前提下,直屬下屬的人數達到8~10人應該是不成問題的(這恰巧和貝佐斯的two pizza團隊理念提倡的數量差不多)。


另外三個建議是:

  1. 絕對不能只靠某一種特定的信息來源。要避免侷限性。

  2. 如果有獨立辦公室的管理者,需要多在集體辦公的地方走動。刻意製造與下屬、以及跨級下屬的交流機會。

  3. 提高信息來源的可信度。比如,

    • 書面報告相比口頭交談的優勢:更能體現一個人的自律性。因爲提案人有機會進行更嚴格的審視。

    • 偶爾的深入問一些細節。這像“抽查”一樣,可以間接判斷一個人平時得出的結論是否考慮嚴謹。這招在面對下屬彙報的內容,是自己瞭解不深的領域時,特別有用,因爲你無法具備與對方同等的專業知識。

以上的這些建議,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收集信息。因爲信息對管理者來說很重要,其中最大的作用就是幫助做出更好的決策。

做好決策 |《領》《格》《卓》

只要是職場人士,應該都認同「做決策」是管理者的一個重要職責


《領》認爲,想作出一個好的決策,需要考慮以下兩點。

  • 更遠。做好面向未來的工作,比將眼前的事做的更好,更有價值。

  • 更廣。平衡各方利益。

同時給出了四個幫助有效決策的實踐方法:

  • 正式公佈決策之前,找一位值得信賴的同事,事先溝通自己的想法、決策和方案是否可行,避免在公開場合被否決。

  • 當對某些決策或答覆沒有把握時,堅決說“不知道”,然後承諾在某個時間前給予答覆。

  • 決策之前,充分聽取正反雙方的意見,有時也尋求外部專家的建議。

  • 考慮外部的反應:問自己如果這個想法出現在明天的《華爾街日報》的頭版,你做何感想?

上面的四個小方法中的前兩個,在《格》中同樣也有提到。不過《格》還提到了大多數人容易忽略的兩點,也是很多人經常在“犯錯”的兩點。

  • 爲了控制會議的有效進行,要避免會議中的人職位相當。如果實在找不到更高層的人,可以找利害關係最大的或者相對最資深的人員把控會議質量。

  • 每個人的內心都希望獨斷決策,但如果你能獨斷,別人也能。

如果說,《領》是站在“規劃”的視角看待決策這件事,那麼《卓》是從“問題”視角來看它的。

因此《卓》認爲,做決策的本質是分辨問題類型,並不是解決問題。Z哥覺得這個洞察相比《領》更接地氣,能適用於更多人。


《卓》還提到了一個有效決策需要滿足的五個要素。

  • 識別經常性的問題,並建立規則來解決。

  • 找出解決問題的“邊界條件”。

  • 考慮解決問題需要作出的妥協。

  • 決策方案要兼顧執行措施。不能落地的決策不是好決策。

  • 重視執行過程中的反饋。

並且還給出了三個實踐建議:

  • 要尋求儘可能多的方案,然後選擇最優解。

  • 需要有一套激發反對意見的方法。

  • 避免做無意義的決策。可以問自己兩個問題:

    1. 如果不決策,保持現狀會惡化嗎?

    2. 如果不決策,會錯過重要的新機會嗎?

總的來說,要做出一個好的決策,考驗的是管理者的思維能否完成從how到where的轉變。這很重要,因爲好的決策是“高槓杆”的,能放大整個團隊的價值產出

不過,“高槓杆”的工作不僅限於此,還有很多。尋求“高槓杆”的工作是管理者的任務。

做連接,加槓桿 |《領》《格》《卓》

《領》提到了“高槓杆”背後的一個底層基礎,管理者要靠下級拿結果,而不是自己幹

因爲“人”和其它的實物一樣,也是“資源”。


連接資源的方式和增加的槓桿率大小影響了最終的價值產出。所以,同樣的資源在不同的管理者手上產出的價值是不同的。


還有諸如資金分配、業務的投資組合等等,也是給資源“做連接”和“加槓桿”的工作。



“理科男”格魯夫索性在《格》中給出了一個公式,認爲應該用這個公式來衡量一個管理者的產出。


經理人的產出 = 直接管轄部門的產出 + 間接影響所及部門的產出

他也說了幾個他認爲的高槓杆工作:

  • 簡化工作。

  • 深度有效的1對1溝通。假如花90分鐘能提高一個人20%的工作效率,1個月就是32個小時。

  • 要實行管制的時候,先考慮監控而不是審覈。因爲“監視器“比”海關“的成本低。

  • 將非標準化的工作,梳理成標準化的工作。

同時也提到了幾個需要避免的低槓桿工作:

  • 悲觀的情緒。

  • 過度猶豫的決策。

  • 過度參與下屬的工作。

  • 繁文縟節。比如,臃腫的流程。

《卓》的觀點也是類似,認爲管理的本質是將資源價值最大化。

他提到,一個管理者的工作有效性表現在三個方面:

  • 自己的工作內容、工作水準以及影響

  • 自己與他人的關係

  • 管理手段的運用

你會發現,第二和第三項都是在“做連接”和“加槓桿”。

我前陣子在朋友圈也發了一段自己對這個要點的理解:


640?wx_fmt=png

另外,在以上內容中你能發現每位作者都提到了一點:能不能最大程度的發揮下屬的價值,對於提高槓杆很重要。而要做好這點,離不開合理的「授權」。

合理的授權 |《領》《格》《卓》《團》

其實我們每個人也都明白授權的重要性,只是很多時候會情不自禁的伸出自己的手去“干涉”一下,自己可能都沒察覺。

《格》建議我們多考慮將一些熟悉的工作授權給下屬去完成。當然不是全部,但Z哥認爲的確有大部分工作是可以授權下去的。關鍵在於你是否願意改變過去的習慣。

《格》還提醒到,管理者需要謹慎的給出建議,因爲下屬容易將上級的建議當作命令。這點Z哥真的是有切身體會。

按《團》中的說法,在一個沒做好授權的團隊中,“一旦領導者犯錯,每個人都會吃苦頭”。

授權不足的問題在新管理者身上非常常見,關鍵其實就是調整心態、擺正位置。將自己的關注點放到之前提到的“做連接加槓桿”上去。

間接來看,這也是自己在「時間管理」上需要作出的一個調整變化。

時間管理 |《領》《格》《卓》

《領》認爲,每一次晉升都需要做出轉變的就是「時間管理」。並且,職位越高,則需要投入在“人”上的時間就要越多。

他建議企業的高管(CEO的直接下屬們)在“人”上的時間投入要達到50%。

《卓》中有個觀點也間接支持了《領》的看法。他說,做人事方面的決策要慎重,要多花點時間仔細考慮。

並且,《卓》建議每一個管理者做好自己的時間使用記錄,至少要定期進行。好知道自己的時間都花在了哪裏,便於作出針對性的調整。


他認爲衡量自己的時間管理做的好不好,看自己有多少「整塊時間」就知道了

《格》提到了一個值得注意的危險現象,如果管理者25%以上的時間在開緊急會議,這個組織就有問題。你可以留意一下在你身邊是否有這樣的現象呢?

培養下屬 |《領》《格》《卓》《團》

前面也提到了,要通過下屬拿成績,要授權給下屬做事,越高級的管理者越要花時間在“人”身上等等。


這些背後都體現了下屬的重要性,所以培養下屬是這4位作者共同提到的第二個要點。

《領》建議你定期問自己4個問題來判斷「培養下屬」這件事做的怎麼樣:

  • 我們在選拔優秀人才方面做得有多好?

  • 我們在給予正確意見反饋時有多麼坦率?

  • 我們在及時消除人崗錯配的問題方面,願望有多麼強烈?

  • 我們愛保留業績出色人員、快速提升他們、正確獎勵他們和給予前所未有的機會考驗他們方面,有多麼重視和擅長?

《格》則直接給出了一個培養下屬的指導方針。

640?wx_fmt=png

《卓》和《團》的觀點更強,認爲培養下屬、培養人才是一件和業績同等重要的大事。

其實大家這麼看重“人”的根本原因是:越優秀的人才,想要留住他們,非物質收穫比物質收穫更有吸引力

非物質收穫比物質收穫更有吸引力 |《領》《團》

《領》和《團》都提到了這點。他們認爲的非物質收穫包括如:

  • 能力的成長。

  • 工作的安全感。

  • 被“領導”的感覺而不是被“管”的感覺。

  • “安全圈”外有通過創新來解決危險與機遇的機會。

不過《領》中有提到一個需要注意的“陷阱”,避免過度培養,徒增盲目的自信

另外,如果發現某位員工培養不起來,持續很長一段時間無法勝任新崗位的話,應該果斷“回收”,不要怕不好意思。

不勝任的升職要“回收” |《領》《格》

《領》認爲,選錯人不可怕,更可怕的是:

  • 忽視了合適的人

  • 讓不適合的人呆太久(6~12個月)

作爲管理者的你,可能還是心有餘悸,怕被“回收”的員工心裏有想法。

但是《格》告訴你,“時間是最好的‘止痛劑’”,並且根據他的實際經驗來看,“回收”後的尷尬時期其實很短。


而且,對員工來說不代表少了競爭機會,反而是後續的熱門候選人。

雖然“人心齊不齊”很重要,但是不能苛求每個人都以“大我”的心態去做事。

實際上,小我和大我是共存的。

因此,做企業文化並不意味着要抑制、掐滅個人的自私慾望。要考慮如何讓它們共存。

自私和企業文化是共存的 |《格》《團》

《格》認爲,一個認識到這點的管理者會明白:下屬只要願意改變,不管內心是否接受,這事可以先到此爲止。


當然,如果不願意改變的話,必須要用你的權力去壓。因爲此時意味着自私>集體了。


《團》中甚至直接將自私和無私的共存作爲了全書的核心:“自私荷爾蒙”引爆團隊激情、“無私荷爾蒙”激發團隊協作。

所以,管理者的重點是找到合適的方式,而不只是單純追求“文化價值觀”。務實和務虛得同時進行。

最後,纔是做規劃 |《領》《格》《團》

爲什麼最後纔是規劃呢?

因爲「事在人爲」。只有人心齊了,做的規劃纔有用。否則想法再好,執行不下去等於“無”。


規劃和決策一樣,要「平衡」,特別是短期利益和長期利益之間的平衡。



《領》認爲一位高管至少要花25%時間在做規劃上。


《格》對做規劃作了一個很形象的比喻:做規劃和開長途車一樣,先看現在還有多少油,能開多久。然後對照目的地規劃好途中需要幾個加油點,分別在哪?


他還說,他在intel做規劃都是以未來5年作爲出發點的,雖然實際隻影響下1年的工作,但這樣可以避免「短視」問題。


《團》的作者甚至搬出了牛頓第二運動定律來解釋這件事:力量=質量*加速度。提倡要注重加速度,而不是瞬時的力量,避免過度追求“快速成效”。

總結

這次我們換個方式來做總結。

將這10點按先後順序串起來,就是總結。

管理工作的第一件事就是「收集信息」,爲的是「做好決策」。好的決策是高槓杆的,但是高槓杆的事不止於此,任何「做連接,加槓桿」的事都是管理者要做的。

所有的槓桿工作都是建立在通過下屬拿結果的基礎上的,要做好這點就要「做好授權」。良好的授權也能騰出自己更多的時間,以適應該崗位新的「時間管理」要求。


時間管理中最重要、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事就是「培養下屬」,因爲對優秀的人才來說,「非物質收穫比物質收穫更有吸引力」。但是也不要做“老好人”,「不勝任的任職要“回收”」。


重視集體、提倡“大我”的建設不代表不允許“小我”的存在,因爲「自私和企業文化是共存的」。


最後,只有當人心齊了,「做規劃」纔有意義和效果。

希望對你有所啓發。




推薦閱讀:

原創不易,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還不錯,就「在看」或者「分享」一下吧。鼓勵我的創作 :)

如果有希望我寫一下什麼主題的話,歡迎在後臺給我留言哦~

640?wx_fmt=jpeg

如果你有關於軟件架構、分佈式系統、產品、運營的困惑

可以試試點擊「閱讀原文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