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回望勾吳

立國

據史書記載周太王生有三子,長子太伯(泰伯)、次子仲雍和小兒子季歷。季歷的兒子姬昌聰明早慧,深受太王寵愛。周太王想傳位於姬昌,但根據當時傳統應傳位於長子,太王因此鬱鬱寡歡。泰伯明白父親的意思後,就和二弟仲雍借爲父採藥的機會一起逃到荒涼的江南,定居於梅里(今江蘇無錫的梅村),自創基業,建立了勾吳古國。

太伯、仲雍“斷髮文身”,接受當地習俗,主動融入當地社會,並把中原先進的農耕技術帶到當地,於是上千小部族,自願歸附於太伯。“泰伯奔吳”,無疑是一次中原文化與東南文化的融合與交流,對長江下游地區的開發有着重大的意義。

探祕吳都: 伍子胥負責在今蘇州附近建立吳都“闔閭大城”,以當時的國君“闔閭”命名。

  • 吳名稱由來: 吳國人有一個習俗,狩獵時他們一邊奔跑一邊大喊,中原人就爲他們造了一個字“吳”來稱呼他們。
  • 壽夢: 闔閭祖父,夫差曾祖父,吳國十九世首領。前585年 壽夢登上王位,
  • 泰伯到壽夢之間的十幾代記錄很少。

禮邦雄邦

季扎: 可謂是吳國第一明賢,孔子一生只佩服兩位吳人 泰伯和季扎,司馬遷也是季扎的迷戀者。司馬遷的泰伯世家中用了三分之一的篇幅來記錄季扎,即使是泰伯奔吳這樣的大事件也只用了一百二十個字。

季扎的藝術水平很高,前544年在拜訪禮樂之都魯國時,他聆聽了很多名曲,並對其作出了很恰當的評價。史記中能夠給《詩經》作評註的人只有孔子和季扎。作爲一個蠻夷之國的王室有這樣的人文藝術修養,中原人對其也很佩服。

季扎掛劍:關於季扎最有名的一個故事。在周遊列國時途經徐國,徐國的國君看上了季扎的寶劍,卻難以啓齒。季扎看出了國君的心思,但是季扎還需要出使其他國家,當時使者不帶佩劍是不合禮儀的,所以季扎沒有將寶劍贈送。當季扎返回再次途經徐國時,徐國國君已經逝世,季扎去他的墓前弔唁並將自己的佩劍掛在墓前的樹枝上。 當初已經默許把寶劍贈與他,現在雖然已經去世,但是不能違背自己內心的承諾。

季扎拒絕了父親臨終託付,沒有去繼承王位。他周遊列國,可能他看到了亂世,但自己又無法解決這一社會問題,他選擇了保全自己。另一方面也是可能不想自己破壞西周的“嫡長子繼承製度”。
前515年,在公子光完成一系列刺殺之後,季扎再次回到了吳國。他從大局考慮,他對全體吳人說,哀悼死者侍奉生者,聽從新的國君,這纔是先人的原則。季扎以自己的威武平息吳國潛在的霍亂,維持了國家的穩定,這是他爲自己國家做的最後也是最關鍵的意見事情。

禮邦還是雄邦? 歷史已經給出了答案。

雄圖霸業:

  • 前584(壽夢時代),晉國大夫申公巫來到吳國,給吳國 帶來了“戰車”,並教他們如何駕馭戰車和排兵佈陣。 因爲當時吳國只有水軍,還沒有步兵,所以這次“培訓”和吳國後來的雄起有着很大的關聯。

  • 壽夢時代,吳日益強大,吳國撕毀和楚國的互不侵犯條約,不斷的和楚國發動戰爭,並結束了楚國的霸主地位,勾吳也進入到了中原人的視野。

  • 前561駕崩,壽夢遺言:把王位傳給最小的兒子 季扎,然而這個遺言至始至終都未實現。

  • 公子光(闔閭)派刺客“專諸”刺殺了王廖,“要離”刺殺了王廖兒子慶曆,爲自己登上政壇掃清了障礙。
  • 闔閭以身作則,勤儉節約,體恤百姓,禮賢下士,重視農業和軍事,崇尚武力,在他的領導下,國家逐漸強大起來。同時代卻又吸納了很多賢才: 伍子胥,孫武。
  • “柏舉之戰” 孫武帶領下三萬吳軍擊敗了二十萬楚軍,十天之後攻下了楚國的郢都。 孫武也爲後人留下了舉世聞名的《孫子兵法》
  • 前496年,闔閭親臨戰場,在對勾踐的戰爭中負傷身亡,勾踐對於夫差來說又殺父之仇。同年,勾踐和夫差一起登上王位,這也爲吳越之間的恩怨埋下了伏筆。

吳越恩怨

  • 闔閭時期,吳發起了兩次閥越戰爭,取得了勝利。
  • 夫差初登王位時,每次進入城門時要求守衛者質問自己“你忘記了越國的殺父之仇了麼”,夫差都是回答“不,沒有忘”
  • 公元前473年,夫椒之戰,夫差破越都,俘獲勾踐。可能是比較遵循軍禮,不殺降者,也許是剛愎自用看不起這個小國,最終造成了自己的悲劇結局,在江邊自刎。在歷史中夫差和項羽的結局非常相似,都有機會消滅對手,卻最終兵敗自刎江邊。
  • 攻破越都的二十一年後,夫差帶兵功吳都。 後人總結這一驚天大逆轉“臥薪嚐膽”,勾踐是如何做到的? 勾踐在戰敗回國後按照協議只能擁有三千軍隊,而且吳國可以隨時徵用這些軍隊。

根據《史記》記載,公元前482年吳王夫差率領精兵北上“黃池會盟”,準備與當時的晉定公爭奪諸侯盟主之位。由於這盟主之位對吳王來說至關重要,且當時的吳國國力強盛,也是勢在必得,故而幾乎傾巢出動,只留老弱與太子留守都城。恰巧當年六月,吳國受洪災嚴重,幾近危難之時。當勾踐聽到這個消息之後,立馬率領“習流二千人,教士四萬人,君子六千人,諸御千人”攻打吳國,並殺死吳國太子。先不論這是“越滅吳之戰的開始”,單從這裏我們就可以看出當時越國總共是出動了五萬多兵馬,可即使在這種情況下,越國依舊無法滅掉吳國,只得逼迫吳國求和。

勾踐逆轉原因分析:

  1. 勾踐治國有道,發展人口和農業,國家逐漸富強
  2. 夫差被西施美色消磨意志(這可能是傳說或者後人加入的筆墨色彩),真正的原因可能是他的好大喜功。一方面夫差發動了對齊國的戰爭,極大的消耗了國力。另一方面,夫差沒有先王闔閭的包容心,殺死了吳國功臣伍子胥。
  3. 夫差赴約黃池之盟時,國度被偷襲,後來吳國國力逐漸衰微。

《史記·吳太伯世家》:(王夫差)二十三年十一月丁卯,越敗吳。越王句踐欲遷吳王夫差於甬東,予百家居之。吳王曰:“孤老矣,不能事君王也。吾悔不用子胥之言,自令陷此。”遂自剄死。

伍子胥對吳國的貢獻就好比後世李斯對於秦,而他們結局都是悲劇的。

參考:
《探索發現- 回望勾吳》
吳國(春秋時期諸侯國)_百度百科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