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安防在智慧社區建設中的發展與深度應用

 

本文已被刊登在《中國安防》第161期 2019年5月刊“智慧城市”欄目中。

佳都新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劉弘胤,徐建明

引言

隨着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對於生活環境以及生活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除了滿足基本的居住需求之外,還要給居民帶來安全感和滿意度,輔助政府部門做好基層社會治理工作,這些給社區管理服務提出了新的挑戰,深化社區安防措施已成爲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智慧社區是社區管理的一種新理念,是新形勢下社會管理創新的一種新模式。智慧社區涵括範圍不斷得到延伸,智慧社區所提供的功能和服務主要體現在智慧安防、智能家居、物業管理以及社區服務這四大模塊上。其中,智慧安防是保衛業主安全最重要的一環,通過建設智慧安防社區,實現從“傳統防”向“科技防”轉型,爲社區百姓提供便利,從而助力小區安防基層基礎工作,推動和諧社區的建設。而作爲智慧安防社區的主要技術形式,隨着4G網絡的普遍覆蓋和深化應用,各類物聯網協議與技術的逐漸成熟發展,物聯網+安防的技術展現形式也成爲了主流,物聯網設備生成的大量實時數據的有效處理需求,也成爲了人工智能+物聯網這樣的融合智慧社區市場增長的主要驅動力,縱觀物聯網技術發展的歷史,由於頂層設計缺失、技術不成熟等原因,互聯網時代的數據在採集、存儲、處理以及應用等環節都是獨立存在且相互孤立,使得單品智能甚至多品智能、系統智能在應用中不斷涌現數據孤島、數據煙囪和碎片化應用等問題。而在人工智能介入之後,IoT很快有了連接的大腦,數據孤島等系列問題很快得到了解決。不管是物聯網設備生成的實時海量數據,還是人工智能發展過程中大數據無數次的訓練和深度學習,數據都是關鍵。AI、IoT一體化後,物聯網爲人工智能提供其訓練和深度學習所需要的數據流,促使人工智能逐漸向“應用智能”發展;人工智能通過分析、處理數據流中的實時數據和歷史數據,對終端用戶的習慣加以推測,從而使設備變得更爲智能和聰明。也就是說,不管之前數據以怎樣的形式相互獨立存在,AI、IoT一體化後,企業與企業之間、設備與設備之間設置企業與設備與企業之間的數據孤島被完全打破。融合AI技術和IoT技術的融合技術形式,通過物聯網產生、收集海量的數據存儲於雲端、邊緣端,再通過大數據分析,以及更高形式的人工智能,從而實現萬物數據化、萬物智聯化。在這樣的技術背景下,物聯網+安防成爲了智慧社區落地中的主流技術形式。

物聯網+安防在智慧社區建設中的發展與應用現狀

自2017年以來,我國各有關部門密集出臺了多項政策來支持物聯網產業的發展。2017年1月,工信部發布了《物聯網“十三五”規劃》,明確了物聯網產業的“十三五”發展目標。同年6月,工信部又發佈了《關於全面推進移動物聯網(NB-IoT)建設發展的通知》。在此期間,我國建設智慧城市、智慧社區的相關政策也陸續出臺,進一步加速了我國物聯網的發展進程。在政策引導和業界人士的推動下,近年來我國物聯網的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增長速度也越來越快。據《2017-2018年中國物聯網發展年度報告》的統計數據顯示,從2013年到2017年,我國物聯網的產業規模已經從4896.5億元增長到11860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高達25%。在物聯網的產業規模不斷擴大之際,業內人士也積極推動物聯網加快投入實際應用。當前,物聯網已經與我國多領域加快融合,並有力的推動了更多產業發展實現新的突破。其中,物聯網在交通、物流、環保、醫療、安防、電力等領域已經逐漸得到了規模化驗證,其在智慧城市、工業物聯網、車聯網、智能家居等領域也正掀起新一輪的產業變革。在實際落地過程中,物聯網在智慧社區構建方面發揮着重要的作用。藉助物聯網的技術優勢,社區管理人員可以及時通過遠程監控等設備來了解社區內車輛的出入情況及人員的流動情況,以此對整個社區進行高效管理。智慧社區的安防系統分爲全社區安防系統與家居安防系統兩大類。智慧社區安防系統的發展趨勢有以下四大方面:

  一、智慧安防主要技術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如物聯網技術、“雲”技術、大數據技術

  用新技術的設備提高安防系統的智能化水平,例如採用綜合智能分析技術和信息推進手段,主動發現和預防安全事件。通過安全提醒服務主動通知到人,實現社區內安防子系統之間信息交互;升級電視監控系統爲智能化監控系統,以增加社區的安全性和智能化程度;通過實時智能分析技術,大規模數據存儲技術和數據分析挖掘技術,把蒐集到的信息聯動起來,對現場環境進智能分析,並將分析結果彙報到預警中心,以確保防範於未然。

  二、採用大集成平臺,實現資源整合、數據共享

  智慧社區的安防系統採用大集成平臺,實現系統整合數據共享、各層次間的資源整合數據共享。爲此,需要進一步完善兩方面的建設:一方面、在智慧家居範疇中的安防系統中設置網關,以實現住戶室內各安防子系統之間的數據共享和聯動;另一方面、在社區中建設“公共信息網絡管理平臺”,使全社區安防各子系統實現信息共享與聯動。

三、智慧社區與城市實現信息平臺的對接

  社區安防系統及安防數據庫作爲智慧城市安防系統的基礎之一,提供區級及市級公安系統調閱社區安防數據庫和調用社區安防裝置的接口,爲上級公安系統破案,加強城市安全管理提供分析依據。因此,安防系統除智慧家居安防系統通過網關與智慧社區公共信息平臺對接外,智慧社區公共信息平臺還要和智慧城市信息管理平臺對接。

  從物聯網+安防與智慧社區的應用現狀來看:

一、物聯網加快智慧社區建設速度

通常來講,社區作爲城市的細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一個城市的發展程度。因此,對傳統社區進行智慧化改造十分必要。目前,我國正大力倡導建設智慧城市,提高對城市的智能化管理水平,要實現這一目標,智慧社區顯然不容忽視。從總體來看,智慧社區涉及智能家居、智能樓宇、智能安防等多個領域,主要包含智能家居系統、安全防範系統和智能管理系統等這幾大層面。藉助物聯網將相關設備連接起來,可有效改善社區醫療衛生、文化服務等活動開展的相關環境,並完善社區的基礎設施,給社區居民的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同時,採用物聯網技術後,整個社區的安防水平也達到了進一步的提升。

  • 物聯網成爲了智慧社區建設的主要技術賦能載體

談到智慧社區的技術載體,隨着樓宇對講系統、電子巡更系統、門禁系統、家庭防盜報警系統等多項內容;物業管理系統包括遠程抄表計費系統、停車場管理系統、IC卡管理系統、消防系統、電子公告系統等社區安防解決方案的不斷推陳出新,這些應用都被賦予了人工智能的屬性,並逐漸成爲了各類應用在實現智慧化的關鍵技術路線。下面我們從智慧社區建設中的幾個常見安防應用來看物聯網作爲智慧社區建設的主要技術賦能的載體是如何體現的:就當前的社區安防領域來看,視頻監控依舊是AI+安防的主戰場,佔據了將近90%的市值。且在平安中國,雪亮工程等國家政策的號召下,城市立體防控監控體系已經逐漸成型,城市安防數據呈現出以幾何倍數增長的態勢。而城市級安防大數據不僅面臨海量級別數據的採集傳輸以及存儲壓力,其在分析、反饋環節的實時性和準確率也受到了不少影響。光靠傳統安防架構和手段,視頻監控在安防行業的作用僅僅只能停留在監控和留證,並非預防。也就是說,當前海量的城市安防數據還是以單一的形式存在,缺乏多維數據碰撞的城市立體防控監控系統並未走出數據孤島的問題,進而無法解決實現安防AI化。 但在物聯網的助力下,安防產業不僅解決了分析、反饋兩大環節問題,通過機器學習,深度學習對數據進行海量異構化數據的分析和處理,再加上邊緣計算的助力,得以實現前端攝像頭對視頻數據的結構化處理。還基於機器視覺,賦予前端攝像頭更敏捷的觀察能力,例如當前業界廣泛流行的人臉識別、車牌識別、姿態識別、3D結構光技術等等,都爲當前安防行業注入了新的活力。或許從宏觀方向來看,正因爲物聯網的助力,安防行業才得以智能化,甚至讓安防智能化真正做到“普及衆生安全”。而在物聯網與人工智能賦能過程中,人臉識別應該是當前安防行業的核心場景應用。不管是前端智能攝像頭,還是家庭的第一道智能門鎖,人臉識別已成爲智能安防不可或缺的部分。人物識別是人臉識別技術在安防行業的一種更高級別的應用,這種技術被廣泛嵌入至城市部署的攝像頭之中,對成千上萬的人臉進行採集,並對人臉進行識別匹配,找出可疑人員及犯罪嫌疑人,在平安城市、雪亮工程、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等應用中較爲廣泛。在城市安防的部署之中,嵌入了人臉識別技術的智能攝像機,在拍下可疑畫像的同時,就能通過計算機網絡將面像特徵數據傳送到計算機中心數據庫,系統即可自動與面像數據庫中的逃犯面像比較,迅速準確地做出身份判斷,將人臉識別“用”的價值凸顯到極致。由佳都科技建設的廣州市智感小區累計抓逃13人次就得益於此。還有部署在城市建築的人臉匝機、智能門禁、智能門鎖等人臉識別衍生產品,都已滲透到所有需要進行身份認證和識別的場所,在智慧校園、樓宇對講、智慧社區、智慧金融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應用。在當前的智慧社區建設之中,人臉識別技術已成爲門禁管理、訪客系統、視頻安防系統等多個系統的標配,能夠解決社區居民身份確認、社區居民快速出行、可疑人員身份確認、異常人羣活動等多重難題,保障社區人羣的生命、財產安全。

物聯網+安防在智慧社區建設中應用疑難

隨着社會經濟發展和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人工智能、物聯網、雲計算、4G/5G以及大數據等技術不斷應用成熟,人們對社區服務的關注已經不再侷限於社區安防基礎設施,而是把更多的興趣和注意力放在與外界溝通、生活質量、安全防範等智慧化的建設上面。這就要求傳統的社區採用先進的科技手段,圍繞城市運行自身規律與社會頑疾感知以及羣衆各類訴求,全方位抓取城市運行生命體徵,城市運行態勢,當有突發事件、異常情況預警預測感知,將相關告警數字變成指令,分層分級推送給相關部門快速處置。另一方面,爲有效應對影響社會安全穩定的突出問題,如何創新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通過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手段,全面提升社區治理智能化水平,實現社區人員、車輛信息全採集、活動軌跡全掌控、數據信息全共享、羣衆求助全應答等,着力提升羣衆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當前智慧社區建設的重中之重。但結合全國各省建設智慧社區經驗以及落地項目,從技術、管理、運營、應用等層面來看,我們不難分析出智能社區建設面臨的一些挑戰:

  一、智慧社區建設標準與規範缺乏

  由於國家、行業上相關的智慧社區頂層設計及施工規範不完善,缺乏工程設計、施工安裝、設備選型等規範,導致各地建設隨意性較大。此外,系統建成後沒有相應的驗收、測試標準,也沒有相關部門組織驗收。因此,急需出臺針對智慧社區的此類技術規範,從而有效地規範智慧社區相關係統的實施工作。

  二、流動人口管理手段缺乏

目前,城市流動人口多,且成分複雜,導致流動人員信息的變更沒有及時備案錄入,爲社區對流動人口的管理帶來較大的管理難度,加上流動人口動向難以掌握,導致管理部門的管控措施難以落實。由於流動人口意識淡薄,主動到公安機關申報登記自覺性不高,部分社區房東爲了追求利益、租客爲了省費用,往往不向派出所、小區物業申請辦理登記手續,造成登記在冊的人員數遠低於實際暫住人員數,出現大量漏登現象。隨着每年外來人員進入城市不斷增加,隨之帶來的安全隱患、治安案件也逐漸增加,給安全防範帶來了巨大挑戰。

三、社區綜合治理機制缺乏

  隨着經濟的快速發展,不斷有小區新建並投入使用。由於原老舊小區出現自住與租賃的情況,所以老舊小區的管理變得日益複雜,部分小區沒有配置對應的物業管理,居住人員人身、財產安全無法得到保障。目前各派出所警力與網格人員比例極不匹配,依靠"人工方式"進行走訪採集、錄入、維護、處理,基層社區管理工作壓力巨大,缺乏完善管理流程機制,急需高效管理手段。

  四、便捷、便利、便民措施缺乏

  經濟的高速發展,帶來的是人們對居住環境要求的增多,尤其是對社區建設的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前社區智能化不足,缺乏社區醫療、關愛救助、信息政策發佈、車輛管理、房屋管理等公共服務,居民滿意度低,特別是老舊社區對於人車來訪的智能化管理需要提升。同時,社區管理對消防安全隱患監測、孤寡老人的關愛等建設顯得越來越受關注。

  五、基礎數據治理管理應用缺乏

以往社區的建設都是各自爲戰,缺乏統一規劃設計,存在部分系統重複建設,數據重複錄入等情況。另外,社區基礎採集數據覆蓋不全、採集手段單一、信息庫更新慢且各系統相互獨立,信息孤島情況嚴重,數據未能統一整合,並缺乏深度的數據挖掘分析手段,導致數據使用價值極低。因此,數據的實時性、準確性和有效性急需提升,通過基層數據的多維感知採集將管理和服務的觸角延伸至千家萬戶。

從安防的角度來看,社區主要可分爲開放式社區與封閉式社區,其中開放式社區主要包括城中村、轉制社區、商住混合社區等類型;封閉式社區主要包括物業小區、單位大院等類型。不同類型的社區面臨的安全風險、需解決的防範問題大相徑庭,需聯動的干係方也各不相同。

一、城中村、轉制社區(開放式社區)

以開放式社區中的城中村、轉制社區爲例,由於歷史原因與經濟原因,社區內通常出租屋、短租房較多,戶籍人口較少,外來流動人口占大多數,人員流動性大、構成複雜,多發性侵財類案件高發,安全感普遍不高,亟需解決的是基本的安全問題,如摸清人員構成與底數,發現各類可疑人員出沒與動向,及時感知異常事件的發生等等。城中村、轉制社區的開放性與複雜性導致了其安全防範難度遠超封閉式的物業小區。在技術上,由於人、車出入難以得到有效管理,智慧社區建設中常用的安防技術如視頻監控、入侵報警、停車場管理、門禁管理等發揮的作用極其有限,需要更加智能的技術手段儘量在無感知的情況下全面獲取社區各方面的信息;在管理上,社區聯防隊、村委會等安保與管理力量,一是沒有執法權對各類人員進行強制性管理,二是也缺乏足夠的技術與業務能力,從茫茫人海中甄別出可疑的人員。由此可見,此類社區安全防範的重點在於人,既需要智慧化、精準化的技術手段支撐,也需要在技術與業務上聯動如公安機關等強力執法部門,方可實現對社區的智慧化與精細化防範。

二、商住混合社區(開放式社區)

以開放式社區中的商住混合社區爲例,這類社區以大型商住綜合體居多,社區內往往包括公寓(含長租與酒店式短租)、戶外、戶內廣場、商場、停車場、寫字樓等多種用途的場所。除了出沒人員複雜、人車流動性大等特點外,其商業屬性也造成了人流密集、人羣聚集度高。從安全防範的角度,既需要控點——釐清在公寓、短租房實際居住人員的身份、數量,及時發現風險,又需要控面——實時監測商場人流及人數,防患於未然,安全壓力更甚於城中村類型的社區。由此可見,商住混合社區對於安防技術的需求,除了人車出入管理外,還有基於其特點的風險識別與異常預警需求,這恰恰都是傳統的以人車出入口控制技術爲核心的智慧社區建設模式難以解決的問題。

三、物業小區(封閉式社區)

而封閉式社區中的物業小區類型,由於環境封閉,常規的智慧社區技術手段應用效果良好,日常還有完善的物業與安保人員作爲技防手段的補充管理,其安全防範的重點不在於防範外來人員,而更多聚焦在使現有安防手段進一步協同化、融合化與智慧化等提升用戶體驗、減少安全漏洞的問題上。例如,當居民家中煙感報警被觸發,監控中心是否能通過可視對講、電話、短信等多渠道快速聯絡業主或住客,獲悉現場情況,確認是否誤報;當確認不是誤報後,如何能更準確的通知最近的物管或聯防人員趕赴現場,如何能快速聯動相應的公安、消防等部門;日常運行中如何能精準測算住戶狀態,根據不同的狀態實行不同的安保策略(如過年期間,若測算出小區業主大多離開本地,房間空置居多,則需要實行更嚴格的安保措施)。在技術與業務上,這也遠遠超過了傳統以物業公司爲主導的、以出入管理爲主的智慧社區建設的範圍。能快速聯動相應的公安、消防等部門;日常運行中如何能精準測算住戶狀態,根據不同的狀態實行不同的安保策略(如過年期間,若測算出小區業主大多離開本地,房間空置居多,則需要實行更嚴格的安保措施)。在技術與業務上,這也遠遠超過了傳統以物業公司爲主導的、以出入管理爲主的智慧社區建設的範圍。

物聯網+安防在智慧社區建設中的深度應用

爲有效應對影響社會安全穩定的突出問題,創新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依法嚴密防範和懲治各類違法犯罪活動,全面推進平安中國建設,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了《關於加強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的意見》,明確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廣東省各級公安機關在構建立體化治安防控體系的建設上,積極開展“百局千所”立體化治安示範單位創建行動,加快推進平安廣東的建設,提出了基於視頻大數據技術的立體化治安防控體系建設思路。藉助互聯網+模式,結合創新的人臉識別技術與車輛識別技術,爲公安與社會民衆提供互聯網+門禁、互聯網+車輛、互聯網+車管等多種應用新模式,有效提升公安機關對可疑行爲、犯罪行爲的預判預警能力以及對各類事件的快速響應水平。建設以“打、防、管、控、整治、服務”爲主要內容,以實現“人民羣衆的安全感不斷增強;重特大案件破案率上升、人民羣衆對公安工作的滿意度上升;重大刑事案件下降、重大羣體性事件下降、重大安全事故下降”爲主要目標。

  • 通過物聯網感知數據採集,建設多源大數據匯聚雲平臺

基於物聯網技術,通過“互聯網+”模式,採集社區出入口人臉大數據,擴展人臉信息採集範圍,以更精準的分析人員活動軌跡、同夥、出行習慣等;通過 “互聯網+停車點”模式,擴展車輛信息採集手段,全面採集靜態卡口包括社區停車場、公共停車場、維修點等車輛數據,包括車牌、車型、顏色、車標等信息,以更精準的分析車輛的軌跡;構建一張智能感知網,形成多源社會資源大數據採集,建設多源大數據匯聚雲平臺。

二、基於視頻處理技術,構建 “視頻雲+”大數據平臺

基於雲計算技術,包括虛擬化技術、分佈式數據存儲技術、編程模型、大規模數據管理技術、分佈式資源管理、信息安全、雲計算平臺管理技術、綠色節能技術最爲關鍵,構建基礎的雲計算平臺,提供海量的大數據計算能力;基於視頻智能化處理技術,提供海量視頻結構化處理、智能分析處理和人臉識別比對等平臺級計算能力和動態擴展的智能分析服務。海量視頻結構化處理能力,從視頻中提取活動目標的特徵信息、車輛信息、人員信息等結構化信息,並將提取到的結構化數據做視頻雲存儲;視頻智能分析處理能力,獲得視頻中的運動目標信息,提取語義級別的事件信息;人臉識別比對能力,將接收到的人臉圖片和布控的人臉庫人臉圖片進行實時比對識別,對發現的嫌疑人實現提前預警。

三、基於大數據平臺,提供立體化治安防控和惠民應用

以“數據文化”理念爲導向,推進警務信息關聯共享,基於以視頻爲主的多源物聯感知數據採集匯聚,並聯動公安網上業務稽查布控系統、視綜系統、警綜系統、車管駕系統、情報系統等的數據(如人口庫、車輛登記庫、盜搶車輛庫、前科犯罪人員庫等),進行車輛、人員、案件、電磁軌跡及社會資源數據的關聯串並和碰撞比對,對高危人員、車輛進行深度數據挖據,進一步放大和倍增數據價值,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被動警務”向“主動警務”轉變,實現社會治安的精準管控和精細治理。

    社區立體感知:動態、實時的源頭數據是立體化治安防控體系的基礎支撐。在人、車的活動空間(社區、道路、社會面等)通過新建、接入各種智能型感知裝備(視頻監控、車輛卡口、電子警察、人臉卡口社區視頻監控、WiFi熱點),自動採集人、車、電子軌跡信息,加大公安業務數據、社會資源數據、互聯網數據整合。

社區防控資源庫:對於公安關注的對象形成防控目標大數據資源庫。人員大數據匯聚了社區出入口、社會面出入口採集的人臉信息;車輛大數據匯聚了卡口、電子警察、虛擬卡口、停車場卡口的車輛信息;

防控雲平臺:在社會資源網上構建社會資源公有云平臺,接入社會資源(視頻錄像、門禁刷卡、社區抓拍人臉、停車場車輛、電子軌跡、及其他信息);在視頻專網上構建視頻雲+平臺,基於大數據的技術框架,實現快速的視頻結構化處理、圖片分析、人臉比對等服務,爲上層應用提供彈性分配的雲計算、雲存儲資源。

社區防控大數據綜合應用:將立體化治安防控與精準打擊有機集合,實兵巡邏、視頻監控、情報研判、指揮調度、人車布控相互結合,情報與指揮聯動;提供多種技戰法(落腳地分析、團伙分析、以圖搜圖等)爲公安各警種提供實戰應用,達到信息惠警的目的;通過移動互聯網爲市民提供交通擁堵信息、治安公告、車管業務辦理、戶政業務辦理、疑情上報等便民服務。

我們以佳都科技建設的廣受好評的黃埔區加莊村智感小區的故事來展現物聯網+安防的深度應用:

故事:一大早,廣州市公安局黃埔區分局大沙派出所社區民警卿警官已經開始了新一天的忙碌。出發前,他不忘帶上移動警務終端;這一天,他需要在終端上完成信息採集、場所管理等日常工作。(社區民警日常工作場景。尋人案例:羣衆在多媒體報警柱報警,民警接警後在系統中利用一人一檔,進行人臉檢索尋人,快速找到走失小孩-APP)今年以來,按照廣東省公安廳、廣州市公安局推進智慧新警務建設的部署要求,黃埔公安積極探索新型的社區警務工作模式,在黃埔區大沙街加莊村實施推進智感安防小區建設,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切實提升社區管理、防控、服務水平。加莊村,位於廣州市黃埔區科豐路以東,面積1.6平方公里,與被譽爲“華南硅谷”的廣州科學城緊鄰。加莊村是典型的城中村,居民近1萬人,其中大部分是外來務工人員,居住人員成分複雜、流動性強,管理難度較大。在推進智感安防小區建設工作中,黃埔公安遵循“科技圍合、智能感知、數據環繞、智慧應用”的原則,通過對加莊村出入口進行人車分流改造,形成了有效的圍合管理;在出入口、重點區域及出租屋安裝人臉抓拍機、車輛智能道閘、Wi-Fi熱點、電子圍欄、智能門禁、多媒體報警柱、行爲分析攝像機、聲光報警球機等感知設備,實現對人、車等基礎信息的實時採集,確保信息的鮮活性、實用性。(多畫面顯示各類數據採集,智能感知設備採集信息、時租/日租房信息採集、出租屋管理員採集出租屋信息、三小場所日常檢查、路面巡邏採集)

實有人口管理場景:融合“四標四實”採集形成的成果數據與多維感知數據,爲社區實有人口建立一人一檔,實現個人相關數據的全面關聯。

陌生人分類管理場景:對於長期,高頻,進出有規律的陌生人,系統通過分析認定爲疑似居住在加莊村的流動人口,會及時推送至社區民警進行實有人口登記。

重點人員管控場景:對於夜間短時多次、前科頻繁出入人員,如被認定爲高危人員,以預警的方式推送給社區民警,提醒其排查相關風險,並形成記錄。(在手機查看預警推送的高危人員)對於落地管控的重點人員,系統也可以協助民警加強日常監測管理,提高穩控效能。(重點人員銷假案例)

評估管理水平場景:爲了更好的評估社區人口管理工作水平,黃埔公安還建立了評估模型,一是用實有人口登記數、陌生人數,以及人、車抓拍信息綜合估算社區實有人口;二是跟蹤實有人口登記數與陌生人員數的變化趨勢,當陌生人數逐漸減少、登記的實有人口趨於穩定時,說明社區管理已經達到了較高水平。(系統界面顯示實有人口登記數、陌生人數,以及人、車抓拍信息的計算公式,以及實有人口、陌生人員變化趨勢)。在智感安防小區建成後,加莊村治安防控取得顯著的成效,警情明顯下降了,2017年110警情同比下降34%,2018年1至8月同比再下降了17.5%。

創建智感安防,共築平安家園。作爲全國優秀公安局、廣東省五一勞動獎狀獲得單位,黃埔公安將一如既往、奮力拼搏,全力打造具有黃埔特色的社區智慧防控體系,在最安全穩定、最公平公正、法治環境最好的地區建設新徵程中走在前列,在改革開放創新驅動、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中勇當尖兵!

物聯網+安防在智慧社區建設中的應用前景與趨勢

通常意義上,物聯網分爲感知層、網絡層、平臺層以及應用層。感知層主要是大家所熟悉的芯片、傳感器、無線模組構成;網絡層由通信網絡構成,平臺層包括應用開發平臺、連接管理平臺、設備管理平臺以及系統軟件開發組成,貫穿硬件與軟件,最終的應用層則包含系統集成應用服務和智能終端,也就是大家熟悉的智能門鎖、門禁等智能硬件產品與軟件。物聯網藉助感知層成千上萬個前端傳感器,能將家庭中的智能家居系統、社區的物聯繫統和服務整合在一起,使社區管理者、用戶和各種智能系統形成的信息交互,以更加快捷地管理給用戶帶來更加舒適的“智慧化”生活體驗,才得以保證智慧社區各個設備之間的互聯互通,使得社區瞬間就像有了“智慧”,能方便快捷地完成很多原本繁雜的事務,把人從社區管理中解放出來,也使得整個社區管理高效運轉起來。就如文章開頭所言,哪裏的消防通道上有違規停車、哪家的獨居老人生命體徵出現異常、哪條馬路上的窨井蓋被異常打開……等都可以實現第一時間報警告知,及時進行現場維護。另外在智慧社區中其他系統如樓宇對講系統、智慧門禁管理、停車場管理、停車場管理、人行道閘系統、電梯聯動、智慧安防、公共廣播、智能門鎖的子系統當中也分佈着大量傳感器,由它們充當感知環境的“觸手”,收集各種環境數據上傳到雲端,並且同步分析處理出有意義的數據,以適應不同用戶的不同需求,發現新的應用領域和應用模式。當然,除了前端的感知層外,還需要一整套完整而全面的大數據運營平臺進行集中管理。通過物聯網平臺實現各種數據的匯合,藉助大數據技術實現數據挖掘,找出有用的信息,進而向終端用戶進行內容推薦。並通過平臺顯示系統配置彈窗/語音/短信/日誌等多種信息,工作人員可以方便實時處理、跟進警報狀態;甚至在上傳地圖中也設置有門牌號,並與用戶進行綁定,在險情發生時,告警界面地圖模塊會有精確的險情發生位置信息提示,工作人員可以具體精確到小區樓號與門牌號,第一時間直達發生險情的用戶家中,排除險情。除此之外,爲了豐富物聯網平臺功能,還具備車輛管理、路燈管理、物聯網平臺社區O2O等等附加增值功能。物業企業利用其自身的用戶資源,結合平臺提供的各類服務與用戶保持粘性,例如適時地推出如智能門鎖等智能家居產品的宣傳和營銷,提供產品的前期瞭解、安裝使用和後期維護,打造服務+產品的新盈利模式,既爲業主提供安全、便捷的生活體驗,也滿足了物業管理需求。可以預見的是:各類視頻監控前端設備隨着物聯網的賦能,將實現物聯設備高清化、智能化。安防業務系統應遵循“看的清、看的全、看的懂、看爲用”的實戰目標,而實現這一目標的基本前提就是規模化部署智能化、立體化的高清採集前端。隨着編碼技術的提升,目前720P、1080P碼流帶寬都在大規模應用範圍之內,4K高清也逐步應用於特定的一些場景。要做到智能化、立體化,就必須要求場景足夠細化,產品類型足夠豐富,選型部署足夠匹配。另一方面,安防行業的視頻監控具有點位多、信息量大、傳輸成本高、後端大規模分析成本高、分析時效延遲等特點,如果單個前端設備具備智能化能力,不但可以大大提高整個系統的響應效率,還可以縮減後端平臺的建設成本。建設過程中,在關注雲計算,強調計算集中、數據集中處理機制的同時,在技術上也應該關注計算資源和數據處理的邊緣化,關注邊緣節點互動和通信的特性,目的是充分應用邊緣節點的計算能力,有效減輕對網絡的要求和投資,滿足邊緣節點的實時應用和區域應用的需求。通過計算和數據的邊緣化,降低了整個系統對數據中心的依賴。應用人像識別、車輛識別、行爲識別等前端分析行爲,使視頻圖片的深度精細化分析逐步前置,我們將“霧計算”與“雲計算”相結合,更好的提升了全網效能。物聯網加快智慧社區數據深度挖掘,爲探知數據加載智慧大腦。以視頻圖像爲核心內容的智能前端設備,實現了數據多元化、探知立體化。但是,僅僅採集、記錄信息是不夠的,不能滿足各業務實戰對數據有效性的要求。數據的有效性分爲兩個方面:一方面,按照數學統計的說法,有效信息可能只分布在一個較短的時間段內,即所謂信息的密度,往往越高密度的信息價值越大;另一方面是深層次挖掘龐大的海量數據,關聯得出高價值的有效信息。將這些視圖大數據快速有效轉變爲各種業務實戰所需的價值信息,需要爲智能的前端探知設備加載智慧大腦。 從“密而不漏”到“萬里挑一”,前者保證目標和線索被記錄,後者實現目標和線索主動顯露。經過智能感知之後,智慧大腦實現了海量數據價值的智能挖掘和海量價值數據的智慧流通,並因此讓有價值的信息的實戰應用成爲可能。物聯網助力精耕視頻雲,實現實戰應用數據化。依託專有業務信息網新建人臉大數據防控、車輛大數據防控、視頻大數據治安巡控、視頻大數據情報追蹤、視頻大數據指揮調度、視頻大數據偵查實戰等視頻大數據應用建設,實現視頻雲調用、圖像雲智能、涉車雲分析、人像雲比對、綜合雲研判、策略雲評估等應用。與上級平臺的情報、指揮決策、綜合防控、網安共享、執法辦案、業務監督、移動應用、網上服務等應用雲對接,實現更廣泛的大數據整合應用和跨業務部門的深度視頻大數據應用,實現省內應用關聯,跨地市的視頻大數據防控、視頻情報分析、專項行動指揮等,從而達到提升預警防範能力、治安防控能力、指揮救援能力的目的。

標準化、規範化的智慧社區建設將會成爲趨勢。物聯網國家的重視爲智慧社區的發展注入了一劑強心劑,困擾智慧社區的標準問題近日迎來了轉機,住建部IC卡應用服務中心主任、全國智標委副主任馬虹透露,住建部正着手編制綠色智慧社區標準體系,其中就包括智慧社區的評價標準,亦涉及到物聯網部分終端的標準。馬虹在發言中強調,智慧城市不是搞一個信息化系統,而是讓所有系統之間能夠實現互聯互通,讓數據能夠承載更多的應用價值,“高效綠色”和“互聯互通”是新型智慧城市建設中的着重考量。因此,在相關標準制訂中,會着重解決接口不統一問題。另外,全國智標委關於綠色智慧社區建設的標準也已發佈,包括智慧社區建設的檢測驗收、物業管理、智能門鎖安全、家庭網絡信息化平臺建設等。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與全國智標委對智慧社區的創建工作給予了包含財政補貼在內的重點支持。

結語

總體來看,物聯網+安防成爲了智慧社區建設的里程碑式的標誌。站在政府管理者角度來看,一直以來,很多一線、超一線城市人口流動大,房屋租賃較多,如何保障信息暢通、管理有序值得思考。社區AI化能將相關數據打通,加快電子政務的橫向延伸,充分保障流動人口安全的同時,使得相關政策信息上傳下達,提升政府的辦事效率和服務能力,提升執政形象。而從民衆的角度出發,社區AI化能夠改變自身在社區內的任何行爲方式,包括生活、學習、娛樂等等。屆時,整個社區就像一整張相連的網絡,通過技術賦能,能夠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加智慧化、人性化、便捷化,提升自身生活的舒適度、安全度及幸福感。

2019年在安防行業得市場側流行這樣一句話:“得社區者得天下”。在即將到來的“萬物互聯”的IOT時代,社區作爲匯聚科技社會人、房、車三大未來物聯網時代最核心的要素,其價值將不言而喻。不同於此前的智慧社區建設,隨着物聯網、雲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的不斷成熟和應用,社區的更多潛在價值將被挖掘出來。社區是線下的最後一公里,是投身大規模互聯網化中的關鍵一環,也是佈局線下行業與物聯網必不可少的行動。隨着包括阿里、萬科等行業巨頭的進駐,社區平臺化產品的出現將變得簡單。屆時,無論是互聯網巨頭還是安防巨頭還是物業大佬,都不會放過這個萬億級市場。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